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乞儿驱傩与宋杂剧——韩城“北宋杂剧图”壁画读解 被引量:4
1
作者 周华斌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93,共13页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 2009年陕西韩城出土的北宋晚期平民墓葬壁画"杂剧演出图",文化内涵极其丰富,表现为公元9世纪后半叶晚唐"乞儿驱傩"和"散乐打单杖鼓"的遗俗。据此,可以从表演艺术角度连接"前戏曲"与宋元杂剧成熟阶段的演进轨迹,并据以上溯中原地区周秦汉唐的傩俗、葬仪、散乐百戏,乃至优伶中乐优与俳优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傩 葬礼 散乐 单杖鼓 杂剧
原文传递
汉代官吏的葬礼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2
作者 魏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20,共9页
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 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宣扬主流价值;官吏士人借由赴丧,表达政治立场,拓展交际网络。汉代官吏的葬礼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丧葬仪式,更成为浓缩的政治舞台。对汉代官吏葬礼的探索不仅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更生动展示了汉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日常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葬礼 社会功能 社会关系
下载PDF
从悬置到加速:近代上海城市殡葬中的用时制度及其伦理意涵
3
作者 潘天舒 唐沈琦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5,154,155,共14页
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丧葬用时变迁的梳理,分析地方丧葬向城市殡仪转变的社会成因,以及这一由科学和“进步”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对现代上海殡葬体系的影响。从近代至今,上海城市丧葬实践的时间系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自开埠以来,现代... 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丧葬用时变迁的梳理,分析地方丧葬向城市殡仪转变的社会成因,以及这一由科学和“进步”理念所带来的变化对现代上海殡葬体系的影响。从近代至今,上海城市丧葬实践的时间系统始终处于加速状态。自开埠以来,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在上海逐渐形成,人口处于增长与流动之中,社会高度分化,社会组织各擅其事。基于汉人社会的丧葬传统,客死他乡而无力返葬的人,得到了会馆的照料,遗体依然被社会标记,保留生前的个体特殊性与社会文化属性。会馆为死去的人建立特有的社会空间,在客居者漫长的待葬过程中,地方性的文化体系得以重申,发挥着凝聚与整合的道德力量。随着近代西方公共卫生学在日常实践中的介入和社会医疗化程度的加深,关于“死去的人”的理解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在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命被视作线性的时间过程,死亡被客观化为生物性的变化,通过技术的干预加以规范。这一在进化论和生物医学双重冲击下发生的观念变化,型塑了现当代城市丧葬实践:在人死后,死亡作为“科学”事实被快速确立,并被纳入到加速的组织流程与控制流程中。人们在快速和精细分割的丧礼过程中,如何排遣恐惧、痛苦、忧虑等面对死亡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将成为一个需要长期观察和讨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城市 殡葬 时间
下载PDF
丧葬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南溪村纳西族葬礼中礼物流动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志合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1期74-79,共6页
丧葬是人生仪礼中重要通过仪式之一,其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富含文化特色。通过对南溪村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现象分析,阐释它具有时限性、多样性、差异性、隐晦地契约式代传、按比例灵活决定再分配支出等特征。论述了以丧葬为社... 丧葬是人生仪礼中重要通过仪式之一,其中嵌合的礼物流动富含文化特色。通过对南溪村纳西族丧葬仪式中嵌合的礼物流动现象分析,阐释它具有时限性、多样性、差异性、隐晦地契约式代传、按比例灵活决定再分配支出等特征。论述了以丧葬为社会联带,以礼物为象征实现嵌合在社会中经济的流动与交换行为,建构了多样化互惠关系并实现社会生产的再分配。为理解嵌合于社会中的礼物流动行为提供又一解读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丧葬 嵌合 礼物流动
下载PDF
古典时代希腊社会风俗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长林 杜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6-130,共5页
古典时代希腊社会在饮食、居住、婚姻与家庭等方面形成了种种风俗,其中某些方面充满了高尚的精神追求,反映了健康的精神面貌,有着重大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 古希腊 饮食 居住 婚姻家庭
下载PDF
关于傣族丧葬习俗的特点和释读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泽洪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0期96-98,共3页
傣族的丧葬习俗具有丧葬形式的多样性、丧葬礼仪的等级性、肃穆丧事活动的娱乐性、丧葬习俗的宗教性和丧事活动从俭的现实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傣族社会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民俗 傣族文化 丧葬习俗
