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参与性调查的农户对退耕政策及生态环境的认知与响应 被引量:70
1
作者 连纲 郭旭东 +2 位作者 傅伯杰 王静 何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41-1747,共7页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黄土丘陵区107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研究区内地形等条件将所调查农户分为旱地农户和川水地农户两组,就目前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 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PRA)对黄土丘陵区107户农户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并根据研究区内地形等条件将所调查农户分为旱地农户和川水地农户两组,就目前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态度及农户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及行为的异同进行分析比较。尝试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并基于对农户行为的分析,对区域相关政策制定、实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表明:研究区农户对于土地依赖性较大,旱地农户表现尤为突出,大多数农户对于退耕持支持态度。农户进行的相关水土保护措施,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农户经过决策后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是农户为了保证基本农业生产,采取的相应的对策所产生的效应。在土地管理及水土保护措施方面,除了相关的种植措施外,旱地农户更多倾向于通过工程措施来获取好的回报,而川水地农户更多注重于现有土地质量的管护,来进一步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农户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较为明确,川水地农户认识要比旱地农户更充分一些。与10a前相比,近80%的农户认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然而近45%的农户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根本不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两组农户之间差异不大。超过55%的农户认为生态环境恶化首要原因是气候的影响,干旱是关键因子,其次是过度放牧(24.5%)和水土流失(22.5%)等,两组农户对于生态环境恶化原因的认识具有较大的差别,旱地农户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和水土流失,而川水地农户认为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原因是干旱和过度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农户评估 黄土丘陵区 退耕政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以延安市为例 被引量:70
2
作者 孙艺杰 任志远 +1 位作者 郝梦雅 段艺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443-3454,共12页
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典型区延安市为例,探讨1993—2013... 明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深刻理解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高原典型区延安市为例,探讨1993—2013年间生态服务价值(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和食物供给)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退耕还林政策和地形坡度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不同的相关关系,食物供给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以及NPP之间均为权衡关系,NPP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之间为协同关系,土壤保持与水源涵养呈现协同关系;②20年来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整体表现为权衡加强协同减弱的趋势;③对比退耕还林区与非退耕还林区权衡与协同的动态变化,发现退耕还林区各类生态服务多呈协同关系且不断加强,而在非退耕还林区多表现为权衡关系;④坡度为15°—25°地区生态服务冲突最为显著,大于25°地区生态服务协同作用显著;⑤NPP与水源涵养的协同关系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NPP 与食物供给权衡程度在延安市北部较强而东部较弱,水源涵养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在延安市西南部更为突出而北部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延安市 权衡与协同 退耕还林区 非退耕还林区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58
3
作者 张曼夏 季猛 +4 位作者 李伟 刘华存 王彦杰 张林 潘开文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8-604,共7页
弄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主要造林树种巨桉和水杉人工林,以及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 弄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主要造林树种巨桉和水杉人工林,以及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临近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0-20 cm、20-40 cm和40-60 cm不同土壤层次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分配与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含量在土壤团粒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随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农地转变为林地后,>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团聚体有机碳尤以在0-40cm土层>2mm粒径中的含量增加倍数为大.相比农耕地,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巨桉和水杉人工林各土层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增加了5.96%-47.57%,而<0.053 mm团聚体有机碳储量占总有机碳储量比例减少了0.95%-33.28%.0-6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以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最高,而农耕地为最低.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退耕还巨桉和水杉林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储量,但与天然林次生林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结合有机碳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56
4
作者 张琨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1,共9页
植被恢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大规模植被恢复具有特色,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广泛影响。退耕还林(草)是我国重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典型代表,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示范进而推广到全国。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 植被恢复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大规模植被恢复具有特色,产生了巨大效益和广泛影响。退耕还林(草)是我国重大植被恢复工程的典型代表,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示范进而推广到全国。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植被的恢复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选取陕西省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吕梁市、临汾市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区,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2000—2014年的年均植被覆盖度数据分析了植被恢复的时空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土壤侵蚀率、地表植被蒸散(ET)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为指标,对典型区土壤保持服务、水文调节服务和植被碳固定服务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估,以此分析植被恢复对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结果显示:(1)工程实施以来林地和草地范围明显增加。(2)植被改善趋势明显,2000—2005、2000—2010和2000—2014年植被显著恢复的比例分别为5.8%、49.1%和79.0%。(3)土壤保持服务增强,2014年土壤侵蚀速率比2000年降低17.5%,中度侵蚀区降幅达53.7%,2000—2014年历年土壤保持率均在84%以上且呈波动增加。(4)水文调节服务增强,2000—2010年ET增加区域面积达到48 094.1 km2,占典型区总面积的39.6%。(5)植被碳固定服务提高,2000—2014年典型区NPP总体处于增加态势,NPP显著增加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60.3%,固碳总量增加45.4%。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典型区植被得到了显著恢复,有效促进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植被恢复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效应的时空变异特征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被覆盖度 退耕还林工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退耕年限刺槐人工林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56
