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缺水地区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 被引量:62
1
作者 王彦辉 熊伟 +6 位作者 于澎涛 沈振西 郭明春 管伟 马长明 叶兵 郭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6年第4期19-25,32,共8页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 系统总结近年来在宁夏固原六盘山、北京延庆等干旱缺水地区进行的森林植被蒸散耗水研究结果。乔、灌、草作为土壤水分限制型生态系统的坡面植被,蒸散都是水分平衡的最大分项,其中植被蒸腾又是蒸散的最大分项。植被蒸散量一般表现为高大乔木林>亚乔木林>灌木林>自然草地,但人工草地>自然草地。可依坡面产水功能将不同植被分类,自然草地和灌丛为水源生产型,亚乔木林为水源平衡型,高大乔木林和人工草地为水源消耗型。植株密度不是坡面植被蒸散大小的决定性因子,其作用更多的是调控蒸腾量及其占蒸散比例。虽然降低植株密度一般会减小蒸散,但并不是相同比例地线性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反应也不一样,表现出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从乔木、亚乔木到灌木而变弱的趋势,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是有限的。对降低密度减少蒸散的作用大小,作为调控措施的有效性,有效的密度调控范围等,还需严格的对比实验和理论研究。估计和评价植被蒸散耗水时,用叶面积指数或叶生长量指标可能比密度更符合生物学逻辑。从在干旱缺水地区建立节水、稳定、高效、多功能的坡面植被的角度而言,草地和灌丛的蒸散低于乔木林,建立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式的植被可能更利于流域产水和植被稳定。从小流域管理的角度而言,还需考虑在土壤水分承载力空间差异的基础上,探讨能兼顾产水功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植被稳定的植被空间优化配置的理论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森林植被 蒸散 蒸腾 水分平衡
下载PDF
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初探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卫强 李世荣 贺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3年第1期45-48,共4页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是改善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着手,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划分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河流、城市生态环境用水4个方面。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用水用林地实际蒸散... 生态环境用水研究是改善生态环境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用水的内涵着手,结合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山西省生态环境用水划分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河流、城市生态环境用水4个方面。森林植被生态环境用水用林地实际蒸散量表示,全省林地耗水大致为346~477mm;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采用治理前后小流域对比分析方法,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减少流域径流深约为17.62mm(黄河流域)、27.34mm(海河流域);通过对山西省各大河流多年平均最小月径流量和最大月含沙量、输沙量统计分析,计算河流生态环境用水量;城市生态环境用水从城市湖泊环境用水、城市绿化用水、地下水超采恢复用水、城区道路洒水等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生态环境 水资源 森林面积 潜在蒸散量 林木用水量
下载PDF
贵州森林植被历史变迁及其后果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许桂香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69-73,共5页
在阐述贵州森林植被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迁的动因与方式以及变迁引起的严重后果,指出应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可为防止贵州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森林植被 人类活动 历史变迁 贵州
下载PDF
恢复生态学及其在林区矿山植被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金靖博 陆月皎 孙德军 《林业勘查设计》 2008年第2期44-45,共2页
通过对林区矿山开采地形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土地退化等的研究与分析,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林区矿山退化植被的修复途径。
关键词 恢复生态学 林区矿山 植被修复
下载PDF
应用MSS数字图像处理进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探讨 被引量:9
5
作者 许定成 游先祥 韩熙春 《环境遥感》 CSCD 1991年第2期106-112,T001,共8页
本文探讨了应用多时相Landsat Mss图像进行森林动态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差值图像法、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多时相主分量分析法(垂直植被指数法)和分类比较法对提取森林动态变化信息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被指数... 本文探讨了应用多时相Landsat Mss图像进行森林动态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差值图像法、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法、归一化植被指数差值法、多时相主分量分析法(垂直植被指数法)和分类比较法对提取森林动态变化信息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植被指数法都能较好地提取植被动态信息,可用于森林面积消长的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资源 动态监测 遥感 数字图像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可能影响──GIS支持下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育峰 《地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85-94,共10页
本文以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云南腾冲地区香果树分布的影响研究为例,阐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植被影响研究中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技术的有关方法和技术流程,并认为地理信息系统是深入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必备工具。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植被变化 香果树 腾冲
下载PDF
浅谈东莞市大屏嶂森林公园的林相改造 被引量:4
7
作者 林育述 吴外 《广东园林》 2007年第B04期33-36,共4页
随着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尚,市民渴望森林进入城市,绿色进入家庭,健身游园的户外活动已成为时下人们一种共识和追求。市大屏嶂森林公园是我市目前集自然景观与人文... 随着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尚,市民渴望森林进入城市,绿色进入家庭,健身游园的户外活动已成为时下人们一种共识和追求。市大屏嶂森林公园是我市目前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之一,是人们健身游憩和感受森林文化的好去处,也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生态绿洲。文章阐述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工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和建议,为森林公园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公园 植被 林相改造 技术措施 大屏嶂 东莞
下载PDF
