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PDC)钻头的失效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国安 宋全胜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2-64,共3页
对PDC钻井钻头的失效形式进行了分析 ,并对每种失效形式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PDC钻头切削齿的微断屑、宏观破裂及剥离失效形式是造成PDC钻头早期失效的主要形式和原因 .预防PDC钻头的早期失效 ,应从设计。
关键词 PDC 失效分析 微断屑 宏观破裂 剥离 聚晶金刚石复合片钻头 失效形式 钻井钻探钻头
下载PDF
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于志成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4-61,共8页
对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ENF方法测定GⅡC时,裂纹长度应在0.4≤a/L≤0.85范围内选取;对应于Ⅰ型裂纹前缘和未预裂的裂纹前缘的GⅡC大于由Ⅱ型裂纹前缘得到的GⅡC;疲劳预... 对复合材料Ⅱ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ENF方法测定GⅡC时,裂纹长度应在0.4≤a/L≤0.85范围内选取;对应于Ⅰ型裂纹前缘和未预裂的裂纹前缘的GⅡC大于由Ⅱ型裂纹前缘得到的GⅡC;疲劳预制出的Ⅱ型裂纹前缘和静态预制出的裂纹前缘得出相同的GⅡC结果;试件尺寸和加载速率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II型断裂 断裂韧性 分层
下载PDF
800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板拉伸断口分层机理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建勋 杜显彬 +2 位作者 李广艳 李灿明 吴德发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0-44,共5页
针对8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板拉伸测试时出现断口分层问题,使用扫描电镜对断口分层面进行了观察,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研究表明,钢板中Ti和Nb偏析,大面积聚合析出,严重破坏了钢基体沿厚度方向的整体性,造成厚度方向塑性较差... 针对8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高强钢板拉伸测试时出现断口分层问题,使用扫描电镜对断口分层面进行了观察,并结合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研究表明,钢板中Ti和Nb偏析,大面积聚合析出,严重破坏了钢基体沿厚度方向的整体性,造成厚度方向塑性较差,成为拉伸断口出现分层的先天性因素,通过修改成分设计、降低钢水浇铸过热度和拉速以及提高铸坯出钢温度,改善中心偏析,再配合560~580℃回火,可有效改善钢板拉伸断口形貌,保证足够的强度和断后伸长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高强钢板 拉伸断口 分层 回火
原文传递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度 被引量:9
4
作者 谢宗蕻 蔡书杰 +1 位作者 郭奇 李想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7-142,共6页
采用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和端部缺口弯曲(end notch bending,ENF)实验方法,对T300/CYCOM 970复合材料的Ⅰ型和Ⅱ型层间断裂韧度进行研究。通过体式显微镜及CCD摄像机对裂纹尖端位置做连续记录,观察损伤起始和演变,并... 采用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和端部缺口弯曲(end notch bending,ENF)实验方法,对T300/CYCOM 970复合材料的Ⅰ型和Ⅱ型层间断裂韧度进行研究。通过体式显微镜及CCD摄像机对裂纹尖端位置做连续记录,观察损伤起始和演变,并对观察到的基体开裂、分层扩展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层间断裂的特点,计算得出材料Ⅰ型断裂韧度GIC和Ⅱ型层间断裂韧度GⅡC,并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热压罐固化和热补仪固化对复合材料断裂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Ⅰ型断裂韧度实验中产生的裂纹扩展过程并不非常稳定,载荷随着位移以及裂纹长度的增加出现上下波动;Ⅱ型断裂韧度实验中产生的裂纹最初随着位移增加并不扩展且载荷线性增长,当载荷接近临界载荷Pc时,裂纹沿层间迅速不稳定扩展,载荷急剧下降;采用热压罐固化比采用热补仪固化Ⅰ型断裂韧度高43%,Ⅱ型断裂韧度高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韧度 分层损伤 层间性能 裂纹扩展
下载PDF
船板拉伸断口缺陷的成因及预防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年富 《材料开发与应用》 CAS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针对公司生产的船板的拉伸断口出现分层以及严重的中心偏析等缺陷的现象,通过分析这些拉伸断口的特征从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分别阐述了形成异常拉伸断口的原因和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拉伸断口缺陷对船板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拉伸断口 船板 中心偏析 分层
下载PDF
低温下X70大变形管线钢的冲击韧性和断口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晏利君 祝鹏 +4 位作者 刘宇 时佳 李玉卓 常增顺 孙佳玥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6,共8页
