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2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淤泥质浅滩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确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庞启秀 白玉川 +2 位作者 杨华 张瑞波 贾志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9-255,共7页
为了确定淤泥质浅滩泥沙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垂线剖面,采用音叉密度计在淤泥质连云港徐圩浅滩进行了定点密度垂线分布测量,并针对该海域的泥沙利用长水槽和环形槽开展了泥沙起动室内试验。淤泥密度现场结果表明,浅滩泥沙密度与深度满足对... 为了确定淤泥质浅滩泥沙的临界起动切应力垂线剖面,采用音叉密度计在淤泥质连云港徐圩浅滩进行了定点密度垂线分布测量,并针对该海域的泥沙利用长水槽和环形槽开展了泥沙起动室内试验。淤泥密度现场结果表明,浅滩泥沙密度与深度满足对数型关系;室内试验得出密度1 050~1 400 kg/m3的泥沙临界起动切应力值为0.1~1.0 Pa,泥沙临界切应力与密度呈指数关系;进而确定了临界起动切应力与深度的关系即临界起动切应力剖面,该剖面关系式可供数学模型模拟淤泥质浅滩的泥沙起动过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泥沙 浅滩 泥沙剖面 临界应力 密度分布 水槽试验 定点测量
下载PDF
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水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冉聃颉 王文娥 +1 位作者 胡笑涛 史利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6-244,共9页
以解决灌区普遍存在的通过增大水头损失来提高测流精度的问题为目标,探究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在末级梯形渠道中量水的适用性。基于Flow-3D软件,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Tru-VOF方法对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和矩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水力性... 以解决灌区普遍存在的通过增大水头损失来提高测流精度的问题为目标,探究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在末级梯形渠道中量水的适用性。基于Flow-3D软件,采用RNG k-ε紊流模型和Tru-VOF方法对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和矩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水力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物理原型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测流过程中弗劳德数沿程呈单峰分布,在喉口下游附近出现临界流且喉口上游弗劳德数均小于0.5,满足灌区量水要求;测流过程中,最大流速位置随着量水槽边界变化而变化;对喉口收缩比相同的矩形喉口和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测流精度、水头损失比较得出,梯形喉口有效改善了小流量时测流误差和大流量时的水头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喉口 无喉道量水槽 流速分布 测流精度 能量损失 Flow-3D
下载PDF
长喉道量水槽的设计新方法 被引量:8
3
作者 沈波 吉庆丰 程吉林 《排灌机械》 2003年第6期23-26,共4页
在总结国内外长喉道量水槽研究成果和近几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实际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长喉道量水槽的结构、量水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在灌区量水现场对设计计算方法作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按该设计方法设计的... 在总结国内外长喉道量水槽研究成果和近几年在江苏省南通市实际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长喉道量水槽的结构、量水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在灌区量水现场对设计计算方法作了一系列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按该设计方法设计的长喉道量水槽具有很高的测流精度,流量相对误差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喉道量水槽 结构 量水原理 设计方法 灌区
下载PDF
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水力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冉聃颉 王文娥 胡笑涛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90,共9页
为探究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在末级梯形渠道量水中的适用性,本文根据梯形渠道断面几何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通过对梯形渠道上喉口收缩率范围为0.4~0.7的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分别在12种流量(15~72 L/s)共48种自... 为探究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在末级梯形渠道量水中的适用性,本文根据梯形渠道断面几何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通过对梯形渠道上喉口收缩率范围为0.4~0.7的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分别在12种流量(15~72 L/s)共48种自由出流工况下进行水力性能试验,观测了15个控制断面的水深,得到了水面线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过槽流量与收缩率、上游水位等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拟合得出流量公式,并对佛汝德数沿程变化规律,上游壅水情况,量水精度以及水头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由出流条件下,喉口收缩率超过0.6时,流量小于16 L/s时未形成临界流;实测流量与计算流量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为9.15%,喉口收缩率范围在0.4~0.6时最大相对误差则为4.79%;上游壅水高度最大为6.06 cm,喉口收缩率范围为0.5~0.7时,上游壅水高度最大为3.15 cm(小于5 cm);水头损失最大为占上游总水头的20%,当喉口收缩率范围为0.5~0.7时,水头损失平均为占上游总水头的4%左右(比相同收缩率时矩形喉口量水槽水头损失小)。综合分析表明,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的喉口收缩率为0.5~0.6时适合末级梯形渠道量水,该研究为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进一步在我国北方末级梯形渠系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渠道 梯形喉口无喉道量水槽 流量公式 水力性能 喉口收缩率
