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5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 被引量:69
1
作者 朱健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74,84,共7页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 从哲学诠释学角度界定翻译要遵循五项原则:描述性、动态性、译者因素、开放特征和文化因素。从这个角度看,翻译就是解释。具体地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跨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具有历史性的译者使自己的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互相发生融合形成新视域,并用浸润着目的语文化的语言符号将新视域重新固定下来并形成翻译文本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诠释学 翻译 解释 视域融合
下载PDF
当代村落民俗志书写中学者与民众的视域融合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士闪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27,156,共15页
近年来兴起的村落民俗志书写热潮,体现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但在民众自发行动与政府合理施政之间,迫切需要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当代学者应继承古代知识精英"为民请命""以礼化俗"等所表征的... 近年来兴起的村落民俗志书写热潮,体现出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但在民众自发行动与政府合理施政之间,迫切需要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当代学者应继承古代知识精英"为民请命""以礼化俗"等所表征的神圣传统,通过与民众的视域融合,促进对村落民俗传统的准确认知与表达,赋予村落民俗志书写以多层级的文化意义,助推当代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对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的葆育作用。这种实验式村落民俗志书写,还应注意在深描之中提炼理论话语,发掘中国文化的民间表达形式与传承机制,以小见大地阐述中国社会的人文传统、基本国情与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落民俗志 学者 民众 视域融合
原文传递
“视域融合”对译作与原作关系的动态描述 被引量:26
3
作者 朱健平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0,共5页
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第一次融合中,译者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原作,它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也不同于原作... 译作的形成经历了两次视域融合。第一次融合中,译者前见的介入使融合所得的新视域不同于原作视域;第二次融合中,目的语文化视域的介入使刚形成的新视域再次变形。这样,译作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原作,它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作用也不同于原作在源语文化中的作用,即译作具有独立性。但原作在具有未定性的同时还有确定性,含有标准读者的同时还有隐含读者,译者视域中除独特视域外还有公共视域,因此译作所反映的源语文化虽然受到扭曲,但仍有部分得以保留,并在目的语文化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视域融合 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哲学诠释学
原文传递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9
4
作者 仝亚辉 《福建外语》 2002年第3期50-55,共6页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没有独立、绝对的文本 ;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 ,读者接受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 ,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以及文本和译者...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 ,没有独立、绝对的文本 ;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 ,读者接受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 ,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以及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野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翻译理论 文本意义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论作为教师课程理解的说课及其心理转换 被引量:22
5
作者 余宏亮 石耀华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27,共6页
作为教师的课程理解,说课之"说"有"理解"与"表达"两重内涵;说课之"课"有"课程文本"、"课程理解"与"课程话语"三个层面。说课心理过程以理解为前提、以语言为中... 作为教师的课程理解,说课之"说"有"理解"与"表达"两重内涵;说课之"课"有"课程文本"、"课程理解"与"课程话语"三个层面。说课心理过程以理解为前提、以语言为中介,需要历经两次转换:首先在"教师视域"与"课程视域"融合的基础上生成"课程理解",然后将教师的"课程理解"外化为教师的"课程话语"。准确把握说课的心理转换,有利于解释诸多课程与教学现象,促进教师知识的重构与重组,建构更具解释力的说课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说课 课程理解 视域融合 心理转换
下载PDF
重构·体验·融合——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德让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7-70,100,共5页
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译者的身份及其复杂的诠释过程。施莱尔马赫的重构论要求译者设身处地客观地再现原作,而狄尔泰的体验观更主张文学翻译家通过移情产生情感共鸣。但直到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和... 文学翻译的诠释学视界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译者的身份及其复杂的诠释过程。施莱尔马赫的重构论要求译者设身处地客观地再现原作,而狄尔泰的体验观更主张文学翻译家通过移情产生情感共鸣。但直到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和视界融合原则的提出,才真正确立了诠释者自己的历史性,启发译者通过对话创造出译语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构 体验 视界融合 诠释学 文学翻译
下载PDF
