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陡坡降雨冲刷试验及其三维颗粒流流-固耦合模拟 被引量:22
1
作者 吴谦 王常明 +2 位作者 宋朋燃 朱海波 马栋和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7-985,共9页
针对坡角为70°的黄土边坡,进行2.7 mm/min降雨强度下的室内坡面冲刷试验。根据边坡冲刷破坏的过程特征,将边坡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归纳为试验初期的片蚀、中期的细沟侵蚀、到后期的切沟侵蚀和坍塌。试验中坡顶处侵蚀强度大于其他部位... 针对坡角为70°的黄土边坡,进行2.7 mm/min降雨强度下的室内坡面冲刷试验。根据边坡冲刷破坏的过程特征,将边坡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归纳为试验初期的片蚀、中期的细沟侵蚀、到后期的切沟侵蚀和坍塌。试验中坡顶处侵蚀强度大于其他部位,当坡面形成上下贯通的切沟之后,水流开始掏蚀沟槽底部土体,随着冲刷的持续,切沟两侧土体强度降低,坡顶土体发生坍塌。以此为基础利用三维颗粒流软件PFC3D对边坡降雨冲刷过程进行流-固耦合模拟,在模拟颗粒大变形的同时得到颗粒运动轨迹、孔隙率、流体单元内流速等重要参数,这些参数的定量变化过程反映了降雨过程中边坡遭受侵蚀程度及水流侵蚀能力的分布规律:坡顶处侵蚀最为强烈、水流侵蚀能力最强,且两者随高度降低呈减小趋势,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陡坡 降雨冲刷试验 三维颗粒流 流-固耦合
下载PDF
基于渗流应力耦合的盾构隧道开挖对邻近桥梁桩基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黄戡 孙逸玮 +4 位作者 杨伟军 匡希龙 周经伟 李宇健 黄先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3-993,共11页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推导分层地基中盾构施工引起的邻近桩基竖向和水平位移理论解,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现场实测对比各种计算工况下桥墩沉降量和桩身竖向位移。同时,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桩身的竖向、水平向和沿隧道纵向的位移... 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推导分层地基中盾构施工引起的邻近桩基竖向和水平位移理论解,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结合现场实测对比各种计算工况下桥墩沉降量和桩身竖向位移。同时,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分析桩身的竖向、水平向和沿隧道纵向的位移过程及桩身应力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下开挖掌子面上方土体渗流速度较周围土体的渗流速度快,盾构通过后隧道两侧地下水表呈现出“U”形向隧道上方补给的流动状态;桩身竖向位移以隧道顶部水平位置为界,上部桩身沉降,下部桩身向上位移;桩身水平位移呈现出“S”形分布,在隧道附近产生应力集中;桩身竖直和水平向位移在盾构通过桩基后10环(15 m)趋于稳定,桩身沿隧道纵向位移最大值出现在盾构到达桩基位置处,之后出现部分回弹;考虑流固耦合分析的桥墩沉降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桥梁桩基 Pasternak模型 流固耦合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基于两相双质点MPM的滑坡堵江灾害链生全过程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文杰 盛谦 +3 位作者 杨兴洪 魏鹏飞 李丽华 付晓东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45,共10页
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是高山峡谷地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其中,滑坡堵江环节作为该灾害链的衔接过程,往往决定了后续灾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延拓规模,合理再现这一复杂流–固耦合过程对于灾害链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物质点法(MPM)... 滑坡—堵江—堰塞湖灾害链是高山峡谷地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其中,滑坡堵江环节作为该灾害链的衔接过程,往往决定了后续灾害在时间、空间上的延拓规模,合理再现这一复杂流–固耦合过程对于灾害链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物质点法(MPM)模拟岩土材料非线性的优势,采用Drucker–Prager模型表征失稳运动的岩土体,引入人工状态方程表征水体流动过程,发展了岩土体(固相)与水体(液相)相互作用的两相双质点物质点法(TPDP–MPM);通过模型试验尺度下滑坡体–水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仿真分析,验证了TPDP–MPM处理岩土体、水体两相耦合的有效性。以此为基础,针对2011年湖北十堰市二荒村滑坡堵江(平渡河)灾害链,再现了灾害演化全过程;通过演化过程中的速度场与动能分析,认为二荒村滑坡堵江全过程可分为失稳启动、高速滑动、入江制动和堆积成坝4个阶段,揭示了滑坡体在失稳启动和高速滑动阶段的运移模式及入水制动阶段水体对于滑坡堆积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滑坡堵江灾害链全过程的推演与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链 滑坡堵江 物质点法 流固耦合 运动学分析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饱和砂土渗透破坏数值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先珊 刘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3-638,643,共7页