六盘山叠叠沟华北落叶松林不同生长特征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韩新生 王彦辉 +5 位作者 邓莉兰 熊伟 于澎涛 李振华 王艳兵 刘千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51,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被分布与生长的关键因素。选择合理的植被生长指标来形象表示和定量表达主要由水分条件决定的植被承载力,对科学指导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修复及考虑水文影响的森林植被经营管理都非常必要。本文在宁夏...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不足是限制植被分布与生长的关键因素。选择合理的植被生长指标来形象表示和定量表达主要由水分条件决定的植被承载力,对科学指导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修复及考虑水文影响的森林植被经营管理都非常必要。本文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叠叠沟小流域,选择27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半阴坡和阴坡2个典型坡面,按坡位从上到下各设置6个样地,调查了林木生长特征的坡面变化,并分析了其对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1)半阴坡样地的平均树高、优势木高、林冠层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低于阴坡,表明半阴坡的植被承载力低于阴坡;2)在2个坡面的林分样地上,乔木冠层的生长季中期叶面积指数的坡位变化均为从坡顶向坡下逐渐增大,在坡面中下部达到最大,然后到坡脚又下降;林分样地的平均树高、优势木高及地上生物量的坡位变化总体趋势与林冠层叶面积指数基本相同,但其最大值多下移到坡面下部,平均树高还存在一些波动;3)林冠层叶面积指数与乔木层及整个植被层的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优势木高显著正相关,但与平均树高、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相关不显著,现存林木密度与植被生物量呈极显著相关。综合分析表明:在初始造林密度和造林年份一致的条件下,比较容易测定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及植被地上总生物量)可替代叶面积指数作为植被承载力的表达指标;在生物量指标缺乏时,还可选用林分优势木高指示植被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承载力 华北落叶松 阴坡 半阴坡
下载PD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Grain Yield of Rainfed Maize in Luvisols of Campeche, México
9
作者 Juan Medina-Méndez Víctor H. Volke-Haller +2 位作者 José I. Cortés-Flores Arturo Galvis-Spínola María de J. Santiago-Cruz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12期1602-1613,共12页
The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soil component, due its favorable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by consequence, on crop yields. So,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quantify the changes throug... The organic matter is an important soil component, due its favorable effects o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by consequence, on crop yields. So,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quantify the changes through the tim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rainfed maize (Zea mays L.) system, in a period of 30 years of continuous crop and in relation to system of natural vegetation system, and also the effects of these changes on the crop yield, in Luvisols soils of State of Campeche, México. In production cycle of 2004, 53 farmer plots in rainfed maize system of different land use time and five sites of forest natural vegetation system were sampled for soil, to quantif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and it was taken data about climate, system management and crop yield. The data were analic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considered the organic matter as function of land use time and factors of soil and management of system, and the crop yield as func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factors of soil, climate and management of system.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diminished from 5.68% in forest natural vegetation system to 3.59% after 16 -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and the soil annual incorporation of vegetative mulch (weeds and stubble of maize) increased the organic matter from 0.14% after 1 - 5 years to 0.46% after 16 -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Without fertilization, the dimin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aused 907 kg&#8901;ha&#8722;1 less of maize yield, and the fertilization with 200 kg&#8901;ha&#8722;1 of diamonic phosphate (36 kg&#8901;N&#8901;ha&#8722;1 and 92 kg P2O5 ha&#8722;1) increased the maize yield 1224 kg&#8901;ha&#8722;1 after 1 - 5 years and 1421 kg&#8901;ha&#8722;1 after 16 - 30 years of cultivation, but not compensed less maize yield of 711 kg&#8901;ha&#8722;1 due the dimin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A mays L. Annual CROPS forest Natural vegetation Land Use Time Soil Properties
下载PDF
封育对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敬丽 王辉 +1 位作者 张学民 郭万军 《陕西林业科技》 2016年第4期18-22,共5页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40a左右生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样方测定法研究了封育2a对不同抚育疏伐保留密度林分林下植物群落植物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是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和500株·hm-2的低效人工林,经封育后林...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40a左右生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样地、样方测定法研究了封育2a对不同抚育疏伐保留密度林分林下植物群落植物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是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和500株·hm-2的低效人工林,经封育后林下植物种类及个体数量都增加,增加者主要为草本植物,增加量低密度林分高于高密度林分;灌木层平均高度和盖度增加,盖度增加幅度低密度林地大于高密度林地;高密度林地草本层优势种(批针薹草)不变,低密度林地原次优势种(小红菊)上升为优势种,而原先的优势种(金毛狗尾草)衰退为次优势;草本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等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高密度样地和低密度样地都有相应提高,封育可以提高林分林下多样性,高密度林分提高幅度大于低密度林分;综合考虑,为改善林下植物群落结构,40a生左右华北落叶松低效人工林抚育改造适宜保留林分密度为500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落叶松 低效人工林 疏伐抚育 封育 林下植被 结构
下载PDF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被引量:230
11
