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plift on the Asian monsoon-arid environment evolution 被引量:45
1
作者 LIU XiaoDong DONG BuW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4期4277-4291,共15页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in Cenozoic era,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Asian and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ma...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in Cenozoic era,the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TP)has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Asian and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evolution.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many scholars from China and abroad have studied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TP uplift by using a variety of geological records and paleoclimate numerical simulations.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Asian monsoon changes and interior aridification,but so fa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issues that need to be thought deeply and investigated further.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P uplift on the Asian monsoon-arid environment,summarize three type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cluding bulk-plateau uplift,phased uplift and sub-regional uplift,and especially to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esponses of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to different forms of tectonic uplifts.From previous modeling results,the land-sea distribution and the Himalayan uplift may have a large effect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However,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monsoon in northern East Asia,the intensified dryness north of the TP and enhanced Asian dust cycle may b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plift of the main body,especially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TP.In this review,we also discuss relative roles of the TP uplift and other impact factors,origins of the South Asian monsoon and East Asian monsoon,feedback effects and nonlinear respons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to the plateau uplift.Finally,we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geological records,discuss their uncertainties,and highlight some problems worthy of further study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亚洲季风 环境演化 干旱化 青藏高原隆起 数值模拟 构造抬升 全球气候
原文传递
沉积记录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成善 曹珂 黄永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4,共14页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形成;同时,冈瓦纳大陆裂解,南北大西洋贯通,新的大洋水道形成,可能造成大洋环流格局的大变化。洋壳体积的增加可能使白垩纪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00~300m,大规模海侵也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最大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火山作用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和火山气体的反馈作用造成的大量陆地营养物质的流入共同促使大洋水体富营养化和普遍缺氧,造成"大洋缺氧事件"。CO2浓度的升高(为现今的4~10倍)是火山排气作用的直接结果,其"温室效应"也被认为可能是促成白垩纪大气和海水高温的重要原因(高于现在10℃)。大洋红层(CORB)是最新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白垩纪重要地质事件,被定义为一套分布在从外陆棚到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的,在富氧、低生产力和贫营养条件下较低速沉积形成的品红—红色—棕色的细粒远洋沉积物。这些发生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重大地质事件以能量循环的方式(具体表现为C、S、P、H、O等元素循环)相互耦合和变化共同支撑着地球表层系统的运转。但是科学界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性质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陆相白垩系的广泛发育和"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上的地域和材料优势,结合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地球表层系统 地质事件 沉积记录 大洋红层
下载PDF
常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阳飞 李天斌 孟陆波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8年第6期804-811,共8页
为了探究常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适用性,基于几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并针对各种预报方法的特点,结合作者工作实践的运用效果,以及前人的工作经验及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几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总结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可... 为了探究常用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的适用性,基于几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并针对各种预报方法的特点,结合作者工作实践的运用效果,以及前人的工作经验及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该几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总结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性,可以看出,利用地震波反射法和电磁波反射法进行综合预报具有很好的探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编录 超前钻探 地震波反射 电磁波反射 适用性
下载PDF
利用低频信息改善地震成像质量 被引量:16
4
