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农田氮素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理 被引量:148
1
作者 黄满湘 章申 +1 位作者 张国梁 张秀梅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7-154,共8页
田间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农田暴雨径流氮素流失与雨强、作物覆盖、施肥因子的关系,以及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对氮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增大,氮素流失越多;作物覆盖有效地减少地... 田间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农田暴雨径流氮素流失与雨强、作物覆盖、施肥因子的关系,以及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对氮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增大,氮素流失越多;作物覆盖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土和颗粒态氮流失;(2)颗粒态氮浓度占径流全氮浓度的88.9%(施尿素)和98%以上(未施氮肥),是农田径流氮损失的主要形态;(3)施用化学氮肥增大了农田径流溶解态氮浓度,化学氮肥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流失;(4)侵蚀泥沙的团聚体组成和原来土壤有很大差异,粒径<0.25mm的团聚体,尤其是含氮量较高的<0.045mm团聚体的富集是侵蚀泥沙富集氮的主要原因。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降低表土速效氮含量是减少农田地表径流氮养分流失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农田 氮素 流失机理 地表径流 溶解态氮 颗粒态氮 团聚体 富集系数 水土流失
下载PDF
近50年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研究 被引量:68
2
作者 许全喜 胡功宇 袁晶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共8页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干流与洞庭湖的水沙连接通道,是江湖关系调整变化的纽带。本文通过荆江三口近50年来的实测资料,对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历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口洪道泥沙淤积、三口口门河势变化... 荆江三口是联系长江干流与洞庭湖的水沙连接通道,是江湖关系调整变化的纽带。本文通过荆江三口近50年来的实测资料,对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历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三口洪道泥沙淤积、三口口门河势变化、荆江河床冲刷、洞庭湖淤积萎缩是影响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的主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呈逐年减小的趋势,其分流分沙比由1956-1966年的29%、35%减小至1999-2002年的14%、16%,年断流天数也逐渐增多。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荆江三口分流分沙比分别为12%、18%,与1981-2002年相比,尚未发生明显变化,除松滋口沙道观站断流天数有所增加外,太平口、藕池口断流时间也未出现明显增加或减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荆江三口 分流比 分沙比
下载PDF
含碎石紫色土坡面降雨入渗和产流产沙过程 被引量:34
3
作者 王小燕 王天巍 +1 位作者 蔡崇法 谢德体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5,共7页
在室内土槽模拟降雨试验基础上,观测了具有不同碎石体积含量紫色土的降雨人渗地表产流产沙量以及细沟间径流和细沟径流的流速,以期建立碎石含量与土壤流失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碎石混合对降雨人渗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 在室内土槽模拟降雨试验基础上,观测了具有不同碎石体积含量紫色土的降雨人渗地表产流产沙量以及细沟间径流和细沟径流的流速,以期建立碎石含量与土壤流失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碎石混合对降雨人渗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当碎石含量为20%~30%时,碎石的存在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当碎石含量提高到30%时,土壤的入渗能力被削弱。土壤中碎石混合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坡面细沟间径流流速和细沟径流流速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细沟间径流平均流速逐渐增加,细沟径流的平均流速逐渐降低。土壤中碎石混合通过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增强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随着碎石含量的增加,径流含沙率和土壤流失量显著降低,土壤流失比与碎石含量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石含量 降雨入渗 细沟间径流流速 细沟径流流速 径流含沙率 侵蚀速率 土壤流失比
下载PDF
长江口北支近期水流泥沙输移及含盐度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伯昌 余文畴 +1 位作者 陈鹏 徐俊 《水资源保护》 CAS 2011年第4期31-34,共4页