5
作者 赵娜 孟平 +2 位作者 张劲松 陆森 程志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1-358,共8页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 以华北低丘山地退耕还林区的耕地、农田撂荒地、退耕10年刺槐林和退耕43年刺槐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探讨退耕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退耕刺槐人工林土壤养分的表层富集作用显著,且0~5 cm土层土壤改良效果增强;与耕地相比,退耕刺槐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为退耕43年刺槐林(0.542)〉退耕10年刺槐林(0.536)〉撂荒地(0.499)〉耕地(0.498),说明退耕地人工造林改善了华北低丘山地退耕地区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 土壤质量综合指数 华北低丘山地 刺槐
原文传递
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耕还林政策可持续性评价——卧龙自然保护区研究 被引量:45
6
作者 徐建英 陈利顶 +1 位作者 吕一河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789-3795,共7页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 农户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经济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态度和认知、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的经济影响、以及农户现有耕地面积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以期从农户角度出发,探讨卧龙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积极的态度,但是有3个问题影响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一是当地居民的粮食需求问题,由于当地居民粮食消费的外在依赖性,以及工程本身导致的耕地和收入减少,使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受到潜在的威胁;二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就业状况和他们对于工程的经济预期,现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足够的吸引力来保证其可持续性;三从生态恢复理论和实践上看,退耕补偿的数量和期限须考虑区域的差异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在本研究区域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可持续性 参与式评估 保护区
下载PDF
社会资本对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来自陕西省延安市513个退耕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 被引量:46
7
作者 史恒通 赵伊凡 吴海霞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6-99,共14页
研究生态脆弱区多维贫困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机理,对农村地区减贫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对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和识别,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Probit、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 研究生态脆弱区多维贫困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机理,对农村地区减贫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对农户的多维贫困进行了测度和识别,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和Probit、T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贫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农户贫困发生率较高,37. 82%的农户陷入多维贫困,25. 93%的农户收入维度贫困;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均对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识别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声望对多维贫困识别影响显著,但对多维贫困指数影响不显著;总社会资本量能显著抑制农户多维贫困的发生概率和减轻贫困程度。此外,家庭成员是否居住在一起对农户多维贫困产生负向影响,相对于男性为户主的家庭,女性户主家庭更易产生贫困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多维贫困 A-F双界限法 退耕还林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分析及未来发展建议 被引量:39
8
作者 李相儒 金钊 +1 位作者 张信宝 周卫健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4期248-254,共7页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 黄土高原作为黄河中游独特的地理单元,维系黄河的健康运行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本文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背景及水土流失问题,总结分析了近60年生态治理的历史,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根据主要治理措施的差异,黄土高原近60年生态治理历史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1950-1960s中期、1960s中期-1970s末期、1970s末期-1990s末期、2000-2010年、2010年至今。这5个不同时段,淤地坝、梯田等工程治理和植树造林、植被自然修复等生物治理交替出现,并逐步走向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全面结合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不能变;科学开展淤地坝建设和治沟造地工程,加快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梯田 淤地坝 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治沟造地工程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农户再参与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 被引量:36
9
作者 徐建英 孔明 +1 位作者 刘新新 王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6205-6215,共11页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再次参与下一轮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约77%的农户愿意再次参与退耕工程,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和不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显著差异性。逻辑...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生计资本对于农户再次参与下一轮退耕还林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约77%的农户愿意再次参与退耕工程,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和不愿意再参与退耕的农户生计资本具有显著差异性。逻辑斯蒂回归结果表明,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再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但是作用方式不同:其中自然资本对农户再参与有着显著的负影响,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户再参与意愿有显著的正影响。生计资本二级指标中,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现金收入、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以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对其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负影响,且贡献较大((β=-23.041)),而现金收入、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以及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再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影响,以现金收入的影响最大(β=38.591),其次分别是家庭村委会成员数量(β=13.625)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β=7.717)。最后,论文探讨了生计资本及其组成指标对于农户再参与意愿的作用机制,建议降低农户对于土地资源的依赖,提高非农业收入和补偿标准,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优化区域发展环境来提高农户的再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本 退耕还林 再参与意愿 自然资本 金融资本
下载PDF
云南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汇潜力 被引量:34
10
作者 陈先刚 张一平 詹卉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4-30,共7页
收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设定2007—2010年间的6种年度造林与采伐情景,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数据,拟合出各造林树种的经验生长曲线,并利用这些能够反映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平均生... 收集云南省2000—2006年各类退耕还林面积和树种数据,设定2007—2010年间的6种年度造林与采伐情景,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清查中的人工林生长数据,拟合出各造林树种的经验生长曲线,并利用这些能够反映不同气候和立地条件下人工林的平均生长曲线,结合生物量扩展因子、木材密度和碳含量等参数,估算不同情景下的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在2010、2020、2030、2040和2050年将分别达到8.1~8.8、19.6~25.7、18.4~33.0、20.3~34.9和23.6~35.4TgC。退耕地造林林木生物质碳贮量占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生物质碳贮量的3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退耕还林 碳汇潜力
