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游记》中龙王形象及其成因分析
1
作者 陈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2期120-121,共2页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一改往日威严、凶暴的强者形象,变得充满人情味和世俗气息。《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儒士形象、仕宦形象、畏道形象、妖龙形象。究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吸收了印度...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一改往日威严、凶暴的强者形象,变得充满人情味和世俗气息。《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儒士形象、仕宦形象、畏道形象、妖龙形象。究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吸收了印度佛典成分,文人的创作,民间信仰的影响及对现实不满的宣泄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龙王形象 民俗化
下载PDF
俄罗斯民间故事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7
2
作者 丛亚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4,共4页
俄罗斯民间故事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傻子”伊万的形象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审美情趣,奇数崇拜现象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心理。民间故事为研究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态提... 俄罗斯民间故事是俄罗斯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具有典型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傻子”伊万的形象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与审美情趣,奇数崇拜现象揭示了俄罗斯民族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心理。民间故事为研究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故事 “傻子”形象 奇数崇拜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影像中的民俗叙事研究——以泰山旅游影像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程鹏 《泰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13,共6页
叙事是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旅游影像是遗产地重要的叙事方式,需要对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和综合全面地考量。民俗叙事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可以作为遗产旅游影像的主题,构建文化认同,吸引观众成为游客。同时... 叙事是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旅游影像是遗产地重要的叙事方式,需要对展示内容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和综合全面地考量。民俗叙事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可以作为遗产旅游影像的主题,构建文化认同,吸引观众成为游客。同时,遗产地的众多民俗事象可以作为视觉符号、听觉符号穿插应用于旅游影像之中,凸显遗产地的独特性。泰山旅游宣传片《登泰山,保平安》和《祈愿遂愿之泰山》以民俗叙事为主题,建构起泰山的神圣形象,展示了泰山丰富的遗产旅游资源,提升了泰山的吸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民俗学 遗产旅游 影像叙事 民俗叙事
原文传递
日落归飞急 霜台夕影寒——试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 被引量:4
4
作者 陈金琳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59-61,共3页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 乌鸦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美学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乌鸦意象从类型上可分为世俗意象、历史意象和神话意象;从审美情趣上,可分为“兆悲”和“兆喜”两大类,这主要是由于乌鸦其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鸦意象 世俗意象 历史意象 神话意象
下载PDF
潮汕红桃粿的文化属性与图形艺术表征范式
5
作者 莫灿 许秋仪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2,共5页
“图像时代”的概念,不待海德格尔提出,自古便已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和习俗传统等原因,潮汕红桃粿与民俗、民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颜色、造型以及图像符号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涵义。对纹样语义的分析、艺术特征的把握、图形符... “图像时代”的概念,不待海德格尔提出,自古便已存在。由于地理位置和习俗传统等原因,潮汕红桃粿与民俗、民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颜色、造型以及图像符号都具有丰富而多元的涵义。对纹样语义的分析、艺术特征的把握、图形符号的提炼,共同构成图像意义建构的完整过程。红桃粿的民俗文化属性通过非文字的形式表达,传递出旧时潮汕人民对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美好生活的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桃粿 潮汕 民俗 文化属性 图像符号
下载PDF
民俗纪录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像重构 被引量:4
6
作者 牛光夏 毛蕾 皮永伶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3期108-113,共6页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 民俗纪录片有两大内容构成和价值体现:一是文化自觉意识下的历史认知。用民俗纪录片来整理和发掘传统民俗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来自于真正民间和乡土的民俗文化,这类民俗纪录片的诞生某种意义上昭示着一种本土文化的觉醒,也彰显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重振。二是文化认同视野下的现实关怀。反映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现实题材民俗纪录片,它们的关注对象从古老中国转移到现代中国,用影视纪实语言重构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表现出深切的现实关怀,与观众的生活体验更接近,也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民俗纪录片的发展进路来看,其创作要根据当前民俗学的发展趋势,在尊重影视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从民俗事项到现时语境中的民俗的转换,注重和拓宽民俗主体,关注当代新民俗,真实反映当下社会发展阶段中民众的生活现状,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影像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纪录片 历史认知 现实关怀 中国民间文化 影像重构
下载PDF
翻译副文本的民俗形象建构研究--以汉学家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本为例
7
作者 刘翔 胡巧巧 《语言教育》 2024年第4期3-11,共9页
