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3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ants and Inversion in the ABL over the City of Lanzhou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强 李宏宇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879-886,共8页
By analyzing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urban area and over the rural area of the city of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aytime inversion intensity and the pollutant concentr... By analyzing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urban area and over the rural area of the city of Lanzhou, Gansu Province, Chin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aytime inversion intensity and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are studi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potential temperature, specific humidity profiles,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ABL,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global radiation on the ground. It was shown that the daytime inversion is a key factor in controlling air pollution concentration. A clear and positive feedback process between the daytime inversion intensity and the air pollutants over the city was fou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s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the terrain and air pollutants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daytime inversion are discussed. The solar radiation as the essential energy source to maintain the inversion is analyzed, as are various out-forc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version and air pollutants. At last, a physical frame of relationships of air pollution with daytime inversion and the local and out-forcing factors over Lanzhou is bui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ationship Lanzhou City INVERSION POLLUTANT out-forcing factors
下载PDF
Why Is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xtremely Strong in 2018?——Collaborative Effects of SST and Snow Cover Anomalies 被引量:14
2
作者 Lijuan CHEN Wei GU Weijing LI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593-608,共16页
In 2018,summer precipitation was above normal in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below normal aroun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due to an extremely stro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 In 2018,summer precipitation was above normal in North and Northwest China and below normal around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due to an extremely strong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East Asia and key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ASM in 2018 a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ed an anomalous cyclonic circulation near the Philippines,while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located more northward than its normal position.In the mid–high latitudes,a nega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center was found near the Ural Mountains,suppressing the blocking activity.Under such a circulation pattern,precipitation nea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decreased because local divergence and subsidence intensified,whereas precipi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increased due to large amounts of water vapor transport by anomalously strong southerly winds.Further analyses reveal that the strong EASM circulation in 2018 might result from the joint influences of several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The weak La Ni?a event that started from October 2017,the positive North Atlantic Tripolar mode(NAT)in spring 2018,and the reduced snow cov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winter 2017/18 all collaboratively contribu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near the Philippines,leading to the extremely strong EASM.Especially,the positive NAT and the reduced Tibetan snow cover may have caused the negativ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near the Ural Mountains,in favor of a strong