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的记录:藏北超钾质及钠质火山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5
1
作者 丁林 张进江 +3 位作者 周勇 邓万明 许荣华 钟大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8-421,共14页
藏北鱼鳞山超钾质火山岩为一中等规模的熔岩被, 可分为三期。前两期主要为霞石黝方白榴石响岩、霞石白榴斑岩等, 后期主要为方钠石霓石粗面岩、霓霞粗面岩等。时代为18~30 Ma。本区超钾质岩浆 Si O2 强烈不饱和、强碱性、... 藏北鱼鳞山超钾质火山岩为一中等规模的熔岩被, 可分为三期。前两期主要为霞石黝方白榴石响岩、霞石白榴斑岩等, 后期主要为方钠石霓石粗面岩、霓霞粗面岩等。时代为18~30 Ma。本区超钾质岩浆 Si O2 强烈不饱和、强碱性、高度富集 L R E E及 L I L E、放射成因 Sr、 Pb 及非放射成因 Nd 同位素 (86 Sr/87 Sr= 0708766~0709162, 206 Pb/204 Pb= 18882888~ 19104751, 207 Pb/204 Pb= 15642037 ~ 15828458, 208 Pb/204 Pb= 39138921 ~ 39686835 及143 Nd/144 Nd= 0512116 ~0512342),其上述特征指示岩浆源区为受到地壳物质强烈交代的富集 E M I I型地幔。藏北拉嘎拉钠质碱性橄榄玄武岩为高原面上的剥蚀残丘, 时代为60 Ma。其岩石学、 R E E、微量元素及 Sr Nd Pb 同位素指示了岩浆源区为受到洋壳俯冲物质交代的轻度富集地幔。本研究结果指示, 羌塘高原南部富集地幔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印度板块俯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钾质火山岩 钠质火山岩 岩石学 岩石圈 火山岩
下载PDF
鞍山东山风景区3.8~2.5Ga古老岩带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63
2
作者 万渝生 宋彪 +6 位作者 刘敦一 李惠民 杨淳 张巧大 杨崇辉 耿元生 沈其韩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63-370,共8页
鞍山东山风景区古老岩带呈巨型包体存在于立山奥长花岗岩(3.1Ga)中,其主体为条带状片麻岩(3.8Ga)。此外还有金云母透闪石岩、(含)黑云斜长角闪岩、闪长质片麻岩、变石英闪长质岩石、细粒奥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伟晶岩脉等。测定了部... 鞍山东山风景区古老岩带呈巨型包体存在于立山奥长花岗岩(3.1Ga)中,其主体为条带状片麻岩(3.8Ga)。此外还有金云母透闪石岩、(含)黑云斜长角闪岩、闪长质片麻岩、变石英闪长质岩石、细粒奥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伟晶岩脉等。测定了部分岩石的锆石年龄,其中变石英闪长质岩石(A9604)为3.65Ga(Wan et al.,1999),闪长质片麻岩(A9317)为3.5Ga、二长花岗岩(类型Ⅰ,A9605)为3.1Ga、黑云斜长角闪岩(A0019)为3.3Ga、细粒奥长花岗岩(A0017)为3.2Ga、二长花岗岩(类型Ⅱ,A0020)为2.6Ga。有关岩石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在文中也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古老岩带的地质同位素年代演化序列,认为鞍山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地质体空间上共存是该区长期地质演化的结果,而不是后期构造作用把它们拼合到一起的。鞍山地区很可能存在>3.8Ga的古老地壳岩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学 地球化学 地壳演化 太古宙 鞍山 东山风景区 同位素
下载PDF
桂西南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构造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62
3
作者 覃小锋 王宗起 +3 位作者 张英利 潘罗忠 胡贵昂 周府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4-808,共15页
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的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主要沿着桂西南十万大山中新生代盆地两侧分布。其中出露于盆地北西侧的上-中三叠统北泗组火山岩主要由长英质熔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夹火山碎屑岩(主要为集块熔岩、角砾熔岩、... 出露于钦-杭结合带西南段的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主要沿着桂西南十万大山中新生代盆地两侧分布。其中出露于盆地北西侧的上-中三叠统北泗组火山岩主要由长英质熔岩(玄武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夹火山碎屑岩(主要为集块熔岩、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熔结角砾凝灰岩和熔结凝灰岩)等岩石组成,获得英安岩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46±2Ma;而出露于盆地南东侧的三叠系板八组火山岩主要由流纹岩夹珍珠岩、凝灰熔岩、集块熔岩和流纹质凝灰岩组成,获得流纹岩锆石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50±2Ma。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属于典型的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U、Ba、Rb和Th)和轻稀土元素,而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并具有较高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0.713929~0.722178)和较低的ε_(Nd)(t)值(-10.33~-9.02),反映其具有俯冲消减作用形成的岛弧型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本区存在有早古生代MORB型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二叠纪弧后扩张中心环境形成的E-MORB型玄武岩的资料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结合带(称之为钦-杭结合带)西南段有古生代洋盆的存在,该洋盆的俯冲消减过程一直延续至中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导致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发生碰撞才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生代酸性火山岩 年代学 地球化学 构造演化 桂西南 钦-杭结合带西南段
