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 被引量:9
1
作者 宦立娟 郑春丽 +2 位作者 樊丽雅 刘建平 朱家壁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制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以空白丸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Eudragit NE30D、EudragitL100-55等制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羟丙基甲基纤维... 目的:制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以空白丸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Eudragit NE30D、EudragitL100-55等制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制备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结果:制备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在肠液中缓慢释放12 h,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30 min溶出85%以上。结论:优选出的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二甲双胍 肠溶缓释微丸 盐酸吡格列酮 累积释放度 流化床包衣
下载PDF
流化包裹与致孔对中药提取物片剂制备性质的改善 被引量:9
2
作者 罗毓 吴飞 +2 位作者 沈岚 林晓 冯怡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728-2735,共8页
本文旨在研究包裹与致孔相结合的共处理对中药提取物压片及片剂相关性能的改善,并探究其对中药提取物的适用性。以4种中药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HPMC)和碳酸氢铵分别为包裹剂与致孔剂,... 本文旨在研究包裹与致孔相结合的共处理对中药提取物压片及片剂相关性能的改善,并探究其对中药提取物的适用性。以4种中药提取物为研究对象,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 cellulose, HPMC)和碳酸氢铵分别为包裹剂与致孔剂,采用流化床进行共处理,测定并比较各种粉体的粒径、粒径分布、松密度、振实密度、含水量等粉体学性质和抗张强度、压缩比、快速弹性复原、崩解时间等相关压片及片剂性质,并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粒子和片剂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仅加入HPMC的复合粒子的粒径、流动性和抗张强度均优于中药提取物原粉,而加入HPMC和碳酸氢铵的致孔粒子的这些性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此外, HPMC的加入会延长片剂的崩解时间,而碳酸氢铵的致孔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改善。扫描电镜揭示了改性复合粒子形态的变化,以及致孔粒子和所制备的片剂表面存在许多孔洞。综上,将中药提取物与HPMC和碳酸氢铵一起进行流化共处理能够改善中药原粉的粉体学性质和压片及片剂性质,并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为改善一些中药提取物片剂制备性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提取物 表面改性 致孔 流化包裹 片剂
原文传递
富马酸酮替芬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黎炜烘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5-370,共6页
目的制备富马酸酮替芬缓释胶囊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机制备富马酸酮替芬含药丸芯,流化床对丸芯包衣,将缓释微丸灌装于空胶囊。单因素考察筛选不同包衣材料包衣增重和致孔剂对释放度的影响。采用相似因子法比较自制缓释... 目的制备富马酸酮替芬缓释胶囊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机制备富马酸酮替芬含药丸芯,流化床对丸芯包衣,将缓释微丸灌装于空胶囊。单因素考察筛选不同包衣材料包衣增重和致孔剂对释放度的影响。采用相似因子法比较自制缓释胶囊与市售缓释片释放曲线相似性。结果缓释包衣材料选用Surelease,最佳包衣增重8%、致孔剂3%。3批自制缓释胶囊与3批市售缓释片体外平均释放度比较,相似因子f2值>50,批内批间RSD优于缓释片。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制备富马酸酮替芬缓释胶囊,所得缓释胶囊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释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替芬 富马酸 缓释胶囊 挤出滚圆法 流化床包衣
下载PDF
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倩 张晶 +3 位作者 周欣 阙剑云 于西全 宋洪涛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3-435,共3页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并考察3批制剂的载药率及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 目的:制备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丸芯上依次包以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制备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将肠溶微丸装入普通胶囊制成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并考察3批制剂的载药率及在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所制微丸圆整度高,外观亮泽,载药均匀、载药率高(平均值在96%以上),包衣效果好;其在人工肠液中45min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大于(94.3±0.76)%,在人工胃液中2h的释放量小于(6.2±1.6)%。结论:所制兰索拉唑肠溶微丸胶囊工艺可行,重现性良好,质量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性和耐酸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索拉唑 肠溶微丸胶囊 制备 流化床包衣 释放
原文传递
扎托布洛芬缓释微丸的制备及释放特性 被引量:5
5
作者 余凤玮 龚涛 刘福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以不同处方制备扎托布洛芬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层处方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及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空白丸芯流化床混悬液上药法制备扎托布洛芬载药微丸,以HPMC为隔离材料包隔离衣、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缓释材料,考察不同种类、用量的... 目的以不同处方制备扎托布洛芬缓释微丸,考察包衣层处方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及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空白丸芯流化床混悬液上药法制备扎托布洛芬载药微丸,以HPMC为隔离材料包隔离衣、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缓释材料,考察不同种类、用量的致孔剂以及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以10%HPMC为致孔剂、缓释衣层包衣增重为4.5%时,制得的微丸具明显的缓释效果,其释放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且批内及批间重复性良好。结论制得的扎托布洛芬缓释微丸具有较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托布洛芬 缓释微丸 流化床包衣 致孔剂 释放度