为了保障长江口北支的航运功能,满足沿江两岸引排水需求,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口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北支分流比持续减少,涨潮分流比大于落潮;洪、枯季涨落潮分沙比呈减小之势,且均大于相应的分流比。近年来,泥沙倒... 为了保障长江口北支的航运功能,满足沿江两岸引排水需求,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江口水文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期北支分流比持续减少,涨潮分流比大于落潮;洪、枯季涨落潮分沙比呈减小之势,且均大于相应的分流比。近年来,泥沙倒灌南支现象有所减弱;北支河段受径流影响逐渐减小,主要受潮流作用影响,但随着下段喇叭口逐渐收缩,涨潮量有减小之势;北支涨潮含沙量大于落潮,在涨落潮流流路分离段含沙量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北支含盐度枯季显著大于洪季,且含盐度沿程的差异洪季明显大于枯季,近年来河段含盐度有所减小。人工缩窄工程对北支近期水流泥沙输移及其含盐度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潮流 分流比 分沙比 含盐度 北支 长江口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分汊型河道演变与调整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明 胡春宏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共7页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不大,但输沙量锐减。分汊河段的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长江中下游鹅头型、弯曲型、顺直型分汊河段的演变与调整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流比及汊道冲淤情况实测资...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以来,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不大,但输沙量锐减。分汊河段的演变对水沙条件的变化十分敏感,本文对长江中下游鹅头型、弯曲型、顺直型分汊河段的演变与调整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流比及汊道冲淤情况实测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各种分汊河段的演变调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比降较大的汊道趋于发展,与汊道分流比的大小关系不大。对此,分析认为主要是因为来沙大幅度减少后,河道由淤积型转换为冲刷型,水流条件的作用凸显,比降较大的汊道易于多冲或是少淤,随之呈现出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汊河型 三峡工程 汊道调整 水沙变化 分流比
下载PDF
感潮分汊河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6
作者 韦立新 曹双 +1 位作者 张涛涛 肖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8-21,共4页
在感潮河段,汊道分流、分沙比随涨落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全潮施测较为困难。基于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的两次全潮水文测验,探讨了汊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涨潮过程中,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 在感潮河段,汊道分流、分沙比随涨落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进行全潮施测较为困难。基于镇扬河段和畅洲汊道、扬中河段太平洲汊道的两次全潮水文测验,探讨了汊道平均分流、分沙比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涨潮过程中,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涨潮流影响,变幅较大,且在高高潮前约2 h,主汊涨潮分流比、分沙比达全潮最大;落潮期间,分流、分沙比变化主要受主、支汊河道阻力对比影响,变幅较小;落潮流对分汊河道河床演变产生主要影响,故可用落潮平均分流比来代表汊道平均分流比。研究结果可为感潮汊道分流比、分沙比测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潮河段 落潮 分流比 分沙比
下载PDF
荆江河段泥沙冲淤对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左利钦 陆永军 +2 位作者 王洪杨 郑力 李鑫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 三峡水库汛期排沙研究大多关注库区的减淤效应,对坝下游河道的冲淤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对优化水库调度和河道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水库下游荆江河段为对象,建立了荆江长河段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基于三峡水库2018年7月排沙调度,通过设置不同的排沙比(7%~100%),计算分析了荆江河段冲淤对三峡水库排沙比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荆江河段全年总体冲刷,但排沙比较大时汛期仍可能淤积,上荆江河段受排沙调度影响相对较大;总体而言,2018年汛期水沙条件下,30%左右的排沙比是荆江河段洪季冲淤的临界点;排沙比提高后,汛期淤积部位大部分为边滩等缓流区,以及弯曲河段凹岸等,主槽仍冲刷,对维护滩槽高差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沙调度 场次洪水 水沙调节 泥沙冲淤 排沙比 荆江河段 三峡水库
下载PDF
鱼咀及丁坝对长江口航道分流分沙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周济福 李家春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利用水平二维水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实施前后,航道的分水分沙特点,重点讨论了束水丁坝的长度、潜堤的方向对航道分流比、分沙比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导堤工程减少了航道的分沙量,这有...  利用水平二维水流、盐度、泥沙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实施前后,航道的分水分沙特点,重点讨论了束水丁坝的长度、潜堤的方向对航道分流比、分沙比的影响·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导堤工程减少了航道的分沙量,这有利于维护航道的畅通,但同时也使航道的分流比减小· 航道分流分沙比的改变可通过调整各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或尺寸来实现· 与束水丁坝长度的影响相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航道 整治工程 分水分沙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基于水沙数值模拟的某水库典型洪水过程冲淤特性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富强 张晓雷 +2 位作者 毛羽 陈浩 韩力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46-50,共5页