下载PDF
阿尔泰山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59
4
作者 张招崇 周刚 +4 位作者 闫升好 陈柏林 贺永康 柴凤梅 何立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4-358,共15页
阿尔泰山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十分发育,从早泥盆世到早二叠世均有发育。其中中泥盆世北塔山组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并且底部含有厚度超过100m的苦橄岩;中泥盆世蕴都喀拉组为一套浅海相细碎屑沉积岩夹中性、中基性火山岩;晚泥盆世江孜尔库... 阿尔泰山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十分发育,从早泥盆世到早二叠世均有发育。其中中泥盆世北塔山组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并且底部含有厚度超过100m的苦橄岩;中泥盆世蕴都喀拉组为一套浅海相细碎屑沉积岩夹中性、中基性火山岩;晚泥盆世江孜尔库都克组为火山碎屑岩夹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岩组合;而晚石炭世巴塔玛依内山组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夹凝灰岩、粉砂岩和炭质页岩。对这4个组火山岩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北塔山组和蕴都喀拉组为拉斑和钙碱性系列,并且均具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而高场强元素与MORB相当,说明其为岛弧环境。江孜尔库都克组火山岩为钾玄岩系列,并且具有较高的LILE富集,表明其形成于岛弧演化的晚期阶段;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为碱性系列,并且具有强烈富集LILE的特征,指示了其形成于大陆板内环境。因此,从火山岩的时间和空间演化来看,本区晚古生代火山岩与准噶尔洋板块向北的俯冲有关,西伯利亚板块和准噶尔板块的碰撞发生在早石炭-晚石炭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晚古生代 构造演化 阿尔泰山南缘
下载PDF
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其形成环境初探 被引量:56
5
作者 包志伟 赵振华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3年第1期52-61,共10页
对广东佛冈岩体的初步研究表明 ,这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典型S型花岗岩的大岩基 ,其主体 (燕山第三期 )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SiO2 [W(SiO2 )为 69 2 1 %~ 77 72 % ]、准铝质 (A/NKC =0 97~ 1 0 6)。FeO /MgO比值较高 (平均 1 0 ... 对广东佛冈岩体的初步研究表明 ,这一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典型S型花岗岩的大岩基 ,其主体 (燕山第三期 )应为铝质A型花岗岩。岩石富SiO2 [W(SiO2 )为 69 2 1 %~ 77 72 % ]、准铝质 (A/NKC =0 97~ 1 0 6)。FeO /MgO比值较高 (平均 1 0 6) ,高于S型和I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 ,岩体明显亏损Sr、Ba、Ti、P、Eu,富G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等 ,与我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和世界典型A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分布型式相似。全岩Rb Sr等时线年龄为 1 5 8± 1 7Ma,(87Sr/86 Sr) i为 0 71 5 6。钕模式年龄为 1 2 8~ 1 64Ga。一般认为A型花岗岩来源于I型花岗岩或大量抽提了S型花岗岩物质后的地壳源区 ,本研究表明 ,佛冈岩体可能直接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但不排除有地幔物质的加入。佛冈铝质A型花岗岩 南昆山A型花岗岩 恶鸡脑碱性正长岩这一造山后至非造山的构造岩浆组合的确定 ,揭示了区内乃至整个中国东南大陆岩石圈碰撞造山运动的结束和大规模的拉张伸展运动应始于晚侏罗世 ,至白垩纪造山带山根构造完全消失、拉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广东 地球化学 RB-SR等时线年龄 地幔 拉张-伸展作用
下载PDF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2
6
作者 张辉煌 徐义刚 +1 位作者 葛文春 马金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79-1596,共18页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有长达80Ma的火山喷发历史,为探讨该区深部地质演化提供了条件。从晚白垩长春大屯火山(92.5±0.5Ma)到伊舒地堑内第三纪伊通火山群(31Ma、9~15Ma),玄武岩碱性逐渐增强,Dy/Yb比值逐渐升高,根据地幔动态熔融模型... 吉林伊通-大屯地区有长达80Ma的火山喷发历史,为探讨该区深部地质演化提供了条件。从晚白垩长春大屯火山(92.5±0.5Ma)到伊舒地堑内第三纪伊通火山群(31Ma、9~15Ma),玄武岩碱性逐渐增强,Dy/Yb比值逐渐升高,根据地幔动态熔融模型计算获得的玄武岩最终形成深度由约50km变深至110km。根据岩石圈盖效应推测该区晚白垩纪以来岩石圈厚度逐渐增厚。伊通第三纪碱性玄武岩显示了均一的地球化学组成;类似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配模式和Nb/U比值,以及低(^(87)Sr/^(86)Sr)_i、正ε_(Nd)(t)同位素特征暗示它主要来源于软流圈。与第三纪碱性玄武岩相比,晚白垩大屯拉斑玄武岩具有相对偏高的Ni、Cr和Sc,高Ba/Th、Rb/Nb、Ba/Nb比值,高(^(87)Sr/^(86)Sr)_i和低(^(143)Nd/^(144)Nd)_i。这些特征可能与软流圈熔体与古老富集地幔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关。伊通-大屯玄武岩的演化特征反映了岩石圈在板内岩浆作用中所担当的不同角色:第三纪时,岩石圈并没有在物质上直接参与岩浆作用,但岩石圈对上涌软流圈起到了机械阻挡作用;而在晚白垩岩浆作用中,岩石圈的间接和直接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圈演化 熔体-岩石圈相互反应 地幔动态熔融模型 玄武岩深度反演 伊通 大屯 吉林
