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伟华 张新武 +1 位作者 周靖波 黄继红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82-188,共7页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7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常规的微生物专用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分析化学技术、载体技术、代谢学技... 食源性微生物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了食源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及对人类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7种食源性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常规的微生物专用酶快速反应检测技术、分析化学技术、载体技术、代谢学技术、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分子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其它新生物学技术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专一性有一定提高,但操作繁琐;现在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食品中快速、灵敏的病毒检测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各种快速检测方法还只是实践中的一个参考。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克服现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缺点,最好能定量测定微生物细胞特征活性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快速检测 食品安全
下载PDF
Synergism of essential oils with lipid based nanocarriers: emerging trends in preservation of grains and related food products 被引量:5
2
作者 Satyavani Kaliamurthi Gurudeeban Selvaraj +4 位作者 Lifen Hou Zhao Li Yongkai Wei Keren Gu Dongqing Wei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9年第1期21-26,共6页
Grains are one of the major food staples in the world.The cereal grains are easily susceptible to damage by moisture content,flour beetles and food pathogens during storage,harvesting and post harvesting.Food preserva... Grains are one of the major food staples in the world.The cereal grains are easily susceptible to damage by moisture content,flour beetles and food pathogens during storage,harvesting and post harvesting.Food preservative techniques namely drying,freezing,and dehydration,acquire little advantages.However,they cause few undesirable alterations in the organoleptic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preserved food items.Therefore,there is a continuous search for new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in food industries,to satisfy the customer demands on the addition of natural food preservatives,devoid of pathogenic contaminants and without changes in organoleptic properties.Essential oils(EOs)have been predicted as“natural food additives”in the preservative process.The synergistic potential of EOs with various nanocarriers plays an emerging role in the food industry.Therefore,the present review has focused on the lipid based nanocarriers,and the methods used for the functionalization or encapsulation of EO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food items such as cooked rice,rice flour,grains,sliced bread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The present review ascertains the antimicrobial significance of active EOs loaded lipid nanocarriers in the form of nano emulsions,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liposomes for preserving grains and flo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MICROBIAL Essential oil food pathogens Grains NANOCARRIERS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菌近红外光谱改进贝叶斯判别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建学 马凯旋 +1 位作者 韩四海 陈浩宇 《农产品加工(下)》 2018年第6期22-26,共5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典型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鉴别研究。光谱数据经矢量归一化等预处理后,选取6 000~4 000 cm^(-1)波数范围具有菌株特性的谱图作为鉴... 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3种典型食源性致病菌进行鉴别研究。光谱数据经矢量归一化等预处理后,选取6 000~4 000 cm^(-1)波数范围具有菌株特性的谱图作为鉴别分析的研究对象,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利用PCA提取的前2个主成分作为贝叶斯判别(Bayes discriminant analysis,BDA)模型的最优判别因子,建立改进贝叶斯判别模型。该改进模型对训练样本和未知样本的判别正确率均达到100%。结果表明,改进BDA模型比BDA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的判别精确度上有较大提高,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改进BDA模型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鉴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近红外 主成分分析 贝叶斯判别分析 快速鉴别
下载PDF
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检测2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验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洁云 王文珺 +4 位作者 阎颖 戴向东 王海华 王汝琦 桑华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761-768,共8页
