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足类贝壳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2-339,共8页
头足类是古老而高等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是其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可分为外壳和内壳。其中内壳根据质地不同又可分为角质、石灰质和软骨质3种类型,三者在形态和组成成分上差异明显。头足类贝壳不仅是重要的分类性状,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 头足类是古老而高等的海生软体动物,贝壳是其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可分为外壳和内壳。其中内壳根据质地不同又可分为角质、石灰质和软骨质3种类型,三者在形态和组成成分上差异明显。头足类贝壳不仅是重要的分类性状,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上应用广泛。可利用外壳、石灰质内壳和软骨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属分类水平上进行应用;角质内壳的形态特征在各种间细微结构差异明显,需要不断积累资料和归类分析。角质和石灰质内壳是年龄和生长研究的重要材料,其生长纹的日周期性证实和选择合适角质内壳部位是研究的关键,其日纹形成与水温、食物丰度等因子关系密切。贝壳的形态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头足类的栖息环境,可通过对其同位素含量及其组成分析来揭示栖息地的水温、食物丰度等深层次的生态信息,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内壳 石灰质内壳 头足类 分类学 生物学 生态学
下载PDF
内壳在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李建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6,共9页
年龄与生长是渔业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体长频度法估算头足类的年龄并不可靠,而利用硬组织来研究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内壳作为头足类少数硬组织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内壳的提取、保存、制... 年龄与生长是渔业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体长频度法估算头足类的年龄并不可靠,而利用硬组织来研究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内壳作为头足类少数硬组织之一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内壳的提取、保存、制备、观察,生长纹的特征,生长纹周期性以及日龄鉴定等方面综述了其在头足类年龄和生长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认为,柔鱼类内壳因其生长早期的生长纹不清晰而无法用来鉴定其整个生活史的年龄;乌贼类内壳因其生长受环境尤其水温的影响显著,因此并不适合用作年龄鉴定的材料;而章鱼类内壳在其年龄和生长研究中应用前景最广泛。今后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年龄鉴定基础上,开展内壳时间序列上的微量元素与稳定同位素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头足类的种群结构、摄食生态、栖息环境以及生活史等内容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纹 年龄 生长 内壳 头足类
下载PDF
秘鲁外海茎柔鱼摄食洄游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贡艺 陈新军 +1 位作者 李云凯 韩梦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874-2880,共7页
茎柔鱼是具有高度洄游性的中上层头足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之一.了解掌握茎柔鱼摄食及洄游信息有助于对其资源进行更合理利用.头足类内壳是一良好的信息载体,其生长发育具有不可逆性且生长贯穿整个... 茎柔鱼是具有高度洄游性的中上层头足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也是我国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之一.了解掌握茎柔鱼摄食及洄游信息有助于对其资源进行更合理利用.头足类内壳是一良好的信息载体,其生长发育具有不可逆性且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过程,包含了头足类生活史过程中的全部信息.本研究通过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耳石日龄进行鉴定,建立其内壳叶轴生长方程,根据该生长方程对内壳叶轴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初步分析了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食性转换和洄游习性.结果表明:茎柔鱼个体在出生180 d后开始洄游活动,且营养层次存在下降趋势.证明了内壳连续取样分析茎柔鱼个体摄食习性和栖息地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内壳 茎柔鱼 洄游路径 食性
原文传递
基于内壳稳定同位素信息的东海太平洋褶柔鱼摄食与洄游
4
作者 王芮 陆化杰 +1 位作者 陈静 欧玉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123,共11页
通过对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结... 通过对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两年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均在内壳叶轴生长至距顶端120 mm处时开始向低纬度、近岸海域洄游,2019年洄游的范围更大,这可能是由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所引起。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洄游过程,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摄食的营养层次逐渐上升,2019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总体摄食的营养层次变化不大。研究表明,内壳连续取样分析太平洋褶柔鱼摄食和洄游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稳定同位素 内壳 洄游路径 摄食 东海
下载PDF
Gladius growth pattern and increment of jumbo squid(Dosidicus gigas)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5
5
作者 Yi Gong Yunkai Li +2 位作者 Xinjun Chen Xiaodi Gao Ling Chen 《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 2018年第4期156-162,共7页
