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图牧吉春季白鹤觅食地生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姜维军 李梦莎 杜宇 《吉林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28-31,35,共5页
白鹤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影响白鹤生存的众多因素之中,觅食地的状况对白鹤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白鹤的觅食地生境用GPS和因子测定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春季自鹤喜欢... 白鹤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影响白鹤生存的众多因素之中,觅食地的状况对白鹤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季白鹤的觅食地生境用GPS和因子测定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春季自鹤喜欢在苔草、芦苇、香蒲等为主的沼泽中觅食,苔草高度在40-80cm,芦苇在40-60cm,香蒲在80-100cm。植物盖度主要在0—25%之间,密度≥70棵·m^-1,觅食地水深≤12-18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牧吉 白鹤 生境 觅食地
下载PDF
河西农区养殖业饲料种植模式探讨 被引量:4
2
作者 索东让 孙炳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48-51,共4页
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苜蓿Medicagosativa或串叶松香草Silphiumperfoliatum与玉米Zeamays单作,小麦—豆科饲草栽培模式地上生物量相当;苜蓿或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最高,667m2总产量为396 0和352 2kg,比其他粮食作物增产65 9%~1... 通过5年定位试验研究,苜蓿Medicagosativa或串叶松香草Silphiumperfoliatum与玉米Zeamays单作,小麦—豆科饲草栽培模式地上生物量相当;苜蓿或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最高,667m2总产量为396 0和352 2kg,比其他粮食作物增产65 9%~185 9%。苜蓿、串叶松香草生产成本低,仅为粮食、粮—饲型种植模式的1/3~1/2。1kg粗蛋白、粗脂肪生产成本0 26~0 27元,是粮食、粮饲生产成本的1/8~1/5。饲草田效益显著,不计劳动力时,产投比为7 5~8 0,利润率6 5~7 0,是粮食生产模式的2 3~2 6倍和4 5~6 0倍。苜蓿、串叶松香草粗蛋白、粗脂肪产量相当于粮食作物的2~3倍。因此,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饲草面积是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最优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草模式 粮食模式 营养物质产量 地上生物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氮磷营养水平对牧草生长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德 曾丽萍 龙会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1期27-32,共6页
以多年生的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扭黄茅和孔颖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不同氮磷水平下3种牧草的生长量、总生物量、不同深层根系的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氮磷对比,P1水平扭黄茅10~20 cm根层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 以多年生的豆科牧草柱花草和禾本科牧草扭黄茅和孔颖草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实验研究不同氮磷水平下3种牧草的生长量、总生物量、不同深层根系的生物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施氮磷对比,P1水平扭黄茅10~20 cm根层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外,氮磷的施用对3种牧草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物量和3个根层的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N1(120 kg/hm^(2))水平下均能提高3种牧草生物量,N2(240 kg/hm^(2))水平下对3种牧草生物量影响不大,说明适量施氮有利3种牧草的生长。与未施氮(N0)对比,除了N2(240 kg/hm^(2))水平柱花草0~10 cm根层生物量减少外,3种牧草0~10 cm和10~20 cm根层生物量均为增加趋势。2个氮水平均能提高柱花草在0~10 cm根层生物量的比例,而扭黄茅和孔颖草在10~20 cm根层生物量的比例增加。与未施磷(P0)对比,P1(37.5 kg/hm^(2))水平可以促进3种牧草的生长,3种牧草的生物量及0~10 cm和10~20 cm根层生物量有增加趋势,P2(75 kg/hm^(2))水平影响不大。表明适量氮磷的添加有利3种牧草的生长,即种植当年氮的推荐施用量120 kg/hm^(2),磷的施用量3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地上部和地下部 生物量
下载PDF
绿洲农田玉米和牧草种植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
作者 王永珍 冯怡琳 +2 位作者 赵文智 杨荣 刘继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21-1732,I0001,共13页
绿洲农田集约化经营强烈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地表节肢动物是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其群落组成及功能性状对农田植物覆盖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本文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利用陷阱法系统调查了玉... 绿洲农田集约化经营强烈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地表节肢动物是绿洲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类群,其群落组成及功能性状对农田植物覆盖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本文以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利用陷阱法系统调查了玉米和牧草(箭筈豌豆和紫花苜蓿)种植小区生长季和非生长季地表节肢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化,确定农田作物和牧草覆盖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玉米、箭筈豌豆和紫花苜蓿3种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明显不同并存在季节变异,生长季紫花苜蓿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玉米田及豌豆田之间差异较大,非生长季3种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变小;2)生长季紫花苜蓿田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玉米田和箭筈豌豆田,非生长季紫花苜蓿和箭筈豌豆田地表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玉米田;3)生长季紫花苜蓿田捕食性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显著高于箭筈豌豆田和玉米田,紫花苜蓿田植食性节肢动物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也都显著高于箭筈豌豆田和玉米田,玉米田和箭筈豌豆田的捕食性和植食性地表节肢动物活动密度的比值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都高于紫花苜蓿田;4)蝗科、蓟马科、叶蝉科和蚜科等植食性地表节肢动物在紫花苜蓿田的活动密度显著高于箭筈豌豆田和玉米田,平腹蛛科、狼蛛科和步甲科等捕食性地表节肢动物在紫花苜蓿田的活动密度也显著高于箭筈豌豆田和玉米田。