下载PDF
二次葬及其相关问题——比较分析安徽与部分民族地区的二次葬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筱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67-70,86,共5页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等,对于进一步了解二次葬,了解地区性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葬 丧葬 安徽地区 民族地区
下载PDF
从丧礼之“踊”看儒家礼仪的身心修炼 被引量:1
8
作者 蒋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 学界以往对儒家礼仪的研究,偏重于政治社会性的意义,但礼仪实践同时具有个人身心修炼的维度。在儒家礼仪中,丧礼承载了儒家“慎终追远”的理念而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其中的踊礼又最能体现丧礼“哀死亡”的性质,因而在礼仪的身心修炼中具有代表性。“踊”作为一种身体动作,是哀情的直接表达,踊礼则在丧礼开展的特定时段施行,将哀情调节到“无过无不及”的范围内,并具有发明孝子“本心”的意味。较为特殊的“奠时之踊”更能营造宗教氛围,进一步实现了哀情的道德性升华。踊礼与丧礼作为儒家礼仪的一部分,贯穿着儒家的基本观念,而其严格性与复杂性更能体现充满考验的“修炼”性质。丧礼中展现的儒家身体因被赋予了父母“遗体”的伦理性意涵,能够挺立为价值主体,因而不同于西方“修身”传统中身体的工具性意义,这一点构成了儒家礼仪修炼之为“身心修炼”而非“精神修炼”的本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 身体 身心修炼 价值主体
下载PDF
武陵山区土家族葬礼文化初探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刚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8-32,共5页
丧葬仪式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也是人间情感在幻想境界中的阴阳交流。土家族的葬礼,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也有对处理死者的信仰。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等方式,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鼓踏后而歌,叫啸以兴哀。不... 丧葬仪式是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灵魂对话,也是人间情感在幻想境界中的阴阳交流。土家族的葬礼,既有社会习俗的特点,也有对处理死者的信仰。土家先民曾实行火葬、岩墓葬、悬棺葬等方式,他们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鼓踏后而歌,叫啸以兴哀。不过民族历史的悠久,民族杂居的融合,使土家族的葬俗不断发生演变,但他们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悼念死者的方式,以跳丧、歌丧来哀悼死者,慰籍生者。其鲜明的民族特征,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山区 土家族 葬礼 奔丧 绕棺 跳丧
原文传递
荀子与所罗门论对丧亡的美学回应
10
作者 凯斯琳·希金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30,60,共11页
人们通常以审美的形式表达并体现与丧亡相关的情感,这些形式包括纪念碑这样的永久性作品以及仪式类的表演。墨子对繁缛葬礼持批评态度,而荀子对墨子的回应则有助于解释审芙上极其精芙的仪式对于丧亡经历者的情感具有怎样的价值。荀子的... 人们通常以审美的形式表达并体现与丧亡相关的情感,这些形式包括纪念碑这样的永久性作品以及仪式类的表演。墨子对繁缛葬礼持批评态度,而荀子对墨子的回应则有助于解释审芙上极其精芙的仪式对于丧亡经历者的情感具有怎样的价值。荀子的论述与罗伯特·C.所罗门所考虑极其契合。所罗门提出,哀伤是道德上义务,悲伤是一种功能性的情感,尽管表面看来并非如此。从审芙角度看,仪式的繁缛为人们对死者的怀念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满足感,为情感表达提供了确定的形式,有助于限制未亡者的内疚感,并鼓励未亡者走下去,让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继续生存是在亡者的缺席下对亡者的敬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态势 葬礼 悲伤 墨子 仪式 罗伯特·所罗门 荀子
下载PDF
The Change in Funerals in the Kibbutzim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11
作者 Rotem Waitzm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7年第8期498-514,共17页
A funeral service in Judaism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anges that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settlement in kibbutzim in the Land of Israel and secular development in kibbutzim. This art... A funeral service in Judaism has undergone many change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Changes that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settlement in kibbutzim in the Land of Israel and secular development in kibbutzi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funeral practices in kibbutzim in the 20th century. Customs from different kibbutzim and sources were exam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ources on the non-Orthodox funeral customs was