中国古代说唱文学记录了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形象。然而,目前翻译学界对说唱文学的关注不够。本文基于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深入分析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的民俗形象建构过程,揭示译者通过副文本为民俗形象提供丰富的叙事... 中国古代说唱文学记录了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形象。然而,目前翻译学界对说唱文学的关注不够。本文基于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深入分析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的民俗形象建构过程,揭示译者通过副文本为民俗形象提供丰富的叙事语义和文化语境,成功使得中国地方性民俗形象在全球语境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唱文学 副文本 民俗形象 建构
下载PDF
“乡愁”语境中特色小镇的民俗应用与影像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宋颖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1-46,共6页
重视和研究"乡愁"语境中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浙江省乌镇、南浔镇和陕西省漫川关镇为例,关注特色小镇中的民俗文化和其居民在商品经济生活中的文化选... 重视和研究"乡愁"语境中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浙江省乌镇、南浔镇和陕西省漫川关镇为例,关注特色小镇中的民俗文化和其居民在商品经济生活中的文化选择,探讨了中国人的时代精神与心灵归属。依靠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应用,特色小镇居民在新的时代激活了当地的文化记忆,连缀起古老的历史和当下的民俗生活。从民俗学的立场来看,为了适应新环境和新语境而产生的民俗传承与应用,是值得研究的"民俗主义"现象。民俗和民俗主义为特色小镇提供了群体情感支撑、创意智慧支撑、认同心理支撑、以及气质氛围支撑,促进了特色小镇形成独有的神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特色小镇 民俗应用 影像表达
下载PDF
赣南客家民俗摄影与影像文献纪录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赖小明 谢宁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23-25,共3页
赣南客家民俗摄影与影像文献记录研究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通过摄影手段让深层的地域文化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在其民俗摄影中,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昨天,并帮助我们留住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拓展赣南客家民俗... 赣南客家民俗摄影与影像文献记录研究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通过摄影手段让深层的地域文化尽可能丰富地反映在其民俗摄影中,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昨天,并帮助我们留住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拓展赣南客家民俗文化的广度,挖掘民风民俗的深度。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不仅对丰富和完善赣南客家民俗影像纪录起到文献价值的作用,对中国客家文化的丰富和完善,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南客家 民俗摄影 文献记录
下载PDF
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中的女性形象符号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天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9-21,共3页
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四大爱情神话传说,讲述了非常经典的爱情悲剧,塑造了系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织女、祝英台、孟姜女和白素贞这四个人物形象,隐含着人类共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寄托。... 中国民间流传下来的四大爱情神话传说,讲述了非常经典的爱情悲剧,塑造了系列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织女、祝英台、孟姜女和白素贞这四个人物形象,隐含着人类共同的深层的心理结构,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寄托。这一母题贯穿着逐渐演变成型的爱情故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传说 女性形象 符号 隐喻
下载PDF
再论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希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8-82,共5页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价值取向等民俗样本,就会发现新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民俗事象 文艺审美
下载PDF
叶梅小说中的民俗意象——以《撒忧的龙船河》为个案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莉 胡阳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1-3,共3页
以《撒忧的龙船河》为代表,"土性"作家叶梅的小说集中展示了龙船河、豌豆角、桡夫子、梯玛、女儿会、跳丧鼓等一系列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意象群。这些民俗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鄂西土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表现出作家强烈的... 以《撒忧的龙船河》为代表,"土性"作家叶梅的小说集中展示了龙船河、豌豆角、桡夫子、梯玛、女儿会、跳丧鼓等一系列土家族独特的民俗意象群。这些民俗意象生动地再现了鄂西土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表现出作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成为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梅 民俗 意象 土家族
下载PDF
电影《活着》的民俗叙事
13
作者 张艳蕊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537-539,共3页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以皮影这种视听效果强烈的民俗意象作为电影的核心意象,以执着于生的民族观念为思想主题,以时代典型画面、典型场景、社会风尚营造出特定的时代氛围,在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浓郁的民族风味中渗透出强烈的民族意...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以皮影这种视听效果强烈的民俗意象作为电影的核心意象,以执着于生的民族观念为思想主题,以时代典型画面、典型场景、社会风尚营造出特定的时代氛围,在丰富的民俗文化事象、浓郁的民族风味中渗透出强烈的民族意识,整体呈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 民俗意象 民族观念 皮影 审美意境
下载PDF
新疆本土电影中的民俗
14
作者 吴玉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6期47-53,共7页
民俗与电影完美结合是电影成功的标志之一。新疆本土电影将新疆多彩的民俗作为构建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疆电影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既有生存方式意象化的表达,又是人物精神世界外化的方式。新疆本土电影还将民俗参与叙事建构,在电... 民俗与电影完美结合是电影成功的标志之一。新疆本土电影将新疆多彩的民俗作为构建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新疆电影与民俗文化的结合,既有生存方式意象化的表达,又是人物精神世界外化的方式。新疆本土电影还将民俗参与叙事建构,在电影的场景化与情节化方面发挥着作用,拓展了新疆本土电影的表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本土电影 民俗 形象建构 意象化 场景化 情节化
