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红腹锦鸡对冬季生境的选择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宏群 韩宗先 +2 位作者 吴少斌 曹长雷 岳碧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6-78,共3页
采用样线法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42个利用样方的1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冬季取食地主要选在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更倾向于森林边缘和开阔地、下坡位、阳坡... 采用样线法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对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冬季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量42个利用样方的1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冬季取食地主要选在针阔混交林、针叶林、更倾向于森林边缘和开阔地、下坡位、阳坡、坡度小于20°的坡面活动。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3.76%,可以较好地反映红腹锦鸡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将红腹锦鸡冬季取食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为乔木因子(乔木盖度、乔木胸径、水源距离)、海拔因子(海拔)、逃逸因子(草本盖度和林边距离)、灌丛因子(灌木盖度、灌木均高和灌木密度)和隐蔽因子(隐蔽级)。分析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冬季取食地选择应该是较好的食物资源和最有利于逃避敌害之间的一种权衡,即捕食因子与食物因子之间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锦鸡 取食地 主成分分析 大木山
下载PDF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宏群 廉振民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2-555,共4页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马鸡 取食地 卧息地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选择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叶 余玉群 +1 位作者 史军 时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644-7650,共7页
2010年7—8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及直接观察法对天山中部古仁郭楞高山区的盘羊天山亚种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进行了研究。共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天山盘羊147个采食地和136个卧息地样方,分析了13类生态因子对天山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选... 2010年7—8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及直接观察法对天山中部古仁郭楞高山区的盘羊天山亚种采食地和卧息地生境进行了研究。共调查5条沟系的12条样线,测量天山盘羊147个采食地和136个卧息地样方,分析了13类生态因子对天山盘羊采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山盘羊夏季采食地与卧息地在坡位、坡向、地貌类型、海拔高度、距最近家畜距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差异极显著(P<0.01),植被高度差异显著(P<0.05),而其它生态因子差异性不显著(P>0.05);相对卧息地的选择而言,夏季盘羊采食地的选择更偏爱海拔较低,植被高度低,距离道路、居民点和最近家畜距离近的半阴半阳坡,山体中下位的高山草甸缓坡生境。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植被高度、距家畜距离4个生态因子可以用于判别夏季天山盘羊采食地与卧息地生境,正确区分率达到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盘羊 采食地 卧息地 逐步判别分析
下载PDF
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春季觅食地植物群落特征与选择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钊 周伟 +3 位作者 张庆 李金祥 李宁 张仁功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52,共7页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 2008年4月25日—5月16日以系统取样法调查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南华片黑颈长尾雉(Syramticus humiae)觅食地的植物群落,共记录到植物133种,隶属86属49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坡位,黑颈长尾雉的出现频率与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显著相关,这意味着黑颈长尾雉的垂直分布与活动范围受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影响。黑颈长尾雉偏好选择常绿落叶林。植物重要值排序和物种组成的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觅食地的植物种类组成与常绿阔叶林的相似性较高,而与其他林型分异较大。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层间组合可提供良好的隐蔽,林内蕨类的茎叶和壳斗科植物的坚果可提供食物。多样性比较结果显示,觅食地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华山松林和落叶阔叶林,因此这两种林型均欠缺黑颈长尾雉的植物性食物。故植物多样性和食物丰富度影响觅食地选择。植被因子比较及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除常绿阔叶林,觅食地的乔木盖度较其他林型的高,植被因子与其他林型相似性程度不一。落叶阔叶林乔木稀疏,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性低且放牧干扰大;华山松林乔木矮小,灌木少;针阔混交林的植被因子与觅食地相似,但人为干扰严重。故隐蔽条件与人为干扰是影响黑颈长尾雉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相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大部分地区能满足黑颈长尾雉生存基本要求,但最适宜其生存的地区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云南
下载PDF
