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诊断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28
1
作者 梁志鹏 姚立正 +2 位作者 戴真煜 陈飞 王雪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5-199,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及MRI诊断的单侧超急性期(18例)和急性期(2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项异...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临床及MRI诊断的单侧超急性期(18例)和急性期(27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衰减指数(Exat)参数图,并选取病灶、近病灶边缘脑组织(BTCI)及相应对侧为ROI,记录各ROI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各参数相对值。同时以病灶及对侧ROI为种子点重建弥散张量纤维束图。比较病灶、BTCI与相应对侧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各参数相对值在超急性与急性脑梗死间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梗死DTT DCavg、DTT FA图均可观察到纤维束损伤表现;超急性脑梗死仅DTT DCavg图可观察到损伤表现,DTT FA图未见明显改变。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DCavg值均低于对侧,Exat值均高于对侧(P均<0.05),而FA和VRA值仅在急性期低于对侧(P<0.05)。超急性期脑梗死BTCI区FA、VRA和Exat值较对侧增高(P<0.05),DCavg值较对侧降低(P<0.05)。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对侧FA、VRA和DCavg相对值均低于超急性期(P<0.05)。对于鉴别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ROC曲线分析示病灶-对侧FA、VRA和DCavg相对值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852、0.886和0.541;对应诊断敏感度均为100%,特异度分别为90.5%、100%和71.4%。结论临床可将FA、VRA、DCavg及Exat值综合运用于发病时间不明确的超急性与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从而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大脑梗死 各项异性指数 平均弥散系数
下载PD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etects Wallerian degenera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early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被引量:20
2
作者 Ruiman Xie Min Fang +5 位作者 Linjiang Zhou Shanghua Fan Jianying Liu Hongbo Quan Man Luo Dongying Qi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900-905,共6页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ime window of early detection of Wallerian degeneration i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23 patients were assess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ime window of early detection of Wallerian degeneration in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fte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23 patients were assess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t 3.0T within 14 days after the infarction. The fractional anisotropy values of the affected corticospinal tract began to decrease at 3 days after onset and decreased in all cases at 7 days. The diffusion coefficient remained unchanged.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can detect th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Wallerian degeneration of the corticospinal tract as early as 3 days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cospinal tracts Wallerian degeneration fractional anisotrop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NEUROIMAGING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ssesses white matter injury in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被引量:19
3
作者 Hong-xin Li Xing Feng +3 位作者 Qian Wang Xuan Dong Min Yu Wen-juan T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03-609,共7页
With improvements in care of at-risk neonates, more and more children survive. This makes it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assess, soon after birth,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Compu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care of at-risk neonates, more and more children survive. This makes it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 assess, soon after birth, the prognosis of children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Computed tomography, ultrasound, and conven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e helpful to diagnose brain injury, but cannot quantify white matter damage. In this study, ten full-term infants without brain injury and twenty-two full-term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14 moderate cases and 8 severe cases) underwent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to assess its feasibility in evaluating white matter damage in this condi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fractional anisotropy, voxel volume, and number of fiber bundles were different in some brain areas between infants with brain injury and those without brain inju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ractional anisotropy values and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scores was closest in the posterior limbs of the internal capsule. We conclude that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can quantify white matter injury in neonates with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fractional anisotrop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voxel volume neonatal behavioralneurological assessment brain injury white matter NEUROIMAGING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4
