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被引量:71
1
作者 周兵 韩德民 +4 位作者 刘华超 黄谦 张罗 刘铭 张永杰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7-369,T008,共4页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额隐窝 解剖特征 额窦开放手术 额鼻峡
下载PDF
关注额窦,提高额窦内镜手术的疗效 被引量:12
2
作者 史剑波 赖银妍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第2期75-77,共3页
额窦手术一直是鼻内镜手术的难点,主要问题是额隐窝和额窦口狭小、解剖变异大,手术操作困难,局部黏膜容易损伤。目前国内外鼻内镜下比较成熟的额窦手术主要手术方式分别为Draf法、Wormald法、Friedman法及Stammberger法及改良Lothrop法... 额窦手术一直是鼻内镜手术的难点,主要问题是额隐窝和额窦口狭小、解剖变异大,手术操作困难,局部黏膜容易损伤。目前国内外鼻内镜下比较成熟的额窦手术主要手术方式分别为Draf法、Wormald法、Friedman法及Stammberger法及改良Lothrop法等,以及扩大鼻丘气房入路扩大额窦开口的手术方式。仔细阅读CT,分析额隐窝的病理特征和解剖变异,保护额隐窝的可逆性黏膜完整,对于复杂额窦尽量扩大额窦开口,术后规范用药等是获得良好手术疗效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鼻丘气房 额隐窝 鼻内镜手术
下载PDF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海青 廖建春 +5 位作者 郎军添 范静平 孙爱华 施小恬 石明 杨毓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1-42,共2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解剖 额窦 鼻丘 筛泡 额隐窝 内窥镜鼻窦手术
下载PDF
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洋 马湘乔 +8 位作者 孙晓慧 戴嵩 张俊发 李洪波 马旭 王佳媛 窦琴 田江雨 贾建平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176,共6页
目的:根据发表于2016年的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探索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imics 19.0软件对100例患者鼻窦CT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模型来研究额窦解剖分型,观察额隐窝区气... 目的:根据发表于2016年的国际额窦解剖分型(IFAC),探索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在研究额窦引流通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Mimics 19.0软件对100例患者鼻窦CT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通过3D模型来研究额窦解剖分型,观察额隐窝区气房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果:成功重建出额窦、额隐窝区各气房及额窦引流通道的3D模型。其中,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5.5%(191/200)、鼻丘上气房的出现率为31.5%(63/200)、鼻丘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24.5%(49/200)、筛泡上气房的出现率为54.0%(108/200)、筛泡上额气房的出现率为14.5%(29/200)、眶上筛房的出现率为20.5%(41/200)、额窦中隔气房的出现率为4.0%(8/200),并直观地展示了额隐窝气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结论:基于CT数据的3D重建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额窦解剖分型、额隐窝气房的相对位置及对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更为鼻内镜额窦手术的术前规划、术中指导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额窦引流通道 额隐窝 三维重建 CT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两种入路额窦开放术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德利 房振胜 +2 位作者 杜志华 张岗 宫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钩突路径治愈21... 目的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炎 额隐窝 鼻丘 钩突 CT 内镜手术
下载PDF
钩突上端附着类型与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邱小平 张鑫 +4 位作者 孙杨 王晋平 杨颖 王冰 李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67-670,共4页
目的:分析钩突上端附着类型与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40侧额隐窝薄层CT中的钩突上端附着类型,比较其在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结果:钩突上端附着类型... 目的:分析钩突上端附着类型与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方法:观察240侧额隐窝薄层CT中的钩突上端附着类型,比较其在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其与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的相关性。结果:钩突上端附着类型有7种,最常见的为1型(钩突上端附着于眶纸板)。单因素分析显示,1型钩突上端附着方式在慢性额窦炎组的出现率高于对照组(59.8%、36.4%,P<0.01),5型钩突上端附着方式(钩突上端同时附着于眶纸板及前颅底)在慢性额窦炎组的出现率低于对照组(9.8%、28.8%,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1型钩突上端附着方式是慢性额窦炎的危险因素(OR=1.181,P<0.05),5型钩突上端附着方式是慢性额窦炎的保护因素(OR=0.391,P<0.05)。结论:钩突上端附着方式变异较大,最常见的类型是1型;当钩突上端附着于眶纸板时易患慢性额窦炎不伴鼻息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额隐窝 钩突 鼻窦炎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额窦引流通道内气房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康庄 杨钦泰 +2 位作者 邹艳 史剑波 邝思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额隐窝 额窦引流通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100例尸头额隐窝气房正常变异及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彦桥 郑伟明 李九胜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变异种类及额窦引流通道类型,指导鼻科医生安全开放额窦。