贵州草海湿地越冬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的空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武大伟 胡灿实 +1 位作者 张明明 粟海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38-3247,共10页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 贵州草海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东部种群越冬地之一。黑颈鹤在草海越冬期极其依赖农耕地觅食存活,但当地人鸟争地冲突严重、觅食地萎缩加剧。为此,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叠加分析,探究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联性,并精确确定出重点保护管理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两年共在草海湿地周边农地确定黑颈鹤觅食点216处,其中家庭鹤觅食地99处、集群鹤觅食地117处,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区觅食;2)区域尺度上,家庭鹤与集群鹤的觅食点分布均为聚集分布,但集群鹤觅食点聚集程度较家庭鹤更高;觅食地与农耕地在空间聚类上呈正相关关系,并在3.2 km距离尺度下聚类程度最高;3)基于空间关联性,通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共确定最适宜的农地觅食地53.74 km^(2),并划定2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及2处次重核心保护区域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揭示区域尺度上黑颈鹤觅食地与农耕地空间关系,指导保护管理者加强重点区域管理,以及对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缓解人鸟争地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鹤 觅食地 湿地周边农耕区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贵州草海
下载PDF
惠东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及觅食地选择 被引量:5
6
作者 叶明彬 陈华灵 +5 位作者 观玉安 端金霞 李满文 刘锦泉 李丕鹏 虞皓琦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尚不明确,故开展相关洄游行为及栖息地分布研究意义重大。2... 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是野生绿海龟保护的一种极为重要和有效的保护策略,但我国幼年绿海龟的生活习性及其栖息地分布尚不明确,故开展相关洄游行为及栖息地分布研究意义重大。2011至2015年间,将6只来自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培育2~14 a的幼年绿海龟,分为夏季组(n=3)及冬季组(n=3),在其背甲上安装追踪器。其中,2只个体分别安装了美国Wildlife Computers公司生产的追踪器SPOT5-AM-S181C和SPOT5-AM-S244A,另外4只个体安装美国Telonics公司生产的TAM-2639追踪器,然后在出生地放归。利用全球ARGOS系统实施全天候的追踪监测,地理坐标数据的筛选及分析在卫星追踪分析工具软件(STAT)上完成。6只个体4年共获得有效位点397个,其中,包括前期研究获得的有效位点62个。相关有效位点输入免费软件Maptool,通过GIS图层叠加、汇总生成洄游路线图。研究结果用以揭示我国幼年绿海龟的洄游规律。使用SPSS软件t-检验统计冬夏两组海龟间的个体大小及洄游速度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冬季组、夏季组绿海龟的背甲曲线长(CCL)分别为(48.9±8.65)cm和(59.07±7.64)c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1.527,df=4,P=0.202)。追踪期平均(66±47)d,追踪路程(1653±1585)km(n=6)。平均最小洄游速度,夏季组为(1.63±0.22)km/h(n=3),冬季组为(0.67±0.12)km/h(n=3),夏季组明显较冬季组高(t=6.726,df=4,P=0.003);夏季及冬季分别游往台湾和海南两个方向,主要沿大陆架140 m等深线以内海域洄游,所有个体的洄游路线及方向均与同期海流大致相同,活动范围与近海渔场及开发区域高度重叠,与早期野外调查结果一致。仅冬季组观察到定居及归巢行为,越冬场分布在越南昏果岛及我国海南岛东部;越夏场则分布在福建至浙江一带,主要分布在近岸或近岛20 m等深线以内浅海,为底栖大型海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洄游 觅食地 卫星追踪 国家公园 栖息地
原文传递
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伟 刘钊 邓忠坚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 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境适宜性评价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云南大中山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结果显示:大中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可划分为极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等5类区域。黑颈长尾雉的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主要分布于生态系统极稳定、稳定和较稳定的东坡,在不稳定和极不稳定的区域分布较少。这种分布格局降低了由于环境波动导致其适合度下降的生态风险。潜在和实际觅食生境在生态系统不稳定区域的比例存在差异,实际觅食生境面积依稳定性程度降低而明显降低;人为干扰降低了局部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黑颈长尾雉对潜在生境的利用并压缩了实际觅食生境的面积。生态系统稳定性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仅反映因素本身的稳定性属性,不反映黑颈长尾雉的生境需求,黑颈长尾雉对栖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偏好是被动适应环境的结果。黑颈长尾雉觅食生境的植物多样性高,这能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以满足其生存需求,动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区域内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颈长尾雉 觅食地 植物群落 常绿阔叶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下载PDF
甘肃盐池湾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罗宏德 万丽霞 +2 位作者 马映荣 贾阳阳 樊花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6期102-104,145,共4页
2019年4—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4个觅食利用样方和60个对照样方的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斑头雁繁殖期倾向于在草甸、河岸和浅水沼泽泥滩中觅食,对盐... 2019年4—6月,在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观察法和样方法对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测定了64个觅食利用样方和60个对照样方的8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斑头雁繁殖期倾向于在草甸、河岸和浅水沼泽泥滩中觅食,对盐碱地和滩地有回避性。通过Mann-Whitney检验发现距明水面距离、距放牧区距离、植被物种丰富度3个因子在斑头雁觅食样方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食物和安全因子是斑头雁繁殖期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干扰因子和水体因子对其觅食地选择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头雁 样方法 繁殖期 觅食地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崔文夏 王戌勃 +3 位作者 徐正会 陈友 周雪英 许国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7-548,共12页
