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7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被引量:320
1
作者 方创琳 宋吉涛 +1 位作者 张蔷 李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27-840,共14页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理论的多维性、规律性和阶段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形成发育的差异性、异质性和竞争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国际化、全球化与动态监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结构体系 构成与发育 等级划分 空间分异特征 中国 空间分异特征 结构体系 城市群 中国 组成 发育程度 总体分布 经济发展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试论特色烟叶的形成和开发 被引量:181
2
作者 唐远驹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10-13,共4页
提出了特色烟叶的概念,特色烟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过程。讨论了传统型特色烟叶和新型特色烟叶的开发,打造品牌烟叶的四个标准。
关键词 特色烟叶 形成 开发 烟叶生产 栽培技术 生态条件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 被引量:165
3
作者 方创琳 王振波 马海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51-665,共15页
城市群是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是一个各城市之间由竞争变为竞合的漫长自然过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已进入21世纪引领全球... 城市群是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是一个各城市之间由竞争变为竞合的漫长自然过程,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已进入21世纪引领全球城市群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城市群研究与建设的经验模式正在被全球城市群建设所效仿和借鉴。本文从理论上梳理并提出了城市群形成发育遵循的自然规律,包括城市群形成发育的阶段性规律、城市群多尺度空间集约利用传导规律、城市群空间晶体结构组合规律、城市群自然生长的育树成林规律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梯度爬升规律。地理学家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从学术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持和规划实践等方面为中国城市群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主要包括提出并科学界定了城市群概念,提出了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识别标准,创建了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支持技术链,研制了城市群空间集约拓展与布局仿真决策支持系统软件链,提出了中国城市群空间组织的"5+9+6"新格局,研制出国内第一部《城市群规划技术规程》,编制完成了全国多数城市群发展规划,转化为国家决策的重要依据。未来中国城市群的发展与研究中,地理学家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地理学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使命,应责无旁贷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引用大数据、智能决策支持技术等新手段解决城市群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一如既往地为城市群发展吸纳众智、献计献策,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形成发育 基本规律 理论认知 地理学贡献
原文传递
油气田开发中硫酸盐垢的形成及防垢剂和除垢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66
4
作者 周厚安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2-214,217,共4页
结垢对于油气田开采、注水及排水工艺的实施危害极大。本文简要阐述油气田开发中硫酸盐垢的形成原因及防垢除垢技术,着重介绍硫酸盐垢防垢剂和除垢剂研究与应用进展。
关键词 硫酸盐垢 防垢剂 除垢剂 油田注水 水质 油气田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67
5
作者 陈宣华 王小凤 +4 位作者 张青 陈柏林 陈正乐 Harrison TMark YinAn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15-220,共6页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东侧张八岭蓝片岩带内白云母4 0 Ar - 3 9Ar年龄、断裂带内片麻状花岗岩中钾长石4 0 Ar- 3 9Ar年龄以及断裂带内断层泥K -Ar、ESR年龄的测定 ,并结合有关的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厘定了郯庐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1)三...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东侧张八岭蓝片岩带内白云母4 0 Ar - 3 9Ar年龄、断裂带内片麻状花岗岩中钾长石4 0 Ar- 3 9Ar年龄以及断裂带内断层泥K -Ar、ESR年龄的测定 ,并结合有关的地质和古地磁资料 ,厘定了郯庐断裂带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1)三叠纪 (2 44~ 2 0 9Ma)由于华北与扬子地块碰撞 ,郯庐断裂带形成为其主要左行平移时期 ;(2 )侏罗纪 (189~ 16 4Ma)时郯庐断裂东侧下扬子地块可能经历了逆时针转动 ;(3)白垩纪 (10 3~ 94Ma)开始郯庐断裂带伴随走滑平移而发生正断活动 ;(4)晚白垩—第三纪右旋平移阶段。郯庐断裂的形成与大别 -苏鲁变质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形成 演化 年代学
下载PDF
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63
6
作者 李士伦 孙雷 +4 位作者 杜建芬 汤勇 周守信 郭平 刘建仪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6-159,共4页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储量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其中相当部分处于低产状态,开发好这类气藏对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低渗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提... 我国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储量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其中相当部分处于低产状态,开发好这类气藏对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深层低渗致密气藏、凝析气藏开发问题,首先分析了低渗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提出了低渗致密气藏开发的十项配套工艺技术,最后重点建议了五项技术措施,即深度压裂改造技术,凝析气井井筒和近井地带积液的处理技术、开发后期低于最大凝析压力条件下的注气技术,低渗致密凝析气藏多孔介质油气体系相态分析技术和某些适合于低渗致密气藏和凝析气藏的气藏工程分析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藏 凝析气藏 储量 气藏开发