EASM.The above external factors and their reinforcing impacts on the EASM are further verified by two groups of similar historical c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xternal forcing factors La Nina North Atlantic Tripolar mod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snow cover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全球变暖与变冷利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秀铭 赵国永 +2 位作者 李平原 吕镔 陈渠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在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4次评估报告影响下,全球变暖达到前所未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各国人民似乎对"气候变暖"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只要是灾难,不论水灾还是旱灾,不管是降温的雪灾还是高温的热浪,各国媒... 在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4次评估报告影响下,全球变暖达到前所未有家喻户晓的程度.各国人民似乎对"气候变暖"有谈虎色变的感觉.只要是灾难,不论水灾还是旱灾,不管是降温的雪灾还是高温的热浪,各国媒体均将这些灾害与"气候变暖"紧密联系起来,IPCC第四次报告也是如此.气候真的变暖了吗?真的那么严重变暖了吗?气候变暖真的给人类带来的只是可怕灾难而没有益处吗?水灾与旱灾是一对矛盾的2个方面,如何都能够由"全球变暖"一个因素所导致?地质记录表明,气候冷暖波动是地球气候变化一般形式,过去在人类能够影响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以前,地球气候就是一直在不断地冷暖变化着的.驱动地球冷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球接收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不变的气候是短期的,是暂时的,而变化的气候却是长期和永恒的.持续了约550年变冷小冰期于1850年结束,随后进入暖期则是正常的自然过程.人类活动最大可能只是叠加了变暖的影响.本研究综合对比分析全球变暖和全球变冷2种气候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后果,认为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结果是利大于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驱动原因 全球变冷 冷暖利弊
下载PDF
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玲 王艳杰 +2 位作者 陈赛男 李银娥 钟敏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利用快速同化系统LAPS资料,结合卫星、雷达、GPS和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地区连续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强迫机制明显不同,分别为热力因子... 利用快速同化系统LAPS资料,结合卫星、雷达、GPS和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2年7月12—13日鄂东北地区连续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鄂东北地区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强迫机制明显不同,分别为热力因子主导的暖平流强迫和动力因子主导的锋生强迫。在两种不同动力机制条件下,第一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不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高,强降水主要位于黑体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梯度大值区,产生的降水强度较大,并伴有强雷电活动;第二次大暴雨过程对流云团呈对称分布,强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强降水主要位于TBB大值中心,表现为明显的暖云降水。但在两种动力机制下,两次大暴雨过程均形成了长时间的降水,一方面由于边界层冷池的冷出流与南风入流在对流系统后侧交汇,形成后向传播,强降水单体传播和移动相互抵消,从而使对流系统稳定维持;另一方面由于对流系统移动方向与引导气流方向一致,强降水单体依次经过同一地点,产生较大的累积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强迫机制 动力因子 热力因子
下载PDF
基于GCM模式预报的江西汛期降水降尺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超美 宋进波 +2 位作者 章毅之 蔡娟 马锋敏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7年第3期171-177,共7页
基于1951—2013年江西省87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偏相关统计方法选取影响江西省汛期降水的强迫因子,并进行归因分析,最终基于GCM模式预报结果建立江西省汛期降水的降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对江西省汛期降水产... 基于1951—2013年江西省87个台站逐日降水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偏相关统计方法选取影响江西省汛期降水的强迫因子,并进行归因分析,最终基于GCM模式预报结果建立江西省汛期降水的降尺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对江西省汛期降水产生主要影响的两个强迫因子分别是蒙古500 hPa位势高度和前期1—3月黑潮延伸区海表温度,前者反映中高纬的冷空气活动,后者能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两者都将影响江西省汛期降水。利用这两个强迫因子建立降尺度模型能够准确拟合江西省汛期降水,可较好地把握汛期降水的主要趋势,因而可用于江西省汛期降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降水 预测模型 降尺度 强迫因子 偏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 over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in arid, semiarid,and semihumid East Asia 被引量:2
6
作者 HUA Ting WANG XunMing +1 位作者 ZHANG CaiXia LANG LiL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3年第33期4143-4152,共10页
