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被引量:44
1
作者 陈思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6,共12页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 通过文本细读,对蕴涵在《骆驼祥子》文本中的民间和启蒙的关系以及老舍的创作心理进行了探讨。从象征的意义上说,《骆驼祥子》有一个隐形的结构,即一个人的堕落之路,而在祥子与命运之网的搏斗中,虎妞和阮明先后充当了网上的诱惑;在作品显形层面上多层次地解读虎妞形象、祥子与阮明的关系,从民间形态和人性真实的意义上凸现了虎妞作为艺术典型的丰富内涵和不朽魅力。《骆驼祥子》后半部分在结构上留下了遗憾:老舍本身作为市民阶层的一员,在描述祥子对政治之网的冲击时超出了他的能力,尽管他对市民有着尖锐的批判,却不可能在精神上给以更高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骆驼祥子》 市民文学 民间视角 启蒙悲剧
下载PDF
民间视野下的“戏行祖师”论——从董每戡《说戏行祖师》说开去
2
作者 段金龙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4-28,共5页
董每戡通过对于戏神这一民俗事象的关注与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戏神的诸多说法,并就该问题做出了“戏行祖师即是唐明皇”这一较为合理的结论。但与此同时,这一结论的单一指向却忽略了戏神生成的地域性与历时性,致使其结论显得相对偏... 董每戡通过对于戏神这一民俗事象的关注与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戏神的诸多说法,并就该问题做出了“戏行祖师即是唐明皇”这一较为合理的结论。但与此同时,这一结论的单一指向却忽略了戏神生成的地域性与历时性,致使其结论显得相对偏狭和单薄,并未将戏神研究的戏剧史意义及时揭露出来。但董每戡研讨这一问题所持的民间立场将戏曲研究的目光“下移”,投向了民间,投向了康保成所说的“戏曲发展的暗流”,并且与民间信仰相结合,渗透到了民俗学、人类学的领域,这样立体的研究视域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后人研究有着一定的价值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每戡 戏行祖师 民间视野
下载PDF
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释论 被引量:4
3
作者 席忍学 《商洛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1-14,33,共5页
写作观,即对写作的态度与看法,具体包括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为谁写等写作基本问题的认识。在贾平凹写作观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原生态写作。原生态写作是运用生活流技巧和方言土语、以民间视角叙写日常生活琐事从而达到浑然天成... 写作观,即对写作的态度与看法,具体包括对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为谁写等写作基本问题的认识。在贾平凹写作观当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原生态写作。原生态写作是运用生活流技巧和方言土语、以民间视角叙写日常生活琐事从而达到浑然天成境界的写作旨趣和写作方式。在贾平凹看来,原生态写作是判断文学作品高低优劣的审美标准。贾平凹倡导并身体力行原生态写作,是为了让文学回归"人学"本位,从而避免过于强烈的政治色彩。贾平凹原生态写作观的形成与道家思想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态写作 琐碎叙事 民间视角 生活流技巧 方言写作 浑然天成
下载PDF
民间的狂欢:狂欢化视野下的潮汕民歌 被引量:1
4
作者 欧俊勇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9年第1期47-52,共6页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 潮汕的民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潮汕古民歌由居住在潮汕的疍、畲、獠、俚等少数民族传唱,但根据潮汕民歌文献资料记载,至迟在明代潮汕地区已经有民歌文献资料存在,而清代以后潮汕民歌呈现了辉煌状态,渐渐被地方文献和文人笔记、诗词所关注。这些民歌呈现了潮汕地区丰富的人文景观,狂欢化的精神便是这种人文景观的直接呈现。本文拟从巴赫金诗学出发,探讨潮汕民歌的狂欢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欢化 潮汕民歌 民间视角
下载PDF
祛伪与存真——莫言历史小说的解构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6期96-100,共5页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也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qu...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也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观念 民间视角 神化英雄 解构策略
下载PDF
以民间视角解读现代乡土文学中人物的命名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5-67,共3页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 现代乡土文学继承了民间传统,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为文本创造的核心。在人名系统这一包含着丰富民间意念的领域,主要人物的姓名称呼一般是根据创作的意图和人物在其间的活动命运安上适当的姓名,使之名副其实。地域文化心理也深刻地影响着命名的用意,不同地域的命名显示出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民俗模式。在人物形象构成中,诨号、绰号、雅号一类称谓习俗仍占有一席之地,准确地描摹出乡土人物的生存形状和文化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视角 乡土小说 人物命名
下载PDF
张承志小说的民间视野与民俗叙事——以《刻在心上的名字》为例
7
作者 张芳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张承志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是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的渐变过程,在草原的同化过程中日渐清晰和明确。《刻在心上的名字》是张承志的创作中关注度不高的作品。小说中蒙古民歌的相悖叙事、民间传说的牺牲叙事、蒙古天葬的死亡叙事,构建了张... 张承志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思维是被动适应到主动发展的渐变过程,在草原的同化过程中日渐清晰和明确。《刻在心上的名字》是张承志的创作中关注度不高的作品。小说中蒙古民歌的相悖叙事、民间传说的牺牲叙事、蒙古天葬的死亡叙事,构建了张承志小说民间视野和民俗叙事的维度,为作家"为人民"的创作原则和创作实践丰厚了民俗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民间视野 民俗叙事