汛期洪水过程中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河床变形调整特点,对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区防淤及电站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利用一维水沙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典型洪水过程的河床变形研究。介绍了MIKE11水动力模块的计算原理与泥沙输移... 汛期洪水过程中的水沙运动规律及河床变形调整特点,对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区防淤及电站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利用一维水沙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某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典型洪水过程的河床变形研究。介绍了MIKE11水动力模块的计算原理与泥沙输移模块的处理方法,构建了库区模型。根据电站对库水位周期性调节的要求,进行了模型参数调试与验证。利用所建模型进行了20年一遇洪水过程的水沙数值模拟,给出了洪水中水力要素的变化、河床的冲淤发展及淤积的沿程分布。结果表明:库区上游有冲有淤,泥沙淤积重心在拦河坝上游600-1 500 m的范围内;库区泥沙淤积总量约为18.6万t,排沙比约为11%。同时,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优化电站运行方式提高水库的排沙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水库 水沙模拟 淤积分布 洪水过程 排沙比
下载PDF
窗口坝拦截泥石流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曙亮 游勇 +2 位作者 柳金峰 赵彦波 林雪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0-44,共5页
泥石流窗口坝是一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具有拦砂节流、护床固坡等重要调节功能。为了探寻泥石流的过坝特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的过坝情况进行了探讨。试验发现,泥石流过坝前后颗粒组成的变化... 泥石流窗口坝是一种常见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具有拦砂节流、护床固坡等重要调节功能。为了探寻泥石流的过坝特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的过坝情况进行了探讨。试验发现,泥石流过坝前后颗粒组成的变化与泥石流密度相关性较大,在泥石流密度为1 650 kg/m3时,窗口坝对泥石流的筛选能力最强;泥石流过坝后密度降低情况较明显,并且受泥石流窗口坝闭塞类型的影响,不同闭塞类型下泥石流密度降低率具有相似规律,在泥石流密度为1 800 kg/m3左右时,泥石流密度降低率最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拦排比L与泥石流密度γc的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模拟试验 颗粒组成 密度降低率 拦排比
下载PDF
小浪底调控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姚前前 李新举 +3 位作者 于泓 王雪峰 高国勇 黄晓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8-92,180,共6页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 通过天然水沙和调水调沙环境下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对比分析,探讨小浪底对黄河口冲淤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造陆面积与黄河来水来沙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小浪底的调控作用改善了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使黄河口迅速由蚀退状态转为淤积状态,沙嘴以0.9km/a的速率迅速延伸,小浪底调控初期(2003-2006年)的造陆速率是天然水沙条件下(1977-1989年)的1.34倍,每1×108 t泥沙的沙嘴延伸长度则为2.9倍;为使黄河口朝良性方向发展,小浪底在运行中应控制利津站的水沙比在0.02t/m3左右,来沙系数稳定在0.01~0.015(kg·s)/m6,即至少保证径流量2×1010 m3,输沙量(3~4)×108 t,含沙量6.34~9.52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淤变化 调水调沙 水沙比 来沙系数 影响机制
下载PDF
圆管螺旋流不同粒径粗沙输运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校礼 邓西平 +3 位作者 吴嘉轩 胡成 吴龙华 李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7-190,共4页
圆管螺旋流是一种高效的排沙与固体颗粒输运方式,为了探讨不同圆管螺旋流强度S、不同粒径粗沙(0.6 mm≤d≤4.0 mm)排沙率η及粗沙在整个圆管内的输运规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圆管螺旋流排沙过程包含多种泥沙运动形... 圆管螺旋流是一种高效的排沙与固体颗粒输运方式,为了探讨不同圆管螺旋流强度S、不同粒径粗沙(0.6 mm≤d≤4.0 mm)排沙率η及粗沙在整个圆管内的输运规律,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圆管螺旋流排沙过程包含多种泥沙运动形式,不同粒径粗沙的圆管螺旋流排沙过程基本一致,但其泥沙的输运规律会随S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总排沙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粒径泥沙来说,切向进流量越大,S越大,排沙率η也越大,且η与S关系曲线呈上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管切向进流 螺旋流强度 不同粒径粗沙 排沙率 输运特性 试验研究
下载PDF
2001~2017年长江口南北港水文要素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传杰 李保 +2 位作者 李昌生 邵宇阳 唐诗月 《水利水电快报》 2022年第4期27-30,37,共5页