原文传递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雷贝拉唑钠肠溶微丸片的处方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珊珊 吴琼珠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41-1048,共8页
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以Eudragit■L30D-55为包衣材料制备雷贝拉唑钠(1)肠溶微丸,再以流化床制粒-压片法制成肠溶微丸片。以耐酸力和在pH 8.0介质中30 min的累积释放率(Q_(30min))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 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以Eudragit■L30D-55为包衣材料制备雷贝拉唑钠(1)肠溶微丸,再以流化床制粒-压片法制成肠溶微丸片。以耐酸力和在pH 8.0介质中30 min的累积释放率(Q_(30min))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处方和工艺参数,如肠溶层增重、增塑剂和填充剂用量等。结果表明,先将肠溶微丸与微晶纤维素(MCC)PH101进行流化床制粒、再外加MCC KG-802压片的工艺对肠溶微丸衣膜起到了保护作用。3批优化的1肠溶微丸片的耐酸力良好,Q30 min大于90%,与压片前的肠溶微丸、市售1肠溶片的释放行为一致(相似因子均大于50)。并且,显微镜检也证实肠溶微丸压片后衣膜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钠 挤出滚圆 流化床包衣 肠溶微丸 微丸片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地红霉素肠溶微丸的处方与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崔文奇 王东凯 +4 位作者 贺小玲 肖玉婷 高飞 贾军 殷栋二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64-1167,1174,共5页
目的:优化地红霉素肠溶微丸的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以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素丸,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用流化床对载药素丸进行包衣,并以体外溶出释放度和杂质限量为控制指标,对包衣液处方进行优化。结果:优化的处方和... 目的:优化地红霉素肠溶微丸的处方与制备工艺。方法:以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素丸,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参数;用流化床对载药素丸进行包衣,并以体外溶出释放度和杂质限量为控制指标,对包衣液处方进行优化。结果:优化的处方和挤出滚圆法工艺为:辅料与主药的比例为1∶1,挤出速度300 r.min-1,滚圆转速200 r.min-1,滚圆时间4 min。当隔离衣层增重为8%、肠溶衣层增重达到30%时,制剂长期试验12个月后各项指标均符合药典标准。结论:优化后的工艺简单且重现性好,适于地红霉素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红霉素 肠溶微丸 正交设计 挤出滚圆 流化床
原文传递
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的处方工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成刚 李洪程 +3 位作者 王耀朋 刘彬 单波 李国亮 《药学研究》 CAS 2014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研制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将制备好的微丸装入胶囊即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结果胶囊在人工胃液中耐酸良好,在人工肠液中能够迅速溶出。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良好、生产... 目的研制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将制备好的微丸装入胶囊即得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结果胶囊在人工胃液中耐酸良好,在人工肠液中能够迅速溶出。结论该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良好、生产周期短、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泮托拉唑钠 肠溶微丸胶囊 流化床
下载PDF
阿魏酸钠缓释小丸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立超 全山丛 +2 位作者 胡晋红 周德波 吕艳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14-1416,共3页
目的:制备阿魏酸钠(SF)缓释小丸,初步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释药机制。方法: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及载药小丸;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制备SF缓释小丸;释放度试验考察小丸的体外释药特性及释药机制。结果:包衣... 目的:制备阿魏酸钠(SF)缓释小丸,初步评价其体外释药特性及释药机制。方法: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及载药小丸;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制备SF缓释小丸;释放度试验考察小丸的体外释药特性及释药机制。结果:包衣小丸表面光滑圆整,不同批次间小丸释药重现性良好;2种小丸配比而成的SF缓释胶囊释药随包衣膜厚的增加而减慢;后处理时间为24 h;小丸的体外释药符合H iguch i方程。结论:SF缓释小丸具有较理想的体外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小丸 离心造粒 流化床 包衣 阿魏酸钠
下载PDF
地红霉素肠溶微丸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栋二 王东凯 +3 位作者 崔文奇 张春叶 姚建美 高飞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4-596,共3页
目的: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地红霉素微丸,流化床进行肠溶包衣。结果:制备的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在pH 1.2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度<10%,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的释放度>80%。结论:本方法制备地红霉素... 目的: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地红霉素微丸,流化床进行肠溶包衣。结果:制备的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在pH 1.2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度<10%,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的释放度>80%。结论:本方法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红霉素 肠溶微丸 离心造粒 流化床
下载PDF