下载PDF
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7
作者 滕彦国 左锐 +1 位作者 王金生 林学钰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由于区域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演... 由于区域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气候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性,导致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区域地下水化学演化研究大量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方法,地下水演化研究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和技术以及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方法和技术及常用软件。指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区域地下水自然演化与人类活动的复合作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水-岩相互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耦合作用将是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地球化学 化学演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亚洲主要河流的沉积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8
作者 杨守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8-655,共8页
发源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亚洲几条大河的河流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高原隆升、流域风化剥蚀、大气CO2消耗和亚洲季风气候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南亚主要河流流域的化学风化对全球大气CO2消耗和海洋化学通量变化贡献较大,河流沉... 发源于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亚洲几条大河的河流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高原隆升、流域风化剥蚀、大气CO2消耗和亚洲季风气候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认为南亚主要河流流域的化学风化对全球大气CO2消耗和海洋化学通量变化贡献较大,河流沉积地球化学研究反映的高原阶段性隆升过程、流域剥蚀速率以及亚洲季风演化信息也明显比东亚主要河流的记录清晰;尤其是最近几年运用河流碎屑单矿物化学和年代学方法来示踪流域构造演化、沉积物从源到汇过程以及河流演化历史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比较而言,我国的河流在元素地球化学和水化学组成方面虽然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工作,但目前急需进一步提炼科学目标,与国际性的研究计划结合,综合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在研究思路和关键方法上需要突破和深入,加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长江更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和研究平台,来开展深入的沉积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沉积物 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隆升 季风演化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被引量:40
9
作者 周云 汪雄武 +7 位作者 唐菊兴 秦志鹏 彭惠娟 李爱国 杨科 王华 李炯 张继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1-248,共18页
对斑岩、矽卡岩及角岩矿物中石英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得到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体形成温度为634~887℃,斑岩体中流体开始出溶的压力为59.1MPa。从岩浆阶段、岩浆-热液阶段、矽卡岩阶段、矽卡岩退变质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 对斑岩、矽卡岩及角岩矿物中石英的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进行测温,得到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斑岩体形成温度为634~887℃,斑岩体中流体开始出溶的压力为59.1MPa。从岩浆阶段、岩浆-热液阶段、矽卡岩阶段、矽卡岩退变质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温度范围为170~540℃,盐度集中在15%~50%范围内,密度为0.9233~1.0805g/cm3,成矿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早期最低成矿压力为31.8MPa,最浅成矿深度为1.1778km。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离子成分、气相成分比值与图解、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表明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并有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的形成和演化经历了岩浆出溶、超临界流体的相分离、流体的减压沸腾作用及岩浆热液、挥发分与碳酸盐围岩接触带的充填/交代作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成矿元素,从最早的岩浆结晶分异阶段开始到岩浆期后热液阶段,都强烈地选择性进入挥发分气相中进行迁移。流体的减压沸腾、混合作用最终导致成矿元素的沉淀,甲玛矿床在成因上与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中的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特征 来源 演化 甲玛 西藏
下载PDF
从滇黔桂“金三角”区域地层地球化学演化特征探讨卡林型金矿的物质来源 被引量:37
10