下载PDF
基于MODIS NDVI数据的陕西省植被绿度时空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被引量:27
11
作者 殷崎栋 柳彩霞 田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71-1582,共12页
气候和人类活动是控制和影响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基本驱动力。利用2001—2018年的MODIS NDVI和1999—2018年的降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陕西省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TSS-RESTREND(Time Series Segmentation and Residual Trend)算... 气候和人类活动是控制和影响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的基本驱动力。利用2001—2018年的MODIS NDVI和1999—2018年的降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陕西省NDVI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TSS-RESTREND(Time Series Segmentation and Residual Trend)算法剥离了气候要素(降雨)对植被NDVI的影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和区域。(1)2001—2018年间,陕西省NDVI呈显著增加,全省平均增加速率为0.006/a;(2)相比18年来的平均值,77.29%的区域大于均值。其中,陕北的榆林市、延安市大于均值的区域较大,分别为97.52%和89.03%,秦巴山区次之,为73.91%。2012年之后,NDVI高值向北逐年推进趋势明显。(3)全省NDVI增加的区域达71.77%,而陕北地区的增加量明显大于关中平原区和陕南秦巴山地,其中陕北的榆林NDVI增加区域为72.11%,延安为86.44%,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4)总体上陕西全省呈变绿趋势。榆林市和延安市的变绿区域明显多于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延安和榆林的剧烈增长区域分别为55.46%和34.34%,而陕南为41.03%,说明处于湿润气候区的陕南地区也有显著变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人类活动 RESTREND TSS-RESTREND 退耕还林工程 变化趋势
下载PDF
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 被引量:24
12
作者 姚平 陈先刚 +3 位作者 周永锋 赵文军 陆梅 涂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025-3037,共13页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 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退耕还林工程 西南地区
下载PDF
退耕农户长期生计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张蕾 戴广翠 +4 位作者 谢晨 赵金成 梁丹 Jeff.Bennett 王雪红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9,共8页
以陕西、青海两省4个县15个村400个退耕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20年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的长期影响,预测了退耕后林草产品的产出、价格和农产品产量,分析了样本农户退耕前后在土地利用、种植结构、收入和成本结构等方... 以陕西、青海两省4个县15个村400个退耕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20年的成本效益分析,探讨了退耕还林对农户生计的长期影响,预测了退耕后林草产品的产出、价格和农产品产量,分析了样本农户退耕前后在土地利用、种植结构、收入和成本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对林草产品价格、退耕补助、毁林复耕等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预测的价格和产出水平上,退耕提高了样本农户的收入水平。从长期看,退耕农户面临自然、技术和市场风险。要实现中国政府的生态建设目标,决策者应关注退耕农户尤其是退耕地比例高的农户的长期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农户生计 可持续土地利用 成本效益分析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与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 被引量:17
14
作者 蔡志坚 蒋瞻 +3 位作者 杜丽永 张玲 杨加猛 谢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0-69,共10页
论文旨在提高重启的退耕还林项目生态、经济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利用丁伯根和丁伯根-博弈纳什均衡理论,分别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视角,讨论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退耕还林政策... 论文旨在提高重启的退耕还林项目生态、经济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利用丁伯根和丁伯根-博弈纳什均衡理论,分别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和县级政府政策执行视角,讨论现有退耕还林政策多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和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效搭配的存在性。2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利用贵州省既属(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区又属第二次石漠化调查区的64个县(市、区)作为样本检验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性,用"石漠化改善率"作为项目生态目标的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生态目标实现是有效的,而用"县域2005年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农户在2011年的人均纯收入"作为项目的经济目标进行检验的有效性未通过检验。接着,论文利用贵州省晴隆县多政策配套实施退耕还草项目的结果来检验有效政策搭配的存在性,用"植被盖度"、"土壤冲刷量"和"径流量"三个指标来反映项目的生态效果并利用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草项目具有较显著的生态效果。用晴隆县实施退耕还草项目乡镇的农户"家庭总收入"指标反映项目经济目标,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项目的经济目标实现是有效的。3研究结论。从政策设计角度看,退耕还林项目无法通过自身有效地同时实现生态、经济目标;从县级政府政策实施的角度看,若县级政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中能整合性地配套相关政策,则项目存在"有效政策搭配",即项目可同时有效实现生态、经济双目标。因此,在县级政府绩效考核中增加生态考核指标,进而在县级层面通过政策搭配谋求退耕还林多目标的有效实现,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显得现实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政策有效性 有效政策搭配 丁伯根理论 丁伯根-纳什模型
下载PDF
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郗静 曹明明 陈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共5页
调查了米脂县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Log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包括对政策的认知、判断和意愿)与其具体的行为选择存在... 调查了米脂县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与行为选择,并以此为基础,建立Logit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态度(包括对政策的认知、判断和意愿)与其具体的行为选择存在群体的一致性和个体的差异性;耕地收入,副业收入,打工收入,户主年龄,是否种植经济作物,行政村是否有后续产业因素是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主导因素,同时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具有差异性。政策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政府制定的相关惠农政策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行为 退耕还林政策 农户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20年来榆林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逸滨 刘宝元 +2 位作者 成城 张加琼 陆绍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7-208,218,共13页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 为了解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年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主要驱动力,选取榆林市作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代表,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榆林市2001—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其20年来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偏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法筛选退耕还林草不同时期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随时间序列呈显著增加趋势(S=0.011,p<0.01)。