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在碱性富硅热液中溶解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樊文苓 王声远 田戈夫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6-184,共9页
实验测定了金在碱性富硅溶液中的溶解度,并标定了Au与SiO2之间的配合关系Au++H3SiO-4=AuH3SiO04在80~250℃的温度范围内,其平衡常数为lgK=-1.9889+10085.18/T(T为绝对温度)各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值与AU-HCl-SiO2-H2O体... 实验测定了金在碱性富硅溶液中的溶解度,并标定了Au与SiO2之间的配合关系Au++H3SiO-4=AuH3SiO04在80~250℃的温度范围内,其平衡常数为lgK=-1.9889+10085.18/T(T为绝对温度)各温度下的平衡常数值与AU-HCl-SiO2-H2O体系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它表明溶液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SiO2均作为配位体,与Au形成AuH3SiO04在热液中溶解、迁移。Au在SiO2水溶液中的溶解可表述为AuH3SiO04的稳定性受溶液温度、氢逸度和硅含量变化的影响。SiO2的沉淀(硅化)是导致Au沉淀的有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 金矿床 溶解 迁移 矿化
下载PDF
合金元素对Au的强化效应与应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宁远涛 《贵金属》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1-56,共6页
本文讨论了二元Au合金系中富Au端相图特征 ,合金元素在Au合金中分布及强化与脆化倾向性 ,分析了合金元素对Au的固溶强化参数和沉淀强化参数。轻金属 (尤其是Be)具有最高固溶强化参数 ,Ti具有最高沉淀强化参数 ;稀土金属兼具高的固溶强... 本文讨论了二元Au合金系中富Au端相图特征 ,合金元素在Au合金中分布及强化与脆化倾向性 ,分析了合金元素对Au的固溶强化参数和沉淀强化参数。轻金属 (尤其是Be)具有最高固溶强化参数 ,Ti具有最高沉淀强化参数 ;稀土金属兼具高的固溶强化参数和沉淀强化参数 ,是强化Au与Au合金的重要合金元素。讨论了某些实用Au合金的强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元素 固溶强化 沉淀强化 金合金
下载PDF
甘肃寨上金矿床矿物组成特征与矿质沉淀机理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家军 毛光剑 +5 位作者 吴胜华 刘光智 廖延福 郑卫军 华曙光 岳连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3-462,共10页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笔者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扫描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确认金矿床中矿物组成相当丰富,既有大量硫化物、硫盐、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钨酸盐...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笔者通过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扫描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确认金矿床中矿物组成相当丰富,既有大量硫化物、硫盐、氧化物、硫酸盐、碳酸盐、钨酸盐,又有碲化物、自然金属及多金属互化物。除常见矿物为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石英、白钨矿、方解石、菱铁矿、铁白云石和重晶石外,笔者还鉴定出在卡林型金矿床较少见的一些矿物,如硫铜锑矿、车轮矿、辉锑铅矿、辉钼矿、碲汞矿、碲镍矿、Cu-Zn-Ni-Sn-Fe的金属互化物和白钨矿等。矿石中矿物种类较多,组成较复杂以及存在显微自然金,构成寨上金矿床的一大特色。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以及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是寨上金矿床中存在显微可见自然金的最重要因素和金沉淀富集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矿物组成 沉淀机理 寨上 甘肃
下载PDF
山东乳山金矿中金-银碲化物的矿物学特征与沉淀机理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文瑄 孙国曦 +1 位作者 张文兰 王昭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7-182,共6页
通过显微鉴定和应用电子探针微束分析,查明乳山金矿中碲化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碲金银矿,少量碲铅矿和碲铋矿,它们呈密切共生的集合体或联生体产出在黄铁矿等硫化物及石英等脉石矿物粒间或裂缝中。碲银矿和碲金银矿中Au含量变化较大,w(Au)... 通过显微鉴定和应用电子探针微束分析,查明乳山金矿中碲化物主要为碲银矿和碲金银矿,少量碲铅矿和碲铋矿,它们呈密切共生的集合体或联生体产出在黄铁矿等硫化物及石英等脉石矿物粒间或裂缝中。碲银矿和碲金银矿中Au含量变化较大,w(Au)为痕量至26.1%,与银呈负相关,与铋为正相关,可能是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Ag进入到碲银矿中;碲铅矿中未检测到金。金在金-银碲化物中的含量随温度降低而升高,相关矿物的形成顺序为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将金银碲化物成分投到Au-Ag-Te三元成分-共生图解上发现,它们都不是标准成分的端元矿物,推测这些碲化物(尤其是金银碲化物)是在非平衡状态下快速沉淀形成的,可能与含矿流体的间歇性沸腾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碲化物 共生关系 沉淀机制
下载PDF
从硫代硫酸盐浸金溶液中回收金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5
作者 孟奇 崔毅琦 +2 位作者 童雄 王凯 严永谋 《矿冶》 CAS 2013年第4期51-54,共4页
介绍了从硫代硫酸盐浸金溶液中回收金的主要技术,包括置换沉淀、炭吸附、树脂吸附、溶剂萃取、电沉积等。简要评述了各种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这些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回收金 硫代硫酸盐浸出溶液 置换沉淀 吸附 溶剂萃取
下载PDF
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纲 《黄金地质》 1996年第4期43-49,共7页
系统论述了区内各大类金矿的成矿温度、成矿压力、各种气体的逸度、pH值、金离子及其配合物的活度,讨论了金的迁移形式。
关键词 金矿床 成矿 物理化学条件
全文增补中
