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量:60
1
作者 沈鹏熠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8-591,共4页
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以及路径选择规律。利益机制、竞... 农产品区域品牌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并在实践中表现出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以及路径选择规律。利益机制、竞合机制、学习与创新机制、传播机制和监管机制在其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力作用,成为促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产品 区域品牌 形成条件 运行机制
原文传递
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与防治措施 被引量:47
2
作者 许强 范宣梅 +1 位作者 李园 张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50,共9页
以发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这2个新老滑坡为典型案例,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解剖,提出一种新的平推式滑坡类型——板梁状滑坡。板梁状滑坡平面上呈扁长矩形,纵向长度远小于横向宽,剖面上呈薄板状。其主要发生于由近... 以发生于四川省南江县兴马中学滑坡和大河中学滑坡这2个新老滑坡为典型案例,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解剖,提出一种新的平推式滑坡类型——板梁状滑坡。板梁状滑坡平面上呈扁长矩形,纵向长度远小于横向宽,剖面上呈薄板状。其主要发生于由近水平巨厚层砂岩和薄层泥岩构成的斜坡陡崖附近,坡内存在一组平行于坡面的长大陡倾结构面。在强降雨条件下,平行于坡面的张裂缝被快速充水至某一临界高度后,强大的静水压力将外侧岩体整体平推出去,形成平推式滑坡,而后随着裂缝内水头的骤降,滑体很快会自行止动。在较系统地研究并查明形成板梁状滑坡必须具备的岩性条件、坡体结构条件、裂缝储水条件以及强降雨触发条件的基础上,针对板梁状滑坡的后续变形破坏模式,提出加强截排水,消除在裂缝内形成高水头的条件;在板梁外侧根部采取短桩或抗滑键阻止板梁进一步向外滑动;顶部采用连梁或锚索约束其倾倒变形等有针对性的工程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板梁状滑坡 平推式滑坡 近水平岩层滑坡 形成条件 成因机制
下载PDF
贵州水城工业区覆盖型岩溶塌陷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雷国良 周济祚 +2 位作者 邓自民 杨泊 刘康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39-46,共8页
水城工业区是贵州西部重要的钢铁、建材和煤加工基地。因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覆盖型岩溶塌陷灾害。本文阐述其地质环境、塌陷特征,分析塌陷形成条件,探讨其形成机理。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形成条件 工业区 覆盖型岩溶
下载PDF
陕西宁陕县城坡面型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其诱发机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为民 吴树仁 +2 位作者 张永双 张春山 孙炜烽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219-227,共9页
坡面型泥石流是先产生滑坡,而后迅速转变为泥石流的过程。它兼有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宁陕县城周围坡面型泥石流发育于中泥盆统地层的陡坡上。发生坡面流的斜坡残坡积土主要为粘性土,含少量块石或碎石,级配较好,且土层厚度小。土中... 坡面型泥石流是先产生滑坡,而后迅速转变为泥石流的过程。它兼有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宁陕县城周围坡面型泥石流发育于中泥盆统地层的陡坡上。发生坡面流的斜坡残坡积土主要为粘性土,含少量块石或碎石,级配较好,且土层厚度小。土中粘土矿物由伊利石/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组成,具低—中等膨胀性,因而其渗透性低-极低。遇持续暴雨作用,此种残坡积土局部发生启动下滑-流土,进而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下泻造浆形成坡面泥石流。坡面型泥石流沟浅而宽,大多顺斜坡的倾向发生,也有斜交坡向而沿岩层走向发生,是沟谷型泥石流发育的雏形。因而,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坡面型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为泥石流灾害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面型泥石流 滑坡 形成条件 诱发机制 陕西宁陕
下载PDF
笼形水合物及水合物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0
5
作者 裘俊红 陈治辉 《江苏化工》 2005年第1期1-4,17,共5页
简要介绍了笼形水合物概念及水合物研究史。阐述了水合物的3种晶体结构以及客体分子对晶体结构的影响,讨论了密度、热导率等物性,评述了水合物生成条件和生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水合物技术在水溶液浓缩和海水淡化、气体混... 简要介绍了笼形水合物概念及水合物研究史。阐述了水合物的3种晶体结构以及客体分子对晶体结构的影响,讨论了密度、热导率等物性,评述了水合物生成条件和生成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水合物技术在水溶液浓缩和海水淡化、气体混合物分离、气体储运、近临界和超临界萃取、生物蛋白酶提取等主要领域中的应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形水合物 结构 性质 生成条件 生成机理 应用技术
下载PDF
武汉市江夏区武嘉高速桩基施工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郑晓明 陈标典 +2 位作者 潘峰 魏熊 陈钰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2-68,75,共8页