作者 李海奎 雷渊才 曾伟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2,共6页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 利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以回归模型估计法作为乔木林生物量的主要计算方法,以树种含碳率作为生物量转换为碳储量的系数,从单木归并到样地,从样地加权平均至省级区域,估算乔木林碳储量;以加权平均转换系数估算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的碳储量,以模型法估算竹林、灌木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东北两大区;乔木林是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主体;人工林碳储量在中国乔木林碳储量中比例超过15%;阔叶树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均大于针叶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清查 生物量回归模型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小流域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森林植被土壤入渗与贮水特征 被引量:144
12
作者 刘霞 张光灿 +2 位作者 李雪蕾 邢先双 赵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对9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和土壤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森林植被都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混交林的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明显大... 在山东省邹城市刘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内,对9种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和土壤贮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森林植被都具有明显的改良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的作用,混交林的土壤入渗和贮水能力明显大于单纯林,单纯林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和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比荒草坡地高33%和142%,而混交林的分别比荒草坡地高54%和358%。②各种森林植被对土壤(非毛管)滞留贮水功能的改善程度大于对土壤(毛管)吸持贮水功能的改善,混交林的土壤(毛管)最大吸持贮水量比荒草坡地高37%,而平均土壤(非毛管)最大滞留贮水量比荒草坡地高89%。③霍顿(Horton)入渗模型和通用经验入渗模型都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各种森林植被的土壤入渗过程,但菲利浦(Philip)模型对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生态修复过程 森林植被 土壤入渗 贮水特征
下载PDF
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120
13
作者 焦燕 胡海清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248-2252,共5页
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在全国森林资源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六次(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黑龙江省近30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推算.结果表明,黑... 黑龙江省的森林资源在全国森林资源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利用我国第一次(1973~1976年)至第六次(1999~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以及不同树种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黑龙江省近30年来森林碳储量进行了求和推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6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量分别是7.916×108t、5.413×108t、5.661×108t、5.880×108t、6.216×108t和6.011×108t,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30年间黑龙江省的森林是CO2的“汇”;特别是1977~1981年后,黑龙江省森林碳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说明近20年来黑龙江省森林CO2“汇”的作用在增强.如果对现有森林进行更好地抚育和管理,黑龙江省森林作为CO2“汇”的潜力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碳储量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被引量:77
14
作者 郑元润 周广胜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2,共4页
根据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建立了中国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 PP)模型 :N PP=- 0 .6 394- 6 7.0 6 4ln(1- N DVI)经我国 13组森林植被生产力数据的验证表明 ,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符较好。通过与 Chikugo模型和... 根据叶面积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 (N DVI)建立了中国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 (N PP)模型 :N PP=- 0 .6 394- 6 7.0 6 4ln(1- N DVI)经我国 13组森林植被生产力数据的验证表明 ,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相符较好。通过与 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 (周广胜等 ,1996 )预测结果的比较 ,该模型在总体上优于 Chikugo模型和综合模型。表明基于 N DVI的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我国森林植被有良好的适应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 NDVI 天然林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蓄水能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9
15
作者 石培礼 吴波 +1 位作者 程根伟 罗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论文在收集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等3个水文生态功能作用层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山地气候带和群落生活型将长江上游森林归并为14个植被类型,对其降水截留规律和蓄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森林综合蓄水能力中,土壤层和... 论文在收集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等3个水文生态功能作用层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山地气候带和群落生活型将长江上游森林归并为14个植被类型,对其降水截留规律和蓄水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森林综合蓄水能力中,土壤层和枯落物层持水量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对森林蓄水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可以利用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来评价和估算枯落物和土壤蓄水的综合能力。在长江上游各类森林植被中,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铁杉、槭、桦林、云杉林、冷杉林和硬叶常绿阔叶林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这些植被在长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山地垂直带中广泛分布,对整个流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长江上游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森林植被 综合持水能力 蓄水能力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被引量:69
16
