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蕊雯 王勇 +1 位作者 孙树汉 段世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08-1114,共7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高度遗传的风湿类疾病。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LA-B27是AS最主要的易感基因。然而,全基因组扫描和关联分析等研究发现在HLA以外的区域仍存在AS的易感区域,大量的...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高度遗传的风湿类疾病。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LA-B27是AS最主要的易感基因。然而,全基因组扫描和关联分析等研究发现在HLA以外的区域仍存在AS的易感区域,大量的证据显示在HLA区内外有许多基因与AS的发病有关。文章主要综述了与AS相关的易感基因以及它们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易感性 全基因组扫描 关联分析 连锁分析
下载PDF
高血压基因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2
作者 朱鼎良 《现代康复》 CSCD 1999年第9期1078-1079,共2页
寻找与高血压以及血压调节有关的基因,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一些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已被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高血压易感基因研... 寻找与高血压以及血压调节有关的基因,已成为当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一些属于单基因遗传病的继发性高血压的致病基因已被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系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高血压易感基因研究带来很大困难。迄今大多用候选基因法进行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在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中,有关高血压候选基因多态性的报道已有四十多种,但各家结果不一致。近年来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它已成功地用于多基因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研究。应用该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易感基因的定位研究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基因 候选基因法 基因组扫描
下载PDF
一家系先天性秃发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俊燕 刘晨帆 +4 位作者 宋亚丽 凌雁 徐潮 宋怀东 张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55-558,共4页
目的:通过定位克隆或定位后选克隆技术识别先天性秃发的致病基因。方法: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文献报道过的与毛发和外胚层发育有关的5,6,7,8,17,18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 目的:通过定位克隆或定位后选克隆技术识别先天性秃发的致病基因。方法: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文献报道过的与毛发和外胚层发育有关的5,6,7,8,17,18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位置。结果:未发现与5,6,7,8,17,18号染色体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结论:先天性秃发可能具有基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秃发 微卫星标记 基因组扫描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正华 牛振民 +11 位作者 袁文涛 赵敬军 蒋法兴 张静 柴宝 熊晓燕 项蕾红 王艺 徐世杰 刘维达 郑志忠 黄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7-674,共8页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S8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 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突变检测
下载PDF
高度近视汉族家系的基因位点筛查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俊妨 张明华 +2 位作者 翟宝进 林婴 杨正林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对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遗传连锁分析,筛选鉴定新致病基因位点和/或新致病基因,以确认原发性高度近视新的致病位点及基因。【方法】收集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选取382个微卫星标记物对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 【目的】对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遗传连锁分析,筛选鉴定新致病基因位点和/或新致病基因,以确认原发性高度近视新的致病位点及基因。【方法】收集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选取382个微卫星标记物对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采用二点连锁分析,对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已知基因位点的筛查和寻找新的遗传连锁位点。【结果】排除了所有的高度近视已知基因位点,完成了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了1个阳性位点,进一步连锁分析排除了该阳性位点。【结论】本研究未找到高度近视新的基因连锁位点,该家系部分成员的发病可能与后天因素有关,应增加新的标记物继续对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以找到新的连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连锁分析 位点 全基因组
下载PDF
中国汉族Graves病的一个主要易感位点定位于染色体5q31 被引量:1
6
作者 金迎 滕卫平 +7 位作者 贲松涛 熊晓艳 张静 徐世杰 姚茵 金力 陈家伦 黄薇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确定中国人Graves病 (GD)的染色体易感区。方法 采用 2 77个高度多态 (平均间距约为 13cM )的微卫星标记对 5 4个中国汉族GD多发家系的 3 2 2名个体做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分别计算疾病在呈显性及隐性遗传的各外显率下 ,各微卫星... 目的 确定中国人Graves病 (GD)的染色体易感区。方法 采用 2 77个高度多态 (平均间距约为 13cM )的微卫星标记对 5 4个中国汉族GD多发家系的 3 2 2名个体做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分别计算疾病在呈显性及隐性遗传的各外显率下 ,各微卫星的两点LOD值及多点LOD值 ,并计算多点非参数连锁(NPL)值。结果 参数法连锁分析显示染色体 5q3 1区的D5S43 6的两点LOD值与多点LOD值均最高 ,分别为 2 .8和 2 .3。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区域在GD发生中的作用 ,在D5S43 6两侧又增加了 4个微卫星做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 ,在D5S2 0 90处得到了最大两点LOD值 4.3 1和最大多点LOD值 4.12 (具有遗传异质性 ,α^ =0 .3 8)。多点非参数法连锁分析也显示D5S2 0 90的NPL值最高 ,为 2 .66(P =0 .0 0 1) ,同样支持该位点与GD相连锁。结论 GD的一个主要易感位点位于染色体 5 q3 1区 ;在GD中存在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族 GRAVES病 易感位点 染色体 5q31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定位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顾鸣敏 袁文涛 +3 位作者 杨珏琴 范丽安 黄薇 王铸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基因定位方面的异同点。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中国9个AS家系101份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3个课题组的基因定位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群均...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基因定位方面的异同点。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中国9个AS家系101份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3个课题组的基因定位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群均在HLA区域尤其是D6S276附近存在连锁遗传标记;除HLA区域外,中国人群在D3S1292(3q)、D4S1535(4q)和D18S64(18q)处可能存在与AS相连锁的标记,而欧美人群在D1S255(1p)、D3S1300(3p)、D6S441(6q)、D9S1862(9q)、D11S4094(11q)、D16S515(16q)和D19S420(19q)等处存在与AS相连锁的标记。结论: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HLA区域肯定存在1个或1个以上易感基因或标记;此外,不同人群在非HLA区域的不同部位还存在多个AS易感基因或标记。总之,多个易感基因的协同作用是AS发生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感基因 强直性脊柱炎 中国人群 HLA 标记 不同人群 统计学处理 定位 异同点 课题组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2型大家系的基因定位及分子诊断
