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山两侧前陆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 被引量:125
1
作者 刘和甫 梁慧社 +2 位作者 蔡立国 夏义平 刘立群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27-741,共15页
天山造山带呈W形结构,由V形结构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复合而成。两者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南天山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扩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洋盆,在志留—泥盆纪时俯冲,延续至石炭纪碰撞,旋回时限达400Ma以上,应属威尔逊旋回造山模式。北天山... 天山造山带呈W形结构,由V形结构的南天山和北天山复合而成。两者具有不同的造山模式。南天山自震旦纪开始张裂,扩展为被动大陆边缘和洋盆,在志留—泥盆纪时俯冲,延续至石炭纪碰撞,旋回时限达400Ma以上,应属威尔逊旋回造山模式。北天山应自泥盆纪开始弧后扩张,形成泥盆—石炭纪边缘海小洋盆,在石炭纪晚期闭合,旋回时限约100Ma,应属于弧后造山模式。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主要分为两期:早期由于楔冲作用所产生的薄皮褶皱和冲断层;后期则由于天山隆升重力滑动所产生的褶皱及重力正断层和逆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模式 构造样式 前陆盆地 冲断带 天山
下载PDF
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剖面分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伍秀芳 刘胜 +2 位作者 汪新 杨树锋 顾雪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0-271,共12页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 依据帕米尔—西昆仑北麓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 3条构造剖面的详细分析 ,发现帕米尔—西昆仑北麓除山根地带发育高角度断层外 ,基本上以低角度逆掩断层为主 ,形成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褶皱变形。乌泊尔地区表现为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滑移的隐伏冲断层和上覆褶皱 ;苏盖特—齐姆根—甫沙地区表现为山前的三角带和向盆地扩展的两排背斜带。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主要构造变形时间始于上新世早期 (距今约 4.6Ma) ,断层、褶皱的变形时代由山前向盆地逐步变新 ,变形强度由山脉向塔里木盆地逐步减弱。帕米尔—西昆仑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缩短量为 2 0~ 70km ,缩短率为 35 %~ 5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褶皱冲断带 地震剖面叠瓦逆掩席 三角带 构造缩短率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滑脱层厘定 被引量:32
3
作者 董臣强 孙自明 洪太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造山带北侧,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的叠加,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构造滑脱层。构造滑脱层的存在不仅是制约该区盖层滑脱型构造样式形成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造成深层与浅层构造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通过大量地表露头的观察和地震资料的解释,系统识别和厘定了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和新近系塔西河组等共6个与大套泥岩、膏泥岩和煤系地层相关的主要构造滑脱层。不同地区往往发育有一个或多个构造滑脱层,层位上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滑脱层的识别和厘定对该区构造建模和准确落实地下含油气构造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滑脱层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前陆褶皱-冲断带盐相关构造 被引量:30
4
作者 汤良杰 郭彤楼 +3 位作者 余一欣 金文正 李儒峰 周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48-1056,共9页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 以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T1j)和雷口坡组(T2l)含膏盐碳酸盐岩层系为界,可以将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组合,盐下构造-层序组合由震旦系-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组成,属于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为主的沉积;盐层构造-层序组合由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组成,属于一套含厚层膏盐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盐上构造-层序组合由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侏罗系、白垩系组成,属于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川东北地区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构造变形样式,主要有基底卷入叠瓦冲断强变形带、基底卷入与盐层滑脱叠合变形带、隐伏盐相关构造滑脱变形带、双重构造、堆垛式三角带构造和背冲断块构造等。由于该区盐岩层厚度相对较薄,盐岩层系总体作为一个大型滑脱层系,控制川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川东北地区主要构造变形机制包括区域挤压缩短作用、盐岩层塑性流动和滑脱作用、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重力滑动和重力扩展作用等。川东北地区与三叠系盐岩层系有关的构造变形控制该区油气圈闭样式,有利于油气聚集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碳酸盐岩层系 变形机理 四川盆地东北部