总之,干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会通过增加植食性地表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提升绿洲农田地表节肢动物群落中有益种群的数量及多样性,进而提升农田害虫的生物防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田 玉米 牧草 地表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营养结构
下载PDF
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生物量分配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阳 刘秉儒 韩丛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利用荒漠草原人工草地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及根长数据,分析并建立生物量分配比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型明显不同,豆科牧草单株生物量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拟合参数R2优于禾本科牧草,符合等速生长模型,而禾本科牧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呈幂数异速生长关系,异速生长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在0.368 0以上,与WBE预测模型3/4次幂函数出现偏差;豆科牧草根冠比(R/S)为0.75,接近于中国草地R/S均值0.78,禾本科牧草R/S(1.73)明显高于中国草地R/S均值,表明豆科牧草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上,禾本科牧草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不同大小个体的两种牧草R/S均存在明显的可塑性,表现出种内和种间差异,均未出现最优分配理论调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模式;豆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小,禾本科牧草随个体的增大R/S逐渐变大;利用牧草根长拟合其生物量模型,最优预测模型为三次曲线,相关系数在0.511 2~0.906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人工草地 牧草 地上—地下生物量 R S 分配模型
下载PDF
Bacteriological Quality of a Forage Grass (<i>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ach</i>) Used in Constructed Wetland Removing Domestic Wastewater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6
作者 Franck Michaël Zahui Élisée Napari Yeo +1 位作者 Jean-Marie Pétémanagnan Ouattara Lacina Coulibal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21年第5期311-327,共17页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are an adequa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possibility to generate income, in particular by the use of plants of economic interest. However, very few studies deal with the bacteriologi... Constructed Wetlands (CWs) are an adequa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with possibility to generate income, in particular by the use of plants of economic interest. However, very few studies deal with the bacteriological quality of plants after wastewater treatment. Thermotolerant coliforms and Sulfite-reducing bacteria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a species of forage plant (<i>Pennisetum purpureum</i>) as well as their removal in an experimental pilot consisting of four beds, for three months. Two beds were planted and two unplanted beds were used as control. Germs in the wastewater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oth filtrates, with higher removal efficiency of 97.4% for Thermotolerant coliforms and 87.5% for Sulfite-reducing bacteria, in the planted bed. Wastewater treatment resulted in bacteriological contamination of the 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number of germs from 660 to 28 CFU/g (Thermotolerant coliforms) and from 15 to 0 CFU/g (Sulfite-reducing bacteria), when the harvest height increased from the base to the upper end of the plants. However, averages of 305 CFU/g of Thermotolerant coliforms and 5 CFU/g of Sulfite-reducing bacteria were obtained in the 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 which would not present any potential risks for a possible use of the plant biomass as fodder. Thus, the use of forage plant suggests good prospects for upgrading said plants for animal f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ucted Wetlands Pathogens Microorganisms forage Plant Above-ground Plant Biomass Qua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