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的研制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妍 钟巧妮 《中国药师》 CAS 2014年第9期1451-1454,共4页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0.1 mol·L-1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缓冲液(PBS)中的释放情况。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糖丸芯上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成肠溶衣微丸;以上药率为指标,考察HPMC浓度和主... 目的:制备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0.1 mol·L-1盐酸溶液和pH 6.8磷酸缓冲液(PBS)中的释放情况。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在空白糖丸芯上依次包主药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成肠溶衣微丸;以上药率为指标,考察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观察是否粘连、颗粒大小均一度和表面色泽均匀与否等综合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包衣工艺条件;与普通肠溶片比较在PBS中的释放情况。结果:制得的微丸上药均匀、上药率高、外观圆整有光泽;确定HPMC浓度和主药上药浓度分别为5%和15%,优选出最佳包衣工艺条件为物料温度为36℃、雾化压力为1.0 bar及喷枪速度为0.8 ml·min-1;在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量小于10%,在PBS中的释放度高于普通肠溶片。结论:所制右旋酮洛芬肠溶微丸工艺可行,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体外释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酮洛芬 肠溶微丸 流化床包衣
下载PDF
离心造粒法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叶 王东凯 +4 位作者 姚建美 崔文奇 张翠霞 王庆河 程卯生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8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结果制备的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在pH=1.2的盐酸溶液中2h的释放度低于10%,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45min的释放度大于75%。结论离心... 目的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及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结果制备的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在pH=1.2的盐酸溶液中2h的释放度低于10%,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45min的释放度大于75%。结论离心造粒法制备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的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学 左旋泮托拉唑钠 肠溶微丸 离心造粒 流化床
下载PDF
A quality by design (QbD) case study on entericcoated pellets: Screening of critical variables and establishment of design space at laboratory scale 被引量:1
13
作者 Shuling Kan Jing Lu +2 位作者 Jianping Liu Junlin Wang Yi Zhao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5期268-278,共11页
The study aims to prepare naproxen enteric-coated pellets(NAP-ECPs)by fluid-bed coating using QbD principle.Risk assessment was firstly performed by using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methodology.A PlacketteB... The study aims to prepare naproxen enteric-coated pellets(NAP-ECPs)by fluid-bed coating using QbD principle.Risk assessment was firstly performed by using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methodology.A PlacketteBurman design was then used for assessment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affecting enteric-coated pellets characteristics.A BoxeBehnken design was subsequently us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main,interactive,and quadratic effects of these variables on the response.By FMEA we discovered that eight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be high/important risk variables as compared with others.The responses of acid resistance and cumulative drug release were taken as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Pareto ranking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coating weight gain(X_(7)),triethyl citrate percentage(X_(1))and glycerol monostearate percentage(X_(2))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lected responses out of the eight high-risk variables.Optimization with 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further fully clarif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_(7),X_(1),X_(2) and CQAs,and design space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straints set on the responses.Due to the extreme coincidence of the predicted value generated by model with the observed value,the accura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model were confirmed.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a promising NAP-ECPs was successfully designed using QbD approach in a laboratory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bed coating PlacketteBurman design BoxeBehnken design NAPROXEN Quality by design