目的以传统国标培养法作为参考比对方法,考察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constant temperature fluorescent nucleic acid detector)检测食品(自然食品和加标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如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一致性。方法通过对食... 目的以传统国标培养法作为参考比对方法,考察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constant temperature fluorescent nucleic acid detector)检测食品(自然食品和加标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如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一致性。方法通过对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国标培养法和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方法检测结果的比对,考量后者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准确度。结果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检测食品中阪崎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是100%,假阴性率为0;假阳性率为0。结论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无一例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温荧光核酸检测仪 食源性致病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阪崎肠杆菌
下载PDF
河南省鹤壁市11类食品致病菌监测状况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梁莹莹 《临床研究》 2020年第7期3-5,共3页
目的 分析河南省鹤壁市11类食品致病菌监测状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鹤壁市11类食品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主要采集于食品集贸市场、超市、便利店等,依据国家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要求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 目的 分析河南省鹤壁市11类食品致病菌监测状况.方法 采集河南省鹤壁市11类食品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时间为2019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主要采集于食品集贸市场、超市、便利店等,依据国家食源性致病菌检测要求以及《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开展样本采集工作,所有采集的食品均开展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工作,对各种食品当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8种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以及可直接食用食品的大肠菌群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类食品样本中,生食水产品受致病菌污染检出率(40.00%)>鲜冻水产品检出率(20.00%)>生禽畜肉检出率(10.00%)及熟肉制品检出率(10.00%),副溶血性弧菌占比最高,其次即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与沙门氏菌占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最低,可直接食用食品大肠菌群不合格占比为43.33%,鲜榨果汁占比明显较熟肉制品占比高(P<0.05).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为目前河南省鹤壁市最为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应当将对此类致病菌监测的力度加强,并且实施积极有效的食品安全防控措施,这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致病菌 监测 食品安全
下载PDF
分子技术快速检测食品有害微生物 被引量:4
6
作者 杜小琴 车振明 《食品工程》 2006年第4期5-7,共3页
介绍了几种生物分子技术如生物传感器、微排列、电子鼻子和纳米装置用于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检测。
关键词 食品有害微生物 传感器 微阵列 电子 鼻子 纳米装置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会丽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14期2022-2023,2027,共3页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扩增技术,以其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等优点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在介绍LAMP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就其在国内外食品致病菌安全检测方面的一些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食...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扩增技术,以其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等优点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在介绍LAMP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就其在国内外食品致病菌安全检测方面的一些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食品检测和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食品检测 食品致病菌
原文传递
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刘喆 张书萧 +5 位作者 王少辉 陈晓平 马志永 郭欢欢 田明尧 金宁一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81-86,共6页
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方法、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方法、电阻抗法、生物传感器法、噬菌体法以及联合检测方法。本文主要对目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优... 沙门氏菌是影响食品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方法、以免疫学为基础的方法、电阻抗法、生物传感器法、噬菌体法以及联合检测方法。本文主要对目前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应用情况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菌 检测 食源致病菌
下载PDF
柿叶抗菌活性的研究及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7
9
作者 纪莉莲 张强华 崔桂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9-131,共3页
首次以柿叶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柿叶具有较强的拮抗食品腐败菌与致病菌的活性;对各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13g/ml和0.625g/ml,抑菌率达到90%以上。对柿叶的活性成... 首次以柿叶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柿叶具有较强的拮抗食品腐败菌与致病菌的活性;对各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13g/ml和0.625g/ml,抑菌率达到90%以上。对柿叶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它们分别为挥发油、总黄酮、香豆素及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 抗菌活性 活性成分 分离 鉴定 食品 腐败菌 致病菌
下载PDF
玉米须提取物对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纪丽莲 范怡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31-134,共4页