【目的】全面揭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保护区的蚂蚁物种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8个垂直带的58块样地共采集蚂蚁10亚科61属209种。水平分布上,西坡的蚂蚁物种数高于东坡(171 vs 145)... 【目的】全面揭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蚂蚁物种的多样性。【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该保护区的蚂蚁物种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8个垂直带的58块样地共采集蚂蚁10亚科61属209种。水平分布上,西坡的蚂蚁物种数高于东坡(171 vs 145),西坡特有种64种,东坡特有种38种,东、西坡共有种107种;垂直分布上,东、西坡的蚂蚁物种数均与海拔负相关(西坡R^(2)=0.65,东坡R^(2)=0.63);10类不同生境中,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栖息的蚂蚁物种较为丰富(分别为127和104种),高海拔的苔藓矮林中蚂蚁物种最贫乏(3种);觅食和筑巢分析中,土壤为蚂蚁最喜欢的觅食和筑巢场所,其次为地表,最后为植物上。【结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丰富,植被保护整体良好,孕育着丰富的蚂蚁物种。低海拔的人为干扰对蚂蚁物种有不利影响。多数(超过70%)蚂蚁物种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栖息生境都十分有限,生态位极其狭窄,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科 水平分布 垂直分布 生境 觅食和筑巢场所 哀牢山
下载PDF
三门峡越冬大天鹅栖息地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浩 于海龙 +5 位作者 李云峰 茹文东 高如意 张超 张有强 洪剑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8年第3期50-53,共4页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大天鹅越冬期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野生环境与人工环境下共记录到大天鹅夜栖地样方31处,觅食地样方23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了大天鹅夜栖地与对照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 2016年12月-2017年2月,对黄河三门峡库区大天鹅越冬期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野生环境与人工环境下共记录到大天鹅夜栖地样方31处,觅食地样方23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了大天鹅夜栖地与对照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水深和距干扰源距离在夜栖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大天鹅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植被盖度、距食源地距离和植被高度在觅食地样方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这3个因子是影响大天鹅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31处夜栖地和23处觅食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安全因素是影响大天鹅夜栖地和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天鹅 夜栖地选择 觅食地选择 三门峡
下载PDF
江苏盐城黑嘴鸥的繁殖栖息地选择 被引量:23
11
作者 江红星 楚国忠 侯韵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999-1004,共6页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 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 ,对农田和河口... 对江苏盐城黑嘴鸥繁殖期觅食地和营巢地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调查。黑嘴鸥繁殖觅食地有盐田、碱蓬滩、草滩、水产品养殖塘、农田、泥质滩涂及河口港汊 7种类型。生境选择的结果表明黑嘴鸥对碱蓬滩涂和泥质滩涂都有正选择性 ,对农田和河口港汊具有负选择性 ,繁殖前期对养殖塘具有正选择性 ;不同繁殖时期黑嘴鸥对碱蓬滩和养殖塘的利用情况变化最明显 ;两年中 ,黑嘴鸥对河口港汊的利用情况稳定。黑嘴鸥营巢地有獐毛滩、碱蓬滩和大米草滩 3种类型 ,其中碱蓬滩是其主要营巢栖息地。对巢址选择因子的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黑嘴鸥巢址选择的因子主要有 4类 ,依次为 :植被盖度和群集度、人为活动干扰强度、底栖生物量及距水源距离 ,其贡献率分别是 2 6 .2 3%、2 0 .5 5 %、1 4 .82 %、1 4 .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盐城 黑嘴鸥 繁殖 栖息地选择
下载PDF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赤麂的食性 被引量:16
12
作者 滕丽微 刘振生 +2 位作者 宋延龄 李善元 符明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1-518,共8页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 20 0 1年 1 0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采食痕迹估计法对赤麂的食性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赤麂 36 4群 ,群的平均大小为 1 32只。我们对这些赤麂利用的 5 2 3个取食地的植被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采食痕迹估计法确定了 2 94个取食地。赤麂取食的植物达到 2 1 5种 ,隶属 5 8科。其中木本植物 1 1 4种 (占 5 3 0 2 % ) ,草本植物 95种 (占 4 4 1 9% ) ,蕨类植物 6种 (占 2 79% )。取食频率超过 0 0 1 %的植物主要集中在 2 5个科 ,共计 5 5种 ,对这些种类的取食频率达到总取食频率的 89 2 3%。不同季节中赤麂取食的植物种类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在食物种类的选择方面存在季节性差异。赤麂对植物部位的选择性有季节性差异。从取食部位看 ,赤麂属于以嫩枝叶为主的精食者。无论旱季还是雨季 ,赤麂主要在有刺灌丛和灌丛草地生境类型中取食。野外见到赤麂以直接饮水的方式来补充对水分的需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麂 食性 海南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食物偏好 取食地选择
下载PDF
繁殖期白头鹤觅食地活动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纯柱 郭玉民 赵文阁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3-536,共4页
2004年4~6月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白头鹤在觅食地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繁殖期白头鹤在觅食地各种行为活动有一定的时间分配规律.在繁殖前期,雌、雄白头鹤全天(5:30~18:00)... 2004年4~6月在黑龙江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对野生白头鹤在觅食地的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繁殖期白头鹤在觅食地各种行为活动有一定的时间分配规律.在繁殖前期,雌、雄白头鹤全天(5:30~18:00)成对在觅食地活动,雄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保养和求偶为主要行为,雌性个体以取食、警戒、游走和保养为主要行为;到繁殖后期,雌、雄白头鹤每天有两个时间段单独在觅食地活动(4:00-6:00和17:00~19:00),无论雌雄个体,均无求偶行为.②白头鹤雌、雄个体间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警戒和求偶行为差异显著(P〈0.05),取食、游走行为具有一定的差异.③在麦田和池塘2种微地貌之间,白头鹤的取食、求偶行为具极显著差异(P〈0.001),警戒行为具显著差异(P〈0.05).④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天气情况下白头鹤的各种行为均具右一审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鹤 觅食地 行为 时间分配 日节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