作者 焦秀梅 项文化 田大伦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共5页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  基于湖南省第4次(1990~1995年)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生物量测定数据,估算了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和碳密度,分析了它们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植被类型特性.结果表明:湖南省森林植被碳贮量为173.974Tg,在14个地州市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碳贮量最大,为31.047Tg,其它依次是永州市、郴州市和邵阳市,它们的森林植被碳贮量分别为21.527、19.306和19.239Tg,各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的碳贮量最大,为51.588Tg,占湖南省碳贮量的29.65%;湖南省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为15.88t·hm-2,各地州市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密度变化为12.01~17.95t·hm-2,各森林类型中阔叶林的碳密度最大,为32.45t·hm-2,是湖南省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的2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碳贮量 森林植被 碳密度 地理分布 湖南省
下载PDF
山西绵山森林植被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64
17
作者 张峰 上官铁梁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61-465,共5页
本文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Hil的多样性指数(N1和N2)和Alatalo的均匀度指数对山西绵山森林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而均匀度上升。2)各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 本文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Hil的多样性指数(N1和N2)和Alatalo的均匀度指数对山西绵山森林植被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而均匀度上升。2)各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顺序为:蒙椴、槭杂木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白桦林>红桦林>油松林>侧柏林>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3)群落的多样性明显受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山 森林植被 丰富度 均匀度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区林草植被与降水对坡面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67
18
作者 余新晓 张晓明 +2 位作者 武思宏 魏天兴 张学培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6,共8页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林草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各因子之间合作用于坡地产流产沙,增加了影响机制的复杂性。为深入分析降水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对坡地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林草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各因子之间合作用于坡地产流产沙,增加了影响机制的复杂性。为深入分析降水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对坡地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蔡家川流域典型样地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槐和油松林场降雨产流、产沙置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有较好相关性,但相关性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油松林林分郁闭度〈0.6时,产流、产沙量与I30的相关性要更显著于与I10的相关性,而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时,则相反。在林分结构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中,当林分覆盖度〉40%时,林分减水减沙效益显著。林地枯落物和草本植物通过截持降水、增加地表糙率来削减坡面产流产沙量,刺槐和油松林地的枯落物年截流量占降雨总量的13.5%~22%。刺槐和油松林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与密度的增加幅度成正比,当刺槐、油松林的密度超过3000株/hm^2时,稳渗速率增加缓慢。从防蚀角度考虑,可将其作为林分密度的上限。在林分生物量〉14.51 t/hm^2时,植被具有极好的防护功能。通过对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林分郁闭度和草本、枯落物生物量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关联度值均〉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植被 降水 产流产沙 灰色关联分析 黄土区
下载PDF
黄土地区森林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研究 被引量:56
19
作者 余新晓 毕华兴 +1 位作者 朱金兆 吴斌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33-440,共8页
选取黄土地区不同森林植被1)类型的两组4个试验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6年(1988~1993)近70场暴雨洪水的实地观测,对次暴雨(是指一场降雨从开始到终止这一时段)产沙量同森林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含森林覆... 选取黄土地区不同森林植被1)类型的两组4个试验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6年(1988~1993)近70场暴雨洪水的实地观测,对次暴雨(是指一场降雨从开始到终止这一时段)产沙量同森林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出了含森林覆被率的5因子次暴雨产沙模型,进而对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分析。木家岭小流域和庙沟小流域相比,无林流域的产沙量比森林流域高33.4倍,森林的拦沙效益达到96.80%;木家岭流域和庙沟流域相比,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产沙量高4.3倍,森林的相对拦沙效益可达75.53%。同时通过黄土地区森林植被减沙作用的分析,提出了森林植被的拦沙量计算公式,据此可以求得不同降雨条件下,对比流域森林植被的拦沙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水土保持 黄土地区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 被引量:72
20
作者 程堂仁 冯菁 +5 位作者 马钦彦 王玉涛 康峰峰 冯仲科 张彦林 邓向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4,共12页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碳库大小,应用干烧法对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类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及森林植... 为准确估计甘肃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的碳库大小,应用干烧法对该地区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类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生物量标准地资料对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及森林植被的储碳密度和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林分各组分的碳储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锐齿栎、油松、栓皮栎、白桦、红桦、日本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秦岭冷杉、水曲柳、大叶椋子木、五角枫、辽东栎13种乔木树种的器官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501~0.5049,14种灌木和10种草本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0.4446和0.3270,7类林分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0.4221。该地区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范围为0.4676~0.4976;小陇山林区森林植被层平均储碳密度为39.4254t hm^-2,总碳储量为13.3579Tg。8类林分总碳储量分配中,乔木层占98.07%±0.73%,灌木层占1.38%±0.43%,草本层占0.17%±0.08%,枯落物层占0.37%±0.37%。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乔木层的平均储碳密度值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基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碳库分配 含碳率 储碳密度 碳储量 干烧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