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超凡 吴水荣 +3 位作者 覃林 范垚城 谭玲 郭文福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32-1139,共8页
研究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对红壤丘陵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Biolog.Eco技术,对4种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红椎林、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山白兰林)和外来速生桉树人... 研究南亚热带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对红壤丘陵地区植被恢复重建树种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Biolog.Eco技术,对4种典型乡土阔叶人工林(红椎林、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山白兰林)和外来速生桉树人工林不同土壤深度(0~20、20-40和40~60cm)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种林分土壤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利用的最佳培养时间为108h。各林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受时间因素的影响显著,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在培养108h时,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能力的差异不明显,但均高于桉树林。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表明,4种乡土阔叶人工林各土层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均大于桉树林,但乡土阔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在各土层的差别各异。对31种碳源吸光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糖类、氨基酸类、多聚物类、羧酸类和芳香类碳源是不同林分之间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的敏感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原文传递
蕉园间作红薯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燕培 林佳琦 +3 位作者 肖世祥 冯斗 邓英毅 禤维言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0-1001,共12页
为探究香蕉与红薯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和碳源利用特征,本研究以‘桂蕉1号’为材料,采用Biolog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香蕉单作与香蕉和红薯间作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 为探究香蕉与红薯间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转化和碳源利用特征,本研究以‘桂蕉1号’为材料,采用Biolog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香蕉单作与香蕉和红薯间作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期至抽蕾结实期,蕉园间作红薯具有极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作用(P<0.01),与单作相比,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提高0.77~14.36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优势度和丰富度分别提高0.09~1.01倍、0.02~0.31倍和0.52~5.04倍,但间作和单作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均匀度差异不显著。此外,蕉园间作红薯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碳源种类和代谢活性,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和胺类的代谢活性比单作提高13.81倍、9.22倍、5.38倍、9.93倍、6.08倍和3.46倍;蕉园间作红薯和香蕉单作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效率有较大的差异,间作土壤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为主要代谢碳源,利用率为20.29%~25.25%和18.58%~20.31%,单作则以多聚类化合物和酚酸类为主要代谢碳源,利用率为0.60%~52.71%和13.94%~26.56%;间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的碳源化合物数量比单作增加9~28种,且间作和单作的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间作的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为D-甘露醇和N-乙酰-D-葡萄糖胺等,单作主要利用吐温80和L-精氨酸等。主成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类和氨基酸类是促使蕉园间作红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生改变的主要碳源。在蕉园间作红薯具有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种类与活性的作用,起到明显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红薯间作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代谢活性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