下载PDF
受盐层影响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以库车秋立塔克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余一欣 汤良杰 +3 位作者 王清华 杨文静 彭更新 雷刚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4,11,共5页
褶皱-冲断带和盐相关构造均十分发育的秋立塔克地区构造极其复杂,该地区新生界内部存在两套起滑脱层作用的膏盐层。受滑脱层位置变化影响,垂向上和平面上的构造变形特征均具有很大差别。地震剖面识别出的构造样式主要有盐焊接、断层滑... 褶皱-冲断带和盐相关构造均十分发育的秋立塔克地区构造极其复杂,该地区新生界内部存在两套起滑脱层作用的膏盐层。受滑脱层位置变化影响,垂向上和平面上的构造变形特征均具有很大差别。地震剖面识别出的构造样式主要有盐焊接、断层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转折褶皱、三角带及其混生构造样式和基底卷入型断层相关褶皱等。秋立塔克地区盐相关构造形成的主要动力是挤压应力,其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楔状地层、滑脱背斜、滑脱断层和对冲断裂形成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冲断带 构造特征 构造带 库车 前陆 构造变形特征 断层传播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基底卷入型 相关构造 位置变化 地震剖面 滑脱褶皱 挤压应力 构造形成 形成过程 滑脱断层 滑脱层 膏盐层 新生界 三角带
下载PDF
滇桂交界区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 被引量:28
6
作者 吴根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71,共8页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 最近发现的蛇绿岩指示中、越交界区发育一条古特提斯的地缝合线 ,分开了越北地块和华南次大陆。滇桂交界处的印支期前陆褶皱冲断带为古特提斯造山带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讨论了冲断 -推覆构造的特征 ,提出该地的古特提斯洋具复杂的大陆边缘 ,沿北西走向段先发生碰撞 ,之后沿北东东向段发生碰撞 ,北西向断裂则发生右行的走滑 (或右行斜冲 )活动。冲断作用是向北或北东扩展的 ,仰冲的增生杂岩可能掩埋了大部分磨拉石沉积 ,造成了磨拉石不发育的假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推覆构造 前陆褶皱冲断带 古特提斯造山带 滇桂交界区
下载PDF
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时间的地层学证据 被引量:22
7
作者 方世虎 郭召杰 +4 位作者 张志诚 吴朝东 王美娜 袁庆东 张锐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4-28,共5页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 乌鲁木齐附近天山北缘喀拉扎背斜及其周缘的地层学分析表明,上中新统—上新统昌吉河群(N1-2ch)(相当于独山子组N1-2d)是喀拉扎山地区发育的生长地层,是喀拉扎背斜形成时的同构造沉积层序.这个结论表明,包括喀拉扎背斜在内的天山北缘第一排前陆冲断构造带形成于晚中新—上新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学 沉积地层 前陆褶皱冲断带 喀拉扎背斜
下载PDF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与扬子北缘构造变形的关系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三忠 张国伟 +5 位作者 董树文 刘晓春 王岳军 刘博 钱存超 刘恩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549-3562,共14页
大别山造山带及其"前陆"形成于三叠纪,是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块经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的产物。研究表明,该"前陆"实际是扬子地块中部的九岭基底隆升带演化相关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横贯大别山造山带的大地... 大别山造山带及其"前陆"形成于三叠纪,是华北陆块与扬子地块经长期构造演化、最终碰撞的产物。研究表明,该"前陆"实际是扬子地块中部的九岭基底隆升带演化相关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带。综合横贯大别山造山带的大地电磁探测、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探测、天然地震波(P波)层析成像研究、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示大别山造山带及扬子地块北缘的地壳物性、速度结构、莫霍面错断、变形特征等,发现该区上、下地壳结构具有不一致性,总体表现为鱼骨刺状;并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断扬子地块北缘深层向南逆冲的构造与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及折返过程密切相关,而浅部构造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与大别山造山带向南的逆冲推覆构成对冲构造样式。最后,本文讨论了该区大地构造演化和背景,分析了其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俯冲作用 前陆褶冲带 超高压变质岩 滑脱层
下载PDF
西昆仑甜水海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冬冬 陈汉林 +5 位作者 杨树锋 沈晓华 竺国强 李继亮 张国成 肖文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4-141,共8页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其变形强度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区三叠纪的沉积是一套典型的深水—半深水的复理石建造,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其变形具有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特征,并将褶皱冲断带按变形特征分为5个带。提出了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甜水海地区在三叠纪末前,是羌塘陆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晚三叠世末,该陆块与北面的塔里木板块南缘山弧发生碰撞,造成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停止,进入前陆的逆冲、褶皱、抬升剥蚀和前陆盆地形成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前陆褶皱冲断带 构造样式 甜水海地区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南界襄樊—广济断裂带的演化规律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浩乾 朱光 +3 位作者 鞠林雪 詹润 林少泽 严乐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0-305,共16页