作者 周余国 刘继顺 +4 位作者 王作华 欧阳玉飞 高启芝 刘德利 黄元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选用滇黔桂地区东经103°~110°,北纬22°~26°,面积约20万km2,34幅1∶20万水系沉积物统计结果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本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华南地区相比,本区存在Sb、As... 选用滇黔桂地区东经103°~110°,北纬22°~26°,面积约20万km2,34幅1∶20万水系沉积物统计结果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本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华南地区相比,本区存在Sb、As、Au、Hg等低温元素矿集区的地球化学块体,金具有深源性,而砷、锑、汞则是区域性的高背景,本区金与砷、锑、汞的相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2)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亲基性场元素、氧化物、矿化剂高背景的形成,是本区右江裂谷带、富宁—关岭南北向断裂带、文山—富宁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别是峨眉地幔柱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喷溢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的客观地球化学反映;(3)黔西南地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二叠系和三叠系金及大量亲基性场元素的突变,右江裂谷活动至少始于寒武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桂西往黔西南逐渐裂开;(4)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卡林型金矿的物源与裂谷、特提斯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峨眉地幔柱长期活动相伴的基性火成岩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地球化学 演化 物质来源 滇黔桂“金三角” 卡林型金矿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南缘托库孜巴依金矿成矿演化:石英脉系、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Ar-Ar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李光明 沈远超 +2 位作者 刘铁兵 申萍 周能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32,共18页
托库孜巴依金矿区赋存于玛尔卡库里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中,含矿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主要变形阶段:D1推覆挤压变形与紧闭褶皱,D2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D3造山带的抬升与脆-韧性变形,D4伸展体制下的张性构造,伴生有多金属硫化物-石英... 托库孜巴依金矿区赋存于玛尔卡库里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构造中,含矿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主要变形阶段:D1推覆挤压变形与紧闭褶皱,D2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D3造山带的抬升与脆-韧性变形,D4伸展体制下的张性构造,伴生有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充填与闪长岩脉贯入;D5晚期近东西向及北西向等多组压扭或张扭性次级断裂。相应地,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一系列形态和矿物组合各异的石英脉,初步划分出8种脉系、4个主要成矿阶段,识别出两个主要成矿事件:①与脆-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含金黄铁矿-石英脉,②与走滑-伸展转换体制有关的含金多金属-石英脉。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从早阶段向晚阶段,成矿流体由以变质热液为主向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方向演化,硫同位素主要为深源硫特征,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来源于造山带和上地幔之间,并向造山带演化,且与阿舍勒铜矿的围岩和矿石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说明早期的火山作用对成矿有一定的贡献。对构造变形形成的黑云母进行Ar-Ar法定年,获得黑云母的坪年龄为(269.94±2.54)Ma,反等时线年龄为(269.38±2.63)Ma,结合已发表的年龄数据,该矿床可能由两个成矿事件形成,分别为290Ma左右和270Ma左右,对应于额尔齐斯构造带的两幕变形,早期主要与其大规模左行走滑有关,而第二成矿事件可能与后碰撞走滑-伸展转换体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石英脉系 AR-AR年代学 成矿演化 托库孜巴依金矿区 额尔齐斯构造带
下载PDF
长白山望天鹅火山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演化 被引量:28
12
作者 樊祺诚 刘若新 +1 位作者 张国辉 随建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5-317,共13页
望天鹅火山活动从早到晚分为三期:①长白期以粗面玄武岩为主,少量碱性玄武岩和玄武质粗安岩;②望天鹅期又分早晚两个亚期,早期玄武质粗安岩和粗面岩,晚期碱性流纹岩;③红头山期碱性流纹岩。望天鹅火山岩的岩石学、REE、不相容... 望天鹅火山活动从早到晚分为三期:①长白期以粗面玄武岩为主,少量碱性玄武岩和玄武质粗安岩;②望天鹅期又分早晚两个亚期,早期玄武质粗安岩和粗面岩,晚期碱性流纹岩;③红头山期碱性流纹岩。望天鹅火山岩的岩石学、REE、不相容元素和Nd、Sr、Pb同位素(143Nd/144Nd、87Sr/86Sr、206Pb/204Pb分别变化于0.512567~0.512642、0.705198~0.716742和17.434~17.934),揭示了岩浆源区明显受洋壳的俯冲和壳幔混合混染,三期火山岩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和紧密的成因演化关系,分离结晶作用控制了岩浆的演化过程。原始碱性系列玄武质岩浆经橄榄石、辉石的结晶分异,向粗面玄武岩演化;粗面玄武岩经斜长石强烈的结晶分离作用,还有辉石、钛铁氧化物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具显著Eu、Sr、Ba、Ti、P负异常的碱性流纹岩,导致本区火山岩缺失中性(SiO2=57%~63%)的安山岩和粗安岩,呈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双峰式火山岩 成因演化 长白山