Based on a database of 106 annually resolved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244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grid data,we attempted to reconstruct gridded spatial drought patterns in each year over the past four cen... Based on a database of 106 annually resolved tree-ring chronologies and 244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grid data,we attempted to reconstruct gridded spatial drought patterns in each year over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in the arid,semiarid,and semihumid East Asi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regions mainly experienced drought events during the periods from AD 1601 to AD 1652,AD 1680 to AD 1718,AD 1779 to AD 1791,AD 1807 to AD 1824,AD 1846 to AD 1885,and AD 1961 to AD 1999.In the middle of the 16th century,severe droughts occurred mainly in North China;during the period from AD 1876 to AD 1878,droughts occurred in most parts of northern China;and from the 1920s to 1940s,catastrophic drought events spread across almost all of northern China and Mongolia.These historical drought events caused sever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substantial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In these regions,temperature and summer monsoon precipi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drought events.In western areas,PDSI and temperature exhibit a close relationship,whereas in eastern areas,summer monsoon rainfall is the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variations in PD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指数 半干旱 空间变化 东亚 干旱事件 时间 PDSI 中国北方
原文传递
北部湾海浪季节变化和驱动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赵红军 王俊达 +1 位作者 孔俊 陈国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19,共10页
基于NCEP CFSV2再分析风场驱动SWAN模型,对南海至北部湾为期1年的海浪逐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Jason-2卫星和近岸浮标整年观测数据检验了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模型空间网格尺度对北部湾内波浪模拟的影响,分析了波浪的季节变... 基于NCEP CFSV2再分析风场驱动SWAN模型,对南海至北部湾为期1年的海浪逐时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Jason-2卫星和近岸浮标整年观测数据检验了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模型空间网格尺度对北部湾内波浪模拟的影响,分析了波浪的季节变化特征,辨析了局地风和南海传入浪对海湾波浪的驱动贡献。研究显示:(1)较Jason-2卫星观测值,有效波高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4 m和0.2;较北部湾湾顶近岸浮标逐时观测值,有效波高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2 m和0.4,平均波周期的均方根误差和分散系数分别约为0.6 s和0.2,平均波向的均方根误差约为30°;(2)空间网格分辨率为12'×12'的模型对北部湾20 m以深开敞海域波浪的模拟效果良好,模拟值较2'×2'模型的平均相对偏差在10%以下;(3)北部湾冬季盛行东北向波,夏季盛行偏南向浪,季风转换期盛行东南向浪,全年波浪在季风期强于季风转换期,冬季最强、冬夏转换期最弱;(4)局地风对北部湾波浪的驱动贡献自湾口向湾内增强,季风期强于季风转换期;南海传入浪的驱动贡献自湾口向湾内减弱,季风转换期强于季风期;海湾中部和北部的波浪以局地风为主控因素,海南岛南部和东部水域以传入浪的影响为主,海南岛西南水域受局地风和传入浪的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V2风场 SWAN 北部湾 波浪模拟 季节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冬季风变化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陈发虎 吴海斌 +1 位作者 张家武 江海斌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06-313,共8页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 研究发现,本次冰消期以来兰州地区大气风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全新世早中期大气风力最弱,随后大气风力回返到接近冰期的状况,约1300aB.P.开始大气风力再次减弱,现代是大气风力又一次增强时期;近地面风向有由西北向东北变化的趋势,是大气环流位置变化的结果。在总的变化背景下,大气风力具有约1500a的准周期。我们认为,间冰期季风中国的短尺度气候变化与冰期有差异,前者与低纬度地区联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斯 兰州地区 冬季风 古气候 季风变化
下载PDF
全新世火山喷发对温度变化趋势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万凌峰 刘健 +3 位作者 高超超 孙炜毅 宁亮 严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97-1610,共14页
全新世气候变化模拟对了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对全新世气候进行瞬变模拟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同时前人只考虑地球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大陆冰盖、融水这4种外强迫因子作用的模拟结果和集成... 全新世气候变化模拟对了解气候变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而利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对全新世气候进行瞬变模拟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同时前人只考虑地球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大陆冰盖、融水这4种外强迫因子作用的模拟结果和集成重建的全新世全球年平均温度的变化呈相反的趋势,尤其是在5.00~0.15 ka B.P.时段差异最为显著,被称为全新世"温度悖论",至于其原因至今尚无定论。因此,文章利用CESM1.0.3,并考虑更全面的外强迫(地球轨道参数、太阳辐射、火山喷发、温室气体、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瞬变模拟。基于本文模拟结果分析发现全强迫试验模拟的全球范围合成年平均温度与Marcott等(2013)集成重建的全球年平均温度在5.00~0.15 ka B.P.时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下降0.50℃左右,有效地化解了5.00~0.15 ka B.P.时段的"温度悖论"。研究还发现,此降温趋势主要是由火山喷发外强迫作用导致的,在此时段火山喷发外强迫导致了0.86℃的降温效应,温室气体强迫作用导致0.38℃的升温趋势,而其他外强迫的贡献较小,合计约为-0.02℃。5.00~0.15 ka B.P.时段火山喷发导致降温趋势的原因在于连续增强的火山气溶胶改变了地表辐射平衡,使得地表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和射出长波辐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模拟 通用地球系统模式 模拟与重建对比 外强迫因子
原文传递
