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法综述
被引量:
6
1
作者
翟建
张伟伟
王焕玲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367,共14页
大迎角下飞行器的常规舵面处于机身/弹身的尾涡中,偏航控制能力严重下降。同时,背风侧的非对称涡系导致压力非对称分布,从而诱发出一个几乎与法向力同量级的侧向力,并伴随着很大的偏航力矩。前体涡控制方法可以为细长飞行器提供所需的...
大迎角下飞行器的常规舵面处于机身/弹身的尾涡中,偏航控制能力严重下降。同时,背风侧的非对称涡系导致压力非对称分布,从而诱发出一个几乎与法向力同量级的侧向力,并伴随着很大的偏航力矩。前体涡控制方法可以为细长飞行器提供所需的偏航力矩,在大迎角机动飞行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近十年发展的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面的新方法。其中,被动控制方法包括边界层转捩带、微鼓包、微凹坑、边条、自激振荡旗帜和涡流发生器等;主动控制方法包括等离子体激励器、单孔位微吹气、轴向吹气、合成射流激励器、非定常小摆振片和充气边条等。着重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控制效果、机理和适用范围。在这些方法中,涡流发生器、合成射流激励器、非定常小扰动片、等离子体激励器、单孔位微吹气等线性控制方法均有可能提高细长体飞行器大攻角时的机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对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未来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迎角
细长体
前体涡控制
侧向力
非对称涡
偏航控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新型丝状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前体涡控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高超
倪章松
+1 位作者
薛明
郑博睿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2,共14页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D推力效率显著提升。基于优化后的DBD激励器,将其应用于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未施加等离子体控制时,压力测量以及PIV结果均表明细长体背风区流场为明显的非对称涡结构;在等离子体激励下,该非对称涡结构可变为对称甚至反向非对称,且非稳态激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稳态激励。研究发现,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与背风区原始涡系结构有关,其中包含对称涡系和非对称涡系。本文研究为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涡
丝状电极DBD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非对称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微吹气前体非对称涡控制
被引量:
3
3
作者
叶楠
程克明
+2 位作者
顾蕴松
王奇特
陈永和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3-1770,共8页
采用测力、测压以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流场测试试验技术,针对细长弹体大攻角时前体非对称涡控制的问题,应用连续有源微吹气与双出口合成射流微吹气手段,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有源微吹气控制时,在不同攻...
采用测力、测压以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流场测试试验技术,针对细长弹体大攻角时前体非对称涡控制的问题,应用连续有源微吹气与双出口合成射流微吹气手段,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有源微吹气控制时,在不同攻角选择适当的吹气流量可以将侧向力控制为零;双出口合成射流微吹气控制时,改变控制电压可以起到侧向力比例控制的效果。流场测试结果显示,弹体产生侧向力时背风涡为非对称结构,合成射流控制具有一定的控制频选特性。低频控制时,涡左右摆动,时均结果为对称分布;高频控制时,左右涡位置稳定,为对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长弹体
微吹气
合成射流
前体涡控制
流动控制
控制频选特性
比例控制
原文传递
双合成射流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
4
作者
李琳恺
黄紫
+3 位作者
顾蕴松
彭振钧
张宗源
雷雨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4,共9页
为推进前体非对称涡流动控制方法在飞行器大迎角飞行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双合成射流的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研发了一套机载型双合成射流控制装置及模型自由飞验证机,通过风洞半自由飞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了利用前...