为了探究长江口南北港水文要素变化情况,基于长江口区域2001~2017年实测水文资料,对南港和北港的含沙量、分流比及分沙比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港洪季涨、落潮含沙量呈下降趋势,洪季落潮含沙量下降趋势较枯季更明显;②北... 为了探究长江口南北港水文要素变化情况,基于长江口区域2001~2017年实测水文资料,对南港和北港的含沙量、分流比及分沙比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南港洪季涨、落潮含沙量呈下降趋势,洪季落潮含沙量下降趋势较枯季更明显;②北港洪季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呈减小趋势,枯季涨潮含沙量呈增加趋势,而落潮含沙量略有减小趋势;③南港落潮分流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落潮分沙比有减小趋势;④南港涨潮分流比大于落潮分流比,涨潮分流比在55.0%上下波动,涨潮分沙比大于分流比。研究成果可为该水域的综合开发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 分流比 分沙比 南港 北港 长江口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排沙比对水沙条件与断面形态的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亦菲 夏军强 +1 位作者 周美蓉 王英珍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提高黄河下游游荡段的输沙能力是河道治理的主要任务,而河道输沙效率(排沙比)受到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的共同影响。本文基于1971—2016年花园口—高村河段(简称花高段)的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计算了花高段的平均河相系数及水沙条... 提高黄河下游游荡段的输沙能力是河道治理的主要任务,而河道输沙效率(排沙比)受到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的共同影响。本文基于1971—2016年花园口—高村河段(简称花高段)的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计算了花高段的平均河相系数及水沙条件(来沙系数和水流冲刷强度),从汛期和场次洪水2个时间尺度,定量分析了排沙比与水沙条件及前一年汛后主槽形态之间的响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汛期和场次洪水排沙比与来沙系数呈负相关,与水流冲刷强度呈正相关,临界的汛期不淤来沙系数为0.012 kg·s/m^(6),场次洪水排沙比与来沙系数及水量比的决定系数为0.76;②游荡段排沙比与河相系数呈负相关,当河相系数大于15/m^(0.5)时,河段排沙比基本小于1;③以来沙系数与河相系数为自变量的汛期排沙比计算式的决定系数为0.82,计算精度较高,对于场次洪水排沙比而言,断面形态的影响权重大于来沙系数。这些排沙比计算公式能够反映游荡段的输沙特点,有助于定量掌握断面形态及水沙条件对河道输沙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槽形态 水沙条件 排沙比 汛期 场次洪水 游荡段 黄河下游
原文传递
杭州湾枯季水沙若干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葛灿 潘存鸿 张沈阳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9,共10页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 根据2014年1月及2017年2月杭州湾大、小潮水沙资料,计算了流速、含沙量、单宽潮量、单宽输沙量,进而分析了潮周期断面净潮量、净输沙量和区域冲淤分布。研究发现杭州湾涨、落潮平均流速比值整体较20世纪八九十年代增大,绝大部分区域大于1.0,涨潮流相对增强,澉浦南岸和金山北岸尤为显著。含沙量平面上分布澉浦、杭州湾南岸两个高值区(大潮大于3 kg/m^(3),小潮大于1.3 kg/m^(3))以及北岸湾口至乍浦之间的低值区(大潮小于2 kg/m^(3),小潮小于0.9 kg/m^(3)),随潮汛变化显著,最大含沙量浓度通常滞后于急流时刻。各测站涨、落潮量和输沙量呈现“大涨大落”和“大进大出”的特征,造成杭州湾短时间尺度内的“大冲大淤”。大潮两涨两落金山与乍浦、乍浦与澉浦之间区域净输沙量可达几千万吨,净冲淤则在几百万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流速比 水沙通量 冲淤分布 杭州湾
下载PDF
Identifying the driving factors of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n individual flood events in a long-term monitoring headwater basin 被引量:2
16
作者 WANG Ling-ling YAO Wen-yi +2 位作者 TANG Jia-liang WANG Wen-long HOU Xin-x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825-1835,共11页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SDR) has multi-fol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oth in evaluating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watershe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hydrolog...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SDR) has multi-fol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both in evaluating the soil and water loss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in watersheds.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hydrological regime and watershed properties, may influence the SDR at interannual timescal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certain important dynamic factors, such as rainfall peak distribution, runoff erosion power and sediment bulk density, on the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of single flood events(SDRe)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e Qiaogou headwater basin is in the hilly-gully reg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 encompasses a 0.45 km^2 catchment. Three large-scale field runoff plots at different geomorphological positions were chosen to obtain the observation data, and the 20-year period between 1986 and 2005 is prese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DRe of the Qiaogou headwaters varied from 0.49 to 2.77. Among the numerous influential factors, rainfall