过去1000年不同强迫因子对中国东部5~9月降水及其环流场特征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超 沈新勇 徐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3-882,共10页
利用CCSM2.0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在不同强迫因子下模拟的近下年降水、温度、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和200hPa风场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GPCP降水观测再分析资料、青海德令哈地区近千年降水重建资料,对过去1000年我国东部5~9月... 利用CCSM2.0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在不同强迫因子下模拟的近下年降水、温度、500hPa位势高度场、850hPa和200hPa风场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GPCP降水观测再分析资料、青海德令哈地区近千年降水重建资料,对过去1000年我国东部5~9月降水及环流场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考虑自然和人为因了的共同影响下,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及重建资料的对比表明模式对于降水和环流场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东部地区降水与温度的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两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46。对模拟结果的EOF分析表明中世纪暖期及20世纪暖期主要表现为长江以南与以北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而小冰期主要表现为长江流域大部地区与华北北部及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相反的特征。Morlet小波分析表明东部地区5~9月降水存在着显著的2~8年年际振荡周期,准16年、准32年、准64年的年代际振荡周期,以及准100年、准200年、准256年的百年以上振荡周期。对不同特征时期降水所对应的环流场特征分析表明中世纪暖期和20世纪暖期的环流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小冰期的环流场与两者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强迫因子 中国东部 降水 环流场
下载PDF
电激励因素影响合成射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振兵 夏智勋 +1 位作者 易仕和 王德全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0-424,共5页
设计了合成射流双膜激励器及实验测试系统。采用热线风速仪对激励器出口下游不同点的速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合成射流的发展演化,对电激励因素即激励电压幅值、频率及信号波形对合成射流的影响进行试验和分析,对激励器在不同激励频率下启动... 设计了合成射流双膜激励器及实验测试系统。采用热线风速仪对激励器出口下游不同点的速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合成射流的发展演化,对电激励因素即激励电压幅值、频率及信号波形对合成射流的影响进行试验和分析,对激励器在不同激励频率下启动工作时合成射流的响应及建立时间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射流 激励器 流量控制 电激励因素
下载PDF
2022年夏季重庆极端高温天气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遥 唐红玉 +2 位作者 董新宁 白莹莹 朱浩楠 《暴雨灾害》 2024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2022年夏季,重庆出现两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两次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加强东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加强及西伸北抬,日本海以北... 2022年夏季,重庆出现两次极端高温天气过程。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两次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加强东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加强及西伸北抬,日本海以北至鄂霍次克海地区异常强盛的阻塞高压(以下简称鄂海阻高),使北方冷空气盘踞在40°—50°N以北地区,难以南下影响包括重庆在内的长江流域,重庆处于副高西段异常强盛的下沉和水汽辐散中心区,造成该地区持续极端高温天气。分析2001年以来不同等级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中的副高和南亚高压指数发现,2022年夏季副高西伸至最西,同时南亚高亚中心异常偏东,二者直接造成了重庆的极端高温天气。并且2022年夏季赤道太平洋西部海温的异常偏暖,130°E—150°W、30°—60°N区域平均距平值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促使鄂海阻高强盛。在La-Niña事件作用下,110°—120°E范围内Hadley环流在20°—30°N为强盛的下沉运动,其下沉支与副高中心下沉区叠加,造成副高异常偏强和西伸,进而引发重庆极端高温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极端高温 成因诊断 外强迫信号
下载PDF
基于海-冰-气系统的东亚冬季风统计预测
13
作者 邵祺多 涂钢 +1 位作者 布和朝鲁 刘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81,共14页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 东亚冬季风对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对其预测研究是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问题。已有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SA)与东北冬季气温在年际、年代际尺度具有显著且稳定的相关关系,但ISA的前兆信号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年代际转变,对ISA的预测效果转差。在海-冰-气系统重新寻找影响ISA的前兆因子,分析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可能关联,构建统计预测方法并开展交叉检验。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ISA与前期热带太平洋马蹄型结构的海温、墨西哥湾流区海温、平流层欧亚中高纬环流型呈显著正相关,与巴伦支海海冰密集度呈显著负相关。以上前兆信号可通过冬季大气环流、海陆热力差等途径影响ISA,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试报期间(2012—2022年)与实况的符号一致率达81.8%(9/11),可用于当前年代际背景下东亚冬季风强度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统计预测 外强迫因子 平流层 年代际背景
下载PDF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安南 赵传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4,共15页