为推进前体非对称涡流动控制方法在飞行器大迎角飞行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双合成射流的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研发了一套机载型双合成射流控制装置及模型自由飞验证机,通过风洞半自由飞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了利用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实现尾旋改出和大迎角姿态控制的可行性;同时,依靠飞行测控系统和机载压力测量系统,实现飞行器姿态及前体表面压力的同步测量,可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效能进行有效评估。风洞半自由飞实验结果表明:在60°迎角下,双合成射流可有效控制前体非对称涡相对位置,产生偏航力矩,实现大迎角航向操纵。在模型自由飞实验中,该技术可在常规方向舵失效的迎角下实现尾旋改出,可控尾旋角速度达到173(°)/s;依靠该技术,验证机可在大迎角飞行时进行快速偏航操控,由控制输入到偏航角速度改变的时滞小于0.5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非对称涡控制
双合成射流
大迎角
模型自由飞
尾旋改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法综述
被引量:
6
1
作者
翟建
张伟伟
王焕玲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4-367,共14页
基金
高等学校创新引智计划(B17037)
文摘
大迎角下飞行器的常规舵面处于机身/弹身的尾涡中,偏航控制能力严重下降。同时,背风侧的非对称涡系导致压力非对称分布,从而诱发出一个几乎与法向力同量级的侧向力,并伴随着很大的偏航力矩。前体涡控制方法可以为细长飞行器提供所需的偏航力矩,在大迎角机动飞行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近十年发展的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面的新方法。其中,被动控制方法包括边界层转捩带、微鼓包、微凹坑、边条、自激振荡旗帜和涡流发生器等;主动控制方法包括等离子体激励器、单孔位微吹气、轴向吹气、合成射流激励器、非定常小摆振片和充气边条等。着重介绍了各种方法的控制效果、机理和适用范围。在这些方法中,涡流发生器、合成射流激励器、非定常小扰动片、等离子体激励器、单孔位微吹气等线性控制方法均有可能提高细长体飞行器大攻角时的机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最后,对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法的应用前景和未来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大迎角
细长体
前体涡控制
侧向力
非对称涡
偏航控制
Keywords
high
angle
of
attack
slender
body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side
force
asymmetric
vortex
yaw
control
分类号
V211.42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新型丝状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前体涡控制
被引量:
4
2
作者
高超
倪章松
薛明
郑博睿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出处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9-5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2256)。
文摘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D推力效率显著提升。基于优化后的DBD激励器,将其应用于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未施加等离子体控制时,压力测量以及PIV结果均表明细长体背风区流场为明显的非对称涡结构;在等离子体激励下,该非对称涡结构可变为对称甚至反向非对称,且非稳态激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稳态激励。研究发现,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与背风区原始涡系结构有关,其中包含对称涡系和非对称涡系。本文研究为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前体涡
丝状电极DBD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
非对称涡
Keywords
forebody
vortex
wire-based
DBD
plasma
flow
control
asymmetric
vortices
分类号
O539 [理学—等离子体物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微吹气前体非对称涡控制
被引量:
3
3
作者
叶楠
程克明
顾蕴松
王奇特
陈永和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
中航工业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出处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3-1770,共8页
基金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文摘
采用测力、测压以及粒子图像测速(PIV)流场测试试验技术,针对细长弹体大攻角时前体非对称涡控制的问题,应用连续有源微吹气与双出口合成射流微吹气手段,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有源微吹气控制时,在不同攻角选择适当的吹气流量可以将侧向力控制为零;双出口合成射流微吹气控制时,改变控制电压可以起到侧向力比例控制的效果。流场测试结果显示,弹体产生侧向力时背风涡为非对称结构,合成射流控制具有一定的控制频选特性。低频控制时,涡左右摆动,时均结果为对称分布;高频控制时,左右涡位置稳定,为对称分布。
关键词
细长弹体
微吹气
合成射流
前体涡控制
流动控制
控制频选特性
比例控制
Keywords
slender
body
microblowing
synthetic
jet
forebody
vortex
control
flow
control
control
frequency
selection
characteristics
proportional
control
分类号
V211.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双合成射流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
4
作者
李琳恺
黄紫
顾蕴松
彭振钧
张宗源
雷雨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非定常空气动力学与流动控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6-104,共9页
基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S2022013)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文摘
为推进前体非对称涡流动控制方法在飞行器大迎角飞行控制方面的应用,提出并发展了一种基于双合成射流的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研发了一套机载型双合成射流控制装置及模型自由飞验证机,通过风洞半自由飞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了利用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实现尾旋改出和大迎角姿态控制的可行性;同时,依靠飞行测控系统和机载压力测量系统,实现飞行器姿态及前体表面压力的同步测量,可对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效能进行有效评估。风洞半自由飞实验结果表明:在60°迎角下,双合成射流可有效控制前体非对称涡相对位置,产生偏航力矩,实现大迎角航向操纵。在模型自由飞实验中,该技术可在常规方向舵失效的迎角下实现尾旋改出,可控尾旋角速度达到173(°)/s;依靠该技术,验证机可在大迎角飞行时进行快速偏航操控,由控制输入到偏航角速度改变的时滞小于0.5 s。
关键词
前体非对称涡控制
双合成射流
大迎角
模型自由飞
尾旋改出
Keywords
forebody
asymmetric
vortex
control
alternating
synthetic
jet
high
AoA
model
free
flight
spin
recovery
分类号
V211.7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迎角前体涡控制方法综述
翟建
张伟伟
王焕玲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新型丝状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前体涡控制
高超
倪章松
薛明
郑博睿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微吹气前体非对称涡控制
叶楠
程克明
顾蕴松
王奇特
陈永和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3
原文传递
4
双合成射流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技术及模型自由飞实验验证
李琳恺
黄紫
顾蕴松
彭振钧
张宗源
雷雨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