8
作者 郭文婷 孙莲花 +8 位作者 徐汪洋 马建芳 陈生弟 冀保军 孙福廷 袁文涛 黄薇 王铸钢 顾鸣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研究一个腓骨肌萎缩症2型(Chare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2,CMT2)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定位和克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用于分子诊断。方法:采集山东省一个CMT2大家系,采用家系分析法观察该家系的遗传规律,并采用连锁分析试剂... 目的:研究一个腓骨肌萎缩症2型(Chareot-Marie-Tooth Disease type2,CMT2)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定位和克隆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用于分子诊断。方法:采集山东省一个CMT2大家系,采用家系分析法观察该家系的遗传规律,并采用连锁分析试剂盒(Version 2.5)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软件(Version 5.1)中的MLINK程序作连锁分析,运用直接测序法对20个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边界区序列进行测序,结果用CHROMOSOME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该CMT2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连锁分析表明位于10p14存在一个致病基因位点,测序分析显示脱氢酶E1和转酮酶结构域1(DHTKD1)的一个无义突变[c.1455T>G(p.Tyr485*)]存在于该家系的所有8个患者中,而不存在于该家系任何未受累者及250名正常对照者中。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DHTKD1的无义突变可能是CMT2发病的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2型 基因组扫描 基因定位 脱氢酶E1和转酮酶结构域1 分子诊断
原文传递
常染色体隐性骨质硬化症易感基因定位
9
作者 王锦玉 谢辉 +3 位作者 周后德 伍贤平 罗湘杭 廖二元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3年第2期95-101,共7页
目的本研究对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骨质硬化症家系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本家系骨质硬化症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BMD)。提取11个家系成员及18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用基因测序排除已知与骨质硬化症相关的1... 目的本研究对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骨质硬化症家系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本家系骨质硬化症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BMD)。提取11个家系成员及18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用基因测序排除已知与骨质硬化症相关的11个基因的突变后,做全基因组扫描、精细基因定位及单倍型分析确定致病基因候选区。采用TRAP染色试剂盒行骨活检标本破骨细胞染色。结果该常染色体隐性骨质硬化症家系无已知与骨质硬化症相关的基因突变。全基因组扫描、精细基因定位及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染色体19q13.2~q13.3的D19S197~D19S545之间的8.36cm范围为致病基因候选区,连锁分析最大LOD值Zmax=2.907(θ=0时)。骨活检标本的TRAP染色结果显示,与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相比,骨质硬化患者髂嵴破骨细胞数量减少。结论该常染色体隐性骨质硬化症家系患者破骨细胞减少,19号染色体q13.2~q13.3有骨质硬化症易感基因存在,为尚未报道的常染色体隐性骨质硬化症特色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硬化症 全基因组扫描 破骨细胞
下载PDF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大家系的临床观察及遗传学研究
10
作者 徐汪洋 丁晓毅 +7 位作者 徐建强 张海国 杨江民 袁文涛 黄薇 王铸钢 吴晓林 顾鸣敏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SYNS)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采用家系分析法探讨SYNS大家系的遗传规律,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排除由NOG和GDF5基因突变导致的SYNS1和SYNS2型,发现1个新的SYN...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SYNS)大家系的临床及遗传特征。方法:采用家系分析法探讨SYNS大家系的遗传规律,采用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法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排除由NOG和GDF5基因突变导致的SYNS1和SYNS2型,发现1个新的SYNS致病基因位点。结论:SYNS存在一种新的遗传异质性,该致病基因定位于13q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性连接综合征 家系分析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遗传异质性
原文传递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家系致病位点筛查
11
作者 王俊妨 马文江 +1 位作者 林婴 杨正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3-536,共4页
目的筛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一家系的基因致病位点,为POAG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1—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纳入POAG一个家系,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 目的筛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一家系的基因致病位点,为POAG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1—8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纳入POAG一个家系,详细收集病史及临床资料,采用国际通用的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应用国际公认的遗传连锁分析方法,根据等位基因(单倍体)分型结果,应用两点法分别计算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标志物的LOD值,以最大LOD值确定阳性位点。结果该家系共4代35名成员,患病者18例,表型正常者17人。患者属于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均可见视盘损害和典型视野缺损。患者在儿童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双眼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视功能损伤比较严重。2号染色体上有3个STR标志物LOD值均大于3.0: D2S2369(LOD值4.003 3)、D2S2332(LOD值3.840 2)、D2S337(LOD值4.752 0)。该家系在这3个遗传标志物附近有遗传连锁。该家系阳性位点定位在15号染色体短臂到16号染色体短臂2区,遗传距离约为9 Mb,位于标志物D2S2369和D2S2397之间。结论GLC1H为该POAG大家系的遗传连锁位点,为中国汉族POAG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位点 全基因组扫描 家系
