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殡葬改革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飞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7-165,M0006,M0007,共21页
本文是对当代中国殡葬改革的一个系统分析,分别总结了农村和城市殡葬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殡葬改革所面对的诸多问题,是中国在建构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与传统礼俗的各种冲突所致。为解决当前问题,殡葬法规不应该与传统礼俗对... 本文是对当代中国殡葬改革的一个系统分析,分别总结了农村和城市殡葬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作者认为,殡葬改革所面对的诸多问题,是中国在建构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与传统礼俗的各种冲突所致。为解决当前问题,殡葬法规不应该与传统礼俗对立,而应充分理解和吸纳传统礼俗的基本精神,使之成为修正殡葬法规的民间习惯法。儒家丧礼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孔子"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一语,是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寻求平衡。若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现代殡葬制度不仅可以突破现有的困境,而且可以更好地贯彻现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殡葬改革 现代生活 习惯法 丧葬礼学
原文传递
从墓葬考古看楚汉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闻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 汉制形成及其与六国文化的传承、演变关系是秦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日益丰富的考古资料业已表明,在社会文化、风俗领域,汉制其实多沿袭传统楚文化的内容。具体到丧葬礼俗而言,汉人便吸取了楚国礼制中独有的偶鼎制度作为丧葬明器的制作范式之一,同时多采用战国楚地盛行的绞衾仪式敛葬死者,与玉衣制度形成等级差别。在棺椁的层数与营造方式上,汉人亦借鉴楚地的多重棺椁制度及椁箱分室系统来标示身份的高低。由此表明,汉王朝实则已将传统楚制纳入到国家礼制的建设层面,由此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等级物化标识。另一方面,近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西汉初年"葬律简"上亦有关于上述丧葬礼俗的约束条款,可见汉人又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传统礼制的遵守和推行,这无疑是考察中国上古社会从礼制走向法治的一个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承楚制 丧葬礼俗 葬律简
下载PDF
叶家山曾侯墓地所见西周早期丧葬礼制四则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98,共6页
见于叶家山曾侯墓四周的"斜向柱洞",就是下棺时在墓穴四周植立丰碑或桓楹而留下的痕迹,是商周时期针对深埋竖穴墓而不得不采用的一项工程技术。曾侯墓中的毁兵、折兵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故意将死器与生器做得相反的礼... 见于叶家山曾侯墓四周的"斜向柱洞",就是下棺时在墓穴四周植立丰碑或桓楹而留下的痕迹,是商周时期针对深埋竖穴墓而不得不采用的一项工程技术。曾侯墓中的毁兵、折兵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故意将死器与生器做得相反的礼俗有关。曾侯墓地的方位选择,也符合商周时期关于家族墓地居于都城北方的礼制。而同一座墓出土多种族徽,说明这些青铜器有可能是其他家族赗赠的助丧器具。居于南方汉水流域的曾国,其丧葬礼制与西周早期其他地区并无大异,与《仪礼》、《礼记》等文献记载可以互相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家山曾侯墓 商周 丧葬礼制
原文传递
“牢”铭漆器考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梅田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6-72,共7页
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漆书写的“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本文通过比较漆器铭文的不同书写方式和辨析“牢”的字义,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 汉以后漆器上常见朱漆书写的“上牢”“作牢”等铭文,研究者一般将其释为产品的质量信息。本文通过比较漆器铭文的不同书写方式和辨析“牢”的字义,认为朱书“牢”铭特指祭祀之牲肉,“上牢”“作牢”是以牲肉祭祀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助丧习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器 “牢”铭 牲祭 丧葬礼仪
原文传递
敦煌吐鲁番等诸民族间丧仪葬俗之交流——以汉藏回鹘西夏《十王经》存本谈起
5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都是中古时期诸多民族聚汇、也是诸多宗教交融之地,诸民族的丧葬仪俗也会存在交流融通,现虽详考明述还较困难,但借助中古广泛影响民俗丧仪的《十王经》来作某种探查或为可行。敦吐两地都出有汉与回鹘经本,此经现知还有西夏与西藏本,敦煌又由汉、藏、回鹘、西夏诸族主导过当地政权。因而,藉此窗口线索考察诸宗教民族丧俗因素,或可了解诸族宗教之交流并获知古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王经 十王图 丧仪 葬俗 回鹘 西夏 西藏 摩尼教 拜火教
下载PDF
北宋皇帝丧礼探考 被引量:4
6
作者 叶春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81-91,共11页
以丧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凶礼,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研究甚少。本文对北宋一朝七帝丧礼进行了详细的考查,对历来混淆不清的丧服问题,作出了清晰、明确的结论;对山陵使问题、服丧双轨制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引用资料丰富、权威。
关键词 北宋 皇帝 丧礼
下载PDF
丧葬礼俗中纸扎的象征意义及其蕴含的民间信仰 被引量:5
7
作者 窦兆娜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88-92,共5页
纸扎本属于纯粹的手工艺品,但是丧葬礼俗中的纸扎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蕴含丰富的民间信仰。纸扎作为中介物,将阳世与阴间联结起来,通过丧葬仪式,构建出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灵魂信仰世界,两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纸扎以其精... 纸扎本属于纯粹的手工艺品,但是丧葬礼俗中的纸扎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蕴含丰富的民间信仰。纸扎作为中介物,将阳世与阴间联结起来,通过丧葬仪式,构建出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世界的灵魂信仰世界,两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纸扎以其精湛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人们对逝者的哀思,是广大民众独有的悼念形式,并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礼俗 纸扎 象征意义 民间信仰