通过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研究X70大变形管线钢20℃至-100℃的低温韧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形貌并分析其断裂特征,讨论冲击温度、断口分离、分层裂缝等对管材低温韧性的影响,以及断口分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温度降低,纵向... 通过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研究X70大变形管线钢20℃至-100℃的低温韧性,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断口形貌并分析其断裂特征,讨论冲击温度、断口分离、分层裂缝等对管材低温韧性的影响,以及断口分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冲击温度降低,纵向管材的冲击吸收能量没有明显减小,横向管材的冲击吸收能量以9%降速逐渐减小,-100℃时管材并没有发生脆性转变;随着温度降低而形成管材断口分离并趋于严重;断口起裂区和纤维区的微观形貌较为相似,以韧窝断裂为主,而放射区的微观形貌差异较大,温度低于-40℃时,放射区呈韧窝、滑移分离、解理断裂交互出现的混合型断裂特征;断口分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冲击温度和试样缺口方向,-40℃为管材冲击吸收能量转变和断口分离现象产生的临界温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大变形管线钢 低温 冲击韧性 断口分离 分层裂缝
原文传递
Q460C钢板拉伸试样断口分层原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爽 颜秉宇 +3 位作者 王勇 胡海洋 孙殿东 吴铎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4,共5页
针对Q460C钢板在拉伸试验中出现断口分层的现象,对拉伸试样断口的形貌、非金属夹杂物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厚心部区域存在硫化物和氮化钛夹杂,同时存在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组织偏析,是导致断口分层的主要原因。通过调... 针对Q460C钢板在拉伸试验中出现断口分层的现象,对拉伸试样断口的形貌、非金属夹杂物及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板厚心部区域存在硫化物和氮化钛夹杂,同时存在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的组织偏析,是导致断口分层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钢中成品S含量、降低钢水过热度和改变电磁搅拌参数等,将铸坯的偏析等级从B1. 5级降至B0. 5级,对应的钢板拉伸试样层状断口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口分层 非金属夹杂物 中心偏析
下载PDF
复合材料在DCB试验中的裂纹尺寸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志成 矫桂琼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6-53,共8页
在许多关于复合材料Ⅰ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研究工作中,不同的作者所选取的有效裂纹长度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带来试验结果分散程度很大,试验结果无法相互比较等问题。本文对复合材料在Ⅰ型层间断裂DCB试验中裂纹的预裂长度、裂纹尖端... 在许多关于复合材料Ⅰ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研究工作中,不同的作者所选取的有效裂纹长度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带来试验结果分散程度很大,试验结果无法相互比较等问题。本文对复合材料在Ⅰ型层间断裂DCB试验中裂纹的预裂长度、裂纹尖端形状以及裂纹测量误差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断裂韧性 DCB试验
下载PDF
微裂纹缺陷对CVD金刚石涂层微刀具损伤失效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白清顺 张亚博 +1 位作者 王永旭 何欣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5-362,共8页
目的研究微裂纹缺陷在CVD金刚石涂层中的扩展规律,揭示CVD金刚石涂层微刀具的涂层脱落机理。方法基于ABAQUS开展预置涂层内部竖直微裂纹和涂层基底界面水平微裂纹的CVD金刚石涂层单向拉伸有限元仿真,分析单裂纹和多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 目的研究微裂纹缺陷在CVD金刚石涂层中的扩展规律,揭示CVD金刚石涂层微刀具的涂层脱落机理。方法基于ABAQUS开展预置涂层内部竖直微裂纹和涂层基底界面水平微裂纹的CVD金刚石涂层单向拉伸有限元仿真,分析单裂纹和多裂纹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分布和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开展CVD金刚石涂层刀具微铣削Ti6Al4V实验,分析刀具的磨损形态和刀尖的断面形貌,验证仿真结果。结果涂层内部竖直微裂纹扩展到涂层基底界面时,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小于硬质合金的断裂韧性537.6 MPa·mm1/2,大于金刚石的断裂韧性289.7 MPa·mm1/2,裂纹在界面发生偏转。涂层和基底界面间的水平微裂纹在扩展过程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小于金刚石和硬质合金的断裂韧性,裂纹沿着界面逐步扩展。CVD金刚石涂层刀具微铣削Ti6Al4V后表现出涂层脱落、刀尖破损和崩刃的损伤特征,其断面表现出穿晶断裂、沿晶断裂和微裂纹的形貌特征。结论涂层脱落损伤主要源于涂层内部竖直裂纹扩展诱导的涂层断裂和界面裂纹扩展引起的粘接层脱落。涂层内部竖直裂纹的竞争作用会抑制涂层断裂,粘接层水平裂纹间的耦合作用会加速涂层脱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金刚石 微铣削 断裂 脱粘 涂层脱落 损伤失效
下载PDF
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冲压开裂原因分析及措施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洪银 亓伟伟 +2 位作者 孙建卫 李雪峰 雷洲 《轧钢》 2023年第4期113-118,共6页