原文传递
不同宽度冲刷槽对崩岗崩积体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学增 黄炎和 +6 位作者 林金石 蒋芳市 郝福星 关家椿 许煌基 杨丹丹 王振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141,共6页
为了解不同宽度冲刷槽对坡面冲刷侵蚀过程中产流产沙的影响,该研究以崩岗崩积体为对象,通过不同冲刷槽宽度(10、20、30、40、50 cm)和不同单宽流量(1.2×10-2、2.4×10-2、3.6×10-2、4.8×10-2 m2/min)相结合的室内模... 为了解不同宽度冲刷槽对坡面冲刷侵蚀过程中产流产沙的影响,该研究以崩岗崩积体为对象,通过不同冲刷槽宽度(10、20、30、40、50 cm)和不同单宽流量(1.2×10-2、2.4×10-2、3.6×10-2、4.8×10-2 m2/min)相结合的室内模拟冲刷试验,研究不同宽度冲刷槽对崩积体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宽流量为1.2×10-2,2.4×10-2,3.6×10-2 m2/min时,不同冲刷槽宽度之间径流率、产沙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宽流量为4.8×10-2 m2/min时,不同冲刷槽宽度之间径流率、产沙率差异不显著。2)单宽流量一定,不同冲刷槽宽度下径流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单宽流量为1.2×10-2 m2/min时,不同冲刷槽宽度条件下产沙率和含沙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其他单宽流量下产沙率和含沙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相同。3)单宽流量相同,不同冲刷槽宽度下累积径流量差异不显著;单宽流量为1.2×10-2,2.4×10-2,3.6×10-2 m2/min条件下,不同冲刷槽宽度下累积产沙量和平均含沙量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揭示了冲刷槽宽度对崩积体产流产沙的影响,为今后试验冲刷槽宽度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刷 径流 崩岗 崩积体 冲刷槽宽度 单宽流量
下载PDF
矩形渡槽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宪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1998年第2期9-12,共4页
建立了矩形渡槽结构优化设计的物理、数学模型,采用先进的混合离散变量优化技术,研制了结构优化设计程序,实现了矩形渡槽优化设计。最后以某工程为例,说明了理论方法的工程应用及重要意义。
关键词 渡槽 结构优化 离散变量 最优设计
下载PDF
预应力U型渡槽结构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3
7
作者 周娟 屈吉鸿 刘宪亮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3,共3页
建立了预应力U型渡槽结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采用混合离散变量优化设计方法,研制了结构优化设计程序,实现了预应力U型渡槽的结构优化设计。以某工程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经济有效性。
关键词 预应力 U型渡槽 结构优化设计 离散变量
下载PDF
防波堤护坡块体的稳定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毛昶熙 段祥宝 毛佩郁 《中国港湾建设》 1998年第6期3-8,共6页
本文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研究了防波海堤护坡块体的稳定性,结合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堤结构型式对设计高潮位波浪作用下的堤内流场分布作了计算,并分析求得护坡块体的局部稳定性计算公式,然后引用波浪水槽试验资料加以验证。
关键词 防波堤 波浪水槽 护坡块体 稳定性公式
下载PDF
三种渠道不同坡度下巴歇尔量水槽数值模拟 被引量:2
9
作者 曾钰峰 何新林 +3 位作者 乔长录 李小龙 杨广 金瑾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28,共7页
探究巴歇尔量水槽在U形渠道、梯形渠道、矩形渠道下的适用性及适用坡度。通过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物理试验在3种渠道上分别设置不同的坡度,在不同流量工况下进行试验。数值模拟采用A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 探究巴歇尔量水槽在U形渠道、梯形渠道、矩形渠道下的适用性及适用坡度。通过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物理试验在3种渠道上分别设置不同的坡度,在不同流量工况下进行试验。数值模拟采用A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方案下巴歇尔槽的水头损失、流速及压强分布、水面线、测流误差等的变化情况。进而得出巴歇尔量水槽适宜渠道及坡度。测流误差:U形渠道>矩形渠道>梯形渠道,0.3%>0.2%>0.1%。随着来流量的增加,其测流误差会逐渐减小。局部水头损失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大,U形渠道下巴歇尔槽局部水头损失最小,矩形渠道最大。从更高的测流精度考虑,梯形渠道更适合巴歇尔槽的运行,超过0.1%坡度后,随着坡度增大,巴歇尔槽测流误差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歇尔槽 坡度 数值模拟 水力特性 渠道断面形式
下载PDF
U型断面薄壳渡槽应力分析的简化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素娟 《山东矿业学院学报》 CAS 1994年第3期258-263,共6页
本文对U型断面薄壳渡槽的内力计算建议了一种简化计算方法,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对比,有足够的精度,且学过结构力学的工程技术人员均可掌握,对从事渡槽等的设计人员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渡槽 结构力学 水工结构 U型薄壳
下载PDF
水生物实验生态室与水生态环境的构建
11
作者 张饮江 黄子贤 +2 位作者 王振根 王睿 董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1-145,共5页
