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形态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吉芳英 曹琳 +2 位作者 林茂 王图锦 黎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82-886,共5页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新生典型消落区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揭示消落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与消落区类型、原有使用背景、临时性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消落区类型对消落... 通过分析三峡库区新生典型消落区上覆水及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揭示消落区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和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新生消落区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与消落区类型、原有使用背景、临时性使用情况等因素有关.消落区类型对消落区上覆水ρ(总磷)的影响较弱.消落区沉积物w(活性磷)与淹没状态相关,由露出到淹没状态活性磷逐渐减少,沉积物中w(钙磷)和w(闭蓄态磷)相对较恒定.受水陆交替非稳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水陆交替沉积物w(总磷)相对较低.消落区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磷的迁移、转化主要以活性磷的释放和沉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区 沉积物 上覆水 磷形态 活性磷
下载PDF
污泥焚烧工程中的磷形态分布与磷迁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纪莎莎 黄瑾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30,共5页
以竹园污泥焚烧工程为依托,采用SMT方法研究磷在干污泥、炉渣和飞灰中的含量及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焚烧过程使炉渣及飞灰中的总磷(TP)含量比干污泥提高了2~3倍,还使其中的无机磷(IP)含量大幅提升至TP总量的99%以上,在实现磷富集的同时... 以竹园污泥焚烧工程为依托,采用SMT方法研究磷在干污泥、炉渣和飞灰中的含量及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焚烧过程使炉渣及飞灰中的总磷(TP)含量比干污泥提高了2~3倍,还使其中的无机磷(IP)含量大幅提升至TP总量的99%以上,在实现磷富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分析焚烧过程对磷灰石无机磷(AP)和非磷灰石无机磷(NAIP)的影响,发现镁离子与钙离子会与污泥中的NAIP发生反应,取代铝离子从而生成钙镁结合形式的AP;与炉渣相比,飞灰在布袋处受CaO添加的影响,此种转化趋势更为明显,AP已经超过NAIP成为优势形态,占IP总量的78.4%。焚烧是上海地区处理污泥的主要方式,该研究结果从营养物回收角度为污泥焚烧飞灰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焚烧 磷形态
原文传递
石灰性土壤中磷形态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韩琅丰 李俊良 梁素娥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79-82,共4页
用新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对20个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进行分级测定,并以“连续矿化——栽培微钵试验”植物吸磷量为参比项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a_2-P是植物最有效的直接磷源。Al-P以及Ca_8-P和Fe-P与Ca_2-P有极高的相关性,直... 用新的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对20个石灰性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进行分级测定,并以“连续矿化——栽培微钵试验”植物吸磷量为参比项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Ca_2-P是植物最有效的直接磷源。Al-P以及Ca_8-P和Fe-P与Ca_2-P有极高的相关性,直接影响Ca_2-P含量,也是植物的有效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土壤
下载PDF
典型城内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和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颖 王国秀 章北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0-494,共5页
研究了武汉市繁华市中心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体系磷形态的相关性。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沉积物中有机/细菌聚合磷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有机/... 研究了武汉市繁华市中心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体系磷形态的相关性。对沉积物—间隙水中磷形态的连续提取分析发现,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沉积物中有机/细菌聚合磷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沉积物中有机质是有机/细菌聚合磷的源;沉积物中总磷决定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磷酸盐的含量,并且总磷与间隙水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磷酸盐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沉积物中Fe-P和Al-P分别与间隙水中的Eh和溶解性磷酸盐存在相关性,说明Eh的大小严重影响Fe-P和Al-P的含量,但是Fe-P和Al-P含量之和又主导着间隙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的含量。对典型市内过富营养湖泊的沉积物-间隙水体系中形态磷的相关性研究,旨在为控制这种典型过富营养湖泊沉积物中磷向水体释放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内过富营养湖泊 沉积物 间隙水 形态磷 相关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莉 李絮花 +2 位作者 李秀英 李燕婷 赵秉强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系统研究了14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的全磷、速效磷、无机磷总量以及各组分含量较长期休闲处理均明显降低;施用磷肥的处理则相应提高。施肥对Ca2 P含量的影响最... 系统研究了14年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对褐潮土磷素积累、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的全磷、速效磷、无机磷总量以及各组分含量较长期休闲处理均明显降低;施用磷肥的处理则相应提高。施肥对Ca2 P含量的影响最大,减少幅度最高为94 7%,几乎耗竭;施磷增加幅度最高可达34倍。其次是Ca8 P和Al P。有机肥配施磷肥更有利于土壤中积累磷素的有效性转化,转变成的Ca2 P为34 5%,明显高于单施磷肥所形成的23 1%,转变成的Ca10 P和O P(闭蓄态P)仅为7%和1 6%,明显低于单施磷肥所形成的11 4%和2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潮土 长期施肥 无机磷组分 形态转化 有效性