岩溶塌陷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及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损失。从第四系覆盖层、岩溶发育程度、水动力条件、人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江夏区境内金水河两岸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形成演化过程、... 岩溶塌陷是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及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损失。从第四系覆盖层、岩溶发育程度、水动力条件、人类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江夏区境内金水河两岸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形成演化过程、形成机理和致塌模式。结果表明:塌陷区覆盖层"上黏下砂"的河流相二元结构为岩溶塌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区域岩溶发育为岩溶塌陷提供了物质运移通道和存储空间,北东向构造裂隙及层间裂隙控制着岩溶塌陷的分布,同时塌陷区覆盖层孔隙承压水与下伏基岩裂隙岩溶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且随长江水位的升降而波动,并贯穿于整个塌陷过程,桩基施工为岩溶塌陷产生的人为诱发因素;该岩溶塌陷为人为因素诱发的上覆土体破坏陷落的大型土层塌陷,其形成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原始稳定阶段、自然因素作用阶段、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阶段、塌陷阶段4个阶段;岩溶塌陷的致塌模式可概括为潜蚀、机械振动—岩层顶板破坏—渗流液化致塌模式,其他多处后续岩溶塌陷概括为潜蚀—水击—渗流液化致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形成条件 形成机理 致塌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成藏条件与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军锋 段毅 +5 位作者 刘一仓 余永进 吴保祥 何金先 徐丽 张晓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0-416,共7页
马岭油田延安组油藏是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认识这类油藏的形成规律,对指导河流相油藏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都是重要的。从油气生成、储层、运移、圈闭和聚集成藏诸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 马岭油田延安组油藏是河流相油气藏的典型代表,认识这类油藏的形成规律,对指导河流相油藏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都是重要的。从油气生成、储层、运移、圈闭和聚集成藏诸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该油田油藏的形成条件,动态地探讨了油藏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马岭油田原油来自其下覆的延长组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下侏罗统延安组河道砂体;盖层为煤层、碳质泥岩和泥岩;油气纵向运移受充注点和"石油运移窗"的控制,横向运移输导体为联通的多分支河道砂体,运移动力为地层高异常压力与浮力;圈闭具有构造鼻隆圈闭、差异压实、鼻隆圈闭、古残丘鼻隆圈闭、地层超覆圈闭和岩性圈闭5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岭油田 河流相 延安组油藏 成藏条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雅砻江上游深层倾倒体发育特征及形成演化机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飞 唐辉明 +1 位作者 章广成 刘晓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1-421,共11页
深层倾倒是雅砻江上游层状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深层倾倒体工程地质特性和内部变形破坏-力学机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并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上定性认识斜坡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区... 深层倾倒是雅砻江上游层状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模式。利用基于演化过程的工程地质研究方法,分析深层倾倒体工程地质特性和内部变形破坏-力学机制,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并从变形过程和演化阶段上定性认识斜坡的整体稳定性。研究表明:区内深层倾倒体发育规模巨大、变形程度剧烈,且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为典型的互层倾倒;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陡倾的岸坡结构,加之垂直层面密集节理的切割是深层倾倒体形成的控制性因素。在叠加有残余构造应力的自重应力场中,互层倾倒是受节理面和层面控制的复合倾倒模式,即:硬岩发生块状-弯曲倾倒,而软岩发生弯曲倾倒;受河谷演化控制,深层倾倒体主要经历4个演化阶段:卸荷回弹陡倾面拉裂阶段,初始变形阶段,板梁根部折断、剪切面贯通阶段以及破坏阶段,并最终转化为蠕滑-拉裂模式形成滑坡;变形破坏模式的转化是深层倾倒体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的重要标志,该滑动面受倾向坡外结构面控制,主要发生在强变形岩体中,而并非沿最大弯折带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上游 深层倾倒 形成条件 演化机制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普通高校特色专业群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吴文盛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第2期33-37,共5页
建设特色专业群,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专业群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层是一个或多个主干特色专业,处于中间的紧密层是多个支撑特色专业,处于表层的松散层是多个关联特色专业。其中,主干特色专... 建设特色专业群,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专业群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组成。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层是一个或多个主干特色专业,处于中间的紧密层是多个支撑特色专业,处于表层的松散层是多个关联特色专业。其中,主干特色专业决定特色专业群的特色。特色专业群的形成动力来自于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拉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和高校内部的推动力。产业发展的拉力和内部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自然演化型特色专业群,竞争压力和内部推动力共同作用形成计划培育型特色专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专业群 系统构成 形成条件 形成动力 形成机制
下载PDF
Formation of CaO-TiO_2-MgO-Al_2O_3 dual phase inclusion in Ti stabilized stainless steel 被引量:3