作者 胡建斌 陈飞 +3 位作者 甘敏 王雪扬 许岗 叶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958-961,975,共5页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经临床及磁共振诊断为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DTI序列各参数图。根据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经临床及磁共振诊断为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DTI序列各参数图。根据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一般和预后差三组。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衰减指数(Exat)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及对侧为感兴趣区(ROI),记录各ROI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各参数的相对值。同时以病灶及对侧ROI为种子点重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比较病灶与相应对侧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各参数相对值在三组间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梗死DTT图可观察到纤维束损伤表现。脑梗死病灶区FA、VRA和DCavg值各组均低于对侧,Exat值各组均高于对侧(P<0.05)。从预后良好组到预后差组脑梗死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逐渐减低(P<0.05),其中F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一般组间无统计学差异,VR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与预后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病灶-对侧DCavg和Exat相对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FA、VRA、DCavg及Exat值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改变规律;其中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脑梗死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分数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5
作者 向葵 干芸根 +1 位作者 王宏伟 杜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58例临床确诊的足月HIE患儿,其中轻度HIE 28例,中度HIE19例,重度HIE 11例,并选...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58例临床确诊的足月HIE患儿,其中轻度HIE 28例,中度HIE19例,重度HIE 11例,并选取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行颅脑常规MRI及DTI扫描,测量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豆状核、胼胝体膝部及胼胝体压部的FA值,比较各组不同部位的FA值。结果对照组内囊前后肢、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均高于中度HIE组和重度HIE组,对照组胼胝体膝部的FA值高于轻度HIE组,轻度HIE组和中度HIE组内囊前后肢、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高于重度HIE组,轻度HIE组内囊后肢FA值高于中度HI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豆状核的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部位中,内囊后肢FA值诊断HIE的准确度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02,当内囊后肢FA值的截断点取0.543时,诊断灵敏度为61.2%,特异度为85.0%,Youden指数为0.462。结论 DTI FA值可以早期、定量评价HIE新生儿脑损伤的程度,为HIE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婴儿 新生 足月分娩
下载PDF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何海涛 黎海涛 +1 位作者 黎川 王怡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 I及DTI扫描,以最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 目的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 I及DTI扫描,以最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 h、6 h、24h、48 h、72 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常规MR 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 h达最低,72 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 h达最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脑水肿 弥散张量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各向异性值
下载PDF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9
7
作者 蒋永祥 马颖 +1 位作者 程远 陈维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估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以101例中小量(10~40 ml)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对象,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微创手术组(52例)和内科治疗组(49例),血肿体积为15~36(23.36±7.24)ml。所有患者在发病后48 h内和发病后14 d进行DTI扫描,得到双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tography,DTT)图像,并根据CST完整性将微创手术组分为A(1~2级,22例)、B(3级,30例)两个亚组,比较微创手术组和内科治疗组之间及A、B亚组之间在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病后首次DTI扫描显示微创手术组、内科治疗组受累侧的内囊区和大脑脚FA值均降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第2次DTI扫描提示,微创手术组的FA值[内囊区(0.49±0.02)、大脑脚(0.47±0.03)]较内科治疗组[内囊区(0.39±0.02)、大脑脚(0.43±0.03)明显升高(P<0.05)],且从DTT图像上可见微创手术组的CST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内科治疗组,提示对于这类患者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科治疗。微创手术组的A亚组术后FA值[(0.51±0.02)高于B亚组(0.48±0.02)(P<0.05)],提示CST损伤越小,手术效果越好。结论微创治疗可以提高中小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尤其是DTT显示CST以推移、变形为主者(1~2级)应更为积极采取微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基底节区 微创治疗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
下载PDF
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的磁共振扩散张量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琼 洪楠 +1 位作者 黄薛冰 于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00-1303,共4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DTI扫描31例老年抑郁症和15例正常老年人的脑部,测量前额叶、颞叶、胼胝体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对两组之间各部位的相应取值分别进行t检验,并与临床资...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DTI扫描31例老年抑郁症和15例正常老年人的脑部,测量前额叶、颞叶、胼胝体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对两组之间各部位的相应取值分别进行t检验,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抑郁症组右侧海马旁回、双侧背外侧额叶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FA值(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且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老年抑郁症存在额、颞叶白质损伤,提示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环路的神经纤维束完整性破坏,证实该神经环路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的评价 被引量:19
9
