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展开更多
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位(praying to mecca)3个头位的情况下灌注荧光素钠溶液1 ml,观察3种给药体位下额隐窝及额窦内荧光素钠溶液聚集情况,分别评估3种体位荧光素钠溶液在额窦和额隐窝的浓度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正中位灌注荧光素钠溶液时溶液几乎完全无法到达额隐窝及额窦区域,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两种体位下,荧光素钠溶液在额隐窝区域的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额窦区域,头低前倾位时溶液的聚集量更大。结论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是额窦开放术后鼻腔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合适给药体位,头低前倾位效果更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和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相关气房进行影像学研究。【方法】采用4层螺旋CT对65例成人,30例正常成人(无额窦炎组)及35例额窦炎患者(额窦炎组)的额窦引流通道行水平位薄层扫描后用Advantage Windows 4.1(AW4.1)影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动态分析和比较两组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的相关气房。【结果】①额隐窝内出现的相关气房(无额窦炎组出现率/额窦炎组出现率):终末气房(23.7%/45.5%),前筛气房(15.3%/31.8%),鼻丘气房(13.5%/28.8%);②额窦内出现的相关气房:额气房(22%/42.4%),眶上气房(25.4%/33.3%),额窦中隔气房(20%/27.3%)。两组间额窦引流通道内出现并影响额窦通气引流功能的部分气房(终末气房、前筛气房、鼻丘气房和额气房)出现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MSCT和AW4.1工作站能对额窦引流通道的病变和解剖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对额窦微创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指导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此外,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结构复杂多变,部分额周气房的过度发育可能是额窦引流通道阻塞导致额窦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摘鼻内镜额窦手术是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手术风险和失败率较高,受到临床广泛关注。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是充分理解额窦引流系统,该系统包括: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额窦引流系统结构复杂,特别是额隐窝解剖变化大,解剖复杂。在对额窦引流系统和额隐窝的不断认识中,先后提出了5种分类方法:Bent and Kuhn分类、改良Bent and Kuhn分类、鼻丘-筛泡分类、欧洲鼻腔鼻窦解剖分类及国际额窦解剖分类。根据手术技巧和手术范围的不同,先后提出了Stammberger剥蛋壳技术、Friedman术式"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改良Lothrop手术等鼻内镜额窦开放技术。根据额窦开放和手术切除的范围,有Draf分型和国际额窦鼻内镜术分类两种手术分级方法。随着对额窦引流系统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器械的改进及手术技巧的不断提高,目前的鼻内镜额窦手术不再局限于某些技巧或方法,更常见的是根据额隐窝气化和解剖情况,充分切除额隐窝开放额窦。本文对额窦引流系统分类、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技术及手术分级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分析了鼻内镜额窦手术的相关问题,以求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文摘目的通过对尸头标本鼻窦解剖及鼻内给药体位试验,分析额窦开放术后的最佳给药体位。方法新鲜尸头标本4个,均开放上颌窦、筛窦、蝶窦和额窦,使用荧光素钠溶液模拟糖皮质激素混悬液,分别在头正中位(upright)、头后伸位(mygind)和头低前倾位(praying to mecca)3个头位的情况下灌注荧光素钠溶液1 ml,观察3种给药体位下额隐窝及额窦内荧光素钠溶液聚集情况,分别评估3种体位荧光素钠溶液在额窦和额隐窝的浓度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头正中位灌注荧光素钠溶液时溶液几乎完全无法到达额隐窝及额窦区域,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两种体位下,荧光素钠溶液在额隐窝区域的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额窦区域,头低前倾位时溶液的聚集量更大。结论头后伸位和头低前倾位是额窦开放术后鼻腔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合适给药体位,头低前倾位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