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bstrate of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evidence by pathologic analysis 被引量:3
1
作者 YOU De-jun CHANG Dong +8 位作者 ZHANG Shu-long YANG Dong-hui GAO Lian-jun YIN Xiao-meng CHU Zhen-liang XIA Yun-long WANG Yu-chun DONG Ying-xue YANG Yan-z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4期4393-4397,共5页
Background Ablation of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CFAE) is an important adjunctive therapy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substrate underlying CFAE. Methods Nine... Background Ablation of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CFAE) is an important adjunctive therapy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substrate underlying CFAE. Methods Nine adult mongrel dogs were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F was induced through rapid atrial pacing with vagosympathetic nerve stimulation, CFAE was recorded during AF. Ablation was performed at CFAE sites.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ablation scar, the atrial specimens were divided into CFAE and non-CFAE sites. Serial sections of the atrium were stained respectively with hematoxylin-eosin (HE) and the general neural marker protein gene product 9.5 (PGP9.5). We compa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yocardium and the ganglionated plexus (GPs)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CFAE and non-CFAE sites. Results The myocardium of non-CFAE sites was well-organized with little intercellular substance. However, the myocardium in the CFAE site was disorganized with more interstitial tissue ((61.7±24,3)% vs, (34.1±9,2)%, P 〈0,01 ), G Ps in the CFAE site were more abundant than in non-CFAE sites ((34.45±37.46) bundles/cm2 vs, (6.73± 8.22) bundles/cm2, P〈0.01). Conclusi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myocardium and GPs distribution may account for the substrate of CFAE and serve as a potential target of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 atrial fibrillation pathologic examination ganglionated plexus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颜如玉 朱世杰 +1 位作者 赵海玉 彭健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2期1231-1233,1263,共4页
血管迷走性晕厥属于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尤其是在无明显心脏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其易复发、难预测的特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创伤的风险,而药物治疗、倾斜训练、增加水盐的摄入、起搏器植入等治疗目前... 血管迷走性晕厥属于神经介导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尤其是在无明显心脏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中。其易复发、难预测的特性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创伤的风险,而药物治疗、倾斜训练、增加水盐的摄入、起搏器植入等治疗目前均未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发现心脏迷走神经节丛位于心外膜,射频消融可以降低心脏迷走神经节活性,故射频导管消融术成为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新手段。现就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相关成果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射频导管消融术 迷走神经节丛
下载PDF
阻断钠离子通道1.8对心脏神经丛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齐保振 刘少稳 +4 位作者 魏勇 陈松文 周京敏 钱菊英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研究局部阻断钠离子通道1.8(Nav1.8)对心脏神经丛(GP)功能的影响。方法 16条实验用杂种犬随机分为A-803467组(Nav1.8阻断剂,n=8)及对照组(5%二甲亚砜/95%聚乙二醇,n=8)。观测于右前神经丛(ARGP)和右下神经丛(IRGP)局部用药前及用药... 目的研究局部阻断钠离子通道1.8(Nav1.8)对心脏神经丛(GP)功能的影响。方法 16条实验用杂种犬随机分为A-803467组(Nav1.8阻断剂,n=8)及对照组(5%二甲亚砜/95%聚乙二醇,n=8)。观测于右前神经丛(ARGP)和右下神经丛(IRGP)局部用药前及用药后10min,高频电刺激ARGP引起的窦性心率(SR)、诱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电压及房颤时心室率(VR)的变化情况。结果伴随刺激电压增加,A-803467组SR下降趋势明显变缓(P=0.013)。与对照组相比,A-803467组高频电刺激ARGP诱发房颤时所需的电压水平明显增加[(4.6±0.3)V vs(3.0±0.4)V,P=0.01]。与基线时SR相比,A-803467组SR下降最大比例为(24.8%±2.1%),而对照组SR下降最大比例为[(49.7%±5.1%),P<0.001]。用药后,A-803467组高频电刺激ARGP时的VR明显增大(P=0.012)。结论 Nav1.8可以调控GP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钠离子通道 心脏神经丛 心房颤动 电生理
