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前推广小麦品种面粉白度概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建军 何中虎 +3 位作者 姜善涛 朱连先 吴祥云 赵振东 《山东农业科学》 2002年第2期10-12,共3页
在 4环境条件下对 10 4个小麦品种 (系 )面粉白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气候因素、土壤条件及栽培措施和品种 (基因型 )对小麦面粉白度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但品种作用最为重要 ,通过遗传改良可显著提高小麦品种面粉白度 ;小麦品种面粉白度... 在 4环境条件下对 10 4个小麦品种 (系 )面粉白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气候因素、土壤条件及栽培措施和品种 (基因型 )对小麦面粉白度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但品种作用最为重要 ,通过遗传改良可显著提高小麦品种面粉白度 ;小麦品种面粉白度与籽粒硬度、面粉吸水率、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即籽粒硬度、面粉吸水率、蛋白质和面筋含量越高 ,面粉白度越差 ,面粉白度与蛋白质 (面筋 )的质量无关 ;10 4个小麦品种 (系 )的平均面粉白度为 74 8% ,变幅为 5 4 8%~ 82 2 % ,面粉白度高 (≥ 80 % )的品种多数为筋力弱的粉质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粉 白度 籽粒 硬度 蛋白质 吸水率 面筋
下载PDF
不同加水量对中国白面条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1
2
作者 叶一力 何中虎 张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5-804,共10页
【目的】加水量是影响面条制作的关键因子,研究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对制定标准化面条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试验I选用来自山东和河南的24个小麦品种的面粉,采用3种不同加水量(34%、35%和36%)。试验II选购商业面粉5种,采用5种不同加... 【目的】加水量是影响面条制作的关键因子,研究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对制定标准化面条评价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试验I选用来自山东和河南的24个小麦品种的面粉,采用3种不同加水量(34%、35%和36%)。试验II选购商业面粉5种,采用5种不同加水量(34%、35%、36%、37%和38%),分别研究不同加水量对中国白面条品质的影响,目的是明确实验室面条制作的最适加水量。【结果】随着加水量的增加,0h鲜面片的亮度L*值显著降低,黄度b*值显著提高。对于品种面粉,当加水量从34%增加到36%时,24h鲜面片的亮度L*值先降低后升高,黄度b*值先升高后降低,红度a*值显著降低;当加水量为35%时,亮度L*值最低,黄度b*值最高。对于商业面粉,当加水量从34%增加到38%时,24h鲜面片的亮度L*值先降低后升高,黄度b*值先升高后降低,红度a*值变化不显著;当加水量为36%时,亮度L*值最低,黄度b*值最高,但加水量对煮熟面条的颜色值和颜色感官评价影响均不显著。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条的硬度、黏弹性、光滑性和总分显著提高,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加水量可以显著改善面条品质。【结论】用软质和混合小麦制作中国白面条的最适加水量为35%,用硬质小麦制作中国白面条的最适加水量为36%。1BL/1RS易位使面粉吸水量增加,持水力降低,导致面团黏性增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面团发黏现象更为明显,不利于实际操作。对于1BL/1RS易位品种,加水量应在最适加水量的基础上减少1%。商业面粉中国白面条实验室制作的最适加水量为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1BL/1RS易位 面条品质 加水量 籽粒硬度
下载PDF
小麦品种籽粒硬度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3
作者 袁翠平 田纪春 王永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为了找到更好的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采用近红外法(NIR)和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SKCS)对54个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进行了测定,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IR法和SKCS法测得的籽粒硬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27**),... 为了找到更好的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采用近红外法(NIR)和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SKCS)对54个小麦品种(系)的籽粒硬度进行了测定,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NIR法和SKCS法测得的籽粒硬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27**),线性回归方程为YNIR-H=0.2478XSKCS-H+39.666(NIR-H表示NIR法测得的籽粒硬度,SKCS-H表示SKCS法测得的籽粒硬度);与NIR法相比,SKCS法无需磨粉处理,能较好地反映出样品的均匀性和混杂程度,是一种重复性和稳定性好、快速有效的籽粒硬度测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测定方法 品种比较试验 近红外法 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 相关性
下载PDF