方法 100例尸头标本行解剖前薄层轴位CT扫描,按照额隐窝气房分类及"搭积木"式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分析额窦引流通道,并通过解剖得以证实。... 目的探讨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变异种类及额窦引流通道类型,指导鼻科医生安全开放额窦。方法 100例尸头标本行解剖前薄层轴位CT扫描,按照额隐窝气房分类及"搭积木"式额窦引流通道分析方法,分析额窦引流通道,并通过解剖得以证实。结果中国人额隐窝气房发育变异较大,包括前方外侧的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内侧的额窦间隔气房;后方的筛泡、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100例标本中,鼻丘气房发生率95%;鼻丘上气房发生率为32%;鼻丘上额气房发生率为19%;筛泡上气房发生率为53.5%;筛泡上额气房(额泡气房)发生率为22%;额窦间隔发生率为23.5%;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有多种,按出现情况,从多到少为:前内侧型(右侧34例,左侧35例);前方型(右侧18例,左侧17例);内侧型(右侧14例,左侧13例);前外侧型(右侧10例,左侧10例);后方型(右侧6例,左侧7例);外侧型(右侧6例,左侧5例);直接型(右侧3例,左侧5例);后内侧型(右侧3例,左侧4例);夹缝型(右侧2例,左侧0例);后外侧型(双侧均有1例)。结论采用额隐窝气房分类法,按照"搭积木"方式分析额窦引流通道,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可以帮助鼻科医生术前了解额窦引流通道形式,术中安全、彻底开放额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额隐窝 额窦引流通道 CT三维成像
原文传递
额窦引流系统及鼻内镜额窦手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创 肖自安 +1 位作者 袁文慧 余本铨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214-218,224,共6页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额窦 额隐窝 分级
下载PDF
额隐窝的CT检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争明 范静平 +2 位作者 李惠民 叶晓丹 许益飞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目的:利用高速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额隐窝,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利用16排高速螺旋CT对51例(102侧)临床资料进行额隐窝的三维重建,其中包括58侧慢性额窦炎,44侧非鼻窦炎。对钩突附着方式和鼻丘、筛泡进行辨认和统计,测... 目的:利用高速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额隐窝,为鼻内镜额窦开放术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利用16排高速螺旋CT对51例(102侧)临床资料进行额隐窝的三维重建,其中包括58侧慢性额窦炎,44侧非鼻窦炎。对钩突附着方式和鼻丘、筛泡进行辨认和统计,测量额隐窝相关参数,再分别统计和比较慢性鼻窦炎组和非鼻窦炎组的各项数据。结果:对51例(102侧)鼻窦的CT三维重建均可辨认出额窦、额窦内口及额隐窝,额隐窝的形态个人差异极大。慢性鼻窦炎组与非鼻窦炎组比较,鼻丘气房矢状位最大内径、额窦内口直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额窦内口与前鼻棘间连线的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筛泡前壁与前鼻棘间连线距离、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钩突、鼻丘不同的形态和大小对额隐窝的形态产生决定性影响。鼻丘气房发生率高,位置恒定,可作为开放额隐窝的解剖标志。额窦内口位置恒定。鼻内镜手术时,以前鼻棘为起点,与鼻底平面成夹角50~60°、以半径100mm左右的扇形区域为手术的相对安全界,绝大多数患者可在此界限内找到并开放鼻丘气房、开放筛泡气房、扩大额窦内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隐窝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
11
作者 邹剑 张勤修 +3 位作者 刘世喜 王光辉 安会明 梁传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3-626,共4页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 目的: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提供相应的解剖基础。方法:(1)成人干颅骨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额隐窝及毗邻骨性解剖结构;(2)成人湿性尸头5例(10侧),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观察额窦引流部位,以量角器、直尺等测量工具测量相关解剖数据;(3)另选成人湿性尸头标本5例(10侧),模拟经鼻内镜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鼻内镜下观察额隐窝及毗邻结构解剖特征。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2)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3)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58.0±2.9)mm,与鼻底夹角(51.0±3.9)°,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结论: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及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隐窝 鼻丘 鼻内镜 解剖
下载PDF