针对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板冲压开裂问题,对其化学成分、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其冲击韧性值低、拉伸断口分层、有严重的混晶现象并存在粗大的带状铁素体区。分析认为由于连铸工序缺乏打碎柱状晶和均匀铸坯成分的设备导致... 针对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板冲压开裂问题,对其化学成分、组织、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其冲击韧性值低、拉伸断口分层、有严重的混晶现象并存在粗大的带状铁素体区。分析认为由于连铸工序缺乏打碎柱状晶和均匀铸坯成分的设备导致铸坯的中心偏析、树枝晶偏析严重,Ti元素在钢材中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混晶现象和冲击韧性降低,铸坯中S元素的偏析导致拉伸断口分层。根据分析结果,对700 MPa级汽车大梁钢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调整,适当提高了C、Nb含量,降低了Ti、S含量,并制定与铸坯厚度、w(Ti)×w(C)浓度积、Ti含量相适应的铸坯加热工艺参数,使铸坯中的大尺寸TiC粒子完全溶解并使溶解后的Ti元素充分扩散,解决了偏析和混晶问题。钢板冲击功提高约70 J,拉伸断口无分层现象,金相组织无混晶现象,冲压成形开裂率小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大梁钢 断口分层 混晶组织 偏析 冲击韧性 化学成分 加热工艺 优化调整
原文传递
Q345B钢板材拉伸断口分层的机理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方玉 邹德辉 陈吉清 《钢铁研究》 CAS 2010年第5期21-25,共5页
采用扫描电镜形貌观察配合能谱仪成分分析及组织评级方法,经过分析,得到层状断口的微观形貌、组织和成分特征。结果表明,层状断口与板材的带状组织有关,带状组织有铁素体和珠光体条带,另外还包括贝氏体、粗大的链状碳化物等异常组织。... 采用扫描电镜形貌观察配合能谱仪成分分析及组织评级方法,经过分析,得到层状断口的微观形貌、组织和成分特征。结果表明,层状断口与板材的带状组织有关,带状组织有铁素体和珠光体条带,另外还包括贝氏体、粗大的链状碳化物等异常组织。相邻带状组织因其力学性能上的差异,致使拉伸过程中形变不能协调,塑性差的组织条带因其形变滞后,早期发生断裂,出现微裂纹,裂纹沿着两组织界面扩展,逐渐发展成为层状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 断口 分层 带状组织 偏析 贝氏体 碳化物
原文传递
中厚板拉伸断口分层及延伸率不合格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薛宪营 刘奉家 《新疆钢铁》 2010年第3期39-41,44,共4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等手段,对低合金高强钢Q345B系列和容器钢Q345R中厚板拉伸断口分层及延伸率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
关键词 Q345B Q345R 中厚板 断口分层 延伸率不合格
下载PDF
硬质合金组织和成分的无损测定原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寿荣 《有色金属》 CSCD 1999年第2期63-66,共4页
同时对照密度d和比饱和磁化强度4πσ的测定值以精确确定WC-Co硬质合金试样的相区(成分)位置,并根据各相区合金的相含量和γ相成分同合金的d和4的关系:WC+γ两相区──Xγ=(15600/d-1).[0.791-1.791(xw+xc)-1]-1xco=(1-... 同时对照密度d和比饱和磁化强度4πσ的测定值以精确确定WC-Co硬质合金试样的相区(成分)位置,并根据各相区合金的相含量和γ相成分同合金的d和4的关系:WC+γ两相区──Xγ=(15600/d-1).[0.791-1.791(xw+xc)-1]-1xco=(1-Xw-Xc).Xγ,Xc=0.0613+(Xc-0.0613).(15600/d-1)/[0.791-1079(Xw+Xc)];WC+γ+η1三相区──Xγ=6.402.10-4.4πσ,Xη1=223200/d-5.002.10-3.4πσ,Xco=53278/d-6.412.10-4.4πσ-3.416,Xc=0.7064+1.878.10-4.4πσ-10062/d;WC+γ+石墨三相──Xγ=50545.10-4.4πσ,XG=2630/d-6.056.10-5.4πσ-0.1686,Xco=5.101.10-4.4πσ,Xc=2469/d-8.89.10-5.4πσ-0.0974,能精确地无损测定WC-Co硬质合金材料的相组成及碳含量和钻含量,测定精度(相对误差)达1%,进行了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相组成 无损测定 成分 组成
下载PDF
Experimental Methods of Determining Fracture Toughness of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sites under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被引量:1
14
作者 M.S. Sham Prasad C.S. Venkatesha T. Jayaraju 《Journal of Minerals and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1年第13期1263-1275,共13页
Polymer composites is a typical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atrix reinforced with fiber/filler and the general natur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aterial itself provides innumerable sites for the initiation of a defect or f... Polymer composites is a typical material consisting of a matrix reinforced with fiber/filler and the general nature of construction of the material itself provides innumerable sites for the initiation of a defect or for the growth of delamination. The life expectancy of composite structure