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0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50
1
作者 孙灿辉 李子平 +1 位作者 孟悛非 许达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 ,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 ,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 8例 ,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 ,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 ,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 8例 ,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各 1例。本组良性者 ,肿瘤直径≤5cm ,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可见单个坏死灶。恶性者 ,有如下特征 :(1)肿块直径≥ 7cm ;(2 )肿瘤边缘有分叶 ;(3)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 ;(4)肿瘤的溃疡大而深 ;(5 )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 ;(6 )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 ;(7)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 5 4 5 %(6 / 11) ,超声内镜定位准确度为 87 5 %(7/ 8)。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者 3例 ,恶性者7例 ,增生活跃者 1例。CT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 72 7%(8/ 11) ,超声内镜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6 2 5 %(5 / 8)。结论 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 ,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超声内镜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 增强扫描
原文传递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 被引量:99
2
作者 吴海英 全日红 蔡亚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63-564,64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减少胃肠道术后切口感染。方法 20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4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切口...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减少胃肠道术后切口感染。方法 208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4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86.5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31%;观察组切口感染率2.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7%;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室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胃肠道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减低切口感染率,有助于患者顺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干预 胃肠道 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不同时间点耳穴贴压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被引量:86
3
作者 孙龙 李菊云 +3 位作者 段培蓓 吴艳红 黄为君 孔维敏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4-847,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时间点耳穴贴压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纳入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3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6h开始耳穴贴压,观... 目的评价不同时间点耳穴贴压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纳入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Ⅰ组、观察Ⅱ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3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6h开始耳穴贴压,观察术后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结果 观察Ⅰ组术后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79.06±27.83)h,观察Ⅱ组为(102.68±27.14)h,对照组为(111.39±25.80)h,3组排气或排便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71,P<0.05),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及对照组比较,首次排气或排便时间均缩短。结论耳穴贴压可有效促进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术前干预效果优于术后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贴压 胃肿瘤 手术后医护 胃肠道 功能恢复
原文传递
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及内镜表现 被引量:80
4
作者 张莉 段丽萍 +2 位作者 吕愈敏 郭长吉 薛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总结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1994 年1月以来收治的197名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1名为腹型紫癜。19例次 接受了胃镜或肠镜检查。结果 腹型紫癜占紫癜病例的41.1%,其中51... 目的 总结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和内镜特点,以加强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对1994 年1月以来收治的197名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1名为腹型紫癜。19例次 接受了胃镜或肠镜检查。结果 腹型紫癜占紫癜病例的41.1%,其中51例(63.0%)在发病前1-3 周有明确诱因。21例以消化道症状首发,其消化道症状可早于皮损1-40 d出现。74例(91.4%)出 现腹痛,37例(45.7%)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内镜表现为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广泛多发的出 血点、红斑、糜烂、溃疡,小肠病变较重。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黏膜及黏膜下层中到大量中性 粒细胞浸润、小血管壁纤维素性坏死、灶性出血、糜烂和溃疡。患者的内镜和临床病理表现的范围和 严重程度与消化道症状的程度一致。结论 41.1%的紫癜患者表现为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紫癜中 25.9%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小肠病变程度重于胃或结肠。其典型的临床和内镜表现对早期诊断有 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型过敏性紫癜 内镜 消化道出血 胃肠道黏膜组织 病理学表现
原文传递
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77
5
作者 郭林杰 唐承薇 《胃肠病学》 2012年第5期276-278,共3页
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肠胰NETs(GEP-NETs)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结直肠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对GEP-NETs的认识和研究相对滞后。目的:汇总我国历年发... 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是一组起源于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质性肿瘤,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肠胰NETs(GEP-NETs)的患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结直肠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对GEP-NETs的认识和研究相对滞后。目的:汇总我国历年发表的报道GEP-NETs的文献,分析国内GEP-NETs的临床特点和研究现状。方法:以"神经内分泌肿瘤"或"类癌"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网,纳入GEP-NETs原始病例相关文献,对GEP-NETs病例的地域分布、临床特征以及诊断、治疗、预后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文献863篇,报道GEP-NETs 11 671例,报道病例集中分布于华东、华北地区(54.9%)。胰腺NETs报道例数最多(5807例),其中功能性胰腺NETs占89.6%。5001例(42.8%)患者具有特征性NETs表现。GEP-NETs的误诊率为55.1%(1544/2802),其定位诊断以常规胃肠镜、B超、CT检查为主。外科手术切除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治愈率为83.0%(4052/4882)。结论:我国临床医师对GEP-NETs认识不足,误诊率较高,总体发病和预后情况不明。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NETs数据库,以了解国内该类疾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流行病学 中国