中医英语翻译的文化障碍及诠释学解读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玲 姜德友 《中医教育》 2011年第4期21-24,共4页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并以诠释学翻译观探讨中医英语翻译的特征,中医和西医在体系和用语上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诸多文化障碍,中医翻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视域融合过程,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特殊性,阐释和解释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特...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医英语翻译,并以诠释学翻译观探讨中医英语翻译的特征,中医和西医在体系和用语上存在巨大差异,形成诸多文化障碍,中医翻译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视域融合过程,由于中医英语翻译的特殊性,阐释和解释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手段和特征之一,中医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翻译 文化差异 诠释学翻译观 视域融合 跨文化解释
原文传递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亚君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08-112,共5页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 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重要概念"视域融合"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亦有其重要意义。以辜鸿铭翻译《论语》的实践为例,辜鸿铭考虑到当时的中国国情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在追求视界融合的过程中作出较为积极、有效的选择,删除源语文本中不利于视域融合的部分,重视西方文化历史以拓展儒家思想的精华,为典籍英译提供了一种颇具参考价值的翻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论语》英译本 辜鸿铭 阐释学 视域融合
下载PDF
教育高质量发展:多维视域的审思与融合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新平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1,共19页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之声,短期内激发了巨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透过这些研究探索,能够看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类主要视域,即经济社会发展视域、公共政策视域及教育关怀视域。不同视域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意...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之声,短期内激发了巨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透过这些研究探索,能够看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类主要视域,即经济社会发展视域、公共政策视域及教育关怀视域。不同视域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意涵、特点和话语表达。视域融合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突显了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建共创的建构属性。从视域融合的拓展放大特性看,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植入全球化视域;从视域融合的生成创新特性看,教育高质量发展亟需探寻新的发力点、增长点与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视域 公共政策视域 教育关怀视域 视域融合
原文传递
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13
10
作者 柴橚 袁洪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从廓清"视域融合"在哲学与翻译学框架中的不同内涵入手,探讨了"视域融合"对当今翻译界译者主体性的确立、传统二元对立翻译理论的突破,以及翻译过程研究新途径的开辟等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翻译 译者
下载PDF
论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 被引量:12
11
作者 魏建培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教师个人知识实质性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根基。本文从源泉、机制和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提出了个人的"偏见"是教师个人知识的源泉;视界融合是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哲学探究、叙事、... 教师个人知识实质性地主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根基。本文从源泉、机制和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提出了个人的"偏见"是教师个人知识的源泉;视界融合是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机制;哲学探究、叙事、个人生活史分析和经验反思等是教师个人知识的生成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见 视域融合 哲学探究 叙述 个人生活史
原文传递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 被引量:6
12
作者 潘智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49,共6页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作品 召唤结构 文学接受 视野融合
下载PDF
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情报学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知津 韩正彪 周鹏 《情报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3-337,共5页
在梳理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和哲学诠释学与情报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元概念、研究使命和研究范式三个视角对哲学诠释学作为情报学的元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继而尝试性地构建了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广义SCU过程模型,对其内在运行机理进... 在梳理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和哲学诠释学与情报学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元概念、研究使命和研究范式三个视角对哲学诠释学作为情报学的元理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继而尝试性地构建了哲学诠释学视域下的广义SCU过程模型,对其内在运行机理进行整体性探索;最后提出哲学诠释学视域下今后情报学研究的三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学 诠释学 前理解 视域融合 信息
原文传递
儿童研究的视域融合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加渔 向晶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6-82,共7页
