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地区冲断褶皱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建光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2-19,共8页
通过研究徐州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指出其构造为一薄皮型式的向北西逆掩的冲断褶皱带。其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段的特征。东西可分为东部滑脱带、中部锋带和西部外缘带。这种分带性为在区内冲断层和推覆体下找煤指明了方向。... 通过研究徐州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指出其构造为一薄皮型式的向北西逆掩的冲断褶皱带。其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带和南北分段的特征。东西可分为东部滑脱带、中部锋带和西部外缘带。这种分带性为在区内冲断层和推覆体下找煤指明了方向。锋带紧密的叠互式冲断层和褶皱与震旦系碳酸盐岩地层楔状体沿底部拆离带向北西滑脱有关。冲断褶皱带是在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的挤压力和重力的联合作用下,形成于印支—燕山运动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冲断层 褶皱带 成矿 预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过程的制约 被引量:37
2
作者 吴婵 阎存凤 +5 位作者 李海兵 田光荣 孙知明 刘栋梁 于长青 潘家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1-2222,共12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山间陆相含油气盆地,盆地内新生代地层的构造变形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生长、地壳缩短及其形成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运用高精度卫星影像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剖面和磁性地层年代学数据等多种学科资料的综合研究,重点对柴达木盆地西部逆冲-褶皱构造带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北向南依次发育分布的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南翼山和油砂山褶皱构造带均由不对称的直立褶皱或同斜褶皱构成,并且显示出背斜相对紧闭、向斜宽缓的"侏罗山式"褶皱特征,表明其下部滑脱构造带的存在;(2)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逆冲-褶皱构造SW翼缓NE翼陡的不对称褶皱形态显示出是由南向北的逆冲作用形成的;两翼相对较对称的南翼山褶皱形态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作用形成的;SW翼陡(或地层倒转)NE翼缓的油砂山褶皱带是由NE-SW向双向逆冲挤出作用形成的反映出由北向南的逆冲作用的存在;(3)红三旱、尖顶山-黑梁子和南翼山褶皱构造带的初始生长地层依次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新统狮子沟组和更新统七个泉组,高精度磁性地层限定其沉积时代依次为~39.5Ma、~8.2Ma和~2.5Ma,这不仅代表了这些褶皱的初始形成时代,而且代表了其逆冲断裂的形成时代;油砂山褶皱构造带中七个泉组初始生长地层以及上地表发育的一系列现代水系发生了弯曲,表明该逆冲-褶皱构造带从~2.5Ma形成以来一直持续到现在迄今仍在生长;红山旱地区近SN向的直立褶皱以及柴西地区似穹窿状的叠加褶皱,反映出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过程中伴随的近EW向挤压的结果;(4)综合柴西地区逆冲-褶皱带构造地貌、生长地层、地球物理剖面、磁性地层年代学等证据,表明柴西存在的一系列逆冲-褶皱带是由南向北的滑脱构造产生,具有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褶皱构造带 后退式扩展 阿尔金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新构造运动时期构造应力方向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玉平 姜正龙 +2 位作者 李景瑞 王步清 满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17,共6页
塔里木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对盆地的构造变形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断层、褶皱及钻井诱导缝3方面分析研究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不同区块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而预测盆地的应力场方向。塔北地区、柯坪断隆和塔西南地区主要受挤... 塔里木盆地的新构造运动强烈,对盆地的构造变形和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断层、褶皱及钻井诱导缝3方面分析研究区在新构造运动时期不同区块的最大主应力方向,进而预测盆地的应力场方向。塔北地区、柯坪断隆和塔西南地区主要受挤压应力作用,形成排状分布的断层及褶皱,向盆地方向断层及褶皱的形成时期逐渐变新,应力作用逐渐减弱;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的断层走向相近,呈排状分布;塔东南地区主要受走滑和挤压的共同作用,断裂与构造带平行分布;塔中地区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扭应力使该区发育较对称的褶皱,形成现今的构造形态。塔北地区、柯坪断隆和塔东南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为北西—北北西向,塔西南地区和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而塔中地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东—北东向。