综合考虑水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产生的流固耦合效应,建立3维颗粒流(PFC3D)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砂土颗粒运动及水压力分布,与理论结果比较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并建立实际的饱和砂土渗流模型,模拟超过临界水力梯度后的砂土颗粒运... 综合考虑水压力梯度力和拖曳力产生的流固耦合效应,建立3维颗粒流(PFC3D)数值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砂土颗粒运动及水压力分布,与理论结果比较以验证数值模型的可行性,并建立实际的饱和砂土渗流模型,模拟超过临界水力梯度后的砂土颗粒运动及赋存状态.结果表明:水流速和颗粒级配对介质颗粒运动的影响较大,颗粒刚度比和摩擦系数的影响相对较小,但较软的颗粒能提高计算效率.该模型可从宏细观角度更准确地反映饱和砂土介质的渗透破坏机理,对实际工程的渗透破坏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水力梯度 饱和砂土 渗透破坏 3维颗粒流数值模型 流固耦合
下载PDF
油层出砂预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新锋 楼一珊 +1 位作者 朱亮 李威明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07年第1期56-58,共3页
总结了不同完井方式下的出砂预测模型,对于弱胶结稠油油藏,广泛采用“稠油冷采”技术,允许一定量的砂砾随着流体流向井底,从而改善渗流条件,提高产量,结合蚯蚓洞模型出砂量预测和现实生产工矿特征,给出了研究适度出砂量的方法步骤。随... 总结了不同完井方式下的出砂预测模型,对于弱胶结稠油油藏,广泛采用“稠油冷采”技术,允许一定量的砂砾随着流体流向井底,从而改善渗流条件,提高产量,结合蚯蚓洞模型出砂量预测和现实生产工矿特征,给出了研究适度出砂量的方法步骤。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出砂是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作用的结果,所以,流固耦合成了出砂预测的一个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砂预测 蚯蚓洞模型 适度出砂量 流固耦合
下载PDF
考虑水-土-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的大跨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谷音 林颖清 黄志杨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4-93,共10页
为了研究地震动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深水桥梁的影响,基于局部动力人工边界、流体边界及流固耦合理论方法建立了水-土-单桩整体模型,通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同简化的Morison方程法模拟方式及无水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考虑... 为了研究地震动作用下动水压力对深水桥梁的影响,基于局部动力人工边界、流体边界及流固耦合理论方法建立了水-土-单桩整体模型,通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反应分析,同简化的Morison方程法模拟方式及无水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考虑桩土作用前提下工程简化方法和考虑流固耦合的整体方法的差异,以及桩土作用下动水压力对单桩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某跨海大跨连续刚构桥为背景,首次建立了水-土-桥梁系统的整体动力有限元模型,研究水-土-桥梁系统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了桥梁各构件的内力幅值和分布规律,并与未考虑动水作用下的桥梁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了动水压力对深水桥梁的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动水作用受地震波频率影响较大,但规律相近,相同外部环境下,由于上部结构和桩土相互作用的不同,动水压力对单桩的影响大于大跨桥梁桩基础的影响。对于大跨桥梁,动水作用对处于水中桩基础的影响较大,水中部分的桩基础内力增幅最大,对水位以上的桥墩影响稍小,考虑动水作用后主梁轴力增加,弯矩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 动水压力 水-土动力相互作用 流固耦合 粘弹性人工边界单元 流体边界
下载PDF
流固耦合效应下PBA工法导洞开挖顺序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恕辉 葛克水 杨子奇 《铁道建筑技术》 2017年第11期80-83,共4页
为了有效地预测在高水位地区PBA工法施工的风险,以北京市轨道交通14号线朝阳公园地铁车站为背景,利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了整个施工的过程。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针对4种不同的导洞开挖顺序,在考虑地下水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对位移场... 为了有效地预测在高水位地区PBA工法施工的风险,以北京市轨道交通14号线朝阳公园地铁车站为背景,利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了整个施工的过程。得到的主要结论为:(1)针对4种不同的导洞开挖顺序,在考虑地下水影响的情况下,通过对位移场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先开挖上部,上下交错开挖"为最优方案;(2)结合工程实际监测数据验证了工程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其结果可为后续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效应PBA工法 导洞开挖顺序FLAC3D
下载PDF
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位移地震放大系数
8
作者 刘林超 闫启方 刘滕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53,共6页