下载PDF
汉文帝霸陵选址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永嬴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汉文帝霸陵放弃渭北祖陵区,选址白鹿原的原因不是因为受到“昭穆制度”限制被迫别葬,而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并兼顾扼守交通要道、防御东方诸侯的政治需要;同时,文帝的个人情感因素也影响到霸陵的选址。
关键词 霸陵 选址 丧葬礼仪 政治需要 情感因素
下载PDF
关于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的几个问题
9
作者 韩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7,共9页
2022~202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地是石峁统治者于宫城腹地专设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迄今所见石峁文化最高等级墓地,主体年代为石峁文化中期。文章以皇城台墓地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石峁文化墓葬... 2022~202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石峁遗址皇城台墓地进行了发掘,该墓地是石峁统治者于宫城腹地专设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地,为迄今所见石峁文化最高等级墓地,主体年代为石峁文化中期。文章以皇城台墓地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石峁文化墓葬资料分析研究认为:以棺入殓、棺外殉葬、壁龛内随葬陶礼器是石峁文化高等级墓葬的主要特征,其葬仪高度相似意味着制度化的葬制已经存在,且最迟形成于石峁文化中期,并在之后一定时间内维持着较为稳定的葬仪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遗址 皇城台墓地 高等级墓葬 葬仪
下载PDF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特点及影响
10
作者 崔明德 毛俊滔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 葬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项礼仪,是生者举行的哀悼和纪念死者的仪式。作为一种文化习俗,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意蕴丰富,形态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呈现出共有性、宗教色彩浓厚、“游牧”特征、丧葬形式多样性等四个特点。北方民族丧葬仪式的变化,既有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又有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影响的因素。北方少数民族丧葬仪式的鲜明特征、汉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化形态,是观察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民族 丧葬仪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论殷墟铜器墓中陶器的使用方式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锦琼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8-95,共8页
殷墟的高等级墓葬多是通过随葬的铜礼器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铜器墓中或多或少还随葬有一定数量的陶器,以往学者似乎并未对随葬的陶器加以关注,只是一并将它们归入随葬品叙述了事,并未对这些陶器在随葬品组合中起到的... 殷墟的高等级墓葬多是通过随葬的铜礼器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铜器墓中或多或少还随葬有一定数量的陶器,以往学者似乎并未对随葬的陶器加以关注,只是一并将它们归入随葬品叙述了事,并未对这些陶器在随葬品组合中起到的作用做过多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铜器墓 陶器 丧葬礼仪
原文传递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2017~2019年考古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立刚 +14 位作者 D.Erdenebaatar 蓝万里 刘斌(执笔/摄影) 聂凡(执笔/摄影) 任潇(执笔/摄影) 邓新波(执笔/绘图) 周润山(执笔/绘图) 孙凯(执笔/绘图) 周通(执笔/绘图) 包伟柯(执笔/绘图) E.Mijiddoij(执笔/摄影) B.Galbadrakh(执笔/绘图) J.Erdene(执笔/绘图) 李亚萍(绘图) 牛维(绘图)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9-53,F0003,共16页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两座甲字形积石墓葬,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结构完整,测年结果表明其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9~公元72年,于公元86~222年遭盗扰。M10属于等级较...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两座甲字形积石墓葬,属于北匈奴贵族遗存。其中M189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主墓、陪葬墓及祭祀遗迹等要素结构完整,测年结果表明其下葬年代在公元前49~公元72年,于公元86~222年遭盗扰。M10属于等级较低的贵族墓,是目前为止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且保存完好的甲字形积石墓葬,下葬年代在公元66~130年;该墓葬出土的成套马饰为研究匈奴马饰组合及等级特征提供了完整材料。这两座墓葬的随葬品都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混合的特征,说明欧亚大陆文化交流对匈奴贵族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匈奴考古 甲字形墓 丧葬习俗 马饰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的家奠弔祭仪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卫民 贺碧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100,共7页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弔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弔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祭 弔祭礼仪 五服
下载PDF
先秦“不封不树”葬仪的考古学辨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钱耀鹏 李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8,共11页