额隐窝区域解剖结构3D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鹏 张艳红 +6 位作者 韩晓东 杨贵 蓝建平 赵海亮 邱书奇 甄宏韬 高起学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11-313,317,共4页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 目的:通过对获得的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数据进行三维重构,力求对于该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客观、真实的再现。方法:选择接受鼻窦检查的5例患者,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形成3D模型。观察该模型上鼻丘气房、额气房、眶上气房、额泡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并对额窦和鼻腔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确测量。结果:经过上述处理得到非常接近真实状态的鼻腔-鼻窦气房结构模型,在其额隐窝部位可以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结构,并对所有患者额窦、鼻丘气房以及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做了较为精确的测量。结论: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得到鼻腔-鼻窦内气房3D结构模型;同时可对其中的重要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并对其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精确测量,为手术提供了可靠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解剖学 额隐窝
原文传递
额隐窝区域结构立体影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鹏 韩晓东 +6 位作者 杨贵 张艳红 蓝建平 赵海亮 邱书奇 甄宏韬 高起学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305-1307,1310,共4页
目的:对测试对象鼻窦区域行螺旋CT扫描后,将额隐窝区域内重要的含气结构行三维重建,对其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选择30例因病接受鼻窦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 目的:对测试对象鼻窦区域行螺旋CT扫描后,将额隐窝区域内重要的含气结构行三维重建,对其中重要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参数。方法:选择30例因病接受鼻窦CT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头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螺距1mm,扫描层厚2mm,层距-1mm),通过工作站对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形成3D模型。对该模型上各种气房的结构、形态、相对空间排列以及其相应的引流途径进行观察及分析,对额窦和鼻丘气房的几何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相对精确地测量,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在重建后的额隐窝立体模型上可清晰地辨识出鼻丘气房、额气房等重要气房结构以其相互间的空间排列关系,并对其自然形态以及额窦引流模式有了直观的印象。鼻丘气房的高度为(9.45±3.60)mm,前后径为(8.08±3.37)mm,额窦的上下径和左右径分别为(26.98±6.82)mm、(26.86±9.45)mm,额窦底与鼻丘气房顶部之间的距离为(7.80±3.36)mm。结论:借助三维CT重建技术获得了额隐窝区域气房3D结构模型;该模型对认识和界定额隐窝区域各种气房结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获得的相关参数可为额窦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额隐窝 三维重建
原文传递
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的CT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5-849,共5页
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 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颅底型、纸板-颅底-中鼻甲型三种分叉类型时额隐窝的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34例钩突上端附着类型病例。结果:134例中,双侧钩突均呈分叉型71人,单侧分叉型63人,纸板-中鼻甲型106侧(51.7%),纸板-颅底型82侧(40%),纸板-颅底-中鼻甲型17侧(8.3%)。额隐窝引流共有四种途径:通过筛漏斗、下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25.4%;通过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直接引流至中鼻道26.3%;通过板间区引流至中鼻道46.8%;通过上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1.5%。结论: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除了筛漏斗、直接中鼻道和上半月裂三种引流途径外,额隐窝还存在板间区这种引流途径。由于额隐窝区解剖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其特征有助于提高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突 额隐窝 额窦 内镜检查
下载PDF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中亮 周斌 +3 位作者 邓世山 王松 张林 李瑞祥 《四川医学》 CAS 2003年第12期1231-1232,共2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0具 2 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95 0 % (19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0具 2 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95 0 % (19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5 0 % (1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2 0 0 % (4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5 0 % (3侧 ) ,向侧窦引流占65 0 % (13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3 0 0 % (6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0 0 % (14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鼻丘 筛泡 额隐窝 内窥镜鼻窦手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额隐窝及额窦口解剖标志的识别和开放 被引量:1
16