根据水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建立水生物实验生态室的4种实验水槽系统与3种水质调控系统。通过4年来,多种鱼、虾、蟹、贝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布置合理,水槽和水质符合其生长与繁殖环境实验条件,整体设计达到水生物... 根据水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因地制宜,建立水生物实验生态室的4种实验水槽系统与3种水质调控系统。通过4年来,多种鱼、虾、蟹、贝的实验结果表明: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布置合理,水槽和水质符合其生长与繁殖环境实验条件,整体设计达到水生物实验生态室建设要求,提高了人们对水生物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与效率,有利于管理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物实验 实验生态 实验水槽 水质调控 水生态环境
下载PDF
海岸盐沼植物单向恒定水流流速剖面 被引量:33
12
作者 时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2-88,共7页
本项研究利用室内水槽测量五种不同高度大米草冠层(canopy,指一定密度的植物群体)水流平均流速剖面。实验结果揭示了大米草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另外,在冠层内出现流速反转梯度uz,导致一个次级流速最大值。大米草... 本项研究利用室内水槽测量五种不同高度大米草冠层(canopy,指一定密度的植物群体)水流平均流速剖面。实验结果揭示了大米草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另外,在冠层内出现流速反转梯度uz,导致一个次级流速最大值。大米草冠层上的水流切变流速u大于冠层内的u。冠层内水流切变流速的减小有利于粘性泥沙的沉积。大米草冠层通过影响底床剪切应力τb和水流紊动而对悬浮泥沙浓度、细颗粒泥沙絮凝体沉降速率产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盐沼植物 泥沙运动 水流流速
下载PDF
含植物河流平均流速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5
13
作者 时钟 李艳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254-1260,共7页
在室内水槽中模拟了有 Myriophyllum和 Hydrilla两种植物存在的河流环境 ,采用 Nixon微流仪 ,测量不同植物密度、流量和测量位置下水流平均流速垂线分布 .流场特性可用以下水动力学参数来描述 :摩阻流速 (u* ) ,粗糙长度 (z0 )和植物冠... 在室内水槽中模拟了有 Myriophyllum和 Hydrilla两种植物存在的河流环境 ,采用 Nixon微流仪 ,测量不同植物密度、流量和测量位置下水流平均流速垂线分布 .流场特性可用以下水动力学参数来描述 :摩阻流速 (u* ) ,粗糙长度 (z0 )和植物冠层粗糙雷诺数 (Re* ) .结果表明 :1测得的水流平均流速垂线分布中 ,绝大多数不满足对数关系 ;2每个水流平均流速垂线分布包括 3个水动力区域 (冠层区域、冠层以上区域和介于它们之间的过渡区域 ) ,可能存在 2个边界层 (内部边界层和外部边界层 ) ;3对于 Myriophyllum底床 ,在不同测量位置 A、B和 C上 ,u* 和 Re* 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z0 则随流量的增加而下降 ,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它们均沿流动方向 (A、B、C)增加 ;4Hydrilla底床的 u* 空间变化不如 Myriophyllum的明显 ,在密度一定的情况下 ,z0 主要是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减小 ,不随测量位置 (A、B、C)而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植物河流 平均流速分布 水槽
下载PDF
灌区量水设施研究开发进展 被引量:27
14
作者 吉庆丰 沈波 李国安 《灌溉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9-72,共4页
对国内外灌区常用堰类、槽类量水设施的应用成果进行了综述 ,比较分析了几种应用较多的量水设施的优缺点 ,介绍了量水设施最新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适合我国灌区推广应用的槽类量水建筑物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灌区 量水设施 量水槽 量水堰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moving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grains in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under heavy rainfall 被引量:35
15
作者 CUI Yi-fei ZHOU Xiao-jun GUO Chao-xu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417-431,共15页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 The initiation mechanism of debris flow is regarded as the key step in understanding the debrisflow processes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damage. Moreover,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blocking effects of fine particles in soil will lead to soil failure and then develop into debris flow. Based on this hypothesis and considering the three factors of slope gradient, rainfall duration and rainfall intensity, 16 flume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using the method of orthogonal design and completed in a laboratory. Particle composition changes in slope toe,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fine particl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oil failure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s follows: the soil has complex, random and unstable structures, which causes remarkable