小麦硬度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夏兰芹 何中虎 +2 位作者 陈新民 张庆祝 周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5-30,共6页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根据已报道的谷类作物中硬度主效基因 Pina和 Pinb的 DNA序列 ,设计了两对简并引物 ,以我国软质小麦品种京 4 11基因组 DNA为模板 ,进行 PCR扩增 ,分别获得了约 4 5 0 bp的Pina和 Pinb基因的全...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根据已报道的谷类作物中硬度主效基因 Pina和 Pinb的 DNA序列 ,设计了两对简并引物 ,以我国软质小麦品种京 4 11基因组 DNA为模板 ,进行 PCR扩增 ,分别获得了约 4 5 0 bp的Pina和 Pinb基因的全长特异性片段。将其克隆到 p GEM- 3Zf(+)上 ,重组子和酶切鉴定正确后 ,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与国外已克隆的软质小麦 Heron中 Pina基因相比较 ,京 4 11中 Pina与其核苷酸同源性为 98.9% ,氨基酸的同源性为 98% ,其全长为 4 4 7bp,编码 14 9个氨基酸残基 ,具有谷类作物中 Pina所特有 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 WW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同样 ,与国外已克隆的软质小麦 Heron中 Pinb基因相比较 ,京 4 11中 Pinb与其核苷酸同源性为 99.8% ,氨基酸的同源性为 99.3% ,其全长为 4 4 7bp,编码 14 9个氨基酸残基 ,具有谷类作物中 Pinb所特有 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 KWWK的色氨酸结构域。硬度主效基因的分离克隆为进行我国小麦品种硬度的基因工程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硬度 Pina Pinb 序列分析 基因克隆 色氨酸结构域
下载PDF
Friabilin蛋白表达量与小麦籽粒硬度的关系 被引量:23
5
作者 郭世华 何中虎 +4 位作者 王洪刚 夏兰芹 张庆祝 张岐军 于亚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91-995,共5页
籽粒硬度是决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品质的重要性状 ,水洗淀粉表面的friabilin蛋白 ,分子量约 15kDa ,是这一性状的生化基础。用单粒谷物特性仪 (SKCS)和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分析了中优95 0 7穗系 34份和国内外... 籽粒硬度是决定小麦 (TriticumaestivumL .)品质的重要性状 ,水洗淀粉表面的friabilin蛋白 ,分子量约 15kDa ,是这一性状的生化基础。用单粒谷物特性仪 (SKCS)和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分析了中优95 0 7穗系 34份和国内外冬小麦品种 (系 ) 10 4份的籽粒硬度和friabilin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friabilin谱带相对表达量与籽粒硬度显著相关 ,即friabilin谱带强 ,籽粒硬度数值低 ;friabilin谱带弱 ,籽粒硬度数值高。用friabilin蛋白表达量判断籽粒软硬的准确率分别为 85 .3%和 86 .5 %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和 - 0 .6 6 ,均达到 1%的显著水平。因此 ,friabilin蛋白SDS PAGE改进的技术可用于小麦籽粒硬度生化标记的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abilin蛋白 表达量 小麦 籽粒硬度 品质 水洗淀粉 分子量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下载PDF
CIMMYT普通小麦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的检测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锋 何中虎 +1 位作者 Morten Lillemo 夏先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77-1283,共7页
籽粒硬度主要由5D染色体短臂的1对主效基因Ha控制,研究籽粒硬度等位变异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本试验对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8份历史品种和代表性高代品系的硬度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在用SDS-PAGE鉴定Pina-D1 ... 籽粒硬度主要由5D染色体短臂的1对主效基因Ha控制,研究籽粒硬度等位变异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磨粉和食品加工品质。本试验对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138份历史品种和代表性高代品系的硬度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在用SDS-PAGE鉴定Pina-D1 b/Pinb-D1 a时,用10%甘油代替水配制分离胶,用PDA代替甲叉配制分离胶和浓缩胶,增强了PINA和PINB两种蛋白带型的分辨率。结果表明,与其他国家硬质麦中Pina-D1 a/Pinb-D1 b类型偏多的特点明显不同,CIMMYT硬质小麦中puroindoline a(PINA)蛋白缺失类型(或称Pina-D1 b/Pinb-D1 a)较多,为118个,占85.5%;Pina-D1 a/Pinb-D1 a(野生型)为11个,占8.0%;Pina-D1 a/Pinb-D1 b类型有9个,占6.5%。其中,PINA缺失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最大,与其他2种基因型硬度值之间差异达5%显著水平。先前研究结果表明,PINA蛋白缺失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a-D1 a/Pinb-D1 b类型,因此建议CIMMYT多引进一些其他硬度变异类型的小麦种质,如Pina-D1 a/Pinb-D1 b类型等,以改善其硬度基因型过度单一的局面,从而减少PINA蛋白缺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提醒我国以其他用途如抗病、抗旱等为目的引种CIMMYT小麦时,还应充分考虑PINA蛋白缺失对磨粉和加工品质的不利影响,以更合理引进和有效利用CIMMYT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等位变异 puroindoline蛋白 STS标记
下载PDF
晚播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施氮量和密度的响应 被引量:19
7