作者 武乐斌 朱向玉 +2 位作者 王光彬 林祥涛 王涛 《磁共振成像》 CAS 2010年第3期188-193,共6页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 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31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MRI和DTI检查。测量病变处ADC值和FA值并按病变常规T2WI高信号阳性与阴性分组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常规MRI和DTI对颈髓病变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9例(29%)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为(1183.44±121.96)×10-6mm2/s,相应FA值为(432.56±59.97)×10-3,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22例(71%)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7例(32%)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15例(68%)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平均ADC值(1055.07±80.61)×10-6mm2/s,FA值为(501.87±41.09)×10-3,有统计学意义。检查方法的敏感度常规T2WI为29.0%,DTI为67.7%;特异度常规T2WI为71.0%,DTI为22.6%;PPV常规T2WI为27.3%,DTI为72.7%;NPV常规T2WI为75.9%,DTI为24.1%。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扩散张量成像 颈椎病 表观扩散系数 部分各向异性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脑白质微结构异常与临床症状、认知损害及早期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18
10
作者 翁深宏 王高华 +7 位作者 徐顺生 刘忠纯 张钦然 邹秀芬 何长春 段旭君 胡茂林 宗小芬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7-1004,共8页
目的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从全脑水平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探索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改变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治... 目的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从全脑水平探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纤维连接完整性,探索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改变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关系,及其在预测精神分裂症治疗后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招募3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38例对照(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isconsin card classification test,WCST)、数字广度测试(顺背/倒背)、言语流畅性测试、Stroop范式(A/B/C)、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A和TMT-B)、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8周单药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变化。采集受试者磁共振T1、DTI数据,比较组间FA差异,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析来评估异常FA值在区分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准确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或广义线性模型探索白质完整性与临床症状、认知功能间的关联。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右半球内侧颞叶、楔叶、前扣带回、顶下小叶FA值较正常组降低,双侧半球中扣带回FA值较正常组升高(P<0.01,GRF校正)。SVM分析显示有四种组合均能区分出患者与对照,准确率89.47%。基线期,患者右顶下小叶FA值与WCST-总耗时(β=0.489,P=0.003,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450,P=0.008,FDR校正)及错误思考时间(β=0.435,P=0.008,FDR校正)正相关,与Stroop-C(β=0.345,P=0.035,FDR校正)、TMT-B(β=0.296,P=0.042,FDR校正)、PANSS-P(β=0.321,P=0.042,FDR校正)正相关;患者右内侧颞叶FA值与TMT-A(β=-0.425,P=0.009,FDR校正)、TMT-B(β=-0.325,P=0.026,FDR校正)负相关;患者右侧中扣带回FA值与WCST-总耗时(β=0.585,P=0.002,FDR校正)、正确思考时间(β=0.524,P=0.003,FDR校正)、错误思考时间(β=0.536,P=0.003,FDR校正)正相关,与数字广度顺背负相关(β=-0.319,P=0.042,FDR校正),与TMT-B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利培酮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MRI和DTI评价早产儿脑白质髓鞘发育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冰肖 柳国胜 +2 位作者 凌雪英 陈汉芳 罗先琼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6-481,共6页
目的 应用磁共振(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早产儿脑白质髓鞘发育的特点。方法 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31例早产儿根据头部MRI检查分为早产脑损伤组(12例)和早产无脑损伤组(19例)。选取24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 目的 应用磁共振(MR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早产儿脑白质髓鞘发育的特点。方法 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31例早产儿根据头部MRI检查分为早产脑损伤组(12例)和早产无脑损伤组(19例)。选取24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均于胎龄或纠正胎龄37~40周之间完成头部MRI及DTI检查。测定3组相同感兴趣区的部分各向异性参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 早产脑损伤组内囊后肢FA值小于早产无脑损伤组和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脑损伤组和早产无脑损伤组的额叶白质和豆状核的FA值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3组间枕叶白质的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产脑损伤组和早产无脑损伤组内囊后肢、豆状核、枕叶白质、额叶白质的ADC值高于足月对照组(P〈0.05)。结论 早产儿脑损伤容易出现内囊后肢深部脑白质髓鞘化障碍或延迟。早产儿至纠正胎龄足月时,无论有无脑损伤,脑周围白质及灰质成熟度均低于足月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发育 磁共振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参数 表观扩散系数 早产儿
原文传递
正常人椎间盘MRI弥散张量成像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蒋新华 陈建宇 +6 位作者 蔡兆熙 梁碧玲 钟镜联 叶瑞心 杨泽宏 高明 赵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_2W、T_1W及DTI扫描,重建... 目的探讨正常人椎间盘ADC值、FA值与年龄和解剖节段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募集健康志愿者45人,年龄范围6-40岁,6-10岁5人,11-15岁6人,16-20岁6人,21-25岁13人,26-30岁5人,31-35岁5人,36-40岁5人。进行常规T_2W、T_1W及DTI扫描,重建ADC图、FA图、b0图及b400图,测定其ADC值、FA值及T_2W信号强度,分析上述值随着年龄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L1/2、L2/3、L3/4、L4/5椎间盘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B1B=-0.668,p<0.001,rB2B=-0.683,p<0.001,rB3B=-0.62 2,p<0.001,rB4B=-0.540,p<0.001),椎间盘FA值、T_2W信号强度与年龄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的ADC呈下降趋势,5-15岁呈快降阶段,16-25岁相对稳定阶段,26-40岁缓降阶段。L1/2-L3/4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相关(r=0.279,p<0.05),从上到下ADC值逐渐升高,L3/4-L5/S1椎间盘ADC值与解剖部位无相关性(r=-0.048,p>0.05)。各椎间盘FA值(r=0.349,p<0.001)及T_2W信号强度(r=0.658,p<0.001)与解剖部位相关。