下载PDF
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6
7
作者 吴素英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37,共3页
研究对象是注水开发39 a、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通过对不同含水阶段储层中地层微粒、渗透率、孔喉网络及润湿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定量得出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并分析了储层参数变... 研究对象是注水开发39 a、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通过对不同含水阶段储层中地层微粒、渗透率、孔喉网络及润湿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定量得出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并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砂岩储层中的地层微粒被冲出,孔喉网络的连通性变好,渗透率升高,储层润湿性由亲油转变为强亲水。储层参数变化使油藏最终采收率增加,开发效果变好,有利于剩余油的的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微粒 渗透率 孔喉网络 润湿性 开发效果
下载PDF
试论中国荒漠区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62
8
作者 樊自立 马英杰 +1 位作者 艾力西尔.库尔班 沈玉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16,共7页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成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地,它是由山地、绿洲和荒漠构成的干旱区三大生态系统的核心,发展绿洲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形成,经历了三个时... 绿洲是干旱区特有的生态系统,尤其是通过灌溉发展起来的人工绿洲,成为干旱区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地,它是由山地、绿洲和荒漠构成的干旱区三大生态系统的核心,发展绿洲是遏制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受到人类轻微干扰的自然水系时期,很多古代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下游;受到人类较强干扰的半人工水系时期,在山前地带形成旧绿洲,下游古代绿洲衰亡;受到人类强烈干扰的人工水系时期,新扩大的绿洲多在旧绿洲边缘和外围。由于绿洲发展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和消耗方式,使得人工绿洲与沙漠同时扩大,而处于两者之间的自然水域、林地、草地面积和野生动物数量减少,形成沙漠危逼绿洲的态势。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水资源利用效益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得到发挥,人工绿洲小气候条件改善,人口承载能力增加;不利方面是水土、水盐平衡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与绿洲间过渡带缩小。为了适应西北地区人口和经济增长,预测未来绿洲发展,将以提高现有绿洲生产潜力为主,重点是加强中低产田改造;通过节水及水资源合理调配,适度扩大新绿洲。以保护自然生态来维护人工绿洲生态的稳定性,以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来减轻自然生态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区 人工绿洲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60
9
作者 樊自立 穆桂金 +1 位作者 马英杰 马映军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4-189,共6页
17世纪以前 ,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 ,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 ,且屡兴屡废。 18~ 2 0世纪中叶 ,由清朝到民国 ,大力发展屯田 ,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 ,这时形成的旧绿洲 ,呈断续岛状小片。 194 9年以... 17世纪以前 ,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 ,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 ,且屡兴屡废。 18~ 2 0世纪中叶 ,由清朝到民国 ,大力发展屯田 ,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 ,这时形成的旧绿洲 ,呈断续岛状小片。 194 9年以后 ,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 ,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 ,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 ,起步虽晚 ,但发展很快 ;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 ,不象塔里木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灌溉绿洲 形成 发展 畜牧业
下载PDF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61
10
作者 方创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64,共8页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形成发育 政策影响过程 实施效果评价 中国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开发难点及对策 被引量:60
11
作者 霍进 何吉祥 +3 位作者 高阳 董岩 徐东升 李映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9-388,共10页