下载PDF
宗乃山-沙拉扎山陆壳基底火山弧火成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3
作者 王廷印 王金荣 +2 位作者 刘金坤 王士政 吴家弘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C00期162-172,共11页
宗乃山-沙拉扎山火山-深成岩带是个具陆壳基底的火山弧。至少自411Ma以来,发生北侧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形成钙-碱性火成岩组合。岩浆总体上向碱值增加的方向演化。发生于华力西末期的区域性钾交代作用,是使岛弧转变为成熟陆... 宗乃山-沙拉扎山火山-深成岩带是个具陆壳基底的火山弧。至少自411Ma以来,发生北侧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形成钙-碱性火成岩组合。岩浆总体上向碱值增加的方向演化。发生于华力西末期的区域性钾交代作用,是使岛弧转变为成熟陆壳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乃山-沙拉扎火山-深成岩带 陆壳基底 火山弧 火成岩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碱值增加 区域构造
下载PDF
Petrologic perspectives on tectonic evolution of a nascent basin(Okinawa Trough) behind Ryukyu Arc: A review 被引量:28
14
作者 YAN Quanshu SHI Xuef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 Okinawa Trough is a back-arc, initial marginal sea basin, located behind the Ryukyu Arc-Trench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Okinawa Trough is intimatel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proces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since the late Miocene.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rough is similar to other active back-arcs, such as the Mariana Trough and southern Lau Basin, all of which are experiencing the initial rifting and subsequent spreading process. This study reviews all petrologic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mafic volcanic lavas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Ryukyu Arc, and Philippine Sea Plate,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duction sources (input) and arc or back-arc magmas (output) in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Ryukyu Arc-Okinawa Trough system (PRO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several components were variably involved in the petrogenesis of the Oki-nawa Trough lavas: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underlying the Eurasian Plate, Indian mid-oceanic ridge basalt (MORB)-type mantle, and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The addition of shallow aqueous fluids and deep hydrous melts from subducted compone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into the mantle source of lavas variably modifies the primitive mantle wedge beneath the Ryukyu and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SCLM) beneath the Okinawa Trough. In the northeastern end of the trough and arc, instead of Indian MORB-type mantle, Pacific MORB-type mantle dominates the magma source.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Ryukyu Arc and Okinawa Trough, the systematic variations in trace element ratios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reflect the first-order effect of variable subduction input on the magma source. In general, petrologic data, combined with geophysical data, imply that the Okinawa Trough is experiencing the"seafloor spreading"process in the southwest segment,"rift propagation"process in the middle seg-ment, and"crustal extension"process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scent ocean basin SPREADING tectonic evolution PETROLOGY geochemistry Okinawa Trough
下载PDF
小秦岭地区太华群锆石U-Pb年龄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演化 被引量:25
15