结论正常人体椎间盘ADC值随着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FA值在L4/5-L5/S1椎间盘显著增大,ADC值及FA值比T_2W信号强度值更能体现椎间盘水分子弥散能力的变化,了解正常椎间盘ADC值及FA值随年龄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 弥散张量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正常颈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的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3 位作者 郑兆聪 田君 马明 肖慧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测定健康人群颈髓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的正常值,分析其分布特征、变异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招募3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颈椎MR常规序列及颈髓矢状位DT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影像重建,测定各个颈髓水平各向异性分... 目的测定健康人群颈髓扩散张量成像(DTI)参数的正常值,分析其分布特征、变异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招募3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行颈椎MR常规序列及颈髓矢状位DTI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采集和影像重建,测定各个颈髓水平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结果 DTT可清晰显示呈现头尾方向的颈髓内白质纤维束结构,且T2WI证实为正常颈髓的纤维束具有饱满、完整结构。全颈髓FA、ADC值与性别无关(P>0.05),但FA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801,P<0.001),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26,P<0.05)。不同颈髓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用于颈髓的定量分析,并可直观地显示白质纤维束结构,可作为常规MRI的重要补充。FA和ADC是DTI的敏感参数,用于定量分析时要注意年龄造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颈椎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任力杰 陆兵勋 +2 位作者 吴明祥 韩漫夫 李竞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的相关性,分析其合并记忆损害的神经病理基础。方法对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健康志愿者,采用1-Back工作记忆任务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2组...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的相关性,分析其合并记忆损害的神经病理基础。方法对30例抑郁症患者和3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健康志愿者,采用1-Back工作记忆任务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2组平均正确反应时和部分各向异性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平均正确反应时[(612.45±54.08)ms]相比,抑郁症组平均正确反应时[(720.25±57.02)ms]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郁症组双侧额叶、扣带回前部、扣带回压部、胼胝体膝部和压部部分各向异性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双侧额叶白质部分各向异性值与平均正确反应时呈负相关关系(r=-0.604,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白质区域神经纤维的异常,这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工作记忆损害的的神经病理学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工作记忆 平均正确反应时 扩散张量成像 部分各向异性
原文传递
NBNA评分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早产儿脑白质发育评价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晓丽 刘彦超 +1 位作者 夏磊 徐发林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16-921,共6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价FA在早产儿脑白质发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 目的探讨早产儿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的相关性,从影像学角度评价FA在早产儿脑白质发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生后24 h内入住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9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NBNA结果分为异常组(<37分,51例)与正常组(≥37分,47例),采集两组早产儿10个感兴趣区的FA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FA值及脐动脉血气pH值与NBN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异常组内囊后肢FA值、脐动脉血pH值低于正常组(P<0.05)。内囊后肢FA值、脐动脉血pH与NBNA评分呈正相关(分别rs=0.584、0.604,P<0.001);内囊后肢FA值与脐动脉血pH呈正相关(rs=0.426,P<0.05)。结论早产儿内囊后肢的FA值能定量反映脑白质发育情况,其与NBNA评分具有相关性,二者结合能够更准确、更客观评价早产儿脑白质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发育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早产儿
下载PDF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Alzheimer’s disease,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ormal aging via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被引量:13
16
作者 Guo-Ping Song Ting-Ting Yao +1 位作者 Dan Wang Yue-Hua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2141-2146,共6页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can be used to assess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issue structure and to diagno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However, its sensitivity in assessing hippocampal differences between pa...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can be used to assess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in tissue structure and to diagnos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However, its sensitivity in assessing hippocampal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hose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has not been characterized. Here, we examined 20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11 men and 9 women, mean 73.2 ± 4.49 years), 20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10 men and 10 women, mean 71.55 ± 4.77 years), and 20 normal controls (11 men and 9 women, mean 70.45 ± 5.04 years). We conducted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using a 3.0 T magnetic resonance scanner, to compare hippocampal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ight hippocampal volume and bilateral mean kurtosis were remarkably smaller in individual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ormal controls. Further, the mean kurtosis was lower in the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mean diffusion in the left hippocampus was lower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than in the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s, while the mean diffusion in the right hippocampus was lower in the Alzheimer’s disease group than in the normal control group. Fractional anisotropy was similar among the three groups. These results verify that bilateral mean kurtosis and mean diffusion are sensitive to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s Review Board of Affiliated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on May 4, 2010 (approval No. 2010(C)-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hippocampus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lzheimer's disease mean KURTOSIS mean DIFFUSION fractional anisotropy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琨 陈士跃 +6 位作者 陈智 张帆 宋庆鑫 侯藏龙 唐沂星 郝强 沈洪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5,共8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0例CSM患者及36例正常对...