为实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规模化建产,通过详细对比国内外页岩油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了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差异,结合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探... 为实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资源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的规模化建产,通过详细对比国内外页岩油储集层地质特征,分析了中国陆相页岩油与北美海相页岩油的地质差异,结合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高效开发的技术对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具有储集层埋深大、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主要体现在甜点识别标准不完善、整体有效可动用程度低、开发技术参数不明确、降本增效难度大等。通过开展以下工作有效解决了目前面临的开发技术难题:①综合储集层、测井、录井、地震和基础力学实验研究,建立“甜点”评价标准,优选地质和工程有利区;②开展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结合现场井距试验和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优选井网部署参数、优化合理工作制度;③基于原油流动性实验分析,明确原油流动性主要影响因素为黏度,采用CO2前置压裂可有效降黏增效;④推动大平台批钻批压,降低压裂窜扰、套损等问题对规模建产的影响,奠定降本增效技术攻关方向。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对策,对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的规模建产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页岩油 开发难点 开发对策
下载PDF
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地质特征与开发技术政策 被引量:58
12
作者 李熙喆 郭振华 +9 位作者 万玉金 刘晓华 张满郎 谢武仁 苏云河 胡勇 冯建伟 杨炳秀 马石玉 高树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8-406,共9页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针对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与展布、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关键地质问题开展研究,确定开发技术对策。结果表明:(1)磨溪区块垂向发育4期颗粒滩体,平面呈现"两滩一沟"格局;(2)储集层可分为溶蚀孔洞、溶蚀孔隙和基质孔隙3种类型,有效储集层以溶蚀孔洞和溶蚀孔隙型为主;(3)储集层基质物性较差,受高角度构造缝影响,整体表现为低孔、中—高渗特征;(4)气藏由西向东,气水界面逐渐降低,呈"三段式"结构,建产区统一气水界面为-4 385 m。在气藏地质特征认识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与国内外相似气田开发经验,确定开发技术政策:以颗粒滩主体发育区作为优先建产目标区;在构造高部位集中布井,延缓边水非均匀推进速度,延长气田稳产期;部署水平井,提高单井产能;确定气井合理配产和调峰气井产量,提升气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气田 磨溪区块 龙王庙组 碳酸盐岩气藏 地质特征 开发技术政策
下载PDF
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被引量:39
13
作者 陈航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01-507,共7页
海港地域组合客观存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着重对其形成机制、原理、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 海港 地域组合 形成机制 发展规律
下载PDF
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理论研究及其进展 被引量:45
14
作者 蔚宝华 王治中 郭彬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6-20,148,共5页
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已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目标的工程技术。根据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的实质,将深井泥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研究分为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均匀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 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已发展成为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目标的工程技术。根据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的实质,将深井泥页岩地层的井壁稳定性研究分为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均匀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层理性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裂隙性地层井壁稳定性研究以及井壁稳定性物理化学机理研究等方面,并对各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指出:以孔隙弹塑性力学为基础的均质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基本成熟,而具有显著“结构性(层理、裂缝)”的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问题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需要从结构性地层的变形破坏特性、钻井液在结构性地层的渗流特征以及渗流对结构性地层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等基础研究出发,开展泥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综合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地层 井壁稳定 理论研究 工程应用 进展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40
15
作者 宋岩 王喜双 房德权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25,共6页
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第三系四套含油气系统,其中石炭系和侏罗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和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出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石... 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第三系四套含油气系统,其中石炭系和侏罗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和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出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石炭系含(油)气系统分布范围为盆地中部的中招—石西—五彩湾东西展布的条带并向东南延伸至三台凸起;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包括西北缘、陆南凸起及其以南地区;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于中央隆起带及其以南地区;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布仅限于南线四棵树凹陷附近。并对四套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关键时刻”在含油气系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含油气系统 形成 演化 分布
