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断陷盆地环境地质分区及功能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宇 张华 +4 位作者 张贵 王波 彭淑惠 何绕生 周翠琼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95,共13页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随着新生代高原隆升产生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断块差异沉陷及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山间盆地。由其以局部地块断陷为主导并伴随侵蚀及溶蚀的成因机制所决定,具有地貌分区明显、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植被分... 喀斯特断陷盆地是随着新生代高原隆升产生的断裂活动所引起的断块差异沉陷及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山间盆地。由其以局部地块断陷为主导并伴随侵蚀及溶蚀的成因机制所决定,具有地貌分区明显、新构造运动强烈、水资源分布不均、土壤植被分带性强、气候垂向变化明显、人类活动区间差异大等特征。其中,地貌形态—成因类型既是地质环境本质特征的综合反映,又是对生境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因素,而且容易认识和识别,是环境地质分区的良好标志。以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标志,喀斯特断陷盆地可划分为侵溶蚀山区、溶蚀丘峰谷地区、沉积平坝区、侵溶蚀河谷区4个环境地质分区。侵溶蚀山区生态功能突出,溶蚀丘峰谷地区生态与经济功能并重,沉积平坝区经济功能尤显重要,侵蚀河谷区视所处大江大河流域的区位及宏观影响而定。资源开发和环境恢复治理,应与环境地质分区功能相协调,按流域系统评价和全面权衡利弊、科学规划布局,才能取得可持续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地貌类型 喀斯特 石漠化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聚集区不同地貌类型干旱时空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吴小飘 周忠发 +2 位作者 朱孟 黄登红 彭睿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6-347,共12页
为探究西南典型喀斯特聚集区不同地貌类型干旱时空特征,研究选取贵州省作为研究区,基于贵州19个气象站点1951—2020年的气象数据,利用SPI指数、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贵州近70 a降水与气温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分区干旱... 为探究西南典型喀斯特聚集区不同地貌类型干旱时空特征,研究选取贵州省作为研究区,基于贵州19个气象站点1951—2020年的气象数据,利用SPI指数、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贵州近70 a降水与气温在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探讨不同地貌分区干旱的年、季时空尺度耦合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近70 a的年均降水量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气温呈现上升的趋势。(2)不同地貌分区干旱情况差异较显著,其中非喀斯特和峰丛洼地地貌背景下干旱呈现微弱上升趋势,其他分区干旱均呈下降趋势。(3)各分区在夏、秋季干旱指数均呈减少态势,冬季干旱指数呈增加态势。除岩溶高原和岩溶断陷盆地外,春季其他地貌分区旱情均呈加剧趋势。旱情加剧程度最大出现在岩溶槽谷春秋季和岩溶断陷盆地夏冬季,旱情加剧程度最小出现在非喀斯特地区的夏秋季和岩溶高原地区冬春季。(4)岩溶槽谷和非喀斯特的SPI12均值无明显突变点,岩溶峡谷的SPI12值在1987发生突变,岩溶高原和峰丛洼地分别在2002年和2019年前后发生显著性跳跃,岩溶断陷盆地在置信范围内发生三次突变。综上,研究结果可以为同类型干旱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SPI指数 突变检验 地貌分区 贵州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典型地貌单元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8
3
作者 杨运航 文广超 +1 位作者 谢洪波 王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3-139,共7页
[目的]探究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形地貌单元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与数据依据。[方法]利用1998—2018年柴达木盆地的5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趋势线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 [目的]探究柴达木盆地不同地形地貌单元植被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与数据依据。[方法]利用1998—2018年柴达木盆地的5期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趋势线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近20 a来该区不同地貌单元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驱动力。[结果]①柴达木盆地NDVI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1998—2003年,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NDVI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2003—2008年,随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强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NDVI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2008年以后,NDVI趋于稳定,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②不同地貌分区下,水源是限制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冲积扇和洪积扇地区植被生长较茂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两面性,在德令哈中海拔流水作用丘陵台地平原区(Ⅱ2),人类改造土地利用类型,种植枸杞等经济作物,使该区域NDVI增加明显,在达布逊中海拔、盐湖沉积平原区(Ⅱ3)湖泊周边,受人类采盐活动影响,NDVI表现出显著下降趋势;③受到气候、人类活动和植被类型的影响,NDVI和海拔高度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特性;④NDVI受坡度影响明显,坡度在2°~35°时,NDVI普遍较高。[结论]水源和气候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关键因子,人类活动和地形的改变,同样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柴达木盆地 地貌分区 NDVI
下载PDF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s dynamics of Yihe-Luohe river basin 被引量:4
4
作者 DINGShengyan SHANGFude +2 位作者 QIANLexiang CAOXinxiang LIShua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3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forest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aps of Luoning County of 1983 and 1999, six indices were used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forest landscapes of t...