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油气成藏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8
1
作者 魏东涛 赵应成 +4 位作者 阿不力米提 陈涛 杨海波 吴梁宇 李世宏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9-350,共12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复杂。为深化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以给区域油气勘探和基础石油地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针对区域构造上存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区段油气成藏的特征及其差异,包...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与成藏过程复杂。为深化对这种复杂性的认识,以给区域油气勘探和基础石油地质研究提供参考信息,针对区域构造上存在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不同区段油气成藏的特征及其差异,包括烃源、储层、圈闭、输导、保存、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区段的油气藏分布层位和成藏特征均不同,展示出油气成藏的差异性。其中,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是二叠系(包括侏罗系)的油气聚集于侏罗系储层中,成藏主控因素是圈闭、保存条件和储层;中段山前冲断带主要是侏罗系和二叠系(包括白垩系)的油气聚集于古近系和白垩系储层中,成藏主控因素是烃源岩、油源断裂和储层;西段四棵树凹陷地区主要是侏罗系(包括古近系)的油气聚集于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储层中,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是运移通道和储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差异性 前陆冲断带 准噶尔盆地南缘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构造变形机制分析方法——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2
作者 于宝利 刘可禹 +3 位作者 郭泊洋 林煜 陈鹏 庞志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0-1098,共19页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褶皱带具横向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纵向构造叠置的变形特征。但该区构造变形机制及样式的不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油气勘探的深入。为探究准南缘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机制及其变形过程,本文利用高精度地震、钻井和岩石力学等资料,根据实际地质条件,重点考虑滑脱层的数量、强度及厚度变化,结合滑脱层纵向组合、横向分布范围及同沉积作用、先存构造等因素,共设计了10组模型,并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强度、厚度及其组合主要控制冲断褶皱带构造纵向叠置关系及构造样式,滑脱层分布及同沉积作用主要控制其横向变形范围,先存构造主要影响后期构造的继承性发育。在此基础上,分段开展了多因素组合模拟实验并与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对比,重构了准南缘构造变形过程,揭示了新生代以来其构造变形机制,即先存断裂、古凸起、三套不同性质滑脱层纵向叠置关系和同沉积作用共同控制了西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下强上弱”“下薄上厚”两套纵向叠置滑脱层控制了中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先存断裂及单套较弱滑脱层控制了东段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该方法可为类似的复杂构造变形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前陆冲断褶皱带 离散元数值模拟 滑脱层 先存构造 同沉积作用
下载PDF
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区域构造大剖面的构建和结构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董有浦 沈中延 +3 位作者 肖安成 王亮 毛黎光 魏国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9-698,共10页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 大巴山冲断带的结构复杂,在平面上城口-房县断裂将其分为北、南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北大巴山被认为是南秦岭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之间的拼合带,南大巴山代表了典型的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南大巴山冲断带进行构造解析。研究指出,南大巴山冲断带剖面上具有多层次和多期次滑脱变形的特点:浅层次的滑脱面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灰岩中的石膏层,卷入的层序为其后的中生界;深层次滑脱体系为沿着震旦系页岩和嘉陵江组膏盐层两个滑动面之间活动形成的冲断变形。完成了切过南大巴山不同构造部位的3条多资料约束的综合地质剖面,以此详细解析了冲断带深浅层次的冲断结构及分布规律,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冲断带的几何结构和运动过程,确定了大巴山和川东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空间对接关系,提出南大巴山冲断带为一多层次、空间上强烈收缩的复杂薄皮冲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冲断带 薄皮构造 剖面几何结构 平衡恢复 古冲断带
下载PDF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新构造变形特征——以川西为例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本亮 雷永良 +2 位作者 陈竹新 贾东 张朝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6-644,共9页
介于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川西前陆冲断带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构造作用的重要场所。本文分别选取川西南段、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米仓山前的区域构造地质剖面来... 介于扬子板块与青藏高原之间的川西前陆冲断带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构造作用的重要场所。本文分别选取川西南段、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米仓山前的区域构造地质剖面来研究沉积地层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发生的构造变形特征。通过前陆冲断构造变形带的宽度、水平缩短量,山体隆升、盆地沉降,新构造对早期古构造的叠加与改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造山带与盆地边缘的冲断构造变形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的同时受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空间位置限制,靠近青藏高原的川西南段到远离它的川北西段,新构造变形强度、新构造变形范围、盆山耦合程度具有依次降低等特征。这种受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控制的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资环效应,特别是对油气资源的聚集与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控制了川西南段晚期次生气藏发育,川西北段和川北西段的早期原生气藏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川西前陆冲断带 陆内变形
下载PDF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建议 被引量:22
5
作者 郑和荣 李铁军 +1 位作者 蔡立国 龙胜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随欧亚大陆的增生而经历了元古代以来的多次构造旋回及多幕次的构造运动 ,其中喜马拉雅期的陆内造山作用使天山两侧、昆仑山北侧等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最终定型。独特的构造背景和演化历史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以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和泥质岩为主的陆相烃源岩 ;长期的生排烃历史和晚期定型的构造圈闭决定了其多期成藏、晚期为主的成藏特征 ;而后期保存条件好、优质盖层发育的区带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勘探上既要借鉴国外相似领域的勘探经验 ,更应加强中国前陆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褶皱带 陆内前陆盆地 油气地质特征 勘探建议
下载PDF
准噶尔南缘新生代断裂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20
6
作者 卢华复 王胜利 贾承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8-174,共7页
准南有三条走向东西右列的新生代冲断褶皱带,是天山北麓右行走滑兼走逆冲断层的尾端冲断扇构造。各冲断褶皱带的西端与天山北麓断层相接触处形成最早,在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主体在中新世晚期约10Ma开始形成,其末端在第四纪才开始形成,... 准南有三条走向东西右列的新生代冲断褶皱带,是天山北麓右行走滑兼走逆冲断层的尾端冲断扇构造。各冲断褶皱带的西端与天山北麓断层相接触处形成最早,在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主体在中新世晚期约10Ma开始形成,其末端在第四纪才开始形成,表现出挤压的构造动力和变形自南向北扩展。准南逆冲构造带的初始时间比天山南麓的库车逆冲构造带晚约8Ma,说明天山造山带因为塑性较高,构造动力传播是耗时的,这与塔里木盆地刚性高、瞬时传递的特征形成对照。瞬时传递构造应力和耗时传递构造动力在空间上的交替出现是印藏陆陆碰撞导致陆内变形传播形式的基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 前陆冲断褶皱带 构造动力耗时和瞬时传递 生长地层 盆山耦合 天山北麓冲断-走滑断层
下载PDF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及其油气潜力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明慧 金之钧 +1 位作者 吕修祥 孙冬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45-750,共6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在古近系膏盐岩之下发育克拉苏三角带 .克拉苏三角带发育时代约在中新世中期 ,位于古近系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之间 ,为Ⅱ类三角带 .上新世时 ,该三角带底部被突破 ,库车褶皱冲断带前缘扩展至秋里塔...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在古近系膏盐岩之下发育克拉苏三角带 .克拉苏三角带发育时代约在中新世中期 ,位于古近系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之间 ,为Ⅱ类三角带 .上新世时 ,该三角带底部被突破 ,库车褶皱冲断带前缘扩展至秋里塔格构造 .克拉苏三角带的发展与超压封套的发生有关 ;突破层位在伊 -蒙混层向伊利石的转换边界 .克拉苏三角带深层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苏三角带 油气勘探 库车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 构造几何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