作者 胡文静 程顺和 +2 位作者 高致富 吴荣林 陆成彬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50,共6页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 为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晚播应对栽培措施,设计裂区试验,研究晚播小麦籽粒产量、硬度和蛋白质含量对品种、氮肥和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中以扬麦16千粒质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施氮量对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却显著影响穗数从而显著影响产量;密度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随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质量降低,穗数增加,以高密度处理产量最高。品种间籽粒硬度差异显著,施氮量和密度均显著调控籽粒蛋白质含量。可见,晚播条件下宜选用千粒质量较高的品种,并控制适宜施氮量,提高播种密度,通过增加穗数,协调产量三要素,降低晚播对小麦产量的不利影响;硬度主要受品种基因型控制,受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影响较小,可作为小麦品种品质筛选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氮肥 密度 产量 硬度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转外源puroindoline基因小麦的获得与检测 被引量:13
8
作者 耿洪伟 张庆祝 +4 位作者 何中虎 夏兰芹 陈新民 王德森 曲延英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751-1755,共5页
【目的】验证pinA和pinB对小麦籽粒质地的影响。【方法】将含有控制硬度的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单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UBPa和pUBPb,分别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中优9507(pinB-D1b)中。【结果】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 【目的】验证pinA和pinB对小麦籽粒质地的影响。【方法】将含有控制硬度的主效基因pinA和pinB的单子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UBPa和pUBPb,分别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其转入小麦品种中优9507(pinB-D1b)中。【结果】获得了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和基因组Southern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在受体小麦基因组中的整合,水洗淀粉表面蛋白的定量分析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影响了friabilin表达。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小麦籽粒质地发生变化。【结论】结果表明,PINA和PINB共同作用形成friabilin,从而直接影响小麦籽粒质地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遗传转化 花粉管通道法 共抑制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郭世华 何中虎 +1 位作者 马庆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籽粒硬度是小麦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主要影响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为了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籽粒硬度,加快小麦品质改良进程,从籽粒硬度理论假说、硬度测定方法、遗传学基础、生化基础、硬度与品质的关系,以及主效基因等位... 籽粒硬度是小麦重要的品质性状之一,主要影响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为了在生化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研究籽粒硬度,加快小麦品质改良进程,从籽粒硬度理论假说、硬度测定方法、遗传学基础、生化基础、硬度与品质的关系,以及主效基因等位变异和遗传转化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籽粒硬度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结合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FRIABILIN PUROINDOLINE 生化标记 分子标记 等住变异 遗传转化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3 位作者 董中东 尚晓丽 崔党群 殷贵鸿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289-3296,共8页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 【目的】以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其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鉴定,明确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方法】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PCR扩增、酶切以及DNA测序技术,对来自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的籽粒硬度表型、puroindo1ine基因型及其puroindo1ine b-2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黄淮麦区材料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61.5%。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5.6%和22.9%,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3.2—82.6。在硬质麦的puroindo1ine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Pinb-D1b、Pinb-D1p和Pina-D1b共3种类型,其中,Pinb-D1b所占比例最高,为86.5%,Pinb-D1p和Pina-D1b分别为7.5%和6.0%。通过对puroindo1ine b-2变异检测,发现在调查的所有小麦材料中,D和A基因组上均含有Pinb-D2v1和Pinb-A2v4,其中,86份小麦品种(系)B基因组上的基因型为Pinb-B2v3,剩余的23份材料为Pinb-B2v2。通过对位于普通小麦B基因组puroindo1ine b-B2的2个基因型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分析,发现Pinb-B2v3变异的小麦品种(系)在穗粒数、单穗粒重、旗叶长和旗叶面积上均显著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同时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千粒重、小穗数、粒长、粒宽和旗叶宽等性状也略高于Pinb-B2v2变异类型的小麦。