下载PDF
党参多糖对实验动物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7
6
作者 马方励 沈雪梅 时军 《安徽医药》 CAS 2014年第9期1626-1630,共5页
目的观察党参多糖对实验动物胃肠道功能的影响,以期阐述党参"健脾益胃"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四君子汤浓缩液,7.5 mL·kg-1)和低剂量(50 mg·kg-1)、中剂量(100 mg·kg-1)、高剂量(... 目的观察党参多糖对实验动物胃肠道功能的影响,以期阐述党参"健脾益胃"的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四君子汤浓缩液,7.5 mL·kg-1)和低剂量(50 mg·kg-1)、中剂量(100 mg·kg-1)、高剂量(200 mg·kg-1)党参多糖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30 d。观察大鼠体重、体重增重、摄食量和食物利用率,测定大鼠的胃蛋白酶活性和排出量;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对照组(四君子汤浓缩液,15 mL·kg-1)和低剂量(100 mg·kg-1)、中剂量(200 mg·kg-1)、高剂量(400 mg·kg-1)党参多糖给药组、模型对照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20 d,进行小鼠小肠运动试验,测定小鼠的炭末推进率。结果党参多糖(200、400 mg·kg-1)对复方地芬诺酯引起的便秘有明显改善作用,党参多糖降低大鼠胃液分泌量,高剂量党参多糖(200 mg·kg-1)明显促进胃蛋白酶排出量,高、中、低剂量均能明显增进大鼠进食量及体重。大鼠胃肠道病理切片观察证明党参多糖具有增加胃黏膜、胃壁厚度,促进十二指肠、空肠微肠毛生长的作用。结论党参多糖具有促进实验小鼠小肠推动,促进实验大鼠生长及提高消化能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多糖 胃肠道 消化功能 病理切片
下载PDF
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的单中心描述性研究 被引量:65
7
作者 方丹 马敬东 +4 位作者 官佳轮 王慕茹 宋阳 田德安 黎培员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1-156,共6页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20年1月27日至2月14日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核酸...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消化系统表现,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2020年1月27日至2月14日收治的COVID-19住院患者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核酸检测阳性率、疾病危重程度、发病潜伏期、起始症状和消化系统表现。比较需使用无创或有创辅助呼吸的危重型患者(危重组)与未使用辅助呼吸的非危重型患者(非危重组)的一般情况、核酸检测阳性率和消化系统表现。统计学方法采用连续性校正卡方检验和中位数检验。结果305例患者中,男146例(47.9%),女159例(52.1%);中位年龄为57岁;84.1%(228/271)的患者鼻咽拭子或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危重组46例(15.1%),非危重组259例(84.9%)。发病潜伏期为1~15 d,中位潜伏期为6 d。起始症状以发热、咳嗽、乏力、食欲下降为主,分别占81.1%(163/201)、39.3%(79/201)、54.7%(110/201)、50.2%(101/201)。79.1%(159/201)的患者于起病后1~10 d出现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29.4%(59/201)、呕吐15.9%(32/201)、腹痛6.0%(12/201)等。49.5%(146/295)的患者发生腹泻,中位出现时间为3.3 d,平均腹泻频率为(3.3±1.6)次/d,平均持续时间为(4.1±2.5)d;排除可能的药物相关性腹泻,腹泻发生率仍可能有22.2%,但仅6.9%(4/58)的患者粪常规发现白细胞或粪便隐血阳性。39.1%(119/304)的患者入院时出现ALT、AST或TBil水平升高,其中ALT、AST≥80 U/L者分别仅占7.9%(24/304)和6.3%(19/304);合并TBil水平升高者仅占2.0%(6/304),平均水平为(37.4±21.1)μmol/L。危重组的中位年龄大于非危重组(65岁比56岁),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者比例[67.4%(31/46)比34.1%(88/258)]、AST轻度升高(40~<80 U/L)者比例[47.8%(22/46)比21.7%(56/258)]均高于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85、18.154、15.723,P均<0.05)。危重组与非危重组间男性患者比例[58.7%(27/46)比45.9%(119/259)]、核酸阳性率[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腹泻 肝功能 胃肠道
原文传递
大熊猫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型的研究 被引量:61
8
作者 杨贵波 陈茂生 +1 位作者 邓泽沛 王平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10,共7页
本文用PAP法对3只大熊猫胃底、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素、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素、胃动素、抑胃多肽、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和内啡肽的IR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胃... 本文用PAP法对3只大熊猫胃底、幽门腺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五羟色胺、生长抑素、胃素、胆囊收缩素、神经降压素、胃动素、抑胃多肽、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和内啡肽的IR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熊猫胃肠道粘膜上皮中具有前八种IR细胞。对7年龄个体胃肠各段相对数量的比较和各段内分布情况的现实结果表明,除五羟色胺IR细胞在空肠分布较多外,大多数种类的IR细胞集中分布于幽门区和十二指肠;幽门区的IR细胞主要集中在腺颈部附近。与已有的研究比较,大熊猫胃肠道中五羟色胺、胆囊收缩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IR细胞的分布型较为特殊,可能与其特殊的食性和分类地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胃肠道 内分泌细胞 分布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被引量:62
9
作者 周平红 姚礼庆 +5 位作者 徐美东 陈巍峰 钟芸诗 马黎丽 张轶群 秦新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1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9例消化道SMT(食管6例,胃6例,十二指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8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0.5~3.0cm(平均1.6cm)。18例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15~105min(平均45min)。2例ESD术中出现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1例成功保守治疗(三腔管食管囊压迫),1例转开腹手术。无术后出血。ESD穿孔3例:2例术中消化道穿孔(十二指肠球部和胃底),应用金属夹缝合成功,未转开腹手术;1例直肠类癌剥离深至肌层,术后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气肿减退。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结论ESD治疗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对于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慎行ES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外科手术 黏膜下肿瘤 消化道
下载PDF
Bile acid nuclear receptor FXR and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被引量:55
10