下载PDF
南海海域海水中各形态磷的化学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潘建明 扈传昱 +3 位作者 陈建芳 刘小涯 周怀阳 暨卫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7,共8页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南海水体中磷的含量分布以及夏、冬季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体中磷酸盐夏季含量明显低于冬季,夏季平均含量为0 004μmol/dm3,而冬季为0 35μmol/dm3;有机磷含量夏季高... 根据1998年7月和1999年1月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南海水体中磷的含量分布以及夏、冬季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南海表层水体中磷酸盐夏季含量明显低于冬季,夏季平均含量为0 004μmol/dm3,而冬季为0 35μmol/dm3;有机磷含量夏季高于冬季,含量分别为0 12,0 04μmol/dm3;总磷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无机磷酸盐类似,夏、冬季含量分别为0 22,0 61μmol/dm3.在垂向分布上表层50m水柱中PO3-4-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含量最小,随水深增加基本上呈线性快速增加,至500m增加减缓,1000m左右为最大含量,然后随着水深略有下降.在夏季垂直分布比较典型,不同站位在一水深的含量离散性小,而冬季PO3-4-P,总溶解态磷和总磷的垂直分布则显得离散性大,尤其是PO3-4-P分布在200m左右出现最大值,说明当年冬季南海各区域存在着较大水文、生物差异,很大的影响了化学环境的变化.在南海表层水中通常以有机磷占优势,在150m深处以下的水中则以无机磷为主.深水中溶解的有机磷含量一般随水深减少.夏季的有机磷明显高于冬季,表明夏季的生物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化学分布 能量转化反应
下载PDF
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类型菜园土壤的磷素状况 被引量:6
7
作者 黄运湘 王翠红 张杨珠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5-508,共4页
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湖南省3种母质类型发育的菜园土壤的磷素状况,并对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及磷的迁移淋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由河流沉积物发育的冲积菜园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分别达2.04g/kg和194.7mg/... 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研究了湖南省3种母质类型发育的菜园土壤的磷素状况,并对土壤磷素活化系数及磷的迁移淋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由河流沉积物发育的冲积菜园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平均分别达2.04g/kg和194.7mg/kg,磷素活化系数(PAC)为6.7-12.9,平均9.6;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菜园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其次,平均分别为1.28g/kg和102.8mg/kg,PAC为1.9-12.1,平均6.8;洞庭湖湖积物发育的潮菜园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平均分别为1.18g/kg和30.5mg/kg,PAC为1.3-4.7,平均2.5。土壤无机磷是土壤磷素的主要形态,红菜园土中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为79.8%,磷素形态以O-P和Fe-P为主(占57.7%);冲积菜园土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为89.0%,磷素形态以Fe-P为主(占36.6%);潮菜园土无机磷占全磷的比例为85.0%,磷素形态以Ca-P为主(占88.1%)。土壤有机磷组分以中活性有机磷(MLOP)和中稳性有机磷(MROP)为主,占土壤有机磷总量的80%以上。Ca2-P、Al-P、Fe-P、LOP(活性有机磷)、MLOP(中活性有机磷)是作物的有效磷源,Ca8-P、O-P、Ca10-P和MROP(中稳性有机磷)、HROP(高稳性有机磷)为作物的潜在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园土 土壤磷素 无机磷形态 有机磷形态 湖南
下载PDF
聚磷酸铵与不同物料配施对滨海盐化潮土磷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战威名 诸葛玉平 +6 位作者 厍元 于丽萍 娄燕宏 王会 潘红 杨忠臣 杨全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19-126,共8页
为研究聚磷酸铵与生物炭、秸秆配施对滨海盐化潮土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转化特征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用聚磷酸铵(CK)、单施聚磷酸铵(OA)、聚磷酸铵配施生物炭(AB)、聚磷酸铵配施秸秆(AS)、聚磷酸铵配施生物炭及秸秆(ABS)5... 为研究聚磷酸铵与生物炭、秸秆配施对滨海盐化潮土有效磷和无机磷形态转化特征的影响。利用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施用聚磷酸铵(CK)、单施聚磷酸铵(OA)、聚磷酸铵配施生物炭(AB)、聚磷酸铵配施秸秆(AS)、聚磷酸铵配施生物炭及秸秆(ABS)5个处理。采用Tiessen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法研究了滨海盐化潮土中无机磷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添加聚磷酸铵的处理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了2.46~4.02倍(P<0.05)。培养末期,ABS处理有效磷含量较AB、AS分别显著提高了15.01%和19.20%(P<0.05)。