【结论】在黄淮麦区109份小麦新品系中,硬质麦比例较高,混合型和软质麦比例较低。硬质麦中,Pinb-D1b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在puroindo1ine b-2基因位点上,Pinb-B2v3变异类型小麦的产量相关性状略优于Pinb-B2v2变异类型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 puroindolineb-2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中国春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的STS检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世华 何中虎 +2 位作者 夏兰芹 王洪刚 张庆祝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797-1803,共7页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采用单籽粒硬度仪(SKCS)和STS标记对春麦区主要推广品种和品系55份进行了籽粒硬度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检测,结果表明,全国春麦品种61.8%为硬质类型,混合和软质品种频率较低,分别为25.5%和12.7%,S...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采用单籽粒硬度仪(SKCS)和STS标记对春麦区主要推广品种和品系55份进行了籽粒硬度和Puroindoline等位变异类型检测,结果表明,全国春麦品种61.8%为硬质类型,混合和软质品种频率较低,分别为25.5%和12.7%,SKCS硬度指数分布范围为11~84。共检测到6种Puroindoline基因类型,其中Pinb-D1b 分布范围最广,出现在29个品种(系)中;Pina-D1b有2份,Pinb-D1a为7份,Pinb-D1c、Pinb-D1d和Pinb-D1e分别为1、13和3份。Pinb-D1a(野生型)硬度低于突变型,差异达1%显著水平,Pinb-D1b和Pina-D1d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粒硬度 等位变异 春小麦品种 种籽 中国春 STS标记 春麦区 E基因 突变型 检测
下载PDF
山东小麦籽粒硬度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根英 夏先春 +2 位作者 何中虎 孙其信 黄承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372-1374,共3页
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PCR扩增、酶切及DNA测序技术,结合改良的friabilin提取及电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431份农家品种、63份历史品种和29份当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分布以及Pina和Pinb等位变异类型进行研究,以探讨山东小麦籽粒硬度... 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PCR扩增、酶切及DNA测序技术,结合改良的friabilin提取及电泳分析方法,对山东省431份农家品种、63份历史品种和29份当前主栽品种的籽粒硬度分布以及Pina和Pinb等位变异类型进行研究,以探讨山东小麦籽粒硬度的演变规律。农家品种、历史品种和当前主栽品种中硬质麦比例分别为75.6%、12.7%和27.6%,混合麦分别占20.4%、19.0%和13.8%,而软质麦分别占3.9%、68.3%和58.6%。农家品种中共有6种基因型,Pina-D1b/Pinb-D1a和Pina-D1a/Pinb-D1p分别占硬质麦的38%和59.6%。历史品种中有4种基因型,8份硬质麦中Pina-D1b/Pinb-D1a占37.5%,Pina-D1a/Pinb-D1b占37.5%,而Pina-D1a/Pinb-D1p只占25.0%。当前主栽品种中,8份硬质麦全部是Pina-D1a/Pinb-D1b类型。长芒透垅白等3个品种的Pin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双突变,起始密码子下游96bp处碱基C突变为A,而且在265bp处发生了A碱基的缺失,将其命名为Pinb-D1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Pina Pinb 等位变异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郑雅月 赵振杰 +3 位作者 赵万春 董剑 李晓燕 高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5-922,共8页
小麦籽粒硬度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小麦的制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是小麦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籽粒硬度与胚乳结构的关系、籽粒硬度对面粉品质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的遗传规律、品种与... 小麦籽粒硬度是当前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对小麦的制粉品质有重要影响,是小麦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从小麦籽粒硬度测定方法、籽粒硬度与胚乳结构的关系、籽粒硬度对面粉品质和面制品品质的影响、籽粒硬度的遗传规律、品种与环境对籽粒硬度的影响、籽粒硬度育种改良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为小麦育种中籽粒硬度的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遗传 育种改良
下载PDF
利用DH和IF_2两个群体进行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的QTL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文福 刘宾 +3 位作者 彭涛 袁倩倩 韩淑晓 田纪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3453-3462,共10页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H群体 IF2群体 粒重 粒型 硬度 QTL
下载PDF
小麦籽粒硬度与胚乳显微结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袁翠平 田纪春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1,共4页