下载PDF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丽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67,共6页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叙写了一些特殊的关羽故事,在忠、义、勇、智之外,塑造了关羽形象的另一面头脑简单、无情无义、自私、无礼、残忍、势利、心胸狭窄。这一另类关羽形象的塑造,致使民间叙事中关羽的整体形象出现分裂和矛盾,凸显了民间叙... 元明民间叙事文本叙写了一些特殊的关羽故事,在忠、义、勇、智之外,塑造了关羽形象的另一面头脑简单、无情无义、自私、无礼、残忍、势利、心胸狭窄。这一另类关羽形象的塑造,致使民间叙事中关羽的整体形象出现分裂和矛盾,凸显了民间叙事和文人叙事在关羽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其差异的出现与创作主体、接受对象及关戏演出的文化功能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叙事文学 民间叙事 文人叙事 关羽形象
下载PDF
民俗文化类景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分析——以喀什古城景区为例
16
作者 李芮涵 王立明 王昌燕 《特区经济》 2023年第9期156-160,共5页
在提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类景区喀什古城的游客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对实现特色民俗践行文旅融合,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同程网、携程网、蚂蜂窝等旅游网站的游... 在提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背景下,研究新疆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类景区喀什古城的游客感知形象与投射形象对实现特色民俗践行文旅融合,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同程网、携程网、蚂蜂窝等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游记及喀什市人民政府网中与喀什古城相关的内容为数据来源,运用软件Rost content mining6.0进行高频词、网络文本的语义分析。对比分析其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得出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及游客前来旅游的影响因素等结论,根据结论从营销方式、游客体验环境、景区定位三个方面提出管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旅游 民俗类旅游景区 感知形象 投射形象
下载PDF
论民俗“新影像表达”的生活向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影像表达作为民俗传承的重要形式,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民俗记录层次和民俗传播层次,前者的影像是田野视角下的客观呈现,后者的影像是艺术代入下的想象拼贴,二者构成物理现实社会"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信息时代的全面展开... 影像表达作为民俗传承的重要形式,它具有两个层次的内容:民俗记录层次和民俗传播层次,前者的影像是田野视角下的客观呈现,后者的影像是艺术代入下的想象拼贴,二者构成物理现实社会"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信息时代的全面展开,形成我们思考民俗影像与民俗传承的基本语境,民俗传承更注重表达方式的多元呈现,更强调虚拟社会的传承传播价值,从物理现实社会的镜头记录、影像叙事转化为虚拟社会的数字处理。由此,影像表达在原有的两个层次上,新增了民俗体验层次,影像是数字技术创意下的场景还原,民俗传承进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民俗文化创意相融合的"创意-体验的新影像表达",不断拓展生活向度,建构起信息时代民俗传承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民俗传承 记录-传播的影像表达 创意-体验的新影像表达
原文传递
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论——以现代文学江南女性形象为批评范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毛海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2-138,共7页
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与创新。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理论是在文学人类学精神关照下诞生的一种本土化的女性文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是女性主义原型批评,运用此对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 从文学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对传统研究方法的一次突破与创新。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理论是在文学人类学精神关照下诞生的一种本土化的女性文学理论。这一理论的渊源是女性主义原型批评,运用此对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笔下的女性文学形象进行分析,可以触摸到一条由民俗主题原型、民俗形象原型、民俗意象原型串联起来的"原型"发展轨迹。经过现代文学的多维诠释,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凸显出其理论实质,即注重普遍性与整体性及内部精神生态意义的开拓,注重个体性与特殊性及作家内在创作气质的彰显,注重心理原型与文学原型的融合并创造审美愉悦。女性气质的民俗—原型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本土化实践的又一先例,对于女性个体形象塑造及女性内在思想开掘都具有着先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原型批评 女性气质 江南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
下载PDF
韩国民俗文化中的竹意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国强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年第1期92-96,共5页
竹子卓越的自然品质,融入到韩国人的信仰和习俗中,形成了多维多重的意象体系。中国竹之龙性的意象原型在韩国得以认同和发挥,被升华为卫国护法之忠诚正义意象。韩国萨满巫俗中,竹子作为神灵上下的通路和凭依之所,被赋予圣俗灵媒之神秘... 竹子卓越的自然品质,融入到韩国人的信仰和习俗中,形成了多维多重的意象体系。中国竹之龙性的意象原型在韩国得以认同和发挥,被升华为卫国护法之忠诚正义意象。韩国萨满巫俗中,竹子作为神灵上下的通路和凭依之所,被赋予圣俗灵媒之神秘意象。在韩国人的人生仪式和岁时习俗中,赋予竹子生命繁衍、爱情、长寿、孝亲之富贵人生意象。韩国民俗文化中竹意象的生成源于"天人无间"的类比思维和巫佛释道融合的宗教信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民俗 竹意象 卫国护法 圣俗灵媒 富贵人生
下载PDF
唐诗捣衣民俗综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连举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40-46,共7页
捣衣民俗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而表现捣衣民俗的诗歌则滥觞初盛于六朝、勃兴大盛于唐宋、余响回环于元明清。关于捣衣的内涵及其捣衣的对象、工具、方法、时间、地点,唐诗里各有不同的说法。唐代捣衣诗歌的意象建构主要着眼于表达寂寞惆... 捣衣民俗至迟起源于春秋战国,而表现捣衣民俗的诗歌则滥觞初盛于六朝、勃兴大盛于唐宋、余响回环于元明清。关于捣衣的内涵及其捣衣的对象、工具、方法、时间、地点,唐诗里各有不同的说法。唐代捣衣诗歌的意象建构主要着眼于表达寂寞惆怅的宫愁闺怨之绪、缠绵悱恻的念亲思乡之感和羁旅漂泊的怀友悲己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捣衣 捣衣民俗 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