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民俗学者的月经禁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莲 朱和双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47,188,共7页
在20世纪早期,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月经礼俗与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正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先后讨论过与妇女月经... 在20世纪早期,江绍原是最先引进国外人类学方法系统研究月经礼俗与迷信的拓荒者,他对中国人"天癸观"的研究特别引人注目。正是在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下,一大批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医学家先后讨论过与妇女月经禁忌有关的话题。这些研究旨在说明,月经现象虽然常见,但由于人们缺乏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月经的性质、功用和意义方面产生了诸多迷信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民俗学者 月经禁忌 研究范式 社会影响
原文传递
中国近现代民俗研究的民众立场--一种超越民俗学的视角 被引量:5
2
作者 邓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民俗研究,与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相适应,也经历了从思想利剑、边地画笔到体现人民主体的人民之学,再到夯实整个国家文化基础的民族基石、护持民族自信的文化之盾的转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语境... 伴随着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建立的现代中国民俗研究,与不同阶段的中国社会相适应,也经历了从思想利剑、边地画笔到体现人民主体的人民之学,再到夯实整个国家文化基础的民族基石、护持民族自信的文化之盾的转变。尽管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中,民俗研究的具体角色略有差异,但是民俗研究始终将民众作为自己的学术之源,以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由民众所构成的中国社会现实作为自己主要的观察对象、资料来源和学科基础,从而成为影响整个国家基础文化的重要学科,并在应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为中国社会坚守自己的文化底色和文化之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研究 民俗学 社会之学 民众立场
下载PDF
乌丙安在民俗学研究上的突出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江帆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7-91,共5页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 ,被学人形象地誉为“撑起中国民俗学理论建树的‘三级跳’” ,对于推动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民俗学分支研究方面 。
关键词 乌丙安 民俗学研究 基础理论建构 贡献
下载PDF
隐于“市”与“史”:赵卫邦与他的民俗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岳永逸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5-36,共12页
中国民俗学史虽然仅有100多年,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梳理和挖掘。赵卫邦被称为历史学家,而作为民俗学者的一面鲜为人知,其民俗学研究也少被提及。文章查阅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档案馆资料,通过赵卫邦的陈述和亲朋好友的回忆,... 中国民俗学史虽然仅有100多年,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梳理和挖掘。赵卫邦被称为历史学家,而作为民俗学者的一面鲜为人知,其民俗学研究也少被提及。文章查阅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的档案馆资料,通过赵卫邦的陈述和亲朋好友的回忆,简要介绍赵卫邦为人为学、屡试屡败的出国梦、应景而真诚的自责,最后简要介绍其民俗学研究的侧重点和代表性文章,以求有益于当今民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卫邦 生平 民俗学研究
下载PDF
科尔沁民俗研究评述 被引量:1
5
作者 萨仁图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18-21,共4页
文中归纳分析有关科尔沁民俗的历史文献、调查报告书、学术论文及著作,依据其写作年代、研究方法及成果内容,将科尔沁民俗研究划分为近代科尔沁民俗的记述和当代科尔沁民俗研究两大阶段,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评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研... 文中归纳分析有关科尔沁民俗的历史文献、调查报告书、学术论文及著作,依据其写作年代、研究方法及成果内容,将科尔沁民俗研究划分为近代科尔沁民俗的记述和当代科尔沁民俗研究两大阶段,再对其进行分类研究,评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 民俗研究 评述
下载PDF
理论、视角与西北民俗学研究的发展探赜
6
作者 满珂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78,共4页
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横贯、多族群长期共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区域的中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也由于近代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更于全球化、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保留了许多民俗传... 开发较早、历史悠久、古代丝绸之路横贯、多族群长期共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区域的中国西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也由于近代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更于全球化、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保留了许多民俗传统。但是,资源只是提供了研究的基础,过往民俗学研究的某些不足使得西北的民俗学研究始终未能获得与其民俗存量相一致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应用与创新以及研究视角的拓展等方面入手,探讨西北民俗学研究发展的具体、可能途径,倡导关注社会现实,加强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研究,实现地方性知识与学科学术前沿的对接,提高西北民俗学研究的整体影响力。一孔之见,还请方家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视角 西北 民俗学研究
下载PDF
湖南民俗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7
作者 方向新 郭丹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9,共9页
湖南民俗学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历经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局面。其中,以傩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民俗研究和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研究名列全国前茅,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及... 湖南民俗学研究,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起步,历经三个大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综合性研究局面。其中,以傩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民俗研究和以荆楚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民俗研究名列全国前茅,在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及民俗学的其他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湖南民俗学研究与全国的发展态势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基于国内外的学科大势,尤其需要在范式转型、主攻方向、领域拓展和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发生重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民俗学研究 历程 进展 展望
下载PDF
海洋强国战略视阈下的我国海洋民俗研究
8
作者 黄安辉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5-62,共8页