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forest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aps of Luoning County of 1983 and 1999, six indices were used to analyze spatial patterns and dynamics of forest landscapes of the typical reg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Yihe-Luohe river basin. These indices include patch number, mean patch area, fragment index, patch extension index,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ch and total area from 1983 to 1999 in the study area. The fragment degree became very high. (2) The area of all the forest patch types had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The fractal degree of each forest patch type became big from 1983 to 1999. The mean extension index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forest, non-forest, shrub forest, sparse forest, and Quercus species forest increased rapidly, but that of economic forest became zero. The fractal dimension each showed that forest coverage has been promoted. (3)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we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geomorphic regions. From 1983 to 1999 the vegetation cover area, the gross number and the density of patch, diversity and evenness of landscape were all reduced greatly in gullies and ravines, but the maximum area and the mean area of patch types were increased. In hilly region, both the forest cover area and the number of patch increased from 1983 to 1999, but the mean area of patch was reduced greatly. In mountain region, even though the area under forest canopy reduced from 1983 to 1999, the patch number was increased greatly, the mean area of all patch types was reduced, the extension index,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of landscape were all increased. Furthermore, beca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human activity and terrain, the vegetation changes on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untain slopes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se analyses, the main d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DYNAMICS geomorphic zone Yihe-Luohe river basin Luoning County CLC number:S718.5 Q948.2 P901
下载PDF
建设项目用地总规模中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的确定——以陕西省为例
5
作者 朱小青 王雅妮 +1 位作者 李佳颖 甘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6,共9页
[目的]分析耕地资源与建设项目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建设项目总规模中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的确定方法,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耕地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和建设项目样本数据,构建耕地密度作为... [目的]分析耕地资源与建设项目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建设项目总规模中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的确定方法,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耕地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基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和建设项目样本数据,构建耕地密度作为指标,采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地貌分区和统计参数对比方法,研究陕西省耕地密集程度分区方法,确定交通、能源、水利类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总规模中的耕地占用比例上限。[结果]采用地貌分区和行政单元修订相结合的方法,以80%累计频率取值作为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的上限,将全省分为3个耕地密集程度区:陕北黄土高原耕地密集区、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地耕地密集区和其他区域(耕地非密集区),确定线性项目和面状项目在3个分区中的耕地占用比例上限分别为26%,42%,20%以及45%,80%,27%。建设项目总规模中的耕地占用比例在耕地密集区明显高于非密集区,呈现出耕地密度越大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越高的变化规律。[结论]通过确定建设项目耕地占用比例上限阈值,可使各类项目的耕地节约率达1.2%~17.9%,在保障项目用地的同时能够控制13.9%~22.5%的建设项目过度占用耕地,达到有效保护耕地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项目 耕地占用比例 地貌分区 耕地密度 空间差异 陕西省
下载PDF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旷建军 旷柏根 +2 位作者 彭珍宝 夏江林 陆奇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9期210-214,共5页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万佛山有湿地植物33科59属8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29科55属83种。其中沼生植物40种,水生植物40种,湿生植物7种。植物种在科、属中的分布较分散,优势类群不突出。有沼泽和水生植... 万佛山丹霞地貌区湿地植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万佛山有湿地植物33科59属87种,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被子植物29科55属83种。其中沼生植物40种,水生植物40种,湿生植物7种。植物种在科、属中的分布较分散,优势类群不突出。有沼泽和水生植被2个植被型18个群系。湿地广域特征突出,但地带性烙印很深。世界广布成分占34.55%。中国15个分布区类型中湿地有9个。有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各2种。孑遗植物中华水韭分布范围达1.8km×11.2km,实际群落面积8700m2,78309丛,最大密度为32丛/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被 特征 湖南万佛山 丹霞地貌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面地貌稳定态与高原隆升时间
7
作者 张信宝 刘维明 +1 位作者 陈宁生 代彬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9-468,共10页
本文基于地貌垂直地带性理论,提出计算高原隆升时间的地貌演化模型,并利用GPS现代垂直位移速率资料,计算青藏高原高原隆升时间。海拔4000~5000 m的青藏高原高原面为冰缘地貌带,以上为冰川地貌带,以下为流水地貌带。青藏高原面的构造隆... 本文基于地貌垂直地带性理论,提出计算高原隆升时间的地貌演化模型,并利用GPS现代垂直位移速率资料,计算青藏高原高原隆升时间。海拔4000~5000 m的青藏高原高原面为冰缘地貌带,以上为冰川地貌带,以下为流水地貌带。青藏高原面的构造隆升速率难以超过砂板岩等软弱岩层的冻融侵蚀剥夷速率,处于地貌稳定态,高程受冰缘气候控制,与隆升速率无关。花岗岩、石灰岩等坚硬岩层组成的冰川山地,抗寒冻风化能力强,剥蚀和隆升的竞争中,隆升战胜剥蚀,处于地貌不稳定态,山地持续上升。根据珠峰高程、剥蚀岩层厚度,高原面高程和隆升速率,利用模型求得从青藏高原隆升到现今冰缘地貌带高程以来的隆升时间为2.5 Ma~7.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垂直地带性 地貌演化模型 GPS隆升时间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