南秦岭金龙山金矿床中砷的赋存特征及其对金沉淀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永春 刘家军 +1 位作者 刘新会 吴胜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1-715,共15页
金龙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镇安—旬阳盆地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为一套由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互层组成的浊积岩建造... 金龙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印支褶皱带镇安—旬阳盆地内,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个超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为一套由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粉砂质灰岩、泥质灰岩互层组成的浊积岩建造。矿体受断裂控制明显。笔者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对原生矿石中黄铁矿、毒砂等热液矿物中的Fe、As、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低含量的砷在黄铁矿中易富集,且砷在黄铁矿中可以稳定存在。但当砷含量大于6%时,以黄铁矿和毒砂两相混合为稳定相。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以及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部分亚稳定相含金的含砷黄铁矿的出溶,可能是金龙山金矿中次显微金以小圆球状和链状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地质特征 砷的赋存形式 金沉淀 金龙山
下载PDF
嘉鱼蛇屋山金矿热液蚀变和表生风化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柯云峰 《湖北地质》 1993年第1期57-63,109-110,共9页
本文按热液活动的组合顺序,阐述了早、中、晚及酸滤——氧化四个阶段的主要蚀变种类,蚀变矿物特征,共生组合及其分布,并分别讨论黄铁矿、石英、雄黄、雌黄、石油和碳化、重晶石等蚀变矿物以及风化作用在金的活化运移及沉淀中的作用。指... 本文按热液活动的组合顺序,阐述了早、中、晚及酸滤——氧化四个阶段的主要蚀变种类,蚀变矿物特征,共生组合及其分布,并分别讨论黄铁矿、石英、雄黄、雌黄、石油和碳化、重晶石等蚀变矿物以及风化作用在金的活化运移及沉淀中的作用。指出细粒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或凸多面体黄铁矿的共生是金矿体的指示矿物,粗粒立方体黄铁矿不含金或含金少。硅化、碳化与金的沉淀关系密切。风化作用使金重新活化且均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屋山金矿 热液活动 酸滤——氧化 蚀变矿物 指示矿物 金的沉淀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Au/CeO_2 catalyst and its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HCHO oxidation 被引量:5
9
作者 贾美林 白海锋 +2 位作者 照日格图 沈岳年 李彦锋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4期528-531,共4页
Aqueous precipitation and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prepare CeO2 supports and Au/CeO2 catalyst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 of support on the catalyst activity was investigate... Aqueous precipitation and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prepare CeO2 supports and Au/CeO2 catalyst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 of preparation condition of support on the catalyst activity was investigated. The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HCHO was considered as the probe reaction for comparing the catalyst activity. The BET, X-ray diffraction,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reduction (TPR)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factor on the catalysts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dition of dispersant and use of microwave in the support preparation procedure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of supports and gold species and thus improv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The total conversion temperature for HCHO was 146 ℃ over AC400. With the modification during supports preparation proces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increased with total conversion temperature decreasing to 98 ℃. The results of XPS indicated that Au^0 and Au^+1 species coexisted in these catalysts and the activity of catalyst correlated with Au^+1/Au^0 ratio.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duction peak appeared between 100-170 ℃ with the inducing of gold. The dependence of activity on the reduction peak temperature implied that ionic gold was catalytic activity component for HCHO oxi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catalyst deposition precipitation CEO2 catalytic oxidation of HCHO rare earths
下载PDF
陕西小秦岭镰子沟碲金矿床物质组成特征及矿质沉淀机理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雷 刘家军 +3 位作者 朱文兵 代鸿章 刘冲昊 刘华南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6-474,共19页