presented, despite the disconnection of the first non-Orthodox funeral customs. Thus, the changes in Kaddish and the first burial practices in the kibbutzim were presented and the influence and how they changed and returned to the connection to literature of Judaism despite the clear separation that remained. In other words, the non-Orthodox funeral customs derive from Jewish culture but not from the Jewish reli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DAISM ORTHODOX SECULAR DEATH funerals Kibbutz
下载PDF
《春秋》周桓王缓葬说
12
作者 寿治勇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8-21,共4页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各以为是,至今无定论。从《春秋》经传字例、《春秋》经传书法、周王室在东迁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各方面考察,缓葬之说既符合《春秋》经义,也符合当时周王室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经传 丧葬 周桓王
下载PDF
从海昏侯墓看西汉厚葬盛行的原因
13
作者 徐卫民 贺妍琳 《西部考古》 2022年第1期320-326,共7页
西汉流行厚葬,海昏侯墓作为一座西汉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数量巨大、做工精美、种类繁多的陪葬品,还有着完备的地面建筑和陵园设施,处处体现着西汉社会厚葬的思想。本文以海昏侯墓为例,分析西汉社会厚葬成俗的原因。社会的厚葬风气与... 西汉流行厚葬,海昏侯墓作为一座西汉高等级墓葬,出土了一批数量巨大、做工精美、种类繁多的陪葬品,还有着完备的地面建筑和陵园设施,处处体现着西汉社会厚葬的思想。本文以海昏侯墓为例,分析西汉社会厚葬成俗的原因。社会的厚葬风气与当时的制度、思想、社会经济等有关,海昏侯又有着不同于其他列侯的独特身份地位和人生经历,在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思想的影响下,加上墓主或其后人主观的厚葬意愿,使得了海昏侯厚葬,这也是西汉社会厚葬成俗、屡禁不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刘贺 厚葬 西汉
原文传递
Ostentatious Funeral Expenses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mong the Gouro Women of Gohitafla(Ivory Coast)
14
作者 Akissi Amandine Konan Roch Yao Gnabéli Kando Amédée Soumahoro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2年第6期324-335,共12页
Although the Gouro women producing foodstuffs in the department of Gohitafla claim to be in a double dynamics of precariousness and social weakening,they incur ostentatious expenses during funeral ceremonies.To unders... Although the Gouro women producing foodstuffs in the department of Gohitafla claim to be in a double dynamics of precariousness and social weakening,they incur ostentatious expenses during funeral ceremonies.To understand this paradox,this text,based on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financial involvement of these women in funeral practices in order to reveal its meaning.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stentatious nature of female funeral expenses related to the transfer of the body,compensation and honorary practices are strategies for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and negotiation of political citizenship for those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ntatious spending funerals female identity political citizenship Gohitafla Côte d’Ivoire
下载PDF
析家礼本义 发时代深思——评陈延斌教授等新著《中国传统家礼研究》
15
作者 蒋林 王泽应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80-85,共6页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 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追溯历史本源、坚定文化自信、培育良好风尚、培养美德人格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学界研究尚留有诸多未尽之处。《中国传统家礼研究》一书,通过辨明家礼内涵、梳理家礼历史、总括家礼门类、析取家礼价值、指引家礼路径,回答了“家礼该往何处去?”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该书是一部立文化新意、发伦理深思、担时代责任,既有根有魂又立意高远的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礼 冠婚丧祭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墨翟兼爱互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社会政治观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大同 《政治思想史》 2014年第1期1-9,197,共9页