作者 时毓 于津海 +3 位作者 杨启军 刘希军 冯佐海 朱昱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18-229,共12页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 以小秦岭地区太华群二长片麻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 Hf同位素特征。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其原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高(229×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w(La)N/w(Yb)N=45.39),有明显的 Eu负异常(0.43)。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其富集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Ta、Sr、P、Ti等高场强元素。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其原岩的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早期(2.47 Ga)。锆石 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N(^176 Hf)/N(^177 Hf)值变化范围很小,为0.281284~0.281328,εHf(t)值均为正值(0.93~5.18);二阶段 Hf模式年龄为2.70~2.89 Ga,新生地壳(现代岛弧火山)Hf模式年龄为2.54~2.73 Ga,接近于锆石结晶年龄(2.47 Ga),指示华北克拉通南缘在这一时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华北克拉通南缘在新太古代早期(2.7~2.9 Ga)、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2.2~2.5 Ga)和古元古代中期(1.8~2.1 Ga)有3期重要的构造热事件。新太古代早期及晚期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εHf(t)>0),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和古元古代中期的岩浆活动有明显的新生地壳生长,同时还伴随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和改造(εHf(t)>0或εHf(t)<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太古代 地壳演化 太华群 华北克拉通 小秦岭地区
下载PDF
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25
16
作者 贾艳艳 邢学军 +2 位作者 孙国强 史基安 刘士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55-1967,共13页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 古气候是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形成的主要沉积动力学因素之一.古-新近纪柴北缘西段及周边地区古气候演化过程复杂,目前就古气候演化过程还存在争议,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对重点井的岩心和岩屑进行元素、TOC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测定.各古气候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r/Ba、Rb/Sr、Sr/Ca、TOC和氯离子含量可作为研究区恢复古气候的指标,δ^(13) C与δ^(18) O不能指示出该区的古气候演化过程.重点井全井段的岩屑氯离子含量分析表明:柴北缘西段古-新近纪古气候经历了干旱-潮湿-干旱的演化过程,从路乐河组到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古气候由干旱逐渐向潮湿的方向演化,呈现了7个旋回,湖盆水体盐度降低,总体来说气候潮湿,水体为微咸水;从上干柴沟组到狮子沟组沉积期古气候从潮湿向干旱方向演化,呈现了12个旋回,古水介质经历了微咸水至半咸水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西段 古-新近纪 地球化学 古气候 演化
原文传递
锌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认识与进展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跃 朱祥坤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43-852,共10页
文章报道了安徽铜陵新桥和凤凰山矽卡岩型矿床中闪锌矿和共生黄铁矿间的Zn同位素组成,获得了锌同位素在这2个矿物间的分馏系数,系统总结了锌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锌同位素在... 文章报道了安徽铜陵新桥和凤凰山矽卡岩型矿床中闪锌矿和共生黄铁矿间的Zn同位素组成,获得了锌同位素在这2个矿物间的分馏系数,系统总结了锌同位素在不同储库和不同类型矿床中的分布特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总结了锌同位素在矿床学领域的应用,得出了锌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流体演化和源区变化的基本认识。在成矿流体体系的演化过程中,随着矿物的沉淀,流体的逐渐富集重同位素,晚期矿物相对于早期矿物富集锌的重同位素。在热液流体对同一源区淋滤萃取的过程中,重同位素优先被淋滤出来,晚期淋滤出的流体相对早期淋滤出的流体富集轻同位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锌同位素 矿物对 流体演化 源区变化 铜陵
下载PDF
Domain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in western Yunnan: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o types of Cenozoic ultrapotassic rocks 被引量:20
18
