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妇女主义”和主体性建构——沃克文学写作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突破 被引量:6
1
作者 蒙柱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5,共5页
沃克的小说描绘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族群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表达,其写作的主题和动力主要来自这二者。胡克斯站在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立场上,批评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话语... 沃克的小说描绘了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的觉醒,是族群意识和女性意识的双重表达,其写作的主题和动力主要来自这二者。胡克斯站在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的立场上,批评了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女性主义话语在把女性作为一个同质范畴的时候,其理论话语通过把不同女性团体的经验同质化和系统化,从而抹杀了那些边缘的和抵抗的经验模式。沃克着眼于人的解放来理解黑人女性自身的解放以及黑人的性别和谐,其小说虽然受到了主体性理论思想的批判,却是对于女性主义话语的真正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克 族群意识 性别意识 “妇女主义” 主体性建构
下载PDF
回忆与方位·历史与现实·性别意识与身份认同——毕晓普《地理之三》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跃军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8-105,共8页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一生漂泊不定,其作品多透露出对于回忆与方位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洞察。本文聚焦于毕晓普最后一部诗集《地理之三》中的四首诗歌,探讨其如何透过时空距离呈现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在她的笔下,回忆往昔旨在...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一生漂泊不定,其作品多透露出对于回忆与方位的敏锐感知与深刻洞察。本文聚焦于毕晓普最后一部诗集《地理之三》中的四首诗歌,探讨其如何透过时空距离呈现对于历史与现实的观照。在她的笔下,回忆往昔旨在对抗记忆迷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身份困惑。她对地理的兴趣反映出一个旅人对于方位的好奇,其作品的观察视角随时空而变化,且以此转换经验;这一过程表现出诗人对于性别意识(甚至是性取向)和身份认知(包括自我认知)的表现,后者还体现为对于巴西下层民众的优越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晓普 《地理之三》 历史与现实 性别意识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