Gladius is an accepted hard tissue for determining the age,size-specific growth,and trophic dynamics of pelagic squid.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and intra-stock variability of gladius growth pattern and i... Gladius is an accepted hard tissue for determining the age,size-specific growth,and trophic dynamics of pelagic squid.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and intra-stock variability of gladius growth pattern and increment deposition.In this study,the gladius growth patterns with somatic growth and gonad development were evaluated for two geographic stocks of the jumbo squid(Dosidicus gigas)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The microstructure and periodicity of the gladius growth increments were also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ed varied correlations between four gladius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with dorsal mantle length,while growth in body weight almost followed a power model.Sexual gladius growth patterns occurred with gonad development,possibly due to different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se gladius parts and sex-specific energetic allocations.Gladius increments were observed formation in the stem and lateral plate and could be consistently enumerated.The daily periodicity of increment deposition,at least over 144 days old,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gladius increments with the ages obtained from the statoliths.The different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between two areas likely influence the gladius growth and increment deposition and promote higher increment counts in squid from equatorial waters.Above all,these results provided new information on gladius microstructures and growth increment in different stocks of D.gigas and confirmed the use of this tissue for size-specific growth and age determi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sidicus gigas gladius Growth pattern INCREMENT
原文传递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形态特性研究
6
作者 陈静 陆化杰 +2 位作者 王芮 欧玉哲 陈新军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3-632,共10页
为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形态特性,利用2019年9—11月中国灯光罩网作业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594尾鸢乌贼样本,通过内壳结构研究生长特性及不同性别间生长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壳长(gladius lengt... 为探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形态特性,利用2019年9—11月中国灯光罩网作业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594尾鸢乌贼样本,通过内壳结构研究生长特性及不同性别间生长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内壳长(gladius length,GL)、翼长(vanes length,VL)、尾锥长(cones length,CL)、尾锥宽(greatest width of cones,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reatest width of proostracum,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除VL外所有特征参数与胴长(mantel length,ML)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body weight,BW)的生长关系也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与AIC(Akaike s Information Criterion)比较,内壳的参数与胴长和体重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等表示。由于内壳参数测量相对于胴长测量误差小更准确,因此内壳参数可用于鸢乌贼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对比不同头足类内壳结构与胴体的函数关系的差异,可用内壳参数作为种群划分的参考,也为利用内壳结构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鸢乌贼 内壳 生长参数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摄食习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静 陆化杰 +2 位作者 王芮 欧玉哲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50-1257,共8页