requir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s response to the growth of interlaminar delamination under Mode I, Mode II, Mode III and Mixed Modes. Fracture testing of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matrix composites is an active area of research. Even though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the area of fracture testing has been achieved,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problems awaiting solution. The new asp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rlaminar and intra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of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were emphasized in this review paper. The different modes to evaluate the fracture energy were listed and their suitability was mentio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LAMINAR delamination Intra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C/SiC复合材料拉伸行为与失效机制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鲛 陈婧旖 +3 位作者 罗磊 李玉军 张毅 李斌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87-2397,共11页
本文通过二维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单轴拉伸试验的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研究损伤与应变的关系及最大应变处与断裂位置的关系。通过对材料的孔隙分析及断口分析,探究材料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拉伸... 本文通过二维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的准静态单轴拉伸试验的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分析,研究损伤与应变的关系及最大应变处与断裂位置的关系。通过对材料的孔隙分析及断口分析,探究材料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拉伸载荷作用下,材料的应变并不均匀。而层与层间损伤差异及相互影响导致最大应变位置一直变化。随着损伤的不断累积,最大应变位置处先发生断裂;材料的断裂失效位置往往与其结构薄弱程度及应力应变水平密切相关;断裂瞬间,多重拔出机制及各层结构差异性导致层与层的失效位置不同,造成分层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纹编织C/SIC复合材料 最大应变位置 断裂位置 损伤演化 分层失效
原文传递
船板钢冲击断口分层现象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雪娇 高立福 +2 位作者 刘金超 闵凡启 王晶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4-217,共4页
针对CCSAH36船板钢冲击试验后试样断口出现分层的现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典型断口分层试样进行试验分析。通过对显微组织、断口形貌观察以及分层附近区域分析观察,对船板钢冲击断口分层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 针对CCSAH36船板钢冲击试验后试样断口出现分层的现象,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典型断口分层试样进行试验分析。通过对显微组织、断口形貌观察以及分层附近区域分析观察,对船板钢冲击断口分层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种分层与心部合金元素偏析严重形成的带状组织有关,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板钢 断口分层 中心偏析 带状组织
原文传递
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Ⅰ型开裂性能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陶永强 李晶 宋月娥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99-1104,共6页
基于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Ⅰ型断裂韧性的试验结果、Z-pins增强机理,提出了Zpins拔出的单线性软化模型.重点考虑了Z-pins直径范围内拔出位移的不一致性,在简单双悬臂梁(DCB)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Ⅰ... 基于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Ⅰ型断裂韧性的试验结果、Z-pins增强机理,提出了Zpins拔出的单线性软化模型.重点考虑了Z-pins直径范围内拔出位移的不一致性,在简单双悬臂梁(DCB)理论的基础上,获得了Z-pins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层间Ⅰ型开裂性能的分析预测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采用预测模型获得了不同Z-pins直径、裂纹长度下的裂尖能量释放率,并与理想弹簧元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裂尖靠近Z-pins时,随着Z-pins直径增大,两种方法所得的裂尖能释放率的差异逐渐增大,但总体来说差异的量级很小;随着裂纹长度的增加,裂尖逐渐远离Z-pins,两种方法所得的裂尖能释放率的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忽略Z-pins直径范围内拔出位移不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增强机理 能量释放率 断裂韧性 分层