本文选用了 8个籽粒角质率不同的小麦品种 (系 )进行籽粒硬度和胚乳横断面显微结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硬度不同的小麦品种其胚乳结构存在差异 :硬度值较大的硬质品种胚乳蛋白质较多 ,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紧密 ;而硬度值较小的软质... 本文选用了 8个籽粒角质率不同的小麦品种 (系 )进行籽粒硬度和胚乳横断面显微结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硬度不同的小麦品种其胚乳结构存在差异 :硬度值较大的硬质品种胚乳蛋白质较多 ,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紧密 ;而硬度值较小的软质小麦品种胚乳蛋白质较少 ,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松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硬度 胚乳 显微结构 淀粉粒 蛋白质
下载PDF
普通小麦硬度及其与其它品质性状相关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常文锁 李宗智 +1 位作者 张彩英 卢少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6-10,共5页
本文对普通小麦硬度(用研磨时间法测定,以秒为单位,测定值越小硬度越大)与其它12个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硬度(研磨时间)与角质率、出粉率、沉淀值以及粉质仪测定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性、断裂时间和评价值呈显著负相关... 本文对普通小麦硬度(用研磨时间法测定,以秒为单位,测定值越小硬度越大)与其它12个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硬度(研磨时间)与角质率、出粉率、沉淀值以及粉质仪测定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性、断裂时间和评价值呈显著负相关;与公差指数、软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依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硬度与角质率、出粉率、沉淀和评价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本文还利用20个省市提供的5760份小麦样本,对我国小麦品种硬度现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硬度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我国小麦品种硬度分布的总趋势是南软北硬;国外引进品种的硬度明显大于国内品种;国内农家品种与育成品种一般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籽粒硬度 品质改良
下载PDF
山西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与主要品质性状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姜兰芳 马小飞 +5 位作者 王敏 曹勇 李晓丽 郝建宇 张定一 姬虎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09-1315,共7页
为明确山西省近十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和品质状况,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DA7200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对来自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56个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山西... 为明确山西省近十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和品质状况,利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定仪(SKCS)、DA7200多功能近红外分析仪,对来自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56个小麦新品种的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出粉率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发现,山西省近十年审定的小麦品种中,硬质麦比例较高,为78%,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比例较低,分别为12%和8%;硬度指数范围较宽,为16.33~78.93。经相关分析,小麦籽粒硬度指数与被测品质性状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出粉率、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硬质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均显著高于混合型麦和软质麦。混合型麦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沉降值等品质参数略高于软质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小麦品种 籽粒硬度 品质性状
下载PDF
中国黄淮麦区小麦籽粒硬度Puroindoline基因等位变异检测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红美 祝梓博 +6 位作者 田秋珍 王永彦 张灵然 董中东 赵磊 崔党群 陈锋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00-2715,共16页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性状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能够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信息。以来自中国黄淮麦区的244份小麦核心种质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特性测试仪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对其SKCS硬度及其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占总参试材料的56.6%,其硬质麦基因型共有Pina-D1b、Pina-D1r、Pina-D1s、Pina-D1l、Pinb-D1b、Pinb-D1p、Pinb-D1ac、Pinb-D1e、Pinb-D1t和Pinb-D1u共10种单倍型,其分布比例分别为2.1%、5.3%、4.5%、0.8%、25.8%、15.7%、0.4%、0.4%、0.8%和0.8%。