“不封不树”与“墓而不坟”的史籍记载,一直制约着墓上设施乃至丧葬礼仪研究,并对墓葬发掘理念及方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该文从考古学立场出发,把过程主义贯穿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矛盾现象的分析。认为“不封不树”葬仪限于三年丧期,其... “不封不树”与“墓而不坟”的史籍记载,一直制约着墓上设施乃至丧葬礼仪研究,并对墓葬发掘理念及方法产生了直接影响。该文从考古学立场出发,把过程主义贯穿于考古发现与史籍记载矛盾现象的分析。认为“不封不树”葬仪限于三年丧期,其后则可形成“丘封之度与其树数”;而“丘封之度”的涵盖范围并不限于墓葬坟丘,也应包括屋宇类墓上建筑;史籍所谓“县封”既不限于庶人,也非悬下棺之意,可能是指丧期之内棚架封闭墓穴。这些认识既有助于深化丧葬礼仪研究,也有助于提升墓葬的发掘理念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坟墓 坟丘 葬仪 丧期 不封不树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富宁蓝靛瑶丧葬仪式及村落共同体维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祖祥 段铸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1-88,132,共9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由人口外流引起的村落共同体凋敝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村落渐渐变成“空心村”“留守村”,但也有一些民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较好的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关系,这些村落的民族文化及礼仪习俗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由人口外流引起的村落共同体凋敝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村落渐渐变成“空心村”“留守村”,但也有一些民族村落依然保留着较好的血缘与地缘的连接关系,这些村落的民族文化及礼仪习俗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通过传统特色民族文化方式一直维持了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富宁安兰村蓝靛瑶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表明,民间传统丧葬仪式具有强化村落共同体集体记忆,连接社会亲属关系网络以及维护村落共同体社会秩序的功能,其蕴含的家先观念同样也阐释了关于神圣与世俗两个境界的情景交融互动及村落共同体维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多维度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瑶 丧葬仪式 村落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中波两国丧葬文化的对话
16
作者 傅海峰 杨亚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2期161-165,共5页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 文化现象 丧葬礼仪 波兰 信仰 丧葬制度
下载PDF
赣西北普庵教普济与显济二坛堂法事仪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永俊 龙艳辉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32-39,共8页
普庵教的信仰本质是对佛教高僧普庵古佛的崇信,它的特色表现为融禅、密、道、巫为一体。普庵教的传承以普庵教香花弟子坛堂为依托,它的存续以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为载体。现实中,普庵教的独特性在淡化,它的传承潜伏着危机。
关键词 普庵教 法事仪轨 香花弟子
下载PDF
文山苗族丧葬习俗中竹卦的神判形式及其表达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丽 项正文 王正委 《文山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1-24,共4页
在国家实行的新殡葬改革中,苗族传统丧葬习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大多数苗族群众遗忘。结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丧葬习俗中为何用竹作卦、竹卦制作方法、打法、何时打及其表达意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文山苗族丧葬习俗中竹卦所... 在国家实行的新殡葬改革中,苗族传统丧葬习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大多数苗族群众遗忘。结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丧葬习俗中为何用竹作卦、竹卦制作方法、打法、何时打及其表达意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让人们了解文山苗族丧葬习俗中竹卦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文山苗族更好地记住竹卦在丧葬习俗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苗族 丧葬习俗 竹卦 神判形式
下载PDF
睡虎地M77汉简《葬律》补释
19
作者 何有祖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3,171,共7页
已公布的湖北云梦睡虎地M77汉简《葬律》是对彻侯丧葬制度的重要规定。本文结合胡家草场M12汉简《葬律》,对部分文句的断句、字词释读提出新的意见,并将律文与考古发现相印证,对彻侯丧葬礼制作了讨论。
关键词 睡虎地汉简 胡家草场汉简 葬律 丧葬礼仪
原文传递
汉族传统丧礼仪式的德育启示
20
作者 张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107,共4页
传统丧礼文化蕴含着共同体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汉族传统丧礼仪式既根植于个体的真实生活,又贯穿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这使得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人的个性化过程融为一体,在自然而然之中建构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心理品质... 传统丧礼文化蕴含着共同体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汉族传统丧礼仪式既根植于个体的真实生活,又贯穿着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这使得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人的个性化过程融为一体,在自然而然之中建构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体心理品质和行为趋向。传统丧礼文化不仅对个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社会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生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更能够通过意义感和秩序感来塑造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而影响社会整体道德秩序的建构。丧礼仪式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传统丧礼文化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礼仪式 德育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