10
作者 Hongguang Zheng Weiqing Che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The formation of CaO-TiO2-MgO-Al2O3 dual phase inclusion in 321 stainless steel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aO-TiO2-MgO-Al2O3 in 321 steel is [Ca]... The formation of CaO-TiO2-MgO-Al2O3 dual phase inclusion in 321 stainless steel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aO-TiO2-MgO-Al2O3 in 321 steel is [Ca]〉0.001wt%, [Ti]〉0.1wt%, and [A1]〉0.01wt%. The mechanism is the following: Al2O3 inclusion turns into CaO-Al2O3 after Ca-Si wire is fed into the molten steel; [Mg] is then obtained by reducing MgO in slag or crucible wall by [Al] and [Ti]; finally CaO-Al2O3 inclusion is changed into CaO-TiO2-MgO-Al2O3 by the reaction with [Mg], [Ti], and [O] in the molten steel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inless steel TITANIUM INCLUSION formation condi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贵州织金新华磷矿区风化磷块岩形成条件及风化淋滤富集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坤萍 程国繁 +2 位作者 覃庆炎 吴荣 李斌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2-183,共12页
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超大型含稀土低品位磷矿床,矿床平均品位w(P_(2)O_(5))为17.22%,已探明磷矿石储量13.48亿t,稀土资源量350万t。近年研究发现,新华磷矿矿石品位的波动变化与风化淋滤富集作用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 贵州织金新华磷矿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超大型含稀土低品位磷矿床,矿床平均品位w(P_(2)O_(5))为17.22%,已探明磷矿石储量13.48亿t,稀土资源量350万t。近年研究发现,新华磷矿矿石品位的波动变化与风化淋滤富集作用关系密切。为了进一步阐明风化淋滤作用对磷矿元素地球化学的影响及磷矿的次生富集规律,以戈仲伍矿段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含磷岩系开展了野外观察描述,应用连续敲块法采集化学分析样品19件,运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岩矿鉴定样品16件,并对样品进行了岩石成分鉴定及综合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风化磷矿中w(P_(2)O_(5))比原生磷矿提高了8%~18%,w(MgO)比原生磷矿降低了4%~7%,风化强度处于弱到成熟阶段。织金新华风化磷矿的形成受到岩性条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因素控制。本研究可以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次生风化成矿作用对磷矿石化学成分的影响及为新的矿产研究提供资料,为丰富我国风化淋积型磷矿床的成矿理论提供新认识,为该矿区风化磷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磷块岩 矿床特征 形成条件 富集机制 贵州 织金
下载PDF
安徽省宁国市山核桃种植区典型滑坡机制与稳定性分析——以石岭村滑坡为例
12
作者 邓佳良 黄黄 +3 位作者 王耀 李永明 吴昊 黄蒙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1期93-104,共12页
宁国山核桃种植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人类活动活跃,降雨充沛,是安徽省滑坡灾害极高易发区之一。选择种植区东部石岭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地形测量、地质勘查等工作手段,对滑坡的变形特征、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等特征进行... 宁国山核桃种植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人类活动活跃,降雨充沛,是安徽省滑坡灾害极高易发区之一。选择种植区东部石岭村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地形测量、地质勘查等工作手段,对滑坡的变形特征、形成条件、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等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石岭村滑坡为一受基覆界面控制的小型复合式土质滑坡,在工况Ⅱ(自重+持续暴雨)下稳定系数为0.8543(不稳定),处于蠕变状态,复活的可能性较大;其主控因素为软弱的岩土体结构和适宜的地形地貌条件,诱发因素为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建议对种植区自然斜坡进行工程治理,同时改变山核桃采摘方式(如采用低空挂网兜拾),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研究成果可为种植区滑坡灾害早期识别和防治等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种植区 石岭村滑坡 形成条件 破坏机制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航道整治岸坡坍岸区的形成条件及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正涛 胡冬冬 +1 位作者 陆雨晨 肖翔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133,共5页