近年来,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ADRF)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少,但由于缺乏大范围、高精度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并且模式对气溶胶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描述不够准确,ADRF的不确定性相比温室气体依然很大.... 近年来,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ADRF)的不确定性逐渐减少,但由于缺乏大范围、高精度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并且模式对气溶胶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描述不够准确,ADRF的不确定性相比温室气体依然很大.本文首先回顾了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和单次散射反照率(single scattering albedo,SSA)两种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相应ADRF时空分布的相关研究.AOD和SSA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差异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如印度),AOD呈现增长的趋势且平均值较高,而受环境保护政策影响的地区如北美和欧洲呈现下降的趋势且平均值较低.根据站点观测,大多数欧洲、北美洲、非洲和亚洲站点的SSA呈显著增长的趋势,而在生物质燃烧频繁或沙尘爆发的季节,部分地区如深秋和初春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春季的华北和西北地区,SSA会下降.未来在全球及大部分区域,随着气溶胶及其前体物排放的下降,ADRF也随之减弱,但减弱的趋势取决于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随后,本文系统总结了气溶胶光学特征如AOD、SSA、非对称因子(asymmetry factor,ASY)以及环境因素如地表反照率(surface albedo,SA)、气溶胶高度、气溶胶与云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类型气溶胶之间的相对位置、太阳天顶角(solar zenith angle,SZA)等对ADRF的影响,并梳理了ADRF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及不同影响因素对ADRF评估不确定性贡献的相关研究.研究发现,多数情况下SSA是ADRF不确定性最大的来源;而在污染严重的地区,SA和ASY造成的误差也不容忽视.最后,本文从观测和模式两个角度对提升ADRF评估的精确性作了简要展望.未来需要充分结合各种先进的观测和模式,如多角度、多(高)光谱、偏振的遥感观测、精细的原位测量和地球系统模式,获取更精确的气溶胶和环境信息,改进气溶胶及其前体物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与辐射相互作用 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子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我国冬季气温的趋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雪 陈幸荣 李荣滨 《海洋预报》 2015年第6期49-57,共9页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逐月气温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数据中心提供的大气环流数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表温度数据及美国冰雪中心的海冰数据,分析了1951—2011年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逐月气温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数据中心提供的大气环流数据、NOAA提供的全球海表温度数据及美国冰雪中心的海冰数据,分析了1951—2011年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得到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两种典型空间分布型态-全国一致型和南北相反型,三次样条函数拟合结果表明这两种分布型态均具有显著的趋势变化特征。同时,分别探讨了大气环流及外强迫因子的趋势变化及其对中国冬季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影响我国冬季气温趋势变化的海温(冰)等外强迫因子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及贡献。结果表明,强的热带海温异常变化是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及冬季气温变化的最主要外强迫因子。当热带印度洋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同时偏高(低)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弱(强),AO处于正(负)位相,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强),冬季气温呈一致偏高(低)变化;当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时,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弱(强),AO指数为负(正)位相,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的配置时,冬季气温易呈北冷(暖)南暖(冷)趋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趋势变化 大气环流因子 外强迫因子 三次样条函数
下载PDF
基于ITPCAS驱动数据集的黄河源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晓龙 黄领梅 +3 位作者 权全 张磊 沈冰 莫淑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5-68,共14页
[目的]厘清近年来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预估气候变化对植被格局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9-2015年SPOT VGT-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ITPCAS)驱... [目的]厘清近年来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驱动因子的响应,为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科学预估气候变化对植被格局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1999-2015年SPOT VGT-NDVI数据集和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ITPCAS)驱动数据集,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菲参数统计检验、R/S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99-2015年NDVI和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温度、降水量、地表净辐射(Rn)等气象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1)黄河源区多年平均NDVI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整体上NDVI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速为1.6%,其中上升趋势的区域占研究区78.2%;NDVI在2003年附近存在突变;同时期温度和降水为振荡上升趋势,而Rn为振荡下降趋势,并且未来NDVI和各气象因子将持续这种变化趋势.(2)年平均NDVI与年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降水量呈不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平均Rn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偏相关分析中,NDVI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最好.(3) NDVI对温度、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滞后1个月左右,对Rn变化的响应滞后2个月左右.[结论]ITPCAS驱动数据集在黄河源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年尺度和月尺度上,温度都是黄河源区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气象要素;黄河源区植被覆盖的增加主要归因于温度上升以及生态保护“综合性”工程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PCAS驱动数据集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黄河源区 遥感影像