原文传递
基于界面断裂的粘聚区长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存旺 金延伟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8-453,462,共7页
基于各向异性双材料界面断裂力学理论,再根据D-B模型假设的有限裂纹尖端奇异性将消失,推导出复合材料分层裂纹尖端粘聚区长度的计算模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分层裂纹尖端粘聚区具有振荡性(当振荡因子0时),并且粘聚区长度与裂纹长度、应... 基于各向异性双材料界面断裂力学理论,再根据D-B模型假设的有限裂纹尖端奇异性将消失,推导出复合材料分层裂纹尖端粘聚区长度的计算模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分层裂纹尖端粘聚区具有振荡性(当振荡因子0时),并且粘聚区长度与裂纹长度、应力值及振荡因子有关。将新模型应用于界面单元法中,模拟了双悬臂梁(DCB)和混合型弯曲梁(MBB)分层扩展过程中的载荷-位移关系,并比较了不同的粘聚区长度对收敛性和计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精确地计算复合材料的粘聚区长度,以此为基础划分网格能同时保证收敛性和计算精度要求,并可有效地节省运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断裂 复合材料 分层裂纹 粘聚区长度 界面单元
原文传递
加载速率对Al-Li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
19
作者 李桂红 燕东明 +1 位作者 赵锦云 陈伟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9-52,共4页
铝锂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弹性模量等优点 ,但其韧性较差 ,研究了加载速率对 Al- L i- Cu- Mg- Zr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准静态与动态三点弯曲实验分别测定了材料的断裂韧性 ,实验发现动态下的断裂韧性较之准静态有了提高 ,断口观察表... 铝锂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弹性模量等优点 ,但其韧性较差 ,研究了加载速率对 Al- L i- Cu- Mg- Zr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准静态与动态三点弯曲实验分别测定了材料的断裂韧性 ,实验发现动态下的断裂韧性较之准静态有了提高 ,断口观察表明动态断口出现了大量长而深的分层 ,透射、扫描电镜进一步分析认为分层开裂形式是导致断裂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理合金 加载速率 断裂韧性 分层开裂 飞机
下载PDF
Mode Mixity for Orthotropic Interface Delamination in Laminated Composites
20
作者 范学领 孙秦 +1 位作者 原梅妮 菊池正纪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09年第1期58-64,共7页
The mode mixity is defined based on nonoscillatory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components of delamin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orthotropic materials to evaluate the delamination behavior of laminated composites. The r... The mode mixity is defined based on nonoscillatory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components of delamin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orthotropic materials to evaluate the delamination behavior of laminated composites. The result showes that the relative location of the delamina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influences the mode mixity in a relatively well-regulated way, and that the reinforcement directions of the adjacent plies along the delamination front have a more complicated impact on the mode mixity. This is caused by the bending/twist coupling and bending/bending coupling in the stress field at the crack tip for delamination between multidirectional plies, which completely modifies the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ahead of the crack tip. These kinds of couplings account for the non-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mode mixity values along the delamination front. Ap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mode mixity values is necessary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delamination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mixity delamination Intedaminar fracture Strain energy release rate (SER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