por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connectivity, non-uniformity and easy variation. Th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r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Rainfall intensity dominates particle movement, whereby high intensity rainfall induces a large number of mass movement and sharp fluctuation, causing more fine particles to accumulate at the steep slope toe. The slope to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ater collection and fine particleaccumulation. Both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and coarse particle movement appears similar fluctuation.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s interrupted in unconnected pores, causing pore blockage and fine particle accumulation, which then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weak layer and further soil failure or collapses. Fine particle movement also causes debris flow formation in two ways: movement on the soil surface and migration inside the soil. The results verify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function of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in soil failure process is conduciv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failure and debris flow init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de grading unconsolidated soil Fine particle migration Soil failure LANDSLIDE Debris flow initiation flume test Heavy rainfall
下载PDF
海岸盐沼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时钟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59,共9页
利用室内水槽测量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分布 ,对a)不同属种、b)同属种不同观测位置和流速、c)同属种不同高度、d)同属种不同密度的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湍流结构作了分析 ,并探讨了冠层植物本身及其水流结构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可能影... 利用室内水槽测量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水流平均流速分布 ,对a)不同属种、b)同属种不同观测位置和流速、c)同属种不同高度、d)同属种不同密度的海岸盐沼植物冠层湍流结构作了分析 ,并探讨了冠层植物本身及其水流结构对粘性泥沙运动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 :1)明显的三层结构 ,即冠层底部、过渡层、冠层上部水体层 ;2 )由于植物的柔弹性 ,冠层顶部与上层水体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界面波 ,导致一个次级流速最大值 ,在冠层内出现流速反转梯度 ( u/ z) ;3 )冠层顶部以上的水体水流切变流速u (切应力τb)大于冠层内的u (切应力τb) ,冠层内 (底部 )水流切变流速 (切应力τb)的减小有利于粘性泥沙的沉积 ;4 )植物冠层影响湍流强度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盐沼冠层 平均流速分布 次级流速最大值 粘性泥沙 水槽 湍流强度
下载PDF
基于Flume的分布式日志采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7
17
作者 陈飞 艾中良 《软件》 2016年第12期-,共7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兴起,使得日志数据的规模日益剧增,给已有的日志采集及分析系统带来了挑战;同时针对互联网安全的攻击活动也层出不穷,如何在海量的日志中及时提取有效的信息以为企业安全提供信息支撑,也给现有的...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兴起,使得日志数据的规模日益剧增,给已有的日志采集及分析系统带来了挑战;同时针对互联网安全的攻击活动也层出不穷,如何在海量的日志中及时提取有效的信息以为企业安全提供信息支撑,也给现有的分析系统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结合使用Flume、Elasticsearch以及Kibana等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日志采集分析系统,从系统设计和架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并针对Nginx的访问日志进行了实时采集和分析及展示,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实现,实验证明,基于Flume的分布式的日志采集分析系统方案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安全 日志采集 flume Elasticsearch Kibana
下载PDF
U形渠道机翼形量水槽试验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洪成 吕宏兴 +2 位作者 张宽地 史学斌 卢勇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3-65,共3页
主要介绍了机翼形量水槽的构造、测流原理。通过在U形渠道上的试验研究得出该槽的流量公式、流量水头关系、测流误差。试验结果表明机翼形量水槽测流精确且投资较小,适合灌区量水的要求。
关键词 量水槽 U形渠道 测流 试验结果 灌区量水 精确 流量公式 水头 机翼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FAILURE OF CASCADE LANDSLIDE DAMS 被引量:18
19