海洋民俗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层的海洋文化符码。海洋民俗研究是海洋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码"海洋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深入开展海洋民俗研究对于拓展民俗学研究领域、丰富海洋文化理论、更... 海洋民俗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深层的海洋文化符码。海洋民俗研究是海洋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解码"海洋文化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深入开展海洋民俗研究对于拓展民俗学研究领域、丰富海洋文化理论、更好保护传承海洋文化遗产以及开发利用海洋民俗文化资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海洋民俗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该领域研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学术界应对我国海洋民俗研究投入更多关注,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深化该领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民俗 海洋文化 民俗学研究 海洋强国战略
下载PDF
民俗学与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三十四 被引量:12
9
作者 罗树杰 刘铁梁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73,共7页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 民俗学是研究民众生活层面文化的学问,与文化人类学关系最为密切。民俗学强调要把民俗事象作为活态文化来研究,当前民俗学研究更应结合田野调查不断升发一些新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从而丰富民俗学的理论。民俗志不仅要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而且要说明和解释民俗事象。民俗志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书写,地方民俗志的编写应以标志性文化提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文化人类学 民俗志 民俗学研究方法
下载PDF
中国民俗学转型发展与表演理论的对话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毛晓帅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61,共11页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 鲍曼的表演理论,反思并改变了民俗学研究的眼光与方向,推动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式从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中心,向着以"表演性日常交流实践方式"为中心转变。中国民俗学近几十年来的转型发展,在关注"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方向上,有诸多与表演理论不谋而合的表现,这主要不是因为受到了表演理论的影响,而是在研究中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学术反思与创新的结果。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民俗学的主体性既取决于它与本国社会发展进程血肉相连的关系,也会在与各国民俗学进行对话式的交流中得以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理论 日常交流实践 村落 民俗志 中国民俗学派
原文传递
论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之特征
11
作者 扎格尔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 自1918年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在扎根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并通过民族间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了多元一体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学科体系。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呈现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构建多民族国家的民俗研究体系;形成各民族学者团结奋进的研究队伍;研究视野开阔、研究领域拓展、研究成果增多;构建教学科研人才三结合的学科等五个方面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传承与创新 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研究体系
下载PDF
足迹·探索·回顾: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概述
12
作者 敖其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以1918年罗布桑却丹《蒙古风俗鉴》的问世为起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迎接黎明阶段(1918-1949)、历经艰辛阶段(1950-1978)、开拓进取阶段(1979-1999)、繁荣发展阶段(2000-2018)。中国蒙古民俗研究从无到有,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与中国各民族民俗研究一同历经产生、演变、传承、发展,在与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去芜存菁、与时俱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足迹 探寻 回顾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蒙古民俗研究汉文成果的学术价值
13
作者 金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蒙文版)》 2024年第3期141-145,共5页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属于多民族国家民俗研究范畴,在各民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民俗研究体系。以不同语言文字、从不同视角研究的成果陆续被发表,展示了民俗研究的丰富与多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学者的汉文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研究内容、开阔了研究视野、完善了研究方法、提升了研究质量,对新时期的中国蒙古民俗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 汉文研究成果 学术价值
下载PDF
从范式看芬兰民俗研究的现行走向
14
作者 徐鹏 尹虎彬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116-122,共7页
范式是考察学问和知识产生的历史和现行走向的一个核心概念。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首次把"范式"纳入一个学术的框架,并使北欧的民俗研究领域深受其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在用范式作为工具对芬兰不同研究传统和走向进行分类时,... 范式是考察学问和知识产生的历史和现行走向的一个核心概念。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首次把"范式"纳入一个学术的框架,并使北欧的民俗研究领域深受其影响。令人遗憾的是,在用范式作为工具对芬兰不同研究传统和走向进行分类时,他只是列出了民俗研究中范式的一套方法和步骤,并把它们按年代和个人价值负载而排序,而忽视了对这些范式的基本前提进行深刻反思。在探讨芬兰民俗研究的现行走向时,不是单纯列出一张有关主题、方法和学者的详单,而是在反思范式的基本前提的方式下来进行讨论,即民俗是一种代表,民俗也是一种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范式 芬兰民俗 民俗研究走向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民间传说学术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祖英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08-114,共7页
中国现代民间传说研究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路程,国内学者对这一厚重历史或截取某一时期进行回顾梳理,或就某一专题进行总结反思,或对某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给予分析评价,在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学术空白。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民间传说研究 学术史 综述
下载PDF
民俗志研究范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传统节日的生命力》评介
16
作者 万建中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4期84-85,共2页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 长期以来民俗志的写作存在民俗志文本与民间口头文本一样、没有叙述主体的缺憾,民俗志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有确切的时空概念,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不仅关注民俗行为过程,也关注民俗中的情感和体验,把普遍、平常的描述转化为具体、个别的描述,在田野中发现故事。《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以白彝跳弓节为个案,在对民俗志的传统研究缺陷进行了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上,对民俗志的"理想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民俗志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