内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器官之一,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生长具有不可逆性,是记录鸢乌贼整个生活史信息的良好载体。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 内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器官之一,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内壳的生长具有不可逆性,是记录鸢乌贼整个生活史信息的良好载体。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个体间的营养生态位关系、摄食习性等。结果表明,雌、雄鸢乌贼个体的内壳δ^(13)C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雄性群体的生态位宽幅比雌性群体的要大。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3)C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雌、雄个体的内壳生长对δ^(15)N均有显著影响(P<0.05),δ^(13)C(1.28‰)和δ^(15)N(3.46‰)值的变化表明鸢乌贼在生长过程中存在洄游现象,营养等级发生改变,且同时期的雌性个体较雄性个体捕食营养层级更高的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内壳 稳定同位素 摄食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日本海舍氏贝乌贼内壳的生长特性
8
作者 刘洋 陆化杰 +1 位作者 赵思宇 陈子越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2-400,共9页
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 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以及叶轴、翼部和尾锥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舍氏贝乌贼内壳长和叶轴长均与胴长具有线性关系(R^(2)>0.76),与体重具有幂函数关系(R^(2)>0.77);尾锥宽和翼部最大宽度均在性腺成熟度达到Ⅲ期后增长明显。舍氏贝乌贼内壳叶轴和翼部生长速率基本相同,且远大于尾锥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舍氏贝乌贼内壳可用于分析个体生长,尤其在其胴体遭到损伤时更为重要,内壳宽度生长主要在个体性成熟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氏贝乌贼 生长特性 内壳 性腺成熟度
原文传递
白鲟消化道形态学与组织学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24
9
作者 姚承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5-75,97-100,共11页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 白鲟消化道具有肉食性鱼类的典型特征,其口咽腔结构既适合捕食又适合吞食与滤食水生动物。咽后消化道可分为食道、胃后行支、胃前行支、小肠、瓣肠、直肠与肛门。幽门盲囊似一致密器官,小肠与瓣肠连接处有一特殊淋巴器官,肛门两侧有腹孔。白鲟口咽腔被覆层扁平上皮,上皮内有味蕾分布。咽后消化道组织分层为粘膜(无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小肠及瓣肠前部无)、肌层与外膜。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一般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还散在有颗粒细胞和游走细胞。食道后部与胃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分泌粘液的细胞,肠内的一般柱状细胞为吸收细胞。胃后行支及部分前行支固有膜内有消化腺,其余各部的固有膜为致密层。小肠前中部粘膜形成蜂窝状粘膜窦,无肠腺。除食道前部肌层中有横纹肌外,其余部的肌层均为平滑肌。外膜内结缔组织有的致密有的疏松,外膜表面细胞柱状或立方形或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鲟 鱼类消化道 组织学 形态学
下载PDF
白鲟肝脏和胰脏的组织学与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姚承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1期67-72,i003-i004,共8页
白鲟肝脏较大,可分为左右两大叶及小的中叶,胆囊位于右叶的凹缺内。肝板多由双层细胞构成,肝小叶不明显。肝内毛细胆小管由4个肝实质细胞围成。胰脏有3支,被厚的浆膜。胰岛明显。胰管与胆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小肠最前部背面。对肝、胰实... 白鲟肝脏较大,可分为左右两大叶及小的中叶,胆囊位于右叶的凹缺内。肝板多由双层细胞构成,肝小叶不明显。肝内毛细胆小管由4个肝实质细胞围成。胰脏有3支,被厚的浆膜。胰岛明显。胰管与胆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小肠最前部背面。对肝、胰实质细胞的显微或亚显微结构进行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形态学研究 组织学 细胞 胰管 肝内 胆小 胰脏 白鲟 亚显微结构
下载PDF
长江上游白鲟幼鱼形态发育和产卵场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云 刁晓明 刘建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5期447-450,共4页
1989年3月至1991年6月对长江重庆江段19尾白鲟(体长480~1148mm)的形态、生长和食性进行了分析及年龄鉴定。结果表明,幼鲟生长较快,身体各部分增长不一致,眼径、吻须增长较慢。其体长(BL)、体重(W)的... 1989年3月至1991年6月对长江重庆江段19尾白鲟(体长480~1148mm)的形态、生长和食性进行了分析及年龄鉴定。结果表明,幼鲟生长较快,身体各部分增长不一致,眼径、吻须增长较慢。其体长(BL)、体重(W)的关系式为:W=5.2119×10-6BL2.9271。白鲟为肉食性鱼类,体长约647mm的幼鲟主要摄食小型鲤科鱼类。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上游白鲟产卵场未变,种群数量有所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鲟 幼鱼 生长 产卵场
下载PDF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兰馨 周亮 危起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白鲟 长江鲟 中华鲟 增殖放流 濒危鱼类保护
下载PDF
白鲟骨 骼系统的补充修正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云 刁晓明 陈林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36-46,共11页
】对白鲟骨骼系统的研究表明,上颌是由骨化良好的方轭骨在口角处将腭方骨、腭方软骨及上颌骨连接所成。下颌由齿骨、前关节骨及米克尔氏软骨组成。肩带骨骼除上匙骨、后匙骨、匙骨、肩胛部和乌喙部软骨外,还存在锁骨和间锁骨。腰带退... 】对白鲟骨骼系统的研究表明,上颌是由骨化良好的方轭骨在口角处将腭方骨、腭方软骨及上颌骨连接所成。下颌由齿骨、前关节骨及米克尔氏软骨组成。肩带骨骼除上匙骨、后匙骨、匙骨、肩胛部和乌喙部软骨外,还存在锁骨和间锁骨。腰带退化,腹鳍支鳍骨由9块鳍基软骨组成。附肢骨骼的辐状软骨已部分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鲟 骨骼 形态特征
下载PDF