镰子沟金矿床是小秦岭驾鹿金矿田内的一个重要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秦仓沟组深变质片麻岩系中,矿石主要为石英脉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确认矿石中存在碲金矿、斜方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铅矿、碲镍矿、自然... 镰子沟金矿床是小秦岭驾鹿金矿田内的一个重要金矿床,赋存于太古宇太华群秦仓沟组深变质片麻岩系中,矿石主要为石英脉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确认矿石中存在碲金矿、斜方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铅矿、碲镍矿、自然碲等大量含碲矿物。在石英、黄铁矿裂隙中,也存在大量自然金颗粒,它们与硫化物、碲化物共生。结合不同成矿阶段的成矿温压条件和矿物组合研究,构建了该矿床的热力学相平衡关系图,限定了碲化物与其他矿物稳定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即在成矿Ⅱ阶段,f(O2)约为10^(-34.00)~10^(-31.00),f(H2S)约为10^(-1.42)~10^(-0.9),pH值约为6.0~6.8(300℃)。在成矿Ⅲ阶段,f(S2)的范围约在10^(-16.56)~10^(-12.30)之间,而f(Te_2)的范围约在10^(-13.70)~10^(-9.44)(200℃)。碲化物一般晚于硫化物形成,并且高的f(Te_2)值和f(Te_2)/f(S_2)比值是控制碲化物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矿物学 金矿 碲化物 矿质沉淀 镰子沟 小秦岭
下载PDF
激光诱导玻璃内部金纳米颗粒的析出及光谱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惠丹 姜雄伟 +3 位作者 曲士良 邱建荣 朱从善 干福熹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076-1079,共4页
使用钛宝石飞秒激光引发和热处理相结合 ,实现了在含有金离子的硅酸盐玻璃内部 ,有空间选择性地析出金纳米颗粒。对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吸收峰强度增大且红移 ;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 ,金纳米颗粒也增大。在特... 使用钛宝石飞秒激光引发和热处理相结合 ,实现了在含有金离子的硅酸盐玻璃内部 ,有空间选择性地析出金纳米颗粒。对吸收光谱的研究表明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吸收峰强度增大且红移 ;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 ,金纳米颗粒也增大。在特定的激光和热处理条件作用下 ,可以在玻璃内部有空间选择性的使金离子还原后聚集 ,形成金纳米颗粒 ,具有量子尺寸效应。改变激光功率和热处理温度可以控制所析出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尺寸 ,从而实现多色显示 ,飞秒激光诱导金纳米颗粒具有稳定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颗粒 硅酸盐玻璃 吸收光谱 飞秒激光 光电技术 光学功能材料 热处理 吸收峰红移
原文传递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流体包裹体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文刚 范宏瑞 +2 位作者 胡芳芳 王永 杨奎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5-1030,共16页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 山东七宝山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位于郯庐断裂带东侧,矿体主要赋存在七宝山杂岩体中。通过显微学观察,发现在深部蚀变斑岩的重结晶石英斑晶中发现了含子晶包裹体(Type 1型),同时伴生有气相(Type 2型)和富气相水溶液(Type 3型)包裹体。浅部矿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并对较为发育的石英晶柱进行了详细的阴极发光特征和显微学观察研究。从其根部到末端可以划分为三个期次,其中第一期次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Type4型),另外还发育少量的负晶形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5型),第二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Type 5型包裹体,第三期石英环带中主要发育形态各异的气液两相包裹体(Type 6型)。显微测温结果显示,Type 1型包裹体均表现为子晶熔化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75-450℃之间,计算获得的盐度为43.8%-52.2%NaCleqv;Type 3型包裹体表现为临界均一特征,均一温度介于347-420℃之间,估算盐度为0.8%-7.1%NaCleqv;Type 4,5和6型包裹体均均一至液相,均一温度分别为221-327℃、199-379℃以及109-193℃,相应的盐度为2.4%-7.8%NaCleqv、10.2%-16.8%NaCleqv以及0.3%-4.0%NaCleqv。热力学计算获得Type 1型包裹体均一压力为623.46-1111.82bar,平均855.70bar。Type 3型包裹体均一压力范围为139.18-362.47bar,平均为250.70bar。由此可以认为,尽管富气相包裹体和含子晶包裹体共存,并且具备相近的均一温度范围,但是压力相差极为明显,所以这种共存特征并不能表征流体沸腾作用。根据前人实验研究结果,本文认为Type 2和3型包裹体代表了斑岩体结晶早期由于上覆地层隐爆而导致的压力降低条件下分异出来的流体,由于角砾岩筒后续固结引起压力增加,由Type 1型含子晶包裹体所代表的高盐度流体逐渐从成矿岩体中分异出来。当这两种流体沿裂隙通道向上运动时,被同期石英包裹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爆角砾岩型Cu-Au矿床 斑岩系统 浅成热液系统 含子晶包裹体 气相收缩 流体沸腾 流体混合 七宝山
下载PDF
Au/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H_4/CO_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明善 索掌怀 +1 位作者 徐秀峰 安立敦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74,共4页