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比值、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症状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入选的50例CSM患者及36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MRI及DTI检查,选择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4个部位作为感兴趣区(ROI),CSM组测量和计算脊髓受压最重平面与C1/2平面的ADC比值和FA比值,正常对照人群测量和计算C3/4、C4/5、C5/6、C6/7平面与C1/2平面的ADC比值、FA比值。对比正常对照人群不同节段、不同年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对比DTI参数(ADC、FA)和参数比值(ADC比值、FA比值)与CSM患者临床症状(JOA评分)及预后(JOA改善率)相关性的差异;CSM患者按术前JOA评分分为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按术后JOA改善率分为优、中、差3组,比较各组间DTI参数比值的差异。结果正常对照人群不同年龄组间4个部位ADC比值、FA比值间差异无统计意义;C3/4、C4/5、C5/6、C6/7各平面间脊髓白质前索、侧索、后索ADC比值、FA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脊髓前索、侧索、后索和中央灰质的ADC比值、FA比值与JOA评分、JOA改善率相关性优于ADC值、FA值(P<0.05或P<0.01),且FA比值优于ADC比值。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改善率为优、中、差3组CSM患者ADC比值逐渐升高,FA比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参数比值可消除年龄因素的影响,与CSM患者症状及预后有更优的相关性,可能具有较好的CSM临床症状及预后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弥散张量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各向异性分数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正常成年人胼胝体性别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凌雪英 王秀河 +2 位作者 刘斯润 宿宝贵 黄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 目的:描述正常成年人胼胝体的微结构特征,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qinq,DTI)对其微结构评价的价值。方法:对61例健康成年人(20-30岁:男30例,女31例)行脑部常规MRI和DTI扫描,DTI使用自旋回波一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在基底节层面,选定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为兴趣区,测量部分各向导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做相应统计学处理。结果:在胼胝体膝部,男性的FA值为0.724±0.04,女性的FA值为0.698±0.05,男女胼胝体膝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胼胝体压部,男性的FA值为0.716±0.05,女性的FA值为0.695±0.05,男女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正常成年男女胼胝体膝、压部神经纤维排列存在差异;(2)DTI可以无创地对活体白质纤维束排列进行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胼胝体 部分各向异性值 性别筹异
下载PDF
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想林 王玉忠 +2 位作者 刘海洪 刘哲宁 周文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抑郁症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对16例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6例性别年龄及受...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抑郁症可能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对16例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6例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匹配的自愿者(对照组)进行DTI和静息状态fMRI研究,采用基于体素法(voxel-based method,VBA)分析全脑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法处理fMRI数据,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抑郁症患者双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前回、左颞上回、右颞中回、左梭状回、右枕颞外侧回、左角回、左岛叶、左小脑后叶的FA值较对照组低(P<0.01)。抑郁症患者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额叶内侧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楔状叶、左枕中回、左语言中枢、左颞上回、右颞中回、右扣带回及右壳核ReHo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脑白质微观结构损害和脑功能异常,多个脑区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失常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状态 局部一致性 弥散张量 分数各向异性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颈椎管内肿瘤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魏梁锋 王守森 +5 位作者 郑兆聪 田君 薛亮 高进喜 马明 肖慧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福州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2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试验组)...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脊髓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福州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切除的22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试验组),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1个月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同时选取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HC)组。测定两组各颈髓水平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FA和ADC值。对比分析两组FA和ADC值的差异及其与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在颈髓3个区域的FA值均显著低于HC组(均P〈0.05),而ADC值均显著高于HC组(均P〈0.05)。试验组的FA和ADC值在各区域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肿瘤区和肿瘤头区术后1个月的FA值均较术前显著上升(均P〈0.05)。术后肿瘤头区FA值升高组的脊髓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FA值下降组(P〈0.05)。肿瘤头区术后FA值的变化预测脊髓功能预后的敏感度为88%。结论颈椎管内肿瘤患者的颈髓DTI指标可在全颈髓范围内发生明显变化。手术后这些变化在颈髓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恢复,并与颈髓功能的改善相关。术后肿瘤头区FA值的变化为敏感度较高的脊髓功能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肿瘤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表观弥散系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