考虑土体液相和固相的耦合作用,将基岩上覆场地土视为两相饱和多孔介质。为了考虑饱和场地土的粘弹性特性,其固相土骨架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分数阶Kelvin粘弹性模型来描述,建立了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在简谐地震波作用下的运动控... 考虑土体液相和固相的耦合作用,将基岩上覆场地土视为两相饱和多孔介质。为了考虑饱和场地土的粘弹性特性,其固相土骨架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分数阶Kelvin粘弹性模型来描述,建立了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在简谐地震波作用下的运动控制方程。运用分数导数的性质并考虑上覆场地土的边界条件和透水性条件求解了上覆分数阶粘弹性场地土在简谐地震波作用下的振动问题,得到了饱和场地土的位移地震放大系数。采用数值算例分析讨论了分数导数的阶数、液固耦合系数、土体模型参数、基岩土体剪切模量比等参数对位移地震放大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数导数的阶数、液固耦合系数、土体模型参数、基岩土体剪切模量比对饱和场地土的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压实场地土,可以达到增大液固耦合系数减小地震响应的作用,通过增大饱和场地土的粘性和剪切模量也可以减小地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土 分数导数 地震波 地震放大系数 液固耦合系数
下载PDF
海上风机支撑结构流-固-土全耦合的数值研究
9
作者 黄希里 薛雷平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0-439,共10页
该文基于开源CFD软件OpenFOAM开发流-固-土耦合求解器对5MW单桩式海上风机支撑结构风浪载荷和结构响应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浪载荷联合作用下,单向耦合模型与双向耦合模型波浪载荷计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风荷载... 该文基于开源CFD软件OpenFOAM开发流-固-土耦合求解器对5MW单桩式海上风机支撑结构风浪载荷和结构响应进行数值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浪载荷联合作用下,单向耦合模型与双向耦合模型波浪载荷计算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来源于风荷载所引起的桩基响应在水体内产生较大的附加质量力;该文定义了桩基响应影响系数用于量化描述该附加质量力与桩基静水面处加速度的关联性,并通过静水风载荷桩基响应计算拟合了桩基响应影响系数随水深变化的规律,单向耦合计算结果叠加附加质量力修正得到了与双向耦合计算基本一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桩径 流-固-土耦合 风浪联合作用 桩基响应影响系数
原文传递
Flow-pipe-soil coupling mechanisms and predictions for submarine pipeline instability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福平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7年第5期763-773,共11页
The stability of a submarine pipeline on the seabed concerns the flow-pipe-soil coupling, with influ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cean waves and/or currents, the pipeline and the surrounding soils. A flow-pipe-soil c... The stability of a submarine pipeline on the seabed concerns the flow-pipe-soil coupling, with influenti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cean waves and/or currents, the pipeline and the surrounding soils. A flow-pipe-soil coupling system generally has various instability modes, including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on-bottom instabilities, the tunnel-erosion of the underlying soil and the subsequent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VIVs) of free-spanning pipelin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the slip-line field solutions to the bearing capacity, the flow-pipe-soil coupling mechanism and the prediction for the lateral instability, the multi-physical coupling analysis of the tunnel-erosion, and the coupling mechanics between the VIVs and the local scour.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mechanism competition always exists among various instability modes, e.g.,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lateral-instability and the tunnel-erosion. Finally, the prospects and scientific challenges for predicting the instability of a long-distance submarine pipeline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i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rine pipeline lateral stability bearing capacity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local scour fluid-structure-soil coupl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