下载PDF
Fenofibrate solid dispersion pellets prepared by fluid-bed coating: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improved dissolution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in beagle dogs
14
作者 唐宁 赖捷 +2 位作者 陈雅聘 卢懿 吴伟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2009年第2期156-161,共6页
Solid dispersion of fenofibrate (FNB),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was prepared by a fluid-bed coating technique with PEG 6000 as the carrier. The physical st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DSC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om... Solid dispersion of fenofibrate (FNB),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was prepared by a fluid-bed coating technique with PEG 6000 as the carrier. The physical state was characterized by DSC and X-ray powder diffractometry, which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fenofibrate in crystalline form in the solid dispersion. In vitro dissolution was studied in water containing 1% sodium lauryl sulfate, FASSIF and FESSIF.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in dissolution was achieved at PEG/FNB ratio of 4/1 with near complete dissolution within 30 min. Moderate improvement in dissolution rate was observed at smaller PEG/FNB ratios. Oral bioavailability was studied in beagle dog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fenofibrate solid dispersion pellets by monitoring fenofibric acid in plasma. Th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EG/FNB 3/1 and 4/1 solid dispersion pellets was improved by 3.4 and 4.4-fold as compared to Lipanthyl, a commercial micronized fenotibrate formulation. There was a strong dependence of oral bioavailability on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rate. Good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in vivo absorption fraction and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rate in each of the dissolution media, water containing 1% sodium lauryl sulfate, FASSIF and FESSIF.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PEG/FNB solid dispersion pellets were able to improve the dissolution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fenofib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dispersion PELLETS fluid-bed coating Fenoflbrate Bioavailability
原文传递
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缓释微丸胶囊的制备及微丸体外释药研究
15
作者 陈才 何芳 龙锐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1期4436-4439,共4页
目的:制备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微丸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醇溶上药法制备DVS微丸,并进行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作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制备DVS缓释微丸,干... 目的:制备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DVS)缓释微丸胶囊,并对微丸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醇溶上药法制备DVS微丸,并进行微丸质量评价及粉体学性质研究。用乙基纤维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作为包衣材料,流化床包衣制备DVS缓释微丸,干燥后装入肠溶空心胶囊中,制得缓释微丸胶囊。考察缓释微丸的体外释药特性、不同干燥时间(1-24 h)和人工胃液对其释药的影响。结果:DVS微丸和DVS缓释微丸的膜表面均光洁、有散在分布的小孔。DVS微丸中DVS的含量为19.56%(RSD=0.53%,n=10),上药率为94%,堆密度为0.792 1 g/ml,圆整度为7.84°,休止角为21.3°。DVS缓释微丸经不同时间干燥后的释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人工胃液处理3 h后累积释放度降低;DVS缓释微丸释药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本方法成功制成具有缓释作用的DVS缓释胶囊,且制备过程中可不进行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酸去甲文拉法辛 缓释微丸 流化床包衣 体外释药 制备
下载PDF
一种产气型胃漂浮微丸的制备及其漂浮性和体外释放度的考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于鹏宇 王烁 +2 位作者 金杰 石凯 崔福德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1-937,共7页
目的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制备一种胃漂浮微丸,以延长胃内存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粉体学性质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采用流化床包衣的方法在载药丸芯外部包上产气层(含有碳酸氢钠的羟丙基甲基... 目的以法莫替丁为模型药物,制备一种胃漂浮微丸,以延长胃内存留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载药丸芯,以粉体学性质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采用流化床包衣的方法在载药丸芯外部包上产气层(含有碳酸氢钠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阻滞层(EudragitRL30D,RS30D,NE30D),并分别考察各处方微丸的漂浮性和体外释放性质。结果制得的微丸可以在5 min内起漂,持续漂浮达8 h以上,药物5 h缓释率达到93.5%。微丸的起漂时间随着产气物质[碳酸氢钠(NaHCO3)]质量的增加而缩短,随着外层阻滞层包衣增量的增加(EudragitNE30D)或Eudragit RS30D质量的增加(Eudragit RL30D/RS30D)而延长。结论试验制得的胃漂浮型微丸既能快速起漂、持续漂浮达8 h以上,又能缓慢释放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漂浮型微丸 流化床包衣 产气成分 法莫替丁