护岸工程作为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岸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航道的通航安全,甚至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岸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对涉水岸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前期需查明岸坡的物质组成、滑动面位置、形成条... 护岸工程作为航道整治工程的重要部分,岸坡的稳定性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航道的通航安全,甚至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岸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为了对涉水岸坡的稳定性进行有效分析,前期需查明岸坡的物质组成、滑动面位置、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以某航道整治岸坡坍岸区为研究对象,对坍岸区后缘、中部及侧壁外侧开展了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初步查明了岸坡坍岸区内外的物质组成。通过标准贯入击数、含水率和直剪指标等对比分析坍岸区域内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分析了坍岸的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初步判定滑移面所在的位置,并提出了坍岸区治理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整治工程 岸坡稳定性 坍岸区 形成条件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贵州省典型矿山泥石流基本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海龙 陈定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3年第1期9-13,共5页
对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典型矿山泥石流的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并计算其动力学参数。基于实际调查数据,从地质环境条件、水源条件和矿渣堆积体的形态特征论述其基本特征,为建立矿山泥石流的预警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 矿山泥石流 形成条件 形成机制 动力学参数
原文传递
外部扰动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姚国宝 李占东 +1 位作者 范瑞彬 李吉 《能源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8-15,共8页
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制出发,阐述了外部扰动(温度、压力、机械等)在其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压力扰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缩短诱导时间,但其促进机理还在摸索阶段;传统的机械扰动技术... 从气体水合物的形成条件和生成机制出发,阐述了外部扰动(温度、压力、机械等)在其生成过程中的影响,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压力扰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缩短诱导时间,但其促进机理还在摸索阶段;传统的机械扰动技术较成熟但大多存在结构和能耗问题;新型外场强化能够明显加快晶核形成。为进一步寻找更佳水合物生成促进方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水合物 形成条件 生成机制 外部扰动
下载PDF
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形成机制与破坏模式分析
16
作者 彭欢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2年第4期355-358,共4页
通过对四川省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采取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工程测量、取样测试等工作手段,查明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岩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地形地貌、卸... 通过对四川省小金县魏家山危岩体采取工程地质测绘、槽探、工程测量、取样测试等工作手段,查明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等,并对其形成机制和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岩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地形地貌、卸荷作用等因素是危岩体形成的主控因素,危岩体失稳有滑移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种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形成条件 成因机制 破坏模式
下载PDF
论中华麦饭石的地学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隋洪伟 徐永柏 傅德彬 《吉林地质》 1990年第4期48-56,共9页
本文对中华麦饭石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REE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特征以及形成条件和成因机制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地学研究,为今后麦饭石的开发、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关键词 中华麦饭石 物质组分 形成条件
下载PDF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远景 被引量:113
18
作者 张光学 黄永样 +1 位作者 祝有海 吴必豪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5-81,共7页
通过对南海的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中上新世沉积、近—现代地貌及地温条件的分析 ,结合 ODP184航次钻探成果和水合物最新调查资料 ,探讨了南海水合物的成矿条件 ,认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通过对南海陆坡深水区现有大量多道地震... 通过对南海的中新生代区域构造、中上新世沉积、近—现代地貌及地温条件的分析 ,结合 ODP184航次钻探成果和水合物最新调查资料 ,探讨了南海水合物的成矿条件 ,认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通过对南海陆坡深水区现有大量多道地震调查资料的重新判读 ,发现南海地区存在多处水合物的地震标志— BSR,以活动边缘笔架增生楔和非活动边缘西沙—东沙为例 ,重点解剖水合物的地震特征 ,建立其成藏模式 ,总结其成矿规律 ,预测水合物资源远景 ,为今后在该海域寻找水合物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成矿条件 成藏机制 南海
下载PDF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58
19
作者 乔伟 王志文 +7 位作者 李文平 吕玉广 李连刚 黄阳 贺江辉 李小琴 赵世隆 刘梦楠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7-522,共16页