作者 邵渊 张少强 权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493-49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行额窦口周围区域解剖标志的识别及相应手术方式的探讨。方法总结70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病例,术中仔细识别额隐窝、鼻丘气房、额窦底、嗅凹、钩突、纸样板等解剖结构。结果 35例采用钩突头端附着于纸样板的病例采用Dra...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行额窦口周围区域解剖标志的识别及相应手术方式的探讨。方法总结70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病例,术中仔细识别额隐窝、鼻丘气房、额窦底、嗅凹、钩突、纸样板等解剖结构。结果 35例采用钩突头端附着于纸样板的病例采用DrafⅠ手术方式进行,25例钩突头端单附着于中鼻甲根部采用经中鼻甲腋途径额窦窦口开放术,10例钩突颅底中鼻甲联合附着处患者采用DrafⅡA方式进行手术。术中均成功开放额窦窦口,无颅内及眶内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年,无额窦炎复发病例,63例患者术前症状完全改善,7例术前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以钩突头端的附着方式决定不同的额窦手术入路,以鼻丘气房、嗅凹为核心解剖标志的辨认确定额窦入口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 鼻内镜 额隐窝 鼻丘气房
下载PDF
鼻窦术后不同体位局部给药对额窦内药物滞留量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雨潇 李辉 王旻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4-136,141,共4页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位(praying to mecca)3个头位的情况下灌注荧光素钠溶液1 ml,观察3种给药体位下额隐窝及额窦内荧光素钠溶液聚集情况,分别评估3种体位荧光素钠溶液在额窦和额隐窝的浓度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正中位灌注荧光素钠溶液时溶液几乎完全无法到达额隐窝及额窦区域,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两种体位下,荧光素钠溶液在额隐窝区域的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额窦区域,头低前倾位时溶液的聚集量更大。结论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是额窦开放术后鼻腔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合适给药体位,头低前倾位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 额窦 额隐窝 头位
下载PDF
额隐窝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季俊峰 王秋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315-319,共5页
额隐窝属于筛迷路的前上部分,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对其解剖的深入了解是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基础。随着CT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能显示更精细的解剖结构,从而为从影像学角度来研究额隐窝的解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文中就近年额隐窝影像解剖学... 额隐窝属于筛迷路的前上部分,解剖结构复杂多变,对其解剖的深入了解是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基础。随着CT技术的日新月异,其能显示更精细的解剖结构,从而为从影像学角度来研究额隐窝的解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工具。文中就近年额隐窝影像解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隐窝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巨大筛泡上额气房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黄僖 李玮玮 周建波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9-642,共4页
慢性鼻窦炎(CRS)是最常见的鼻部疾病之一,复杂的额窦引流通道(FSDP)是导致CRS发生的危险因素。由于额隐窝气房变异阻塞FSDP,使得鼻内镜下额窦手术难度增大,复发率较其他鼻窦手术更高。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精细薄层的CT扫描,充分评估额窦... 慢性鼻窦炎(CRS)是最常见的鼻部疾病之一,复杂的额窦引流通道(FSDP)是导致CRS发生的危险因素。由于额隐窝气房变异阻塞FSDP,使得鼻内镜下额窦手术难度增大,复发率较其他鼻窦手术更高。因此术前对患者进行精细薄层的CT扫描,充分评估额窦的解剖结构和引流途径,了解FSDP的气房变异对于精准开放额窦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巨大筛泡上额气房感染病例,术前充分阅片了解额隐窝的解剖结构,辨别各气房之间的空间关系,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有利于术者在术中精准开放引流,避免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泡 额隐窝 内镜鼻窦手术
原文传递
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20例报告
20
作者 徐颖 冯云海 +1 位作者 朱华斌 叶海波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927-92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例(2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术前鼻窦CT尤其是矢状位重建明确病变范围、来源及其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 目的:探讨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例(24侧)慢性额窦炎患者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术前鼻窦CT尤其是矢状位重建明确病变范围、来源及其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平均9个月,手术有效率为90%。除2例术后复发再次手术外,余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下应用Wormald技术行额隐窝开放术安全可行,未见颅内、眼眶等严重并发症。术前明确定位导致额隐窝阻塞的病变气房;遇到难以辨认的额窦和额隐窝,应意识到手术的潜在困难;术中注意保护隐窝口黏膜;术后加强换药、冲洗、氧喷雾治疗,以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炎 鼻内镜手术 额隐窝 Wormald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