长江口白鲟幼鱼的形态、生长及其食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朱成德 余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1985年6—10月于长江口共获得白鲟当年的1龄幼鱼标本49尾(体长80—530毫米),进行了有关形态、生长以及食性的观察研究。①幼鱼形态与成鱼基本相似,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②6月21日至10月12日间的幼鱼长度生... 1985年6—10月于长江口共获得白鲟当年的1龄幼鱼标本49尾(体长80—530毫米),进行了有关形态、生长以及食性的观察研究。①幼鱼形态与成鱼基本相似,其体长与体长/眼径以及体长/吻须长呈明显的正相关;②6月21日至10月12日间的幼鱼长度生长方程为L_t=79.9723e^(0.0213t)(式中L_t为体长,毫米;t为天数),其相对增长率以8月为最快;③长江口白鲟幼鱼摄食频度为100%,平均胃饱满指数为198.46,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底栖小型虾类和鱼类为主食,食物共有8类16个可鉴别种类;④考虑到这种珍稀鱼类的种群与资源衰退现状,建议在长江河口区制定必要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长 生长方程 幼鱼 白鲟 肉食性鱼类 食性 形态 种群 摄食 长江口
下载PDF
影响剑鱼分布和延绳钓 CPUE 的主要因素研究进展
15
作者 宋利明 张凌溪 +3 位作者 包敏华 隋恒寿 李彬 张敏 《渔业研究》 2023年第5期513-522,共10页
掌握剑鱼(Xiphias gladius)的分布特征,可为剑鱼的栖息生态、资源养护以及延绳钓渔具改进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影响剑鱼分布和延绳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因素等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 掌握剑鱼(Xiphias gladius)的分布特征,可为剑鱼的栖息生态、资源养护以及延绳钓渔具改进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影响剑鱼分布和延绳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因素等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进一步研究应采取的对策。结果表明:1)剑鱼进行昼夜垂直移动,根据水层含氧量变化呈“U”形移动模式,白天一般分布在8.5~13.3°C相对应的水层,夜间分布在23.6~26.2°C相对应的水层;2)剑鱼洄游到热带水域产卵和越冬,洄游到温带水域索饵;3)剑鱼聚集在锋面区和涡流场;4)月光照度影响剑鱼的垂直运动,月相也可能与剑鱼产卵行为有关;5)单丝延绳钓的剑鱼捕获率比复丝延绳钓高,浸泡时间与剑鱼CPUE呈正相关;6)使用荧光棒可提高剑鱼CPUE,荧光棒的浸泡时间与剑鱼CPUE也呈正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有:1)气侯变化与剑鱼栖息环境的关系研究不足;2)月光照度对剑鱼活动影响的定量研究较少,结论不充分;3)不同钩型、钓钩偏角与饵料对剑鱼CPUE的影响研究不足。建议今后对下列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增加TDR、CTD的测试实验,研究不同水层的温度、盐度、叶绿素a、溶解氧浓度等因素对剑鱼分布的影响;2)利用历史渔获统计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海洋季风、信风的变化研究剑鱼分布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找出气候变化对剑鱼分布的具体影响;3)运用照度计,定量研究月光照度对剑鱼及其饵料生物垂直运动和剑鱼产卵行为的影响;4)进一步研究不同钩型、钓钩偏角和不同饵料对剑鱼CPUE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海流 盐度 叶绿素a(CHL) 溶解氧 月光照度 CPUE 剑鱼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模拟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未 王学昉 +1 位作者 吴峰 李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108,共9页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一种高度洄游性鱼类,其迁徙和栖息地利用受海洋环境影响明显,理解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对于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7−2019年中国印度洋延绳钓渔业观察员数据中剑鱼的渔获物信息作为物种出现数据,结合西印度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混合层深度、海表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剑鱼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模型对印度洋西部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模拟精度非常高,各个季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都大于0.9,可用于模拟剑鱼潜在的栖息地适宜性分布;(2)研究区域内剑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变化与实际作业位置变动基本一致,干季和湿季剑鱼栖息地高适宜性的区域分布都较为集中,但湿季分布范围要大于干季;(3)海表温度、海表盐度和混合层深度是影响西印度洋剑鱼栖息地适宜性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在干季和湿季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5.8~31.6℃、34.4~35.9、0.1~24.9 m和25.6~30.5℃、34.8~36.4、13.1~54.1 m。研究结果可为西印度洋海域剑鱼种群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印度洋 剑鱼 栖息地模拟 最大熵模型 仅出现数据
下载PDF
枪乌贼羽状壳制备壳聚糖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玮 江洁 林洪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71-874,880,共5页
以枪乌贼的骨骼组织羽状壳为原料 ,设计正交实验分析了碱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粘度的影响 ;对枪乌贼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以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粘度 (3890 m Pa· s... 以枪乌贼的骨骼组织羽状壳为原料 ,设计正交实验分析了碱液浓度、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和粘度的影响 ;对枪乌贼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以羽状壳制备的壳聚糖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粘度 (3890 m Pa· s) ,颜色为浅黄褐色 ,可免除脱钙脱色环节。在碱液浓度为 4 5 % ,温度为 90℃ ,反应时间为 4 h的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乌贼 骨骼组织 羽状壳 壳聚糖 脱乙酰度 粘度
下载PDF
鲟科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二新种(粘孢子虫纲:双壳目:碘泡科)
18
作者 谢杏人 陈启鎏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85-389,共5页
在长江中游的扬子江白鲟和中华鲟上发现二种粘孢子虫,命名为白鲟碘泡虫,新种和宜都单极虫,新种。
关键词 中华鲟 粘孢子虫 碘泡科 新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