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认为没有强有力... 墨翟所创之墨学在春秋战国时与儒学并称显学。但与儒学不同,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劳动人们的利益和愿望。他认为自利而不相爱是社会无序、人民痛苦的根源,进而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之道。在国家观上,他认为没有强有力的国家就无法做到兼爱互利、实现众利,因而主张尚同尚贤,即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制度,并选贤任能。他认识到统治者是否节俭的政治意义,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批判统治者奢侈无度的行为和儒家厚葬久丧的思想,主张节用节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兼爱互利 尚同尚贤 节用节葬 政治观
下载PDF
中国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超 刘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82-87,共6页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 基于陕西D村的个案研究表明:以自然村为单位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庙事、社火、红白事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培养村庄集体认同和行动能力,凝聚村庄社会资本,充实村庄治理资源,而且能构建乡村精英生产机制,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结构优化。D村传统文化活动及其治理功能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乡村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的社会结构;乡村文化的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民间组织和本土人才保障;现代乡村文化的培育必须根植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活动 庙事 社火 红白事 治理功能
下载PDF
参与者视角下乡村红白喜事展演的主体、特征及价值——基于湘东麻乡的田野考察
18
作者 杨帆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86-94,共9页
目前,红白喜事展演已成为许多乡村最热闹、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活动。一些民间职业团艺术组、歌舞队及特色戏班是该活动的主要组建者和演出者。他们结合村民需求、自身优势和市场情况,精心打造出极具娱乐性、多样性且自然随意的演出内容。... 目前,红白喜事展演已成为许多乡村最热闹、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活动。一些民间职业团艺术组、歌舞队及特色戏班是该活动的主要组建者和演出者。他们结合村民需求、自身优势和市场情况,精心打造出极具娱乐性、多样性且自然随意的演出内容。村民积极参与其中,在热烈欢乐的氛围中,不仅身心得到放松,关系变得团结,同时还通过共同创造,实现了公共文艺生活的自救与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白喜事展演 公共文艺活动 乡村 艺术团 村民
下载PDF
清代国服禁戏与民间违禁演出的冲突及缓释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志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在中国古代的禁戏史上,各种禁令层出不穷,尤以清代为烈。而在清代众多的禁戏令中,首推国服戏曲禁令制订层次高、持续时间长、涵盖范围广、惩处力度大,对伶人生活和戏曲生态影响深刻。为消解国服禁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伶人及戏曲经营者采... 在中国古代的禁戏史上,各种禁令层出不穷,尤以清代为烈。而在清代众多的禁戏令中,首推国服戏曲禁令制订层次高、持续时间长、涵盖范围广、惩处力度大,对伶人生活和戏曲生态影响深刻。为消解国服禁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伶人及戏曲经营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而地方官员在依律禁戏的同时出于同情也会给予伶人演剧适当的弹性空间,一定程度上缓释了禁令给伶人和梨园业带来的生存危机。对国服禁戏的考察,可加深对清代禁戏史、演剧史以及伶人生活史、戏曲文化史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服禁乐 违禁演出 戏曲生态 禁戏史 清代文化史
下载PDF
账与礼:礼的义务性与表达性的转换与过渡——基于滇南HW村葬礼礼簿的研究
20
作者 吴鹏 刘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6-116,共11页
礼物交换被认为是人类普遍的互惠形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礼物流动来缔结和维系。在对滇南HW村葬礼的多次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场葬礼中明确命名并登记在册的礼簿包括“柴账”“自带口粮账”“老账”“新账”“祭账”五种。这五种... 礼物交换被认为是人类普遍的互惠形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礼物流动来缔结和维系。在对滇南HW村葬礼的多次田野调查中发现,一场葬礼中明确命名并登记在册的礼簿包括“柴账”“自带口粮账”“老账”“新账”“祭账”五种。这五种礼簿对应着与邻里、村落、宗亲、姻亲及祖先的互惠关系。对礼簿的细分是当地集体互助治丧习俗的产物,集体互助治丧习俗建构的权利与义务体系,使特定互惠圈中礼的流动超越了表达性而呈现出明确的义务性特征。随着集体互助治丧逐渐被家庭治丧所取代,礼的义务性逐渐向表达性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阿细人葬礼 礼簿 义务性 表达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