自中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深俯冲作用以来,大别造山带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主要经历过两次变形事件:1)早期变形事件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的造山带折返阶段,表现为造山带南边界上的韧性剪切带。这期北西—南东走... 自中三叠世扬子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深俯冲作用以来,大别造山带南界上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主要经历过两次变形事件:1)早期变形事件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的造山带折返阶段,表现为造山带南边界上的韧性剪切带。这期北西—南东走向的剪切带向南西陡倾,发育北西—南东向的矿物拉伸线理,主要为右行走滑的运动性质,属于造山带斜向折返的侧边界走滑剪切带。造山带折返过程中将前陆褶断带北缘原先东西向褶皱改造为北西—南东走向。2)晚期变形事件发生在晚侏罗世,表现为脆性逆冲断层,使得前陆褶断带向北东逆冲在造山带南缘之上,同时在前陆上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带的晚期逆冲活动与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同时发生,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活动的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前陆褶断带 襄樊—广济断裂带 张八岭单元 造山带折返
下载PDF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几何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扬 王存智 +1 位作者 程万强 杨坤光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7,共11页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 南大巴前陆冲断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部位,是晚三叠世扬子-秦岭俯冲碰撞与中新生代以来陆内造山形成的。根据构造变形的几何学特点,自北东向南西发育紧靠城口断层的根带、坪坝断裂与鸡鸣寺断裂之间的中带、镇巴-鸡鸣寺断裂与铁溪-巫溪隐伏断裂之间的锋带。各带发育不同的构造变形:根带的冲断层系统以逆冲叠瓦构造为主控构造组合,同时发育构造三角带、冲起构造和双重构造等组合;中带的冲断褶皱系统以发育断层相关褶皱组合为主;锋带发育为滑脱褶皱系统,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主控构造,同时发育了箱状背斜、膝折构造、倒转背斜、平卧褶皱、紧闭背斜、同斜背斜、虚脱不协调背斜等滑脱褶皱。垂向上发育3套区域性滑脱层:震旦系泥页岩和寒武系泥页岩、志留系泥页岩、下三叠统膏盐岩;在南秦岭自北而南的推覆作用下,依次沿这3套滑脱层逐级抬升而向南滑脱,存在"推覆作用(叠层滑动)→冲断作用(切层滑动)→层滑作用(顺层滑动)"的滑脱变形序列,从而造就南大巴的多种构造变形类型及其有序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类型 前陆冲断带 成因机制 滑脱层 南大巴
下载PDF
波斯湾油气风云与中国中西部油气开发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和甫 李小军 刘立群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87-193,共7页
波斯湾盆地与中国中西部盆地同属特提斯构造域 ,有着类似的演化特征 :早期离散期形成裂谷盆地 ;中期漂移期形成克拉通盆地 ;晚期聚合期形成前陆盆地 ,构成大型叠合盆地。克拉通盆地内同期隆起有利于油气的早期运移富集 ;前陆盆地内褶皱... 波斯湾盆地与中国中西部盆地同属特提斯构造域 ,有着类似的演化特征 :早期离散期形成裂谷盆地 ;中期漂移期形成克拉通盆地 ;晚期聚合期形成前陆盆地 ,构成大型叠合盆地。克拉通盆地内同期隆起有利于油气的早期运移富集 ;前陆盆地内褶皱—冲断带发育 ,裂隙常构成良好的储层形成晚期油气藏 ;构造枢纽带常构成油气富集带 ;碳酸盐—蒸发岩层序中孔隙—溶洞—裂缝构成完整的储集—渗滤体系 ,在总体上形成复合油气系统。中国中西部油气勘探新区应重视碳酸盐台地与碎屑重力流盆地之间的枢纽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盆地 前陆盆地 同期隆起 褶皱-冲断带 碳酸盐-蒸发岩层序 枢纽带 油气开发
下载PDF
从前陆褶皱冲断带看大地构造相分析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肖文交 李继亮 何海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6,共10页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 以浙西北为例,基于上二叠统长兴组(P_2c)和大隆组(P_2d)以及下三叠统政棠组(T_1z)深水浊积岩的发现,初步认为该区古生代至早三叠世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楔特征。综合大地构造分析进一步表明研究区构造样式总体上以向北西逆冲的冲褶席(duplex)为特征,构造变形强度和密度自南东向北西呈递减趋势。自南东向北西具明显的分带性。该区大地构造相主要为前陆褶皱冲断带相,而上三叠统乌灶组(T_3w)为前陆磨拉石盆地相,二者可能是该区始于早中生代(T_1—T_3)造山作用的响应。大地构造相分析不仅较为圆满地解释了研究区的众多地质现象,为造山带模式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能为研究区提出新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岩 前陆褶皱冲断带 大地构造相 构造样式
下载PDF