下载PDF
胡适的民间视野及其对文学的现代性诉求
8
作者 罗譞 《临沂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82-86,共5页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 胡适的文学思想中具有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他高度推崇民间文学的独特价值,大力倡导新文学向民间文学学习,参与征集歌谣的运动,加入歌谣研究会,重视歌谣研究;他倡导白话文学,整理中国白话文学史;他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以民间文学为师法的对象,体现出鲜明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胡适文学思想中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的形成,既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也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诉求有关。文学的现代性诉求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催生了胡适的民间视野和民间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传统文化 民间视野
下载PDF
山西民间丧葬习俗探究--以原平地区丧葬习俗为例
9
作者 乔吉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27期110-113,共4页
生与死是人们从古至今最关心的问题,人们都希望长生不老,脱离凡胎,转世成仙。丧葬习俗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死后的一系列丧葬程序是人们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观念的具体体现。丧葬观念来源复杂,受民族、宗教、生产、传... 生与死是人们从古至今最关心的问题,人们都希望长生不老,脱离凡胎,转世成仙。丧葬习俗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死后的一系列丧葬程序是人们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观念的具体体现。丧葬观念来源复杂,受民族、宗教、生产、传统、婚俗、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山西原平地区的丧葬习俗为例,主要探究民间死亡观对丧葬习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习俗 民间死亡观 原平地区
下载PDF
民间与文人视角下的刘备形象
10
作者 王会明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53-56,61,共5页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大的人物形象之一。之所以争议大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和文人中间流传时间比较长,并且成书的跨度时间也很长,使得三国故事和人物有了多角度的叙述与解构,从而造成了刘备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
关键词 刘备 民间视角 文人视角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探赜索隐:解构民间的生态图式
11
作者 张起帆 江学如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人类文明从顺应自然,控制自然,逐渐走向敬畏自然的逻辑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引领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当前生态伦理学界深陷非人自然是否拥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哲学课题。人类文明从顺应自然,控制自然,逐渐走向敬畏自然的逻辑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引领构建健康的、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当前生态伦理学界深陷非人自然是否拥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伦理之争。事实上,争论双方背后无不潜藏着一种错误的传统生态图式,所承诺的共同预设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等概念框架存在巨大的疑义和模糊性,由此只能基于各种隐喻修辞的浪漫主义色彩呼唤人们进行生物保育。要予破解,或可借助当前科学化的、精确性的实践生态学,基于案例研究的归纳逻辑法,对其进行可操作性的哲学阐释,才能有效指导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传统生态图式 生态系统 完整性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在断裂处延伸——“第三代”诗歌对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启示
12
作者 于钧博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7-49,共3页
"第三代"诗歌是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在89年的断裂使得八、九十年代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差别,本文从"第三代"诗歌入手,以它和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试图在二者的联系中找到... "第三代"诗歌是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环节,诗歌在89年的断裂使得八、九十年代诗歌创作上有很大差别,本文从"第三代"诗歌入手,以它和九十年代个人化诗歌创作的内在联系为着眼点,试图在二者的联系中找到诗歌发展至今的一脉相连的内在精神的延续和创作的积累,达到正确审视当代诗歌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 文化与反文化 民间立场 世俗化美学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