采用浸渍法和沉积 沉淀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的Au/Al2 O3 催化剂 ,测定了它们在氢气还原前后及催化反应后的金含量及比表面积。结果表明 ,制备方法明显影响催化剂的金含量。应用X 光粉末衍射技术研究了这些催化剂经还原处理及反应后的物相... 采用浸渍法和沉积 沉淀法制备了四种不同的Au/Al2 O3 催化剂 ,测定了它们在氢气还原前后及催化反应后的金含量及比表面积。结果表明 ,制备方法明显影响催化剂的金含量。应用X 光粉末衍射技术研究了这些催化剂经还原处理及反应后的物相变化 ,金以Au0 物相存在 ,没有发现氧化态的金物相。考察了该催化剂在CH4/CO2 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发现金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金粒子的大小。浸渍法制备的金催化剂具有较大的金晶粒尺寸 ,催化活性低 ;沉积 沉淀法制备的金催化剂金晶粒尺寸较小 ,催化活性较高。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的催化剂给出 10 73K时的CH4与CO2 转化率分别为 8 1%和 17 6 %。高温反应不仅导致金晶粒的聚集 ,而且存在明显的金流失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金催化剂 浸渍法 沉积-沉淀法 CH4/CO2 重整反应
下载PDF
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中原生型和迁移型有机质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胡明安 杨铸生 贺金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5-59,共5页
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中含有原生型干酪根和迁移型有机流体,在成矿期间由于含矿热液的改造,原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生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容易迁移的有机流体。同时,地表下渗的大气降水携带了细菌类微生物,对原生有机质进行生物... 四川石棉田湾金矿床中含有原生型干酪根和迁移型有机流体,在成矿期间由于含矿热液的改造,原生有机质发生热降解,生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构成容易迁移的有机流体。同时,地表下渗的大气降水携带了细菌类微生物,对原生有机质进行生物降解,并生成硫化氢类还原物质。当含矿热液与有机流体及硫化氢混合时,促使矿液中金络合物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干酪根 有机流体 自然金沉淀 成矿意义
下载PDF
持续性降水气象条件下土壤/大气间汞通量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刚 王宁 +3 位作者 艾建超 王占华 王艺 许德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9-415,共7页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2年4月22~25日在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夹皮沟金矿,使用动态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汞分析仪(LUMEX Zeeman RA915+)联用技术测定了在持续性降雨气象条件控制下矿区... 为研究自然条件下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012年4月22~25日在位于松花江上游的夹皮沟金矿,使用动态通量箱法(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汞分析仪(LUMEX Zeeman RA915+)联用技术测定了在持续性降雨气象条件控制下矿区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同步测定了近地面垂向0~150cm范围内大气汞浓度以及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温湿度,并分析了汞交换通量与降水条件下气象因子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持续性降雨条件控制下,地表大气间的汞交换通量表现为沉降与释放过程连续交替出现特征,这与晴朗天气条件下日型汞通量单峰结构明显不同.降水间歇期土壤大气间汞交换通量在坡耕农田采样点依次为(-2.08±6.11)、(-6.16±33.57)、(-3.20±8.64)和(5.06±18.80)ng/(m2.h);在谷底漫滩采样点依次为(-5.21±6.42)、(3.87±28.12)、(-11.87±14.10)和(-9.44±12.23)ng/(m2.h).在局地范围内,地形条件差异影响不同地表和近地面大气系统能量收支,并使近地面大气汞浓度和气象因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表大气间汞交换通量过程和水平.持续性降水条件下,地表和大气间汞交换通量与太阳辐射强度和大气湿度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与大气汞浓度和大气温度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交换通量 动态通量箱 金矿 地形因子 降水
下载PDF
辽宁白云金矿床围岩蚀变作用及其与金的成矿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志超 王玉往 +3 位作者 李德东 王伟 邱金柱 李生辉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900-3912,共13页
为了理清白云矿床硅钾蚀变与金沉淀的成因关系,对硅钾蚀变岩石和未蚀变的矽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同时选取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进行电子探针分析.以Al2O3作为不活动组分,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发现明显带入的组分... 为了理清白云矿床硅钾蚀变与金沉淀的成因关系,对硅钾蚀变岩石和未蚀变的矽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同时选取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进行电子探针分析.以Al2O3作为不活动组分,通过质量平衡计算,发现明显带入的组分为CaO、K2O、Na2O、SiO2、Ag、As、Co、Cu、Ni,迁出组分为FeO、Cr、Zn.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中黄铁矿均表现出亏S和富Fe的特征,二者的Au/Ag值都大于0.5,Fe/(S+As)值变化范围为0.857~0.896.两种矿石中黄铁矿均为热液型,形成于中浅成的中温环境.在硅钾蚀变过程中,热液中的含硫组分损失,还原硫活度降低破坏了金-硫络合物的稳定性,导致Au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蚀变 质量平衡 金的沉淀 白云金矿床 辽东地区 矿床学
原文传递
西南印度洋中脊龙旂热液区中硫化物的结构和微量元素特征--对金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的启示
17
作者 陈柯安 张慧超 +3 位作者 陶春辉 梁锦 杨伟芳 廖时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3-108,共16页