首次以玉米须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发现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0g/100g。此外,对食品加工条件(如杀菌方式等)及食品介质(如pH)对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也作了... 首次以玉米须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发现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为3.0g/100g。此外,对食品加工条件(如杀菌方式等)及食品介质(如pH)对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也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须提取物在常规食品杀菌条件(UHT)及中酸到酸性环境下抑菌活性稳定,因而可做为潜在的食品防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抑菌活性 食品腐败菌 致病菌 乙醇提取物
下载PDF
玉米须提取物对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8
11
作者 纪丽莲 谭仁祥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8-72,共5页
首次以玉米须提取物对 7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 ,发现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 ,其最低抑菌浓度 ( MIC)为 3.0 g/1 0 0 g.此外 ,对食品加工条件 (如杀菌方式等 )及食品介质 (如 p H)对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 首次以玉米须提取物对 7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 ,发现玉米须的乙醇提取物的效果最好 ,其最低抑菌浓度 ( MIC)为 3.0 g/1 0 0 g.此外 ,对食品加工条件 (如杀菌方式等 )及食品介质 (如 p H)对玉米须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也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玉米须提取物在常规食品杀菌条件 ( UHT)及中酸到酸性环境下抑菌活性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活性 食品腐败菌 致病菌 玉米须提取物 食品防腐
下载PDF
2002-2007年吉林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杨修军 刘桂华 +2 位作者 孔祥云 黄鑫 杨红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8年第7期1400-1402,共3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食品中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并采用显色... 目的:了解吉林省食品中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并采用显色培养基,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EHEC O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空肠弯曲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检测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生鸡肉、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生食蔬菜、乳及乳制品、速冻面米食品、非发酵豆制品10类样品共2625件,检出致病菌592株,总检出率22.55%。其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275株,检出率最高10.48%;其次为沙门菌检出260株,检出率9.9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2株,检出率2.45%;副溶血弧菌检出8株,检出率2.16%;EHEC O157:H7检出27株,检出率1.03%;未检出空肠弯曲菌。10类样品中致病菌阳性率最高的为生猪肉,占48.80%;其次为生鸡肉,占46.65%;速冻面米食品,占24.15%;生牛肉,占23.72%;生羊肉,占21.98%;动物性水产品,占14.32%;生食蔬菜,占12.42%;非发酵豆制品,占12.06%;熟肉制品,占11.91%;乳及乳制品,占1.18%。结论:吉林省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猪肉、生鸡肉、速冻面米食品是主要受污染的食品品种。建议政府加大对动物宰杀行业及食品销售渠道的严格管理,尽量减少食源性致病菌的交叉污染,同时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下载PDF
2013—2018年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海麟 刘于飞 +1 位作者 梁伯衡 林晓华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年第3期76-79,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分布情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制定食品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8年共采集居民常见饮食15类共5021份食品样品,对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创伤弧菌、...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及分布情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制定食品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8年共采集居民常见饮食15类共5021份食品样品,对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创伤弧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等进行监测分析。结果5021份样品,共424份样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8.44%。食源性致病菌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11.20%),其次以此为创伤弧菌(9.20%)、蜡样芽胞杆菌(7.26%)、金黄色葡萄球菌(1.72%)、单增李斯特菌(1.08%)、致泻大肠埃希氏菌(0.86%)、和沙门氏菌(0.48%),霍乱弧菌无检出。不同食品类别中水产品检出率最高,达到了43.52%,其次较高的依次为生食动物性水产品(16.24%)、进口生畜禽肉(11.11%)、小摊贩食品(10.62%)和烘焙食品(10.56%,),不同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采样场所中采自网店的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22.92%),其次是餐饮单位(12.49%)、小摊贩(11.21%)、超市(8.99%)、农贸肉菜市场(8.59%),最低的是零售店(5.63%)。第3季度抽样样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10.04%),其次是第2季度(9.81%),第1季度抽样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低(6.43%)。结论广州市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水产品、冷冻生畜禽肉、小摊贩食品和烘培食品食源性致病风险较高,应重点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我国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6
14
作者 唐靓 李跃中 +3 位作者 徐水祥 张文元 刘放 王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21期3049-3052,共4页
目的统计历年我国各省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引用各类文献的监测数据与保健食品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在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均较高。沙门菌在肉类中... 目的统计历年我国各省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方法引用各类文献的监测数据与保健食品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在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平均检出率均较高。沙门菌在肉类中检出率最高,为12.55%。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检出率较高,为10.91%。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生肉中检出率较高,占6.8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熟食中检出率为4.63%,蔬菜中检出率为3.24%。保健食品中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结论各地区不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污染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监测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杨文鸽 孙翠玲 +1 位作者 潘云娣 候温甫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02-406,共5页