根据研究取向的差异,儿童研究可分为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其中,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是成人本位的研究,成人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是儿童本位的研究,儿童在研... 根据研究取向的差异,儿童研究可分为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基于成人视域和儿童视域融合的研究。其中,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是成人本位的研究,成人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是儿童本位的研究,儿童在研究中发挥主体作用;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是共生立场的研究,成人与儿童在研究中作为研究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基于成人视域的研究和基于儿童视域的研究割裂了成年与童年、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内在联系,最终沦为了异化的"反儿童"研究;因此,有必要推进基于视域融合的研究,以期实现儿童生命与成人生命的绵延生长及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的有机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研究 成人视域 儿童视域 视域融合
原文传递
“视域融合”及其现代性意义检审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俊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20-25,共6页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赋予了“视域融合”基本的超越性、开放性和个体性。在当前多元对话的语境中,将此概念纳入到现代性论域进行其现代性意义检审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现代性 理解 自我超越性 个体性 多元性
下载PDF
一片“冰心”在亚非——从阐释学谈冰心与翻译 被引量:9
16
作者 程香 张德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135,139,共5页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冰心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其先结构和视域融合,直接影响了冰心作为译者“厚亚非薄欧美”的翻译选材宗旨;以及进入文坛30年,方在译界显才贤的翻译特点。在文化过滤方面,冰心既尊重原语文化又...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冰心在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其先结构和视域融合,直接影响了冰心作为译者“厚亚非薄欧美”的翻译选材宗旨;以及进入文坛30年,方在译界显才贤的翻译特点。在文化过滤方面,冰心既尊重原语文化又重视译语文化,寻求归化和异化平衡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翻译是冰心文学创作的补充和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 先结构 视域融合 文化过滤
下载PDF
朱生豪翻译的阐释学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晋媛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90-93,共4页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方面其倾向归化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先结构 视域融合 文化过滤
下载PDF
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来兵 周洪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3,共6页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历史认识活动的研究优先于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被抽象化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并且从主体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人的活动,这启示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活...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历史认识活动的研究优先于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被抽象化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并且从主体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人的活动,这启示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活动取向的转换。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关注教育历史上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将教育史学术实践视为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的过程。它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人与活动,从当代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感知曾经的教育生活世界,在对教育活动及其过程的把握中重构历史情境,并由此拓展出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教育活动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 实践活动取向 视域融合 历史构境
原文传递
张力与融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润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3-98,共6页
教育理论具有逻辑清晰性、视角片面性与意向理想性的特征,从而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这种内在张力主要表现为教育理论的逻辑清晰性与教育实践的操作模糊性的冲突、教育理论的视角片面性与教育实践的整全性的悖论... 教育理论具有逻辑清晰性、视角片面性与意向理想性的特征,从而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这种内在张力主要表现为教育理论的逻辑清晰性与教育实践的操作模糊性的冲突、教育理论的视角片面性与教育实践的整全性的悖论以及教育理论的意向理想性与教育实践的现实性的矛盾。而教育理论要想走向实践,实现二者的"视域融合",则需要教育理论者重新认识、理解教育实践,增强理论的转化意识;教育实践者重新认识、理解教育理论,提升理论自觉;在二者双向"视域融合"中,共创一种深度合作的文化融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内在张力 视域融合
下载PDF
隐身于译者主体性后的“视域融合” 被引量:7
20
作者 柴橚 袁洪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9-65,共7页
伽达默尔理论中的"视域"和"视域融合"是重要的阐释学概念,"视域"由主体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等因素构成。在翻译中,原文作者与读者(包括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由于各自的"偏见"导致不同的"... 伽达默尔理论中的"视域"和"视域融合"是重要的阐释学概念,"视域"由主体的历史、文化、宗教背景等因素构成。在翻译中,原文作者与读者(包括译者这一特殊的读者)由于各自的"偏见"导致不同的"视域"。而"视域融合"是原文文本和读者一译者不同的"视域"彼此融合的过程和状态。伽达默尔对"视域融合"的阐述是哲学的、宏观的,本文则从原文文本和读者—译者的不同"视域"出发,廓清"视域融合"理论在翻译学框架中的意义,并重构其过程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视域 视域融合 翻译 译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