相比于快速和中速扩张洋中脊,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通常含有丰富的金属硫化物资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扩张速率与矿石中金的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矿石中金的含量高。前人对龙旂热液区的构造环... 相比于快速和中速扩张洋中脊,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通常含有丰富的金属硫化物资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洋中脊的扩张速率与矿石中金的品位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区矿石中金的含量高。前人对龙旂热液区的构造环境以及硫化物组合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龙旂热液区硫化物中贵金属金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研究较少。本文对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中的硫化物进行了精细的矿物结构和微量元素分析,并探讨了金的赋存形式和沉淀机制。龙旂热液区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为主,其次是黄铜矿和闪锌矿,黄铜矿普遍出溶等轴古巴矿,此外还观察到了少量的针钠铁矾和自然金等矿物。根据矿物结构和形态,黄铁矿明显被划分为两期,一期黄铁矿(Py1)自形度低,呈细粒状或胶状,内部多孔洞;二期黄铁矿(Py2)自形度高,呈自形-半自形,且粒径较大。Py1往往存在于Py2内部或以包体的形式被Py2所包裹,Py2则与自形-半自形黄铜矿和闪锌矿等矿物共生。自然金主要存在于Py1的内部孔洞之中,少量存在于Py2以及Py2与其他硫化物之间。相比于Py2,Py1含有更高的Ni、Zn、Pb、Ba、Mn、V、Mg、U、Au、Ag、Cd元素含量,更低的Co、Se、As、Sb元素含量。在龙旂热液区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热液流体中金的主要存在形式为Au(HS),HS-浓度的降低和pH值升高均会促进金的沉淀。龙旂热液区早期热液流体与海水的混合造成热液流体pH值升高,而混合作用导致的热液流体温度降低会促使黄铁矿(Py1)的结晶,从而促使热液流体中HS-浓度的降低,热液流体pH值升高和黄铁矿结晶(Py1)引起的硫逸度降低是龙旂热液区自然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旂热液区 矿物结构 微量元素 金的赋存形式 沉淀机制
下载PDF
黄铁矿吸附-还原金络合物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肃宁 周丽 +2 位作者 李和平 张为 陈柱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92,共8页
金的吸附成矿作用是表生和低温条件下的一种重要成矿机制。本文综述了黄铁矿吸附-还原金络合物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了黄铁矿吸附-还原不同金络合物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黄铁矿对Au-S络合物的吸附作用主要是黄铁矿与Au-S络合物之间的... 金的吸附成矿作用是表生和低温条件下的一种重要成矿机制。本文综述了黄铁矿吸附-还原金络合物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了黄铁矿吸附-还原不同金络合物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黄铁矿对Au-S络合物的吸附作用主要是黄铁矿与Au-S络合物之间的静电吸附以及表面络合,由于吸附的Au-S络合物的还原反应相当缓慢,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发生解吸附作用;而黄铁矿对Au-Cl络合物的吸附作用实质上是黄铁矿表面金络合物迅速的还原反应,通过还原作用形成自然金而使得解吸附率极低。As掺杂形成的p型黄铁矿以及和n型黄铁矿构成p-n结是导致金络合物在黄铁矿表面发生电化学沉淀的驱动因素。目前有关金的吸附实验都是在温度小于90℃的表生条件下进行的,开展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成矿实验,尤其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原位研究高温高压下黄铁矿-金络合物溶液之间的界面反应以及原电池效应对金络合物还原作用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成矿 黄铁矿 金沉淀 电化学反应 原电池效应
下载PDF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ies and selectivities in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over ceria-promoted Au/Al_2O_3 catalysts 被引量:4
19
作者 苗雨欣 王静 李文翠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21-1728,共8页
The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CO‐PROX) is a hot topic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in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 Au catalysts are highly active in CO oxidation. Howev‐er, their activities ... The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O (CO‐PROX) is a hot topic because of its importance in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 Au catalysts are highly active in CO oxidation. Howev‐er, their activiti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at the PEMFC operating temperatures of 80–120 &#176;C. In the present study, Au nanoparticles of average size 2.6 nm supported on ceria‐modified Al2O3 were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nitrogen physisorp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and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ies, temperature‐programmed hydrogen reduction (H2‐TPR), Raman spectroscopy, and in situ diffuse‐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transform spectroscopy. Highly dispersed Au nanoparticles and strong structures formed by Au–support in‐teractions were the main active species on the ceria surface. The Raman and H2‐TP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the