原文传递
基于环肺静脉隔离的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策略选择治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灿 吴永全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2期1234-1237,共4页
心房颤动是心内科常见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心房颤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同医院的电生理中心选择不同的射频消融的术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环肺静脉隔离。目前尚无统一的且效... 心房颤动是心内科常见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近年来经导管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心房颤动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同医院的电生理中心选择不同的射频消融的术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基于环肺静脉隔离。目前尚无统一的且效果最佳的消融策略,主张采取个体化原则,以最小的“消融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现就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策略选择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环肺静脉消融 心脏神经节丛
下载PDF
豚鼠小肠神经节丛的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强 吴瑞炜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前已知,NADPH--黄递酶组化法可选择性地显示--氧化氮合成酶(NOsynthase,NOS)神经元。因此,我们以NADPH-黄递酶组化法,观察了豚鼠小肠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网格以及NOS神经元。结果表... 目前已知,NADPH--黄递酶组化法可选择性地显示--氧化氮合成酶(NOsynthase,NOS)神经元。因此,我们以NADPH-黄递酶组化法,观察了豚鼠小肠肌间神经丛和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网格以及NOS神经元。结果表明,三段小肠肌间神经丛的神经网眼大小和形态有明显差异,与对应的粘膜下神经丛相比,差异更显著。在肌间神经丛中,NADPH-黄递酶阳性神经元胞体大小不等;其长突起伸入节间束,而短突起较多,并可见短突起彼此连接.构成节内偶见的局部神经元回路。从小肠上段到下段,NOS神经元数量呈下降趋势。在粘膜下神经丛,我们也观察到少数NOS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丛 一氧化氮合成酶神经元 小肠 组织化学 豚鼠
下载PDF
豚鼠胃肠道粘膜下层内神经节丛与血管的伴行现象
6
作者 吴瑞炜 方圣云 齐威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3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对豚鼠胃肠道各段的研究发现,在胃体、胃底和幽门的粘膜下层内,血管仅由神经纤维束伴行。除小肠粘膜下层可见神经节丛与血管伴行外,在盲肠粘膜下层,亦可见神经节丛与小动、静脉伴行,尤以血管始段及第一分支段最明显。某些神经节丛还发... 对豚鼠胃肠道各段的研究发现,在胃体、胃底和幽门的粘膜下层内,血管仅由神经纤维束伴行。除小肠粘膜下层可见神经节丛与血管伴行外,在盲肠粘膜下层,亦可见神经节丛与小动、静脉伴行,尤以血管始段及第一分支段最明显。某些神经节丛还发出神经纤维束投射到血管壁上。在结肠和直肠均未见到神经节丛与血管的伴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丛 血管 粘膜下层 胃肠道
下载PDF
神经节丛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文博 何勃 +6 位作者 鲁志兵 黄兵 吴柳 胡笑容 崔博 黄从新 江洪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42-445,共4页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GP消融组(n=12)和对照组(n:12)。在左、右心室表面分别缝一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记录心底部至心尖部4个不同部位电图,分别测量各...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对心室不应期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24只杂种犬随机分为GP消融组(n=12)和对照组(n:12)。在左、右心室表面分别缝一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记录心底部至心尖部4个不同部位电图,分别测量各个部位GP消融前和消融后伴或不伴迷走神经刺激时的有效不应期(ERP),测量ERP的空间离散度。随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持续体表心电图记录1h,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实验结束后以s,s,快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测量心室颤动(室颤)阈值。室颤阈值定义为能诱发持续性室颤的最小刺激电压。对照组不进行GP消融。结果迷走神经刺激和GP消融均显著延长各个部位的ERP(P〈0.05)。与基础状态相比,GP消融并未明显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0.11±0.02对0.12+0.01,P〉0.05)。GP消融后,迷走神经刺激不再延长心室ERP。冠状动脉结扎1h,GP消融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184_+106)次/h显著高于对照组(94+91)次/h(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10阵,平均(2.5±1.4)S和4阵,平均(1.5±O.8)S的室性心动过速(P〈0.05)。GP消融组和对照组分别有8只和2只犬发生自发性室颤(P〈0.05)。GP消融组室颤阈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9.5±1.7)V对(10.5±2.3)V,P〈0.05)]。结论在正常心脏,GP消融延长心室ERP但不增加ERP的空间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脏,GP消融显著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降低室颤阈值,提示合并冠心病的患者GP消融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丛消融 迷走神经刺激 室性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心脏神经节丛消融治疗心房颤动 被引量:4
8