从盆地新构造运动各时期发育的断裂、褶皱及主应力方向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其主应力方向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继承性。预测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区域应力主要来自天山中西段及西昆仑山,呈"S"型分布,具有一定的压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褶皱 钻井诱导缝 最大主应力方向 新构造运动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钦防褶皱带的形成及其地质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孝全 刘文均 郑荣才 《广西地质》 1994年第1期15-25,共11页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钦州—防城一带的钦防褶皱带,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西褶皱带,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晚加里东阶段,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不完整拼合,造成具有地槽型沉积特点的钦防残余海槽,与泥盆系为整合关系。海西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钦州—防城一带的钦防褶皱带,是中国南方唯一的海西褶皱带,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晚加里东阶段,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不完整拼合,造成具有地槽型沉积特点的钦防残余海槽,与泥盆系为整合关系。海西期,它成为华南海侵的主要通道,随着哀牢山洋盆的打开与华南大陆边缘北西向裂谷系的形成,与右江盆地融为一体,成为它们的东部边界。东吴运动后,在滨太平洋构造影响下,钦防海槽褶皱成山,西侧形成上思前陆盆地并逐渐向西迁移,造成迭置的沉积棱柱体,从而使前期的右江盆地解体为构造性质不同的东西两部份。印支期后,右江盆地和上思前陆盆地同时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带 右江盆地 前陆盆地 扬子陆块 海侵 印支期 海西 防线 钦州 影响
全文增补中
渝东大焦石坝地区差异构造变形 被引量:14
5
作者 庹秀松 陈孔全 +3 位作者 罗顺社 汤济广 张水山 刘其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74-1083,共10页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 在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大焦石坝地区进行分层、分带和分期差异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总结了南、北段的差异变形规律,并探讨了南北向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和大耳山断裂构造变形带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大焦石坝地区纵向上发育4套构造形变层,平面上由东到西分为冲断褶皱带、逆冲-滑脱褶皱带和滑脱褶皱带,燕山期以来先后遭受南东-北西向、近东西向和北东-南西向3期挤压应力作用。大焦石坝地区为逆冲推覆构造的前锋带,主滑脱层由前寒武系向寒武系转变,自东向西发生前展式递进变形,同时由于齐岳山断层分段性及前寒武系基底滑脱断层的结构差异,导致了近南北向大耳山和乌江断裂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使北段、中段和南段自东向西分别表现出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滑作用—滑脱作用、冲断作用—压扭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和冲断作用—断弯作用—断展作用—滑脱作用的变形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展式递进变形 差异构造变形 褶皱带 大焦石坝地区
下载PDF
大巴山褶皱带MT电性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亚平 杜惠平 陈高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根据大巴山大地电磁(MT)区域大剖面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MT电性特征,并推断了本区的深大断裂及地质构造。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对大巴山褶皱带进行了进一步特征分析,研究了本区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大巴山褶皱带及南缘构造单元,预测了该... 根据大巴山大地电磁(MT)区域大剖面资料,详细分析了该区的MT电性特征,并推断了本区的深大断裂及地质构造。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对大巴山褶皱带进行了进一步特征分析,研究了本区基本构造特征,划分了大巴山褶皱带及南缘构造单元,预测了该区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地震 电性特征 大巴山 褶皱带
下载PDF
天平线关山隧道涌水量预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周文俊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30,共9页