建设期(2001—2010年)榆林市整体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S=0.013,p<0.01),而巩固期(2011—2020年)增加趋势不显著(S=0.005,p>0.05)。(2)2001—2020年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呈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榆林市各县(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榆林市东部地区增长趋势较为显著。建设期榆林市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82.1%)多于巩固期(58.0%)。(3)2001—2020年影响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累积退耕还林草面积和降雨量分别是建设期和巩固期的首要影响因素。(4)2001—2020年影响榆林市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土壤质地、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在建设期和巩固期土壤质地的空间差异都与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密切相关。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和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为生态恢复措施的精准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植被覆盖度 地理探测器 年际变化 空间分异 土地利用
下载PDF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状况调查 被引量:16
17
作者 何家理 马治虎 陈绪敖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1-254,260,共5页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政策效应的评价问题。秦巴山区退耕还林面积2.54×106 hm2,约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10%。对该区3省7县10个乡镇抽样问卷和现场访谈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效中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政策效应的评价问题。秦巴山区退耕还林面积2.54×106 hm2,约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10%。对该区3省7县10个乡镇抽样问卷和现场访谈调查的资料分析表明,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效中存在着生态效益外显与经济效益内隐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规划和科技指导。这就出现了"政府关注的生态目标基本达到与退耕户期望的生活来源持久性替代经济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的问题(外出务工无法永久性解决养老问题)。通过科技指导、技术示范、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有望实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退耕还林 效益外显与内隐
下载PDF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建设成效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被引量:13
18
作者 冯长红 《林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1-65,共5页
退耕还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没有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而且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当前生计... 退耕还林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没有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粮食生产,而且对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国家生态目标持续性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河北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退耕还林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面临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策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经济增长 建设成效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Karst Area of China Driven by Grain-for-Green Program 被引量:13
19
作者 WANG Xiaofeng ZHANG Xinrong +3 位作者 FENG Xiaoming LIU Shirong YIN Lichang CHEN Yongz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As an important means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system,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ecosystem functions.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GFGP,One of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 means regul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al ecosystem,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plays a key role in restoring ecosystem functions.The Grain-for-Green Program(GFGP,One of the world’s most ambitious ecosystem conservation set-aside programs aims to transfer farmland on steep slopes to forestland or grassland to increase vegetation coverage)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from 1999 to 2015 and exert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land 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s(ESs).In this study,three ecological models(In VEST,RUSLE,and CASA)were used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three key types of ESs,water yield(WY),soil conservation(SC),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in Karst area of southwestern China from 1982 to 2015.The impact of GFGP on ESs and trade-offs was analyzed.It provides practical guidance in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regulation in Karst area of China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Results showed that ESs and trade-offs had changed dramatically driven by GFGP.In detail,temporally,SC and NPP exhibited an increasing trend,while WY exhibited a decreasing trend.Spatially,SC basically de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NPP basically increased from north to south;WY basically increased from west to east;NPP and SC,SC and WY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trade-offs driven by the GFGP,while NPP and WY developed in the direction of synergy.Therefore,future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restoration policy-making should consider trade-offs of ESs so a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provision of 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 and synergy grain-for-green program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Karst area China
下载PDF
退耕还林(草)政策主要成效及趋势分析——基于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农户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苏月秀 彭道黎 +1 位作者 谢晨 黄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9-202,共4页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地改善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状况,提高了退耕农户的生态意识和生计水平;农户拥护退耕还林(草)政策,有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意愿;农户对退耕补助依赖性较大,如果降低补助标准,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较大;提高补助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提供技术支持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当前退耕农户的普遍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 农户调查 生态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