2)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不同处理间树脂交换磷(Resin-P)含量变化趋势不同,OA和AB处理呈增加趋势,AS和ABS处理呈下降趋势,培养末期AS和ABS处理Resin-P含量较OA处理分别显著降低了39.98%和31.06%;碳酸氢钠浸提态磷(Na HCO_(3)-P)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培养第28天达到最大值,且ABS处理最高;氢氧化钠浸提态磷(NaOH-P)和稀盐酸浸提态磷(D.HCl-P)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增加趋势,培养末期,ABS处理Na OH-P含量较OA显著提高了54.07%(P<0.05);浓盐酸浸提态磷(C.HCl-P)和残渣态磷(Residue-P)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AB和ABS处理Residue-P含量在培养末期较OA显著增加了34.01%和26.12%(P<0.05)。3)滨海盐化潮土中磷素主要以HCl-P和Residue-P形式存在,约占88.60%~92.20%。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磷形态与土壤有效磷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D.HCl-P、Resin-P、Na OH-P、NaHCO_(3)-P、Residue-P、C.HCl-P。综上,培养期内,单施聚磷酸铵或配施生物炭、秸秆能够增加Na OH-P和D.HCl-P含量,降低C.HCl-P和Residue-P含量。聚磷酸铵配施生物炭和秸秆(ABS)提高滨海盐化潮土磷素有效性的效果最好,Resin-P和D.HCl-P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研究结果对滨海盐化潮土磷素有效性提升和无机磷素形态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磷素 配施 聚磷酸铵 无机磷形态
下载PDF
The chem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nt form phosphorus in the seawat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9
作者 Jianming Pan, Chuanyu Hu, Jianfang Chen, Xiaoya Liu, Huaiyang Zhou, Weidong Ji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of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China. E-mail:panjianming@sio. zj.edu. cnThir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Xiamen 361005,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According to two cruises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in summer and winter during 1998 and 1999, the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summer and winter were discussed primari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ccording to two cruises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in summer and winter during 1998 and 1999, the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s of summer and winter were discussed primaril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hosphat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eawater in summer is distinctly lower than that in winter, averaging 0.04 mumol/dm(3) in summer and 0.35 mumol/ dm(3) in winter. The organic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eawater in summer is higher than that in winter, averaging 0.12 mumol/dm(3) in summer and 0. 04 mumol/dm(3) in winter respectively.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otal phosphorus are similar to phosphate, averaging 0.22 mumol/dm(3) in summer and 0.61 mumol/dm(3) in winter respectively. In vertical direction, phosphate, TDP and TP content are the lowest in upper 50 m water column, and increase in linearity rapidly with water depth, increasing slowly under 500 m, reach to maximum about 1000 m, then decrease slightly with water depth increasi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typical in summer, and there is small dispersed for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for the same depth of different stations. However, in winter there is a large disperse for phosphate, TDP and TP, specifically for phosphate at 200 m at which the concentration is maximum.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large differences in hydrology and biology conditions that affect largely the chemical environ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organic phosphorus is the predominant in surface seawater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the inorganic phosphorus is the predominant in layers below depth of 150 m. The organic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deep water usually decreases with water depth increasing. The organic phosphorus in summer is remarkably more than that in winter because of the strong biology activities in sum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South China Sea specific form phosphorus biogeochemistry process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