天山北麓晚新生代独山子—安集海褶皱冲断带构造分析及其对河流改道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锐 郭召杰 +1 位作者 张志诚 袁庆东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5-219,共5页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天山强烈变形隆升,并在南北两侧形成了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天山北缘由南向北发育了3排褶皱-冲断带,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构造形成于第四纪以来.根据野外地表考察结果并利用...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天山强烈变形隆升,并在南北两侧形成了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天山北缘由南向北发育了3排褶皱-冲断带,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构造形成于第四纪以来.根据野外地表考察结果并利用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资料,定量分析了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确定了他们的变形时间和变形量.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最小缩短量分别为4 340 m和1 240 m,缩短率分别为15.74%和7.2%,由于构造隆升幅度的差异,造成了发育于北天山山前的一系列河流发生横向迁移,奎屯河和安集海河偏流向东发生河流改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缘 前陆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河流改道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Structural Style of Tianshan and Adjacent Basins,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5
15
作者 Lin Hefu(Eepart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Liang Huishe (Hebei College Of Geology, Shijiazhuang 050031)Cai Liguo(Eepartment of Energy Resources Ge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pces, Beijing 100083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46-54,共9页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has a W-shape, composed of the V-shape Southern Tianshan and Northern Tianshan with different orogenic models .The Southern Tianshan broke off from the Sinian, forming a passive continenta... The Tianshan orogenic belt has a W-shape, composed of the V-shape Southern Tianshan and Northern Tianshan with different orogenic models .The Southern Tianshan broke off from the Sinian, forming a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ocean, and closed during Silurian and Devoaian. It belongs to the Wilson cycle orogenic model. The net duration is about 400 My.The Northern Tianshan began back-arc spreading during Devonian, forming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marginal sea, and dosed during Late Carboaiferous. It belongs to the non-Wilson cycle orogeulc model or back-arc orogenic model. The duration is about 100 My .Deformation of the foreland fold-thrust belt occurred in two stages: in the early stage, folds and thrusts were formed by wedge-thrusting and lateral compression, while in the later stage, folds, gravitational normal faults and reveal faults were formed by the uplift of the Tianshan range and by gravity-gli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osite orogeaic belt foreland basin foreland fold-thrust belt Tianshan.
下载PDF
冲断构造带深层变形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本亮 陈竹新 +4 位作者 谢会文 雷刚林 雷永良 张朝军 边海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的精细解剖和三维空间内构造变形的准确刻画,发现前陆冲断带深层构造变形的分布并非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褶皱构造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前陆冲断构造位移量及各个断层位移量的大小所控制,各个断层控制的逆冲岩席在垂向上相互叠置、侧向上交叉对接、走向上错落有致,3D立体空间内由多个次级弧形体组成鳞片状分布。本文以中国天然气勘探最为成功、勘探资料最为详实的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通过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揭示出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位移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分异和转换,进而控制冲断带内部构造岩席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展布特征,并在3D立体空间内揭示冲断岩席受构造位移量的控制而成鳞片状分布的规律,控制这一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是冲断构造位移量与冲断岩席长度之间定量的几何关系。这一认识提升了油气藏评价和构造圈闭描述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构造位移量 构造运动学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 三维构造
下载PDF