下载PDF
制备中药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的2种方法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红霞 贾晓斌 +2 位作者 范晨怡 施亚芳 魏惠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2908-2910,共3页
目的:比较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特点。方法:对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制备流程进行比较,并对2种方法所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进行粉体学、收率和体外溶出等考察。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当归补血微... 目的:比较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中药微丸的特点。方法:对挤出滚圆法和流化床包衣法制备微丸的原理、制备流程进行比较,并对2种方法所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进行粉体学、收率和体外溶出等考察。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高,体外溶出快。结论:2种方法均能制备当归补血微丸,但挤出滚圆法优于流化床包衣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滚圆法 流化床包衣法 微丸 当归补血方 粉体学性质 体外溶出度
下载PDF
正交实验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处方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腾 乐智勇 +1 位作者 陈国广 任丽莉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864-1870,共7页
目的: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并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考察其体外释放及比格犬体内吸收情况。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缓释层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以进风温度、蠕动泵速及雾化压力为因素,微丸上药率... 目的: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胶囊并进行处方及工艺优化,考察其体外释放及比格犬体内吸收情况。方法:以乙基纤维素为缓释层包衣材料,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以进风温度、蠕动泵速及雾化压力为因素,微丸上药率为指标,选择正交实验法优化其上药参数。以包衣增重、固化时间、滑石粉加入量为因素,以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2,6,12 h的累计释放度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缓释包衣处方及包衣增重,考察缓释微丸胶囊的体外释放度及比格犬口服单次给药的体内初步药动学,并与参比制剂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微丸最佳上药参数为:进风温度40℃,雾化压力0.2 bar,蠕动泵速6.0 r·min-1。最佳处方为:包衣增重16%,固化时间24 h,滑石粉加入量(包衣粉固体重量比重)30%;单次口服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受试制剂的药动学参数AUC0-t,AUC0-∞和Cmax的95%置信区间,均在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标准范围内。结论:正交实验法可用于优化盐酸左米那普仑缓释微丸处方工艺,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胶囊累积释放度达到释放要求,具有较理想的缓释效果,与参比制剂体外缓释效果相当;在比格犬体内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左米那普仑 缓释微丸 正交实验 流化床包衣技术 生物等效性
原文传递
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银耳多糖肠溶微粒
19
作者 李红月 肖旭朗 +5 位作者 王海洋 张洪贺 徐多多 王明星 高其品 高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919-921,共3页
目的考察并优化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银耳多糖肠溶微粒(ETPP)工艺条件。方法以Eudragit L30-D55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滑石粉为抗黏剂,同时考察包衣后微粒的累计释放度,制备直径小于190μm肠溶微粒。结果载药量为40.6... 目的考察并优化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银耳多糖肠溶微粒(ETPP)工艺条件。方法以Eudragit L30-D55水分散体为包衣材料,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滑石粉为抗黏剂,同时考察包衣后微粒的累计释放度,制备直径小于190μm肠溶微粒。结果载药量为40.62%,包封率为79.29%,酸中累计释放度小于10%,碱液中累计释放度大于75%,制备的微粒其平均粒径在115~190μm之间,圆整度、堆密度、总收率均较理想。结论应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ETPP,其工艺简便,稳定可行,适合小鼠药物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的需要和大工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耳多糖 银耳多糖肠溶微粒 流化床包衣法
下载PDF
盐酸维拉帕米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瑜 魏变芬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36-238,共3页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脉冲控释微丸 ,并考察了羧甲淀粉钠、羟丙甲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咯烷酮 (4∶ 1,w/ w)的用量对微丸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包衣微丸可脉冲释药 ,其中羟丙甲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 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脉冲控释微丸 ,并考察了羧甲淀粉钠、羟丙甲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咯烷酮 (4∶ 1,w/ w)的用量对微丸体外释药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包衣微丸可脉冲释药 ,其中羟丙甲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咯烷酮 (4∶ 1,w/ w)用量增加 ,可延长时滞 ;羧甲淀粉钠用量增加 ,释药加快 ;乙基纤维素 -聚乙烯吡咯烷酮 (4∶ 1,w/ w)用量增加 ,释药减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鞍维拉帕米 脉冲控释微丸 流化床包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