阐述几种水产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将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 水产品 致病微生物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正交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郝玉芹 孙皆宜 +2 位作者 李艾 杨国兴 张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02-605,共4页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系的镁离子、Taq酶、dNTP、引物的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L16(44)优化试验,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210、280、393 bp的目的条带。利用FTA滤膜提取模板DNA,采用建立多重PCR同时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102cfu/ml、沙门氏菌为2.2×102cfu/ml、志贺氏菌为1.0×102cfu/ml。[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快速、高效,为同时检测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食源性致病菌 检测 FTA滤膜
下载PDF
广东省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调查及初步风险评价 被引量:22
17
作者 周少君 梁辉 +4 位作者 朱海明 刘淳 林协勤 黄芮 邓小玲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6-500,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市售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污染情况,评估其潜在的风险,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区的市售肉制品中的SA进行监测,并用快速... 目的了解广东省市售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的污染情况,评估其潜在的风险,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区的市售肉制品中的SA进行监测,并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价广东省熟肉制品中SA的风险。结果2013年广东省729份市售熟肉制品中SA的检出率为3.3%,定量计数结果为〈10~350 cfu/g,其中705份样品未检出SA(〈10 cfu/g),24份样品检出SA(〉10 cfu/g),24份阳性样品中SA的平均污染水平为10 cfu/g;4种熟肉制品中熏烧烤类熟肉制品的SA检出率最高,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污染水平较高,农贸市场是最主要的污染场所。广东省每年预计因食用熟肉制品导致SA的发病人数为24 002人,发生概率为2.3×10-4。结论广东省市售熟肉制品存在SA污染,且初步评估显示致病风险较大,建议加强熟肉制品中SA的卫生监管,并进一步开展食品中SA的风险评估研究,以降低SA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肉制品 金黄色葡萄球菌 污染 食源性致病菌 风险 食品安全 卫生监管
原文传递
2011年永州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蓉 唐旭辉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032-1034,共3页
目的了解湖南省永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11年度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阪崎肠杆菌的检测。结果检测熟肉制品、蛋制品... 目的了解湖南省永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11年度工作手册,进行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阪崎肠杆菌的检测。结果检测熟肉制品、蛋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糕点及饼干、凉拌菜、鲜榨果蔬汁、米粉(盒饭、米线、凉皮)、婴幼儿食品共198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20株,总检出率为10.10%;9类食品中致病菌阳性率最高的是速冻熟制米面制品,检出率为27.27%;熟肉制品、米粉、糕点、凉拌菜、鲜榨果蔬汁、婴幼儿食品的检出率依次为18.18%、18.18%、9.09%、9.09%、4.55%、4.55%。结论永州市食品已不同程度受到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速冻熟制米面制品、熟肉制品、米粉为主要受污染食品,食品监督执法部门应重点监测这几类食品,减少和避免永州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监测 污染
原文传递
2011年-2012年浙江省义乌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被引量:19
19
作者 陈劲华 方晔 +3 位作者 陈黎 陈锦德 陈步青 翁正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浙江省义乌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的检测方法进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等8种致病菌分离... 目的了解和掌握浙江省义乌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的检测方法进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等8种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 2011年-2012年义乌市共检测熟肉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等7类食品274份样品,检出致病菌54株,检出率为19.71%。其中致病菌检出率居前3位的食品依次是生食动物性水产品(71.43%)、新鲜鸡肉(43.33%)、凉拌食品(20.83%);食品中检出居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致病性弯曲菌(43.33%),副溶血性弧菌(36.54%),金黄色葡萄球菌(8.52%)。结论义乌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 食源性致病菌 污染 食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刘细霞 涂俊铭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6-960,共5页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是利用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从复杂的样品组份中分离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是利用磁珠上包被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亲和反应,从复杂的样品组份中分离目标抗原。再利用磁珠的磁响应性,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富集。该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分离富集速度快、适用范围广。再结合最新的快速检测技术,使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时间从传统的几天缩短到几小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的原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珠的类型,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应用的进展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技术 食源性致病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