作者 管振清 郭树祥 单联瑜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1,共3页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频率范围一般为0~80Hz。由于大地的吸收及高速地层的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高、低频率成分衰减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通常,地震波的高频成分衰减严重,低频信息保留相对完整。在模型论证的前提下,研究了利用地震低... 地震勘探中的地震波频率范围一般为0~80Hz。由于大地的吸收及高速地层的影响,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高、低频率成分衰减程度存在较大差异。通常,地震波的高频成分衰减严重,低频信息保留相对完整。在模型论证的前提下,研究了利用地震低频信息改进深层速度精度与提高高速层下伏地层成像质量的方法,并应用实际资料的处理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地震低频信息比高频信息具有更高的抗屏蔽及吸收能力,利用地震低频信息能够提高深层速度的精度和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模型 记录模拟 速度分析 低频成像
下载PDF
高速公路瓦斯隧道煤层超前探测与瓦斯检测方法 被引量:10
5
作者 赵训 李树清 黄飞 《公路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3-168,173,共7页
高速公路瓦斯隧道揭煤时有较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然而国家目前未出台相关技术标准。为了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加强对高速公路瓦斯隧道煤层的探测和瓦斯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以鱼塘梁子隧道为工程实例,参照煤矿和铁路隧道的相关瓦斯技术规... 高速公路瓦斯隧道揭煤时有较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然而国家目前未出台相关技术标准。为了防止瓦斯事故的发生,加强对高速公路瓦斯隧道煤层的探测和瓦斯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以鱼塘梁子隧道为工程实例,参照煤矿和铁路隧道的相关瓦斯技术规范,结合高速公路隧道煤岩层赋存与施工工艺等特点,制定了地质编录与超前钻孔相结合的煤层探测方法,并准确探测出了鱼塘梁子隧道内的煤层分布状况;采用瓦检仪现场测试与实验室色谱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来检测隧道瓦斯浓度,现场测试获得隧道回风流中CH4浓度为0%,实验室色谱分析结果获得CO2浓度为0.0804%~0.1181%,CH4浓度为0.0047%~0.0358%,有害气体CO浓度为0.0003%~0.0007%,现场测试与实验室测定的结果表明:CH4成分远小于报警浓度1%,且CO2和CO浓度远小于规程的最高允许浓度,表明这些少量的气体对隧道的施工安全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瓦斯隧道 煤层与瓦斯 地质编录 超前探测
下载PDF
Effect of precession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evolution: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8
6
作者 LIU XiaoDong SHI ZhengGu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20期3720-3730,共11页
Geological climatic records and model simulation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climate change induced by insolation forcing of the Earth's precession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ation of th... Geological climatic records and model simulations on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climate change induced by insolation forcing of the Earth's precession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presentation of the questions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Asian monsoon evolution at the precession band,currently existing debat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Since the early 1980s,more and more observed evidence and simulated results,especially the absolute-dated stalagmite records and orbital-scale transient model runs in the last few years,have indicated that the quasi-20ka period in the Quaternary monsoon climate change is caused by precession.However,debates still exist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how precession affects the Asian monsoon.The "zero phase" hypothesis says that the Asian monsoon is merely controlled by summer insola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NH) while the "latent heat" hypothesis emphasizes the dominant effect of latent heat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SH) besides the role of the northern insolation.The two hypotheses have separately been supported by some evidence.Although we are cognizant of the importance of northern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remote effect of southern insolation,it ha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of the Asian monsoon.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sent researches of monsoon-dominated climate change at the precession scale,we propose that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monsoon proxies,feedback processes in the long-term transient simulations and intercomparisons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result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评价 夏季季风 进动效应 演变 亚洲
原文传递
株洲天元白垩纪含化石层地质记录及恐龙死亡、埋藏过程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黄乐清 唐鹰 +3 位作者 童潜明 黄建中 李光 胡能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3-1038,共16页
株洲天元恐龙化石遗迹区,是湖南省新发现的一个恐龙化石产地,亦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位于大中城市中心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之一。本文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在上白垩统含化石层段中识别出暴露地质记录、洪水记录及震积记录等3个特殊的... 株洲天元恐龙化石遗迹区,是湖南省新发现的一个恐龙化石产地,亦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位于大中城市中心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之一。本文在区域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在上白垩统含化石层段中识别出暴露地质记录、洪水记录及震积记录等3个特殊的地质体;同时,通过大量砾石的科学统计,明确了株洲天元湖盆的古流向为自南往北,进而指出恐龙生活在呈NE-SW向展布的株洲湖盆南岸。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推测:在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的古环境中,火山(?)、地震、滑坡、洪积等一系列局部性突发的地质事件直接导致了株洲天元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亦成为该区恐龙死亡的主导因素。其骨骼埋藏与河道冲积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一过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洲天元 晚白垩世 恐龙化石 地质记录 埋藏相
下载PDF
泥炭沉积与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被引量:6
8