在富水位地区建设特长隧道中通常会发生涌水灾害,因此准确预测隧道涌水量能科学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新建关山隧道处于关山褶皱带,地下水循环强烈,岩体节理发育,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影响较大。基于此,文章对关山隧道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 在富水位地区建设特长隧道中通常会发生涌水灾害,因此准确预测隧道涌水量能科学指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新建关山隧道处于关山褶皱带,地下水循环强烈,岩体节理发育,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影响较大。基于此,文章对关山隧道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涌水量计算方法对隧道各研究区段涌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地下径流模数法预测结果较为符合实际。同时,采用FLAC3D软件对关山隧道各区段进行了平面涌水模拟,并对地下水位线高度进行了反演分析,获得了与实际相符的地下水位线高度。然后,根据反演得到的参数对关山隧道施工涌水量进行三维数值模拟预测,获得的施工涌水量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长隧道工程 褶皱带 地下径流模数法 FLAC3D软件 平面涌水模拟 反演分析 三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安徽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6
8
作者 章贤能 张长松 寇尚文 《华东地质》 2019年第2期114-125,共12页
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仙霞褶皱带,受张性断层控制,成矿地质体为构造角砾岩,围岩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和寒武纪—奥陶纪西阳山组泥质灰岩夹微晶灰岩。对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槽探及钻探工作,总... 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北东段仙霞褶皱带,受张性断层控制,成矿地质体为构造角砾岩,围岩为早奥陶世印渚埠组泥岩和寒武纪—奥陶纪西阳山组泥质灰岩夹微晶灰岩。对宁国东山坞地区金矿进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槽探及钻探工作,总结该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印渚埠组泥岩是东山坞地区金矿形成的基础,当张性断层穿过印渚埠组泥岩,或西阳山组泥质灰岩与印渚埠组泥岩界面附近叠加断层时,易圈定低品位金矿体。通过分析东山坞地区金矿的矿化特征、成矿结构面、成矿地质体及Au来源,初步认为东山坞地区金矿为远程低温热液交代叠加构造岩后形成的微细浸染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地质特征 钦杭成矿带 褶皱带 微细浸染型金矿 东山坞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岗沟地区直罗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特征及物源区判定 被引量:5
9
作者 罗伟 刘池洋 +5 位作者 张东东 王建强 郭配 牛海青 赵岩 王飞飞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矿产资源的勘探中,于其西缘部分地区的直罗组地层发现油气及铀矿的相关性显示,以此判定其物源区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方法准确分析和确定直罗组地...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矿产资源的勘探中,于其西缘部分地区的直罗组地层发现油气及铀矿的相关性显示,以此判定其物源区对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应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方法准确分析和确定直罗组地层物源区位置,实验样品选取直罗组中碎屑锆石所得年代学结果显示缺少加里东期碎屑锆石,且锆石Th/U比值均>0.1,结合CL图像确定锆石均为岩浆成因,测定结果表明其年龄可以分为3个年龄段:1230 Ma^310 Ma年龄段,峰值年龄为268.8 Ma;属于天山-兴蒙褶皱带在晚海西—印支期提供大量沉积物源。2340Ma^400Ma年龄段,峰值年龄为391.2 Ma;碎屑锆石少,海西早期构造热事件不强烈,该时期物源由天山-兴蒙褶皱带供给。31 600 Ma^2 600 Ma年龄段,表现出3个峰值年龄,分别为1 912.9 Ma,2 134.7Ma和2 494.1 Ma;对应吕梁—晋宁时期,存在3期构造热事件,物源来自于华北板块结晶基底及贺兰山杂岩。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直罗组存在3个物源区,以天山-兴蒙褶皱带作为主要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物源区 峰值年龄 褶皱带
原文传递
安徽两淮煤田浅成煤成气藏形成的构造条件浅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颜孔德 《淮南矿业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1-8,共8页
本文详细分析了两淮煤田地层接触关系及各种形式构造的分布,认为该区构造形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印支南北向压性期;燕山北东向左行压扭构造形成期;喜山全区拉张活动期。第二阶段构造形成在岩浆作用之前或同时,与有机质再次热演化配合得... 本文详细分析了两淮煤田地层接触关系及各种形式构造的分布,认为该区构造形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印支南北向压性期;燕山北东向左行压扭构造形成期;喜山全区拉张活动期。第二阶段构造形成在岩浆作用之前或同时,与有机质再次热演化配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田 浅成煤 气藏 地层圈闭
下载PDF