塔西南甫沙地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和乌泊尔地区背驮盆地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光明 李忠海 周永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74-1693,共2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发育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甫沙地区)和背驮盆地(乌泊尔地区)两种明显不同的构造类型。为了探讨它们的不同成因,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开展了一系列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遵循平面应变的黏弹塑性本构模型,设置两个滑脱层和三个能干层。同时考虑基底沉降、同构造剥蚀和沉积,缩短速率为8mm/a,剥蚀速率为每年侵蚀基准面以上高程的3×10-7(相当于每1000m每年剥蚀0.3mm)。在基底水平的情况下,采用均一的沉降速率1.6mm/a并以填平补齐的方式进行沉积时,3.5 Ma后发育成与甫沙地区相似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而当模型采用中部小两端大的拱形沉降速度以及填平补齐的沉积时最终发育成背驮盆地,和乌泊尔地区地质原型接近。模拟结果表明,同构造沉积地层对褶皱冲断带的影响巨大,当沉积物大量堆积在褶皱冲断带前缘时有利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的形成,而沉积物大量堆积在逆冲楔顶与斜坡时则更有利于背驮盆地的发生。模拟结果认为甫沙地区和乌泊尔地区都接受了填平补齐的沉积方式,但基底沉降差异造成了两者的构造样式明显不同。在小范围内(后陆至前陆小于80km),甫沙地区基底以水平方式发生沉降,褶皱冲断带前缘接受了大量沉积;而乌泊尔地区基底在挤压下发生弯曲,使得后陆发生了更大的沉降从而接受了更多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 前陆褶皱冲断带 背驮盆地 被动顶板双重构造 同构造沉积 滑脱层
下载PDF
前陆盆地及其对褶皱冲断带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
18
作者 丁文君 孙珞 +2 位作者 关博 蒋琦 李智慧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5-18,50,共5页
前陆盆地是研究盆山耦合最理想的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主要目标。阐述了前陆盆地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褶皱逆冲带的沉积响应,指出了可以通过包括不整合面、粗碎屑(砾岩)沉积体、盆地沉降中心迁移、前隆的隆升和迁移、沉积物碎... 前陆盆地是研究盆山耦合最理想的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主要目标。阐述了前陆盆地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其对褶皱逆冲带的沉积响应,指出了可以通过包括不整合面、粗碎屑(砾岩)沉积体、盆地沉降中心迁移、前隆的隆升和迁移、沉积物碎屑组分变化等标识来识别前陆盆地对褶皱冲断带构造作用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褶皱冲断带
下载PDF
南大巴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样式及变形机制分析 被引量:88
19
作者 李智武 刘树根 +2 位作者 罗玉宏 刘顺 徐国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按照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从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又包括叠瓦断层带、断层-褶皱带和滑脱...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四川盆地的过渡部位,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按照构造变形样式及其组合特征,从北东向南西可依次划分为北大巴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南大巴山前陆褶皱-冲断带(又包括叠瓦断层带、断层-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等3个亚带)和四川盆地东北部低缓构造区等3个构造带(区)。南大巴山冲断带地表构造以类侏罗山式褶皱为显著特征,主要发育叠瓦断层系、断层相关褶皱、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反冲断层系和冲起构造等变形样式。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和滑脱层是控制南大巴山及其前缘构造变形的主要因素,结合区域地质研究成果,建立了南大巴山及其前缘地区依次从震旦系-下寒武统-志留系-中下三叠统逐渐抬高的多层次滑脱前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巴山 冲断带 滑脱层 构造样式 变形机制 构造模式
下载PDF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断裂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中亚地区晚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约束 被引量:92
20
作者 李锦轶 杨天南 +1 位作者 李亚萍 朱志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17-1826,共10页
卡拉麦里断裂带是新疆北部乃至中亚地区一条显著的大型断裂带,是在古生代洋盆关闭以后形成的。对于其前身古洋盆关闭过程中的古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极性,在地质界有单向俯冲和双向俯冲2种对立的认识,对于该带是否是不同古板块之间的缝合... 卡拉麦里断裂带是新疆北部乃至中亚地区一条显著的大型断裂带,是在古生代洋盆关闭以后形成的。对于其前身古洋盆关闭过程中的古洋岩石圈板块的俯冲极性,在地质界有单向俯冲和双向俯冲2种对立的认识,对于该带是否是不同古板块之间的缝合带也存在截然不同的论点。根据20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和对前人资料的综合研究,简要地论述了该断裂带及其南侧地区的地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提出了该带是弧后盆地关闭的遗迹,其南侧为弧后盆地被动边缘,在该弧后盆地关闭的过程中古洋岩石圈板块向北俯冲的论点。最后,简要地探讨了该带对东准噶尔古构造-成矿格局演变和中亚地区古生代洋陆格局重建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断裂带 弧后盆地被动陆缘 前陆褶皱冲断带变形 向北单向俯冲 古构造-成矿格局的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