下载PDF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胚囊的形成与发育 被引量:36
16
作者 张华华 冯九焕 +2 位作者 卢永根 杨秉耀 刘向东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0-384,共5页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研究植物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及胚囊变异的理想工具。同源四倍体水稻是二倍体水稻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经透明处理的水稻子房,研究加倍的基因剂量对于四倍体水稻的胚囊形...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研究植物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及胚囊变异的理想工具。同源四倍体水稻是二倍体水稻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经透明处理的水稻子房,研究加倍的基因剂量对于四倍体水稻的胚囊形成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广陆矮4号四倍体大部分的胚囊形成与发育的过程基本是正常的,一部分胚囊出现异常现象,在成熟胚囊时期异常频率为10 61%;L202四倍体的异常频率较高,成熟胚囊时期异常频率达到45 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囊 水稻 同源四倍体 成熟胚 发育 染色体加倍 利用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观察 囊变
下载PDF
盐穴储气库国内外发展概况 被引量:42
17
作者 郑雅丽 赵艳杰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2-655,663,共5页
国外利用盐穴作为储气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自1959年苏联建成第一个盐穴地下储气库后,该项技术在北美和欧洲得到推广应用,法国、德国、英国和丹麦等国相继建成盐穴储气库。截至2009年,全世界74座盐穴储气库的总库容量为229... 国外利用盐穴作为储气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自1959年苏联建成第一个盐穴地下储气库后,该项技术在北美和欧洲得到推广应用,法国、德国、英国和丹麦等国相继建成盐穴储气库。截至2009年,全世界74座盐穴储气库的总库容量为229.42×10~8m^3,工作气量为161.98×10~8m^3,工作气量占总库容量的70.6%。我国对盐穴储气库的研究始于1999年,在西气东输配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确定了江苏金坛作为国内首个盐穴储气库的建库目标,目前6口老腔已形成1.1×10~8m^3的储气能力,第1批新钻储气库井正在施工建设中,2009年底完成造腔,已形成3.8×10~8m^3的调峰能力。迄今为止,美国和德国在盐穴储气库的建设方面发展较快,详细介绍了美国盐穴储气库和德国盐丘/盐层储气库的建造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气库 盐穴 盐丘 盐层 发展历史 建库
原文传递
我国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35
18
作者 鲍明晓 《体育科研》 2005年第6期1-12,共12页
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历史发展的阐述,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各类市场的发展情况等现状,并从体育国内生产总值、体育消费水平、吸纳就业能力、企业竞争力等方面与国际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关键词 体育 产业 形成 发展
下载PDF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被引量:38
19
作者 樊自立 艾里西尔 +1 位作者 王亚俊 陈亚宁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0-418,共9页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形成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并与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活动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的古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上;老绿洲多在冲积扇中下部和冲积平原;新绿洲则多在老...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形成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并与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活动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的古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上;老绿洲多在冲积扇中下部和冲积平原;新绿洲则多在老绿洲的外围和边缘。吐鲁番盆地在依靠火焰山泉水灌溉时,绿洲在火焰山以南;18世纪以后,绿洲主要分布在依靠坎儿井灌溉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渠、库、井联合灌溉,绿洲原地不断扩大。天山北麓平原,绿洲最初在交通和军事据点,后发展成一条河一小块绿洲。1949年后由于农垦事业的发展,才将小块绿洲扩大连接成绿洲带。伊犁河谷,起初依靠山溪小河灌溉,绿洲只是小块分布在伊宁和霍城。此后,引伊犁河水,开发的土地多在河谷平原的阶地上,整个伊犁河谷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绿洲 形成条件 发展演变 新疆
原文传递
保护油气层钻井完井液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杨贤友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2000年第1期25-30,共6页
钻井完井液是钻井、完井过程中损害油气层的主要因素,也是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技术。为了便于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体系的选择、使用和研究发展,综述了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发展现状,分析了现有不同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体系的优、... 钻井完井液是钻井、完井过程中损害油气层的主要因素,也是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技术。为了便于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体系的选择、使用和研究发展,综述了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发展现状,分析了现有不同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体系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对保护油气层的钻井完井液添加剂、体系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完井液 防止地层损害 综述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