作者 NIU Zhi-pan XU Wei-lin +2 位作者 LI Nai-wen XUE Yang CHEN Hua-yong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2年第3期430-441,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model tests for the landslide dam failure of a single dam and cascade dams in a sloping channel. The dams were designed to be regular trapezoid with fine sand. A new measuring method nam...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model tests for the landslide dam failure of a single dam and cascade dams in a sloping channel. The dams were designed to be regular trapezoid with fine sand. A new measuring method named the labeled line locating method was used to digitalize the captured instantaneous pictures. Under two different inflow discharges, the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and the flow patterns during one dam failure and the failure of cascade dam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the inflow discharge is large,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of the downstream dam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upstream dam, and both dam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the overtopping scour throughout the dam failure process. When the inflow discharge is small, the upstream dam is scoured mainly through a sluice slot formed by the longitudinal incision, and the downstream dam is characterized with the overtopping scour. The data set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for the valid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lood risk management of cascade landslide d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beled lines locating method inflow discharge cascade landslide dam failure OVERTOPPING sloping flume
原文传递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DIMENSIONAL OVERTOPPING AGAINST SEAWALLS ARMORED WITH ARTIFICIAL UNITS IN REGULAR WAVES 被引量:17
20
作者 LU Yong-jin LIU Hua +1 位作者 WU Wei ZHANG Jiu-sha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7年第3期322-329,共8页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overtopping against seawalls armored with artificial units in regular waves was established. The 2-D numerical wave flume, based on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the overtopping against seawalls armored with artificial units in regular waves was established. The 2-D numerical wave flume, based on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and the standard κ-ε turbulence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turbulent flows with the free surface, in which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was used to handle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free surface and the relaxation approach of combined wave generation and absorbing was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energy dissipation due to the armors on a slope seawall, a porous media model was proposed and implemented in the numerical wave flume. A series of physical model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condition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determine the drag coefficient in the porous media model in terms of the overtopping discharge. Compared the computational value of overtopping over the seawa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values of the effective drag coefficient was calibrated for the layers of block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along the seawa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rous media OVERTOPPING SEAWALL armored units 2-D numerical wave flume regular wav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