作者 程显峰 梁飞 +5 位作者 张骞 朱小龙 张海洲 张涛 韩波 邹承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RFmazeⅢ+心脏GP消融治疗心脏器质性疾病合并AF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个...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治疗心房颤动(AF)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行RFmazeⅢ+心脏GP消融治疗心脏器质性疾病合并AF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1例,再次开胸止血3例,切口感染2例。术毕心电图均示非AF心律(窦性心律93.1%,节性心律6.9%),术后随访6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84.2%,结性心律6例(6.3%),AF复发9例(9.5%)。左房内径和AF病史是术后AF复发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27和0.040)。在先天性心脏病与后天性心脏病的射频消融术后,其AF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6)。结论 RFMMⅢ+GP消融简便有效、易于操作,可明显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需通过长期随访和更多临床应用不断发展及完善,提高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Ⅲ手术 心脏神经节丛 消融
原文传递
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心脏神经节丛消融术与单纯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颤动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凯 梁飞 +5 位作者 韩波 马晓春 朱小龙 张军 张涛 邹承伟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70,共5页
目的比较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术与单纯RFMM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纤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接受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100例(GP组)及同期行单纯RFMMⅢ... 目的比较直视下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术(RFMMⅢ)+心脏神经节丛(GP)消融术与单纯RFMMⅢ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心房纤颤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接受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100例(GP组)及同期行单纯RFMMⅢ术100例(单纯组)患者的资料,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1、6、12个月随访期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6、12个月的随访中,GP组窦性心律者均高于单纯组(P依次为0.03、0.02及0.03)。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纯组三尖瓣返流情况加重较GP组高(P=0.038),同时单纯组心房扩大也较GP组明显(P=0.04)。结论 RFMMⅢ术+心脏GP消融术治疗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心房纤颤疗效优于既往单纯RFMMⅢ术,有效转复律及窦律维持率高且复发率低,能有效改善二尖瓣置换术后患者三尖瓣返流情况,有利于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改良迷宫Ⅲ手术 心脏神经节丛 消融
原文传递
双极射频消融联合去神经化治疗瓣膜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宗涛 王辉山 +3 位作者 韩劲松 赵科研 金岩 张誉籍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化(ganglion plexus ablation,GPA)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68例瓣膜病合并LSP... 目的:探讨去自主神经化(ganglion plexus ablation,GPA)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治疗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long-stand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LSP-AF)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68例瓣膜病合并LSP-AF,在瓣膜手术同时行RF或RF+GPA手术的患者。根据围手术期资料、心律状态、生存率和临床事件的数据,针对RF和RF+GPA进行倾向评分,匹配筛选每组102例患者。结果:在不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术后1年窦性心律维持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同时行GPA( OR=0.205, P= 0.005),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91, P=0.000);术后5年包括较短房颤史( OR=1.069, P=0.023),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90, P=0.000);术后8年包括较短房颤史( OR=1.066, P=0.030),较小的左心房大小( OR=1.086, P=0.000)。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后,RF+GPA组术后6个月内接受心脏电复律的患者显著低于RF组(2.0%对8.8%, P=0.030)。在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与RF组相比,RF+GP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6个月时(91.3%对79.8%, P=0.026)和1年时(90.2%对78.5%, P=0.028)更高,但在5年时(64.8%对64.4%, P=0.956)和8年时(53.3%对50.6%, P=0.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如果加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RF+GPA组与RF组在6个月(92.4%对88.3%, P=0.345)和1年时(91.3%对86.0%, P=0.2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GPA组与RF组相比,两者术后8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5%对93.75%, HR=1.327,95% CI:0.463~3.802, P=0.598)。 结论:瓣膜病合并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瓣膜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加做去自主神经化有助于提高术后早期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心脏电复律的使用。但是该效应将在1年后逐渐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瓣膜性心脏病 射频消融 去自主神经化