作者 鲍锟山 王国平 +2 位作者 赵红梅 邢伟 吕宪国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7-108,共12页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气候变化 地质记录 气候变化代用指标 碳累积 碳循环
原文传递
矿山数字化进程中的影像地质编录技术 被引量:5
9
作者 伍永平 赵平风 +1 位作者 郎丁 刘黎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5,共3页
采用影像地质编录技术,能提高矿井地质编录效率。传统的地质编录手段工作效率低,对矿井遇到的地质构造特征不能迅速识别,影响到矿井生产的进度,对编录结果的保存比较困难。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了地质编录仪的基本情况,利用地质编... 采用影像地质编录技术,能提高矿井地质编录效率。传统的地质编录手段工作效率低,对矿井遇到的地质构造特征不能迅速识别,影响到矿井生产的进度,对编录结果的保存比较困难。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了地质编录仪的基本情况,利用地质编录仪进行地质编录的流程,以及编录成果的展示。与传统方式比较,地质编录仪能够准确、细致、及时的对矿井采掘工作面遇到的地质变化情况进行快速编录,给矿井生产提供有利的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数字化 近景摄影测量 地质编录 地质构造 识别
原文传递
TSP203预报胶州湾海底隧道f2-1含水断层的实践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岩 李术才 +2 位作者 薛翊国 李为腾 丁志海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多组高陡倾角断层,因此隧道在通过海域段涌水断层时的安全便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隧道地震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作为近年来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 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发育有多组高陡倾角断层,因此隧道在通过海域段涌水断层时的安全便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隧道地震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作为近年来应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中较成熟的手段,具有预报距离长、对断层破碎带反映敏感、易于操作、对施工影响小等优势.文中作者应用TSP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胶州湾海底隧道f2-1含水断层进行了探测,对TSP系统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深度偏移、反射层提取图、预报结果2D视图显示与岩体物性图和预报结果3D视图等成果,从而判定了f2-1断层发育的规模与位置,从成果图中提取并统计了断层带内裂隙发育的数量、长度等参数,为超前预注浆加固提供了参数,并对开挖后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地质编录,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前地质预报 含水断层 地质编录
原文传递
松属植物地质历史及生物地理演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祎 梁莉娜 +1 位作者 肖良 李相传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3期243-256,共14页
松属(Pinus L.)约113种,是松科现代属中最原始的类群。松属植物种类丰富且研究领域广泛,对其已经积累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松属大化石资料,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地质背景和地理隔离事件讨论了其地史分... 松属(Pinus L.)约113种,是松科现代属中最原始的类群。松属植物种类丰富且研究领域广泛,对其已经积累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松属大化石资料,结合分子系统发育、地质背景和地理隔离事件讨论了其地史分布及植物地理学意义;该属化石在早白垩世至全新世地层中均有记录。化石证据表明松属很可能在早白垩世(之前)起源于西欧地区,从这一起源地通过北大西洋陆桥扩散到北美洲东部,而东亚的类群可能是从北美洲西部经过白令陆桥散布的。在晚白垩世分化出双维管束松亚属Subgenus Pinus L.及单维管束松亚属Subgenus Strobus(D.Don)Lemmon,前者更接近祖先类群。古新世由于全球显著增温以及白垩纪末期大灭绝等地质事件的影响使松属数量急剧减少,在晚始新世至中新世时期随着气温转凉转冷再次分化扩散,中新世达到其发展高峰且分布面貌与现代类群近似。松属多样性时空历史可能和新生代气候变迁及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塑造的山地隆升等环境变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属 地理迁移 化石记录 单维管束松亚属 双维管束松亚属
下载PDF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发展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华 张慧军 +2 位作者 郭慧锦 马飞飞 徐晓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5-79,共5页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NGA)馆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编著的时间、地质资料的记载的内容、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目的、手段、方法等方面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编著的区域地质资料,存在一定差异,并根据这... 从全国地质资料馆(NGA)馆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编著的时间、地质资料的记载的内容、调查的组织机构、调查的目的、手段、方法等方面分析,发现中国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时期编著的区域地质资料,存在一定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将其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大发展期和数字填图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资料 记录 区域地质调查 发展 变化
下载PDF
城市地质调查中第四纪地质钻探精细化编录工作方法——以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城市地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玮 朱恒华 +4 位作者 刘柏含 徐建国 刘治政 徐华 刘中业 《山东国土资源》 2021年第12期79-84,共6页
查清第四系结构是覆盖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钻探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在地质编录时应做到尽可能详尽、准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往往为城市工程建设服务,编录不仅要满足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需求,还要满足工程地质方面的要... 查清第四系结构是覆盖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任务,而钻探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在地质编录时应做到尽可能详尽、准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往往为城市工程建设服务,编录不仅要满足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需求,还要满足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本文结合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第四系编录经验,对第四系和工程地质岩性描述方法、野外岩心照片拍摄和室内色彩校正处理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城市地质调查中钻孔编录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调查 第四纪地质 岩心编录 钻探
下载PDF
全球旋回地层学 被引量:4
14
作者 覃建雄 张长俊 +1 位作者 王成善 吴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7-22,共6页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义;注重矿产资源分布的全球成因特征研究;注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研究;研究兴趣从地球本身转向地球外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旋回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地层学
下载PDF