作者 Lili Ding Li Yang +1 位作者 Zhengtao Wang Wendong Hu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Bile acids (BAs) are not only digestive surfactants but also important cell signaling molecules, which stimulate several signaling pathways to regulate some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bile-acid-activated nucl... Bile acids (BAs) are not only digestive surfactants but also important cell signaling molecules, which stimulate several signaling pathways to regulate some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bile-acid-activated nuclear receptor,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regulating bile acid, lipid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as well as in regulat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s, harrier function and prevention of bacterial manslocation in the intestinal tract. As expected, FXR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 wide, range of diseases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clud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lorectal cancer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roles of FXR in physiology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and the related disease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FXR in digestive system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XR ligands/modula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C) 2015 Chinese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Production and hosting by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le acids Farnesoid X receptors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lorectal cancer Type 2 diabetes
原文传递
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1
作者 闫美娟 隋峰 林娜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1-184,共4页
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 胃肠道是大黄对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器官,该文在对近年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大黄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有关大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需重点加强的方向和领域,为大黄的深入研究以及临床上正确合理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 调节胃肠 机制
原文传递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及并发症观察分析 被引量:45
12
作者 于化梅 田海珍 +1 位作者 秦丽敏 苏玉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8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术前护理、手术室管理、切口护...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术前护理、手术室管理、切口护理等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切口愈合效果以及并发症、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43例(愈合率71.66%),优于对照组切合甲级愈合22例(愈合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率为3.34%,优于对照组的1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干预 胃肠道 愈合 并发症
下载PDF
耳穴贴压对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被引量:44
13
作者 陶涛 陈婷 +4 位作者 杨爱明 郑辉 尉明洋 金海燕 郭小文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防治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其是否通过影响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分泌发挥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每天早晚及...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防治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探索其是否通过影响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分泌发挥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每天早晚及麻醉前30min、术毕清醒后、术后24h给予耳穴贴压,取耳穴神门、胃、贲门、交感、皮质下,用胶布粘住王不留行籽贴在耳穴处按压3~5min,直至患者有酸、麻、胀为度,持续1周;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只在相应耳穴上粘贴外观相同的胶布,在耳穴处按压3~5min。记录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并听取肠鸣音;检测麻醉前30min(T0)、术后24h(T1)、术后48h(T2)血浆MTL水平;观察手术结束至干预结束期间恶性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均P<0.05),恢复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肠鸣音恢复快(P<0.05);两组术后24、48h MTL水平均较术前升高(均P<0.05),观察组术后24、48h血浆MT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耳穴贴压辅助全麻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可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加速胃肠功能恢复,并且可能与抑制MTL过度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并发症 腹腔镜术后 耳穴贴压 胃肠道 胃动素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42
14
作者 马丽黎 陈世耀 +6 位作者 周平红 徐美东 钟芸诗 张轶群 陈巍峰 胡健卫 姚礼庆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0期529-534,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cm,平均2.0cm;手术时间15~210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em,平均1.2cm;手术时间10~182min,平均41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内窥镜 治疗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原文传递
胃肠道正常组织与相应肿瘤组织结构的FTIR光谱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彭卿 徐怡庄 +2 位作者 李维红 周孝思 吴瑾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28-531,共4页
本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对一系列胃肠道(食道、胃、结肠)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肿瘤组织的光谱基本一致,而正常组织的光谱按1400~950cm-1区域的特点可分为三类。对光谱中蛋... 本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光谱对一系列胃肠道(食道、胃、结肠)肿瘤组织和相应正常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肿瘤组织的光谱基本一致,而正常组织的光谱按1400~950cm-1区域的特点可分为三类。对光谱中蛋白质酰胺Ⅰ带曲线拟合的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组织 FTIR 切片 胃肠道组织 二级结构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1
16
作者 魏晟 董丽凤 +3 位作者 胡艳婕 蒋大健 臧杰 谢俏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7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普通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息肉整块切除率与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后开始进流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50%(χ2=7.059,P=0.008);两组随访期间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9,P=0.244)。结论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息肉切除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胃肠道 老年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电凝切除术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Gastrointestinal tract(gut) health in the young pig 被引量:39
17