下载PDF
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的平均经圈环流特征及其对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误差的贡献
17
作者 张绍晴 刘还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12-122,共11页
本文证明7种强迫作用激发经因环流的线性叠加性,分项考察了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因环流的特征,通过考察一个数值模式的模式大气和实际大气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圈环流的差异,分析了模式系统误差的成因,这种建立在动力背景之上的模式误... 本文证明7种强迫作用激发经因环流的线性叠加性,分项考察了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因环流的特征,通过考察一个数值模式的模式大气和实际大气各种物理强迫激发经圈环流的差异,分析了模式系统误差的成因,这种建立在动力背景之上的模式误差分析方法,其物理意义明确,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强迫 经圈环流 模式系统误差 数值天气预报
下载PDF
湾流区和黑潮区两个超强爆发性气旋发展过程中热力强迫作用的比较
18
作者 陶咪咪 张韶晶 +4 位作者 张树钦 严厉 薛宇峰 郑燕珠 黄哲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49,共16页
【目的】分析湾流区和黑潮区两个超强爆发性气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热力强迫的作用差异。【方法】使用两种再分析数据,结合Zwack-Okossi诊断方程,对比分析热力强迫因子在两超强爆发性气旋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结果与结论】... 【目的】分析湾流区和黑潮区两个超强爆发性气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热力强迫的作用差异。【方法】使用两种再分析数据,结合Zwack-Okossi诊断方程,对比分析热力强迫因子在两超强爆发性气旋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特征。【结果与结论】在两超强爆发性气旋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湾流区超强(SU-GS)爆发性气旋的水汽辐合和显热均弱于黑潮区超强(SU-KS)爆发性气旋。Zwack-Okossi方程诊断分析表明,非绝热加热是SU-GS爆发性气旋和SU-KS爆发性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强迫因子,且主要分布于中低层,但非绝热加热的演变及贡献存在差异;在初始爆发时刻,SU-KS爆发性气旋的非绝热加热显著强于SU-GS爆发性气旋,且对其快速发展的贡献较大;至最大加深率时刻,SU-GS爆发性气旋的非绝热加热显著增强,是其快速发展的主导强迫因子,而SU-KS爆发性气旋的非绝热加热呈现减弱趋势,对其相对重要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流区 黑潮区 爆发性气旋 热力强迫因子 诊断分析
下载PDF
京津冀气溶胶污染对气象要素的影响模拟研究
19
作者 沈洪艳 史华伟 +1 位作者 师华定 马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207-210,221,共5页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1、4、7、10月进行情景分析,并分析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API月均值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气溶胶污染的影响下,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1、4、7、10月的月均太阳辐射量分别下降18.15... 利用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对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1、4、7、10月进行情景分析,并分析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API月均值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气溶胶污染的影响下,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1、4、7、10月的月均太阳辐射量分别下降18.15、18.50、17.64、23.15 W/m2,月均温度分别下降0.26、0.17、0.09、0.28℃,月均大气边界层(PBL)高度分别下降15.36、21.70、15.48、29.73 m,可见气溶胶污染可造成太阳辐射量、温度、PBL高度以及风速等的降低;三市API与水汽压、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气压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气溶胶辐射强迫效应 京津冀 API 气象要素 WRF-chem
下载PDF
树脂锚杆锚固性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8
20
作者 康红普 崔千里 +1 位作者 胡滨 吴志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井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树脂锚杆锚固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理论分析了锚杆在拉拔与全长锚固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形状锚杆、不同钻孔直径下锚杆拉拔力试验,得出了锚杆形状... 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井下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树脂锚杆锚固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理论分析了锚杆在拉拔与全长锚固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征;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形状锚杆、不同钻孔直径下锚杆拉拔力试验,得出了锚杆形状、孔径差对锚杆拉拔力的影响程度;测试了不同模拟钻孔温度、淋水量下锚杆的拉拔力,得出了温度、淋水量与锚杆拉拔力之间的关系。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计算了不同杆体形状、孔径差、居中度及不同围岩强度下锚固剂、围岩中的剪应力大小,分析了诸因素对剪应力分布的影响,得出了不同条件下剪应力分布特征。在平庄风水沟煤矿井下进行了软岩可锚性试验,实测了软岩不同含水状态下锚杆、锚索拉拔力。最后,提出改进树脂锚杆锚固性能、提高锚固力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 树脂锚固剂 锚固性能 拉拔力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