原文传递
心脏神经节丛消融治疗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的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波 李莉 +1 位作者 蒋汝红 徐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2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神经节丛(GPs)消融治疗对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例心脏抑制型CSS患者,男性14例(70%),年龄(61±10)岁。20例均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房模型,于左房的≥2个GPs区域消融... 目的 探讨心脏神经节丛(GPs)消融治疗对心脏抑制型颈动脉窦综合征(CSS)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连续纳入20例心脏抑制型CSS患者,男性14例(70%),年龄(61±10)岁。20例均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重建左房模型,于左房的≥2个GPs区域消融,观察消融术中出现心率下降、窦性心动过缓或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等迷走反应情况,消融终点为重复颈动脉窦按摩试验转阴性。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晕厥、晕厥前兆、检查动态心电图、重复颈动脉按摩检查等。结果 18例在消融左上GP时出现明显迷走反应,2例在消融左上GP时无明显的迷走反应,仅在消融右前GP时表现为心率加快,所有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5±4)个月,20例均未发生晕厥,有4例发作晕厥前兆,但较术前明显减轻。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GPs消融治疗心脏抑制型CSS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神经节丛 晕厥 颈动脉窦综合征 颈动脉窦按摩试验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心脏神经结丛消融联合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犬房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志 张峰 +2 位作者 雷芾华 程文波 侯月梅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70-374,共5页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节丛消融联合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阵发性犬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房颤消融术后的治疗价值。方法21条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RAP组(500次/min快速心房起搏,n=7)、AB...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节丛消融联合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阵发性犬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低强度耳屏迷走神经刺激对房颤消融术后的治疗价值。方法21条健康成年比格犬随机分为3组:RAP组(500次/min快速心房起搏,n=7)、ABL组(心脏神经节消融+500次/min快速心房起搏,n=7)、LL-ST组(心脏神经节消融+低强度右侧耳屏刺激+500次/min快速心房起搏,n=7)。其中,RAP组为单纯快速心房起搏,ABL组为右上神经节丛(ARGP)和左上神经节丛(LSGP)消融后快速心房起搏,LL-ST组为ARGP+LSGP消融后低强度刺激右侧耳屏迷走神经+快速心房起搏。于起搏前及起搏后2、4、6、8、10、12、14、16 h测定犬心房和肺静脉不同部位的房颤诱发率、房颤持续时间、有效不应期(ERP)及有效不应期离散度(dERP)。结果(1)与RAP组相比,LL-ST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降低,房颤持续时间显著减少,ERP显著延长,dER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与ABL组相比,LL-ST组房颤诱发率显著降低,房颤持续时间显著减少,ERP显著延长,dERP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右侧耳屏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心脏神经节丛消融可以有效控制房颤消融术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神经电刺激 迷走神经 心脏神经节丛 消融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左、右侧环肺静脉电隔离顺序对手术的影响
13
作者 何利伟 谢亮真 +5 位作者 林之展 杨苗苗 黄兴福 刘深荣 欧建延 彭健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18-520,527,共4页
目的:探究心房颤动射频术中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迷走反应发生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共142例诊断为房颤并于我院行射频治疗的患者。根据左、右肺静脉隔离顺序将分为两组:R组(n=70):先行右侧环肺静脉... 目的:探究心房颤动射频术中左、右侧肺静脉消融顺序对迷走反应发生率及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共142例诊断为房颤并于我院行射频治疗的患者。根据左、右肺静脉隔离顺序将分为两组:R组(n=70):先行右侧环肺静脉电隔离;L组(n=72):先行左侧环肺静脉电隔离。对比两组间总手术时间、总消融时间、术中迷走反应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术中L组共10例(10/72)发生低血压,而R组0例(0/70)发生,两组间低血压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组共23例(23/72)发生心脏停搏,而R组共5例(5/70),两组间心脏停搏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R组[(155.11±27.54)min vs(141.59±26.18)min,P<0.05],两组间消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1521.54±389.66)s vs(1434.01±366.82)s,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双侧肺静脉电隔离,平均随访(9.3±4.7)个月,L组共17例(17/72)、R组14例(14/70)复发(P>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先行右侧环肺静电隔离可降低迷走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同时缩短手术总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自主神经节丛 环肺静脉隔离术 消融顺序 迷走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