下载PDF
Association Mapping, QTL Mapping and Positional Cloning in Maize: Applications in Molecular Breeding
12
作者 S. Luck A. Rafalski S. Tingey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1-202,共2页
Natural variation is at the core of plant breeding. Genetic or linkage mapping i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identifying loci/genes responsible for variati on in complex traits. More recently, association mapping or
关键词 玉米 分子育种 基因 克隆技术
下载PDF
人类遗传病的家系收集疾病基因定位克隆与疾病基因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夏家辉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第11期1-11,共11页
介绍了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遗传病家系收集、疾病基因定位、疾病基因克隆和疾病基因功能研究方面的研究工作。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技术于 1975年发现了一条与鼻咽癌相关的标记染色体t (1;3) (q44 ;p11) ;1981年将睾丸决定基因 ... 介绍了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遗传病家系收集、疾病基因定位、疾病基因克隆和疾病基因功能研究方面的研究工作。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技术于 1975年发现了一条与鼻咽癌相关的标记染色体t (1;3) (q44 ;p11) ;1981年将睾丸决定基因 (TDF)定位于Yp11 32带 ;1991年以来收集遗传病家系 34 5种共 5 90个 ;1996年用显微切割、PCR、微克隆技术克隆了EXT2基因 ;1998年用基因家族 候选疾病基因克隆方法克隆了遗传性神经性耳聋基因GJB3;1999年用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扫描将一种遗传性弥漫性浅表性光敏性汗孔角化症定位于 12 q2 3 2带 ,并在基因功能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细胞内转运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病家系 基因定位 克隆 基因家族-侯选疾病基因克隆 基因组扫描 基因功能
下载PDF
A novel candidate locus on chromosome 11p14.1-p11.2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被引量:5
14
作者 ZHAO Guo-hua HU Zheng-mao +7 位作者 SHEN Lu JIANG Hong REN Zhi-jun LIU Xiao-min XIA Kun GUO Peng PAN Qian TANG Bei-sh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30-434,共5页
Backgroun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with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slowly progressive spasticity and weakness of the lower limbs. Thirteen loci for ... Background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HSP) is a group of inherite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with the shared characteristics of slowly progressive spasticity and weakness of the lower limbs. Thirteen loci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SP have been mapped. Methods A Chinese family with HSP was found in the Shandong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genomic DNA of all 19 family members was isolated. After exclusion of known autosomal dominant loci, a genome wide scan and linkage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Results The known autosomal dominant loci of SPG3A, SPG4, SPG6, SPG8, SPG9, SPG10, SPG12, SPG13, SPG17, SPG19, SPG29, SPG31 and SPG33 were excluded by linkag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a genome wide scan demonstrated candidate linkage to a locus on chromosome 11 p14.1-p11.2, over an 18.88 cM interval between markers D11 S1324 and D11 S1933. A maximal, two point LOD score of 2.36 for marker D11S935 at a recombination fraction (e) of 0 and a multipoint LOD score of 2.36 for markers D11S1776, D11S1751, D11S1392, D11S4203, D11S935, D11S4083, and D11S4148 at θ=0, suggest linkage to this locus. Conclusion The HSP neuropathy in this family may represent a novel genetic entity, which will facilitate discovery of this causative g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 autosomal dominant genome wide scan LOD score
原文传递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表型患儿及家系致病基因突变分析
15
作者 陈永福 王绿娅 +2 位作者 蔺洁 张峰 杜兰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52-856,共5页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该家系可能存在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于先证者家中收集该家系3代共47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和心电图检查;酚...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和系谱分析,探讨该家系可能存在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于先证者家中收集该家系3代共47例血标本及临床资料。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血脂测定和心电图检查;酚氯仿法提取患者基因组DNA并鉴定,PCR扩增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及扩增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载脂蛋白B(ApoB100)R3500Q位点、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全部12个外显子有无点突变;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先证者有无LDL-R基因的长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突变;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先证者临床确诊为纯合子FH。根据血脂和临床表现,先证者家系47例中16例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其中临床确诊1例纯合子FH,6例杂合子FH;系谱分析该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先证者核苷酸序列分析排除LDL-R、ApoB100、PCSK9基因点突变;MLPA法排除了先证者LDL-R基因的长片段缺失。结论该家系为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通过对该家系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和家系分析排除了已知的致FH基因突变,认为先证者的FH样表型可能是一种未知的基因突变,尚需采用进一步的全基因扫描方法寻找其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固醇血症 家族性 表型 基因突变 全基因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