顶板离层水害对煤炭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大,近年来成为矿井水害防治的研究热点。系统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煤矿离层水害的研究进展,从煤矿离层水的形成机制、致灾机理、水害预测预警及关键防治技术4个方面,对煤层覆岩离层水害问题进行阐... 顶板离层水害对煤炭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大,近年来成为矿井水害防治的研究热点。系统整理和归纳了国内外关于煤矿离层水害的研究进展,从煤矿离层水的形成机制、致灾机理、水害预测预警及关键防治技术4个方面,对煤层覆岩离层水害问题进行阐述。综述了采动覆岩离层研究及覆岩离层水形成机理,将煤层覆岩离层水的形成归纳为3个基本条件:可积水离层、离层周边存在补给水源、离层空间持续时间足够长。根据开采条件、覆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导水通道形成原因与突水特点,从多煤层叠加开采下的重复扰动突水、多煤层叠加开采下动力突水、单煤层开采下的静水压涌突水及侏罗系煤田离层水害形成机制4个方面阐述离层水害致灾机理;重点分析了侏罗系煤田3种典型的离层突水形成机制:崔木、招贤煤矿高位离层水害形成机制、新上海一号煤矿间歇式离层突水形成机制、携泥砂型离层水害;根据能量源和表现特征将离层水害归为三大类:离层动力突水、离层静水压涌突水以及离层携泥砂井下泥石流。从可积水离层位置预判、离层突水周期性预测及离层涌突水水量预测3个方面总结了覆岩离层水害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离层水害防治方法,结合目前离层水害较为严重的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离层水害防治的难点:高位离层突水出现的强矿压问题以及离层水害引发的溃砂问题。提出离层水害防治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方向:开展离层水害采前精准预测分区研究;发展钻探、地球物理探测等勘察技术使覆岩破坏从“灰箱”变为“白箱”;发展离层水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水 矿井水害 形成条件 突水机理 防治方法
下载PDF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of China’s Large Gas Provinces of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被引量:27
20
作者 ZOU CaiNeng TAO ShiZhen +3 位作者 ZHANG XiangXiang HE DongBo ZHOU ChuanMin GAO Xiao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068-1090,共23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w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s reservoi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w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gas reservoir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mainly as follows: large area, low abundance, small gas pools and large gas provinces; widely distributed excellent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with closely contacted source-reservoir-cap association; development mainly in large continental depressions or in paralic shallow-river delta systems; many kinds of traps coexisting in large areas, dominantly para-layered lithologic, digenetic and capillary pressure traps; double fluid flow mechanisms of Darcy flow and non-Darcy flow; complicated gas and water relations; and having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highly productive "sweet spots", banding concentration, and macroscopically large areas integrate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arge sandstone gas provinces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re stable dynamic backgrounds and gentle structural frameworks which control the extensive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e (interbedded)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weak hydropower of large gentle lake basins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discontinuous,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shallow-water deltas; regionally differential diagenesis and no homogeneous digenetic facie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reservoirs and digenetic traps; and weak and dispersive reservoir-forming dynamic forces leading to the widely distributed small traps with low abundance.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gas provinces with different trap types have different formation mechanisms which include fluid diversion pressure differenc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lithologic-trap gas accumulations, separated differential collection mechanism of digenetic-trap gas accumulations, and the Non-Darcy flow mechanism of capillary-pressure gas accu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lithologic-stratigraph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formation conditions deep basin GAS RESERVOIRS reservoir-forming mechan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