作者 John R.Pluske Diana L.Turpin Jae-Cheol Kim 《Animal Nutrition》 SCIE 2018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An optimally functioning gastrointestinal tract(GIT) clearly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metabolism,physiology, disease status and performance of pigs of all sta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Recently, the‘health... An optimally functioning gastrointestinal tract(GIT) clearly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overall metabolism,physiology, disease status and performance of pigs of all stag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Recently, the‘health’ of the GIT(‘gut health’)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despite the lack of a clear definition to the term or its aetiology, although in broad terms, ‘gut health’ encompasses a number of physiological and functional features including nutrient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host metabolism and energy generation, a stable and appropriate microbiota/microbiome, defe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barrier function and mucosal immune mechanism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components.‘Gut health’ in the newlyweaned(young) pig is of obvious interest due to changes in GI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post-weaning transition, and more recently to the upsurge in interest in different feed additives as dietary alternatives/replacements caused by bans/reductions in certain antimicrobial compounds being available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In the presence of enteric disease(s) after weaning, a deterioration in ‘gut health’ may be synonymous to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pig, and although some direct relationships can be drawn between pig performance and efficiency and a ‘healthy' GIT, sometimes this connection is subtler and less obvious,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overt enteric disease(s).The factors and conditions involved in ‘gut health’ are multifactorial, complex, often poorly described and sometimes incorrectly interpreted,although it is evident that perturbations of the GIT can cause an imbalance and disturb the generalized homeostasis.In addition to any enteric diseases or conditions that might arise as a result of these disturbances, other influences will also impact such as the responses occurring in the GIT in the period immediately after weaning, any changes that might occur after a change in diet, and(or) disruptions to meal patterns and hence the flow of nutr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ut health Structure and function PIG PIGLET WEANING
原文传递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黑鲷胃肠道和血清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9
18
作者 彭翔 宋文新 +3 位作者 周凡 肖金星 章亭洲 邵庆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6-1103,共8页
采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饲养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56 d,研究了黑鲷饲粮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选取初始体重为(11.82±0.32)g的健康黑鲷,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用发酵豆粕分别替代0(S0)、10%(S10)... 采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饲养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56 d,研究了黑鲷饲粮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选取初始体重为(11.82±0.32)g的健康黑鲷,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用发酵豆粕分别替代0(S0)、10%(S10)、20%(S20)、30%(S30)、40%(S40)和50%(S50)的鱼粉蛋白质。结果表明,S0、S10和S20组中黑鲷的胃肠组织结构没有明显损伤,替代水平高于20%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结构损伤,S40组中肠结构严重损伤,S50组前肠和中肠结构严重损伤。S10、S20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不大。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清葡萄糖(GLU)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溶菌酶(LZ)含量逐渐降低,而胆固醇(T-CHO)、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含量逐渐升高。结果提示,饲粮中发酵豆粕替代20%鱼粉蛋白质可提高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增强黑鲷抗氧化和免疫力,对消化道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发酵豆粕 胃肠道 血清指标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破裂穿孔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9
作者 吴利忠 丁小龙 +2 位作者 李梅 钱海珊 朱家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16-1218,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破裂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总结了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25例破裂穿孔中胃2例,十二指肠球部5例,十二指肠降段1例,空肠6例,回肠7例,盲肠... 目的探讨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破裂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总结了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25例破裂穿孔中胃2例,十二指肠球部5例,十二指肠降段1例,空肠6例,回肠7例,盲肠1例,横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MSCT表现有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周围局限性积气、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条纹征”),其中4例直观地显示破口,1例造影剂外溢。结论MSCT有利于显示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其管壁周围的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胃肠道 破裂穿孔
下载PDF
大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6
20
作者 黄威权 黄宗明 王文超 《解剖学报》 CAS 1987年第4期422-425,464,共5页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硫酸镍铵加强的PAP法)对5只大鼠胃肠道的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胃肠道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密度最高,在空肠、... 本文用肠卷石蜡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硫酸镍铵加强的PAP法)对5只大鼠胃肠道的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胃肠道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和结肠的密度最高,在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密度中等,在胃体部密度最低。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形状多样。有的细胞有几个突起穿行于其它上皮细胞之间;有的细胞的基底部有突起,突起的末端含有5-HT阳性物质;有时还见突起穿过基膜进入固有层内。多数细胞的5-HT阳性物质释放到腺腔面和肠腔面,说明EC细胞有内、外两种分泌方式释放5-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5-HT免疫活性细胞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