高校地质类实验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以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为例
15
作者 胡晨林 赵方钰 马静辉 《高教学刊》 2024年第16期189-192,共4页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和“三全育人”的实施,以新疆大学地质类实验课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于课程的实训特点、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地质学的基础科学性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互动...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和“三全育人”的实施,以新疆大学地质类实验课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于课程的实训特点、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地质学的基础科学性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以爱国爱业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并建立学生参与、教师主导、专家审核的思政案例库。经调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愿与教师积极沟通,期望为地质类实验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地质类实验课 地质编录 教学模式 案例库
下载PDF
俯冲起始的机制、地质记录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高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7,共14页
板块俯冲起始是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关键和新方向,主要包括俯冲起始时间和机制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关于俯冲起始机制存在多种模型,但根据其驱动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发俯冲起始和诱发俯冲起始两... 板块俯冲起始是固体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是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关键和新方向,主要包括俯冲起始时间和机制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目前,关于俯冲起始机制存在多种模型,但根据其驱动力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自发俯冲起始和诱发俯冲起始两类,前者包括转换断层塌陷、被动陆缘塌陷和地幔柱头周缘垮塌,后者包括俯冲传递和极性反转。不论是自发还是诱发俯冲起始过程,均会产生相应的地质记录,主要包括俯冲带(SSZ)型蛇绿岩、前弧玄武岩、玻安岩和变质底板。深入研究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是解开俯冲起始机制的基础,更是检验俯冲起始机制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另外,通过俯冲起始的地质记录研究,可对地幔属性提供制约,揭示不同源区对大陆地壳增生的贡献,并有效恢复古大洋及相关构造单元的演化历史,进而对其动力过程提供制约。虽然地质记录是解决板块俯冲起始问题的关键,但这些记录具有碎片化、非系统性的特征。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将这些地质记录进行横向、大面积对比,从而形成系统性约束;另外,需要注意现有的地质记录和俯冲起始可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没有地质记录的地方不一定就没有俯冲起始。但无论如何,通过俯冲起始研究,可以深入理解特定板块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过程,并预测板块行为。同时,对比类地行星(如火星等)的演化过程,将有助于揭开地球独特性和宜居性等未解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俯冲起始 蛇绿岩 变质底板 前弧玄武岩 玻安岩 地幔柱 地质记录
下载PDF
津南区分层标组地质鉴别孔松散层取芯施工技术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伟 景龙 +2 位作者 赵珍珍 冯健 刘继正 《矿产勘查》 2020年第2期390-394,共5页
津南区分层标组工程建设中,首先进行了地质鉴别孔D1孔的施工,用以探明标站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D1孔采用XY-5地质岩芯钻机施工,终孔深度806. 15 m岩芯平均采取率94.9%,终孔孔斜2.4°。创造了我队XY-5地质岩芯钻机施工深度之最。本... 津南区分层标组工程建设中,首先进行了地质鉴别孔D1孔的施工,用以探明标站地层结构和岩性特征。D1孔采用XY-5地质岩芯钻机施工,终孔深度806. 15 m岩芯平均采取率94.9%,终孔孔斜2.4°。创造了我队XY-5地质岩芯钻机施工深度之最。本文总结了津南区分层标组工程建设中地质鉴别孔D1孔施工方法和经验体会,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该钻孔施工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与钻进参数选取得当,应用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分层标 地质取芯 地质编录 地质鉴别孔
下载PDF
论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在广西大新锰矿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潘承武 林武 《中国锰业》 2010年第4期50-52,共3页
在矿山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超前探测和准确地预测预报,可以有效地预防工程施工中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保证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投资等。对大新锰矿井巷工程施工中局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采用的地质超前预... 在矿山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超前探测和准确地预测预报,可以有效地预防工程施工中可能形成的灾害性事故,保证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节约投资等。对大新锰矿井巷工程施工中局部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采用的地质超前预报的常用方法及优缺点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预报 超前地质钻孔 地质编录 浅孔 地质体
下载PDF
浅析大红山铁矿Ⅱ2-1矿体矿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应班 李豹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92-193,共2页
铁矿体圈连时仅依靠矿石单TFe品位对矿体进行圈连,易造成对矿体总体特征认识产生偏差。为摸清矿体矿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后续采矿设计和选矿方法的选取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本文通过开展坑道地质编录工作,根据矿石主要金属矿物、脉石矿物... 铁矿体圈连时仅依靠矿石单TFe品位对矿体进行圈连,易造成对矿体总体特征认识产生偏差。为摸清矿体矿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对后续采矿设计和选矿方法的选取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本文通过开展坑道地质编录工作,根据矿石主要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等特征,进一步结合刻槽样及探矿钻孔样化验结果统计分析,查明了Ⅱ2-1矿体矿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铁矿 地质编录 矿石类型 磁性铁占有率
下载PDF
谈谈地质资料档案的标准化著录 被引量:1
20
作者 於顺然 《江苏地质》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在简要论述地质资料档案标准化著录含义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地质资料档案的著录项目、著录根据、著录用标识符及使用说法、著录条目格式、著录标目法 ,以及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主题目录、分类目标的编制。意在引导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在简要论述地质资料档案标准化著录含义的基础上 ,详细阐述了地质资料档案的著录项目、著录根据、著录用标识符及使用说法、著录条目格式、著录标目法 ,以及题名目录、责任者目录、主题目录、分类目标的编制。意在引导地质资料档案管理部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资料档案 标准化 著录 目录 标识符 使用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