马祖列岛海岸阶地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德辉 王花俤 邓国雄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0-347,共8页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东山褶皱带,以及长樂—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 距今二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一系列之大地构造运动,形成福建沿海的平潭—东山褶皱带,以及长樂—诏安断裂带,又因为构造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影响,在褶皱带与断裂带的东缘形成一系列的岛屿,马祖列岛的形成,与中国东南沿海的造山运动有密切关系,皆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动。马祖地区的海阶,共有9段阶地,各段阶地的海拔高度依序为0~10m、20~38m、40~56m、58~78m、80~97m、100~128m、142~160m、172~182m、238~248m。依据晚更新世海阶序列与隆升率关系对比基图迭合法的推估,各段阶地生成年代分别为6kaBP、46kaBP、55kaBP、76kaBP、79kaBP、94kaBP、105kaBP、119kaBP、175kaBP,除了第一级阶地为全新世时期所形成,其余皆为更新世时期的产物,比对马祖列岛海阶的高度与间距,测得整个地区的基盘平均隆升速率为1.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带 马祖列岛 海阶 隆升速率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区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质疑 被引量:2
12
作者 南润善 《辽宁地质》 2000年第1期47-50,共4页
根据火山岩、绿片岩发育等特征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认为 ,大兴安区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最近 ,笔者识别出其台型沉积岩建造 ,如石英砂岩、含磷岩系、红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和夹有燧石条带等。按大地构造学理论 ,台区沉积岩建造与槽... 根据火山岩、绿片岩发育等特征 ,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认为 ,大兴安区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最近 ,笔者识别出其台型沉积岩建造 ,如石英砂岩、含磷岩系、红层、石灰岩含燧石结核和夹有燧石条带等。按大地构造学理论 ,台区沉积岩建造与槽区火山岩系不能共生。为此 ,置于古生界中的大部分火山岩不该属古生界 ,而应属中生界。额尔古纳河组和佳疙疸组为整合接触 ,都夹有绿片岩 ,皆属元古宇。本区古生代地层是盖层 ,元古宙地层为结晶基底。因此 ,该区为地块 ,而不是古生代优地槽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代 大兴安区 地块 优地槽 褶皱带
下载PDF
邢台矿区山字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纪勋 范志平 《中国煤田地质》 2006年第4期18-21,共4页
邢台山字型构造位于河北省邯邢煤田内,其前弧向ES突出,脊柱呈ES—W N走向。分别分析了山字型构造脊柱及其东、西翼反射弧构造形迹特征,对研究区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脊柱 前弧 反射弧 褶皱带 帚状构造 旋卷构造 山字型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改建包兰线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
14
作者 章新益 董双发 +3 位作者 刘倩 梁鑫 李婧玥 江露芳 《科技与创新》 2015年第9期145-145,147,共2页
环境检测是十分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在全球环保领域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介绍包兰铁路,分析了遥感信息源的选择和处理、主要地质灾害,对相关地质灾害建议展开了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在基于遥感技术改建包兰线地质灾害的评... 环境检测是十分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手段,在全球环保领域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介绍包兰铁路,分析了遥感信息源的选择和处理、主要地质灾害,对相关地质灾害建议展开了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在基于遥感技术改建包兰线地质灾害的评价中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地质监测 综合探测技术 褶皱带
下载PDF
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79
15
作者 吴汉宁 常承法 +1 位作者 刘椿 钟大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01-214,共14页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国内外近年来古地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了部分数据,经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华南和华北块体的古生代至中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由此导出两块体的运动形式和北向运动速度分量,估算了两块体间的南北向距离,即秦岭海域的宽度,指出两块体拼合的时限,并根据华北、华南块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探讨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对秦岭研究中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和华南块体 秦岭 造山带 古地磁极移曲线 古纬度变化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4
16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下载PDF
华南地质构造的再认识 被引量:64
17