Au catalysts can be attributed to enhanced strong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s and the reducibility caused by ceria doping. The forma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on the catalysts increased their activities in CO‐PROX. The synthesized Au catalysts gave excellent catalytic performances with high CO conversions (&gt;97%) and CO2 selectivities (&gt;50%)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80–150 &#176;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 catalysis CERIA ALUMINA Preferential oxid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DEPOSITION-precipitation
下载PDF
Fe-bearing minerals and implications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for the Wangu deposit in Central Jiangnan Orogen
20
作者 Teng Deng Longyue Zhou Zenghua L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52-571,共20页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with bleaching of host roc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specting indicator for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ngnan Orogen Belt.The alter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pre-ore carbonate(siderite)-sericiti...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with bleaching of host rock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specting indicator for gold deposits in the Jiangnan Orogen Belt.The alter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as pre-ore carbonate(siderite)-sericitization and the Fe of siderite in the alteration zone is derived from the host rocks rather than fluids.In addition,such alteration decreases in intensity and width with depth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also occur in the non-bleached rocks,casting doubt 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specting indicator.Detailed petrographic work and SEM analysis on the Wangu deposit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iderites,i.e.,Sd1 and Sd2.Among them,Sd1 grains are relatively small and distributed along the planes of unaltered host rocks,while Sd2 grains,only occurring in the altered slates,are commonly larger.Both types of siderites were altered by auriferous fluids,producing porous cores and minerals such as pyrite,quartz,and ankerite.Compared with unaltered parts,the altered parts have lower Fe,but higher U,Pb,and REE.In addition,Sd1 and Sd2 are similar in Mn,Na,V,and Sr concentrations but different in Fe and Mg.The occurrence and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both siderites indicate that Sd1 c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Sd2 by pre-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through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Chlorite is another important Fe-bearing mineral in the host rocks,and EPMA analysis suggests that it is ripidolite with relatively high Fe contents.Consequently,chlorite can also provide Fe to form the pre-ore carbonate(siderite)-sericitization.Geochemical modeling demonstrates that both ripidolite and siderite can result in sulfidation and therefore gold precipitation.As a result,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pre-ore alteration with characterized bleaching is not a prerequisite for gold mineralization despite of its prominent features.Due to the presence of Fe-bearing Sd1 and chlorite,gold mineralization could still occur through sulfidation in the unaltered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nan Orogen gold precipitation Wangu deposit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Fe-bearing mineral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