作者 XIA Ping XU Yig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3期326-337,共12页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two suites of Cenozoic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in western Yunnan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two mantle domains beneath this region, which corre- spond to their respective tectonic affinity. The... Geochemical comparison of two suites of Cenozoic potassic volcanic rocks in western Yunnan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two mantle domains beneath this region, which corre- spond to their respective tectonic affinity. The Erhai ultrapotassic rocks (42—24Ma) in western Yangtze Craton are characterized by LILE enrichment, HFSE depletion, low TiO2 content (<1%), high initial Sr/86Sr (0.7064—0.7094) and negative εNd (?3.84—?4.64).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87 K-rich volcanism in subduction setting, they were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a refractory spinel harzburgitic source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ion-related fluids. In contrast, the Maguan potas- sic magmas (<16Ma)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show an OIB-type trace elemental signature, high TiO2 content (>2%), low initial 87 Sr/86Sr (0.7041—0.7060) and positive εNd (5.46—7.03). These features resemble the typical intraplate potassic rocks around the world. These rocks are thus interpreted as melting products of a fertile garnet lherzolitic source which has been infiltrated by small-volume, asthenosphere-derived silicate mel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two types of K-rich rock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any unified tectonic model.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Oligocene magmatism in the Erhai area may have resulted from convective thinning of the thickened lithosphere, whereas the post-Miocene volcanism in the Maguan area was related to the opening of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potassic magma geochemistry MAGMATIC evolution LITHOSPHERIC mantle western Yunnan.
原文传递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19
19
作者 刘金萍 王改云 +3 位作者 杜民 王嘹亮 刘振湖 简晓玲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6,共5页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 东部坳陷是北黄海盆地内最大的一个沉积坳陷,目前对该区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尚处于勘探早期。对该区烃源岩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和热演化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坳陷内主要发育2套烃源岩,即中生界中、上侏罗统烃源岩;中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主要为Ⅲ型干酪根,有机碳含量中等,氢指数多在200 mg/gTOC以下;上侏罗统烃源岩母质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杂,兼有Ⅱ型和Ⅲ型干酪根,局部发育有机碳含量高、氢指数平均为500mg/gTOC的良好烃源岩;东部坳陷主体部位的2套烃源岩现今均已进入生烃门限,具备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盆地 东部坳陷 中生界 烃源岩 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 热演化特征
下载PDF
贵州地区新元古代-三叠纪沉积岩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地壳演化 被引量:16
20
作者 于炳松 裘愉卓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3-179,共7页
通过对贵州地区自新元古界板溪群—三叠系深水相泥质岩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寒武系、泥盆系和上二叠统这3个稀土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其他层位和后太古代页岩稀土元素特征的异常层,并由此构成了地质历史中3个明显的稀土元... 通过对贵州地区自新元古界板溪群—三叠系深水相泥质岩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寒武系、泥盆系和上二叠统这3个稀土元素组成明显不同于其他层位和后太古代页岩稀土元素特征的异常层,并由此构成了地质历史中3个明显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旋回。这3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旋回与本区的大地构造旋回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且上述的3个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层正好与盆地发育的明显的拉张裂陷时期相对应,说明在盆地拉张裂陷时期来自盆下深部物源的加入是造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的根本原因。这为我们正确认识本区的地壳演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地壳演化 贵州地区 沉积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