可以看出,Pinb-D1p在参试材料硬质麦中占据主导地位,PINA蛋白缺失类型也有广泛的分布。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山西、河南、云南和新疆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较为丰富。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基因型分布表明,农家种小麦籽粒硬度基因型更为丰富。在各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中,拥有PINA-null类型的小麦品种SKCS籽粒硬度显著高于拥有Pinb-D1b和Pinb-D1p类型的小麦品种。本项研究表明黄淮麦区核心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籽粒硬度主效基因变异类型,结合先前研究中认为的PINA-null类型的磨粉品质和面包烘烤品质均劣于Pinb-D1b类型,但拥有相对较好的印度薄饼加工品质,因此品质育种过程中可依据育种目标有选择的利用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核心种质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等位变异
原文传递
青海小麦籽粒硬度等位变异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雪玲 李建民 +3 位作者 魏乐 李红琴 刘宝龙 张怀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7,共5页
为了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单粒谷物硬度测定、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66份青海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青海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比例达到47.0%,混合麦比例为19.7%,软质麦比例... 为了解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单粒谷物硬度测定、PCR扩增和核苷酸测序技术,分析了66份青海小麦品种籽粒硬度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结果表明,青海小麦以硬质类型为主,比例达到47.0%,混合麦比例为19.7%,软质麦比例为33.3%。硬度基因有5种组合类型:野生型、Pina-Dla/pib-191b、Pina-191a/PJnb-DlC、PJna-1)1a/PJnb-D1X和Hna—D1b/Pinb—D1a。野生型小麦类型比僦最高,占59.09%,SKCS硬度指数平均为44.12,变化范围为12.75~84.89。突变类型的品种籽粒均为硬质。因此,在青海硬质小麦可以通过突变类型的分子标记进行选育,软质小麦选育需在利用硬度基因分子标记筛选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籽粒硬度性状的表现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小麦 籽粒硬度 等位变异
下载PDF
Molecular genetic and genomic analysis of wheat milling and end-use traits in China: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被引量:6
20
作者 Daowen Wang Kunpu Zhang +4 位作者 Lingli Dong Zhenying Dong Yiwen Li Abrar Hussain Huijie Zhai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期68-81,共14页
Wheat is the most widely cultivated staple food crop, and multiple types of food derivatives are processed and consumed globally. Wheat grain quality(WGQ) is central to food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al value, and is a ... Wheat is the most widely cultivated staple food crop, and multiple types of food derivatives are processed and consumed globally. Wheat grain quality(WGQ) is central to food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al value, and is a decisive factor for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commercial value of wheat cultivars. Hence, improvement in WGQ traits is top priority for both conventional and molecular wheat breeding. In this review we will focus on two important WGQ traits, grain milling and end-use, and will summarize recent progress in China.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invested substantial effort in molecular genetic and genomic analysis of these traits and their effects on end-use properties. The insights and resources generated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se traits. As high-quality genomics information and powerful genome engineering tools are becoming available for wheat, more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s in dissecting the molecular and genomic basis of WGQ are expected. China will strive to make furthe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and improvement of WGQ in the genomics 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OMICS GLUTEN protein grain hardness PUROINDOLINE WHEAT grain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