作者 王鹤年 周丽娅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7-465,共9页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 近年来地质构造理论及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华南地质构造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新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试新数据,为检验以往对华南地质构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也为推动华南地质构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以往的工作成果,提供了闽北及云开大山的有关资料,对华南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再认识。认为华夏古陆应该肯定,但范围还需探讨,华南大地构造基本格局为两陆夹一盆。晋宁运动时,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对接;加里东运动使两陆块间洋盆褶皱迴返,形成统一陆块;海西-印支期,华南地质构造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 华夏地块 地质构造 云开地体 加里东褶皱带
下载PDF
川东高陡断褶带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54
18
作者 邹玉涛 段金宝 +2 位作者 赵艳军 张新 李让彬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046-2052,共7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 在川东地震资料基础上,结合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高陡构造特征、演化特征及成因机制。川东高陡断褶带经历了由拉张向挤压转变的动力学环境,主要划分为4期构造演化阶段:弱褶皱阶段(印支期以前)、褶皱雏形阶段(印支期)、褶皱活跃阶段(燕山期)、褶皱定型阶段(喜马拉雅期)。川东高陡断褶带现今构造格局受早期基底断裂控制、晚期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定型"隔挡式"高陡断褶带排状展布;受纵向2套主要膏盐滑脱层及1套次要泥页岩滑脱层影响,川东断褶带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构造形变层,在多期挤压应力过程中,各构造层纵向上形成、演化具有差异性,构造形态截然不同。四川盆地多期挤压构造叠加改造对川东盐类矿床和油气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陡断褶带 川东地区 构造样式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对新元古代湘桂海盆及邻区构造属性的探讨 被引量:51
19
作者 许效松 刘伟 +1 位作者 门玉澎 张海全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890-1904,共15页
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860~1034Ma间,为绍兴-江山-萍乡碰撞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 新元古代的湘桂海盆夹持在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与华夏地块群之间,是古华南洋与下扬子陆块俯冲碰撞后在西南方向的残留海。东段古华南洋俯冲的地质记录发生在860~1034Ma间,为绍兴-江山-萍乡碰撞带,形成江南岛弧造山带;西段古华南洋与上扬子陆块俯冲的构造地质记录,推测在湖南的新化-城步至广西的三江一带,时间为850~820Ma,形成雪峰-四堡岛弧造山带,但无陆陆碰撞的记录。东、西两段构造活动有近1亿年至数十百万年的时间差,为湘桂海盆在停止扩张的洋底上提供了发育的空间,并转为弧前-深海盆地。由萍乡向南西方向至湖南茶陵-郴州为一结合带,西侧的沉积物属扬子沉积构造域和湘桂海盆,沉积了细屑浊积岩和硅泥质岩;东侧为华夏沉积构造域,包括赣、闽和粤北,充填了与热活动有关细碧岩、含铁石英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郴州至贺县间,有一东-西向的古南岭裂陷海与之相连,是分隔云开地块、粤东南地块与罗霄-武夷地块的深海槽。在早古生代构造旋回中,湘桂海盆、古南岭海槽以及华夏沉积构造域,分别转为不同构造走向的湘桂加里东褶皱带和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桂残留海盆 扬子沉积构造域 华夏沉积构造域 湘桂加里东褶皱带 华南加里东造山带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及邻区地壳深部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20
作者 任隽 彭建兵 +3 位作者 王夫运 刘晨 冯希杰 戴王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39-2947,共9页
利用穿越区域南段为秦岭褶皱带山区,中段为渭河断陷盆地,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分区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由壳内反射波较为连续可靠... 利用穿越区域南段为秦岭褶皱带山区,中段为渭河断陷盆地,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的宽角反射/折射地震测深剖面所获得的资料对该区地壳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壳呈明显的分层、分区结构;上下地壳的分界是由壳内反射波较为连续可靠的P2以及P3所确定的.鄂尔多斯地台是本区M界面最深的地区,地壳厚度大,达42km左右,结构相对简单,结晶基底浅.秦岭褶皱带的地壳厚度约37~38km,结晶基底浅,甚至出露.渭河断陷盆地莫霍界面相对两侧明显且不对称的上隆,地壳结构复杂;而莫霍界面相对鄂尔多斯地块突变隆起和上地幔高速物质侵入于下地壳,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断陷带 地壳结构 秦岭褶皱系 鄂尔多斯地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