and runoff were the driving factors causing slope erosion and sediment transport. The rainfall erosivity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R^2=0.85, P<0.01) but had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DRe. The rainfall peak coefficient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DRe(R^2=0.64, P<0.05),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energy distribution on the SDRe. The runoff erosion power index was not on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ediment transport modulus(R^2=0.84, P<0.01)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DRe(R^2=0.57, P<0.01). In addition, the relative bulk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DRe, indicating that hyper-concentrated flow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d to more transported sediment in the catchment. Thus, the rainfall peak coefficient, runoff erosion power and sediment relative bulk density could be used as dynamic indexes to predict the SDRe in the hilly areas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delivery ratio Single flood events Rainfall erosivity Runoff erosion power Hyper-concentrated flow
下载PDF
推荐一种泥石流坡面侵蚀物源量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温清茂 钟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19年第2期289-293,298,共6页
在收集、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土壤水蚀模型和流域泥沙输移比初步建立了泥石流坡面侵蚀物源量计算模型,同时列举了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地形因子及植被覆盖因子等水蚀因子的标准算法和经验算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 在收集、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土壤水蚀模型和流域泥沙输移比初步建立了泥石流坡面侵蚀物源量计算模型,同时列举了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地形因子及植被覆盖因子等水蚀因子的标准算法和经验算法,具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对泥石流坡面侵蚀物源量计算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坡面侵蚀物源 土壤水力侵蚀 计算方法
下载PDF
建闸后荆江分洪道华容河河床演变对防洪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黎明 付菁 《水利水电快报》 2022年第5期49-52,57,共5页
华容河原是长江中游荆江分泄水沙至洞庭湖的通道之一,1959年在长江及洞庭湖口门处分别建调弦口闸、六门闸进行控制,使华容河成为人工控制内河。目前,华容河仅汛期部分时段通流,其他时刻几乎断流。基于近60 a来5次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对华... 华容河原是长江中游荆江分泄水沙至洞庭湖的通道之一,1959年在长江及洞庭湖口门处分别建调弦口闸、六门闸进行控制,使华容河成为人工控制内河。目前,华容河仅汛期部分时段通流,其他时刻几乎断流。基于近60 a来5次实测河道地形资料,对华容河建闸控制以来的河床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及归纳。结果表明:华容河分流比由建闸前的2.43%锐减至0.06%,分沙比由建闸前的2.08%缩减为0.06%,几乎无分流分沙能力;建闸后河床普遍抬升约2.5 m,口门段河床抬升约8.0 m;河床平均束窄约35~50 m,最大束窄近100 m,导致华容河分洪能力大幅降低,当长江洪水遇洞庭湖洪水顶托时,华容河沿江堤防将遭遇洪水威胁。因此,应及时开展华容河河道疏浚、堤防加固等综合整治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分流比 分沙比 建闸控制 长江中游 华容河
下载PDF
导沙潜坝对双出口水道的分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先勇 董年虎 +1 位作者 曹文洪 方春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0,共5页
通过对低水头水利枢纽双出口水道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型式和尺度导沙工程对双出口水道的分沙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出口断面的上游设置圆弧型或直线型导沙潜坝以及在水流出口断面设置排沙闸,均可不同程度影响分沙效果,分沙比与导... 通过对低水头水利枢纽双出口水道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型式和尺度导沙工程对双出口水道的分沙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出口断面的上游设置圆弧型或直线型导沙潜坝以及在水流出口断面设置排沙闸,均可不同程度影响分沙效果,分沙比与导沙潜坝的长度和高度以及排沙闸的数量均成正比关系。弧型导沙潜坝的分沙效果优于直线型导沙潜坝,且潜坝长度和高度变化均影响分沙比的增长速率;排沙闸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分沙比的增长速率减小,分沙比的增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沙潜坝 排沙闸 分流比 分沙比 低水头水利枢纽
下载PDF
雨季不同时段蒋家沟泥石流侵蚀产沙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裕宜 詹钱登 +2 位作者 洪勇 田冰 邹仁元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共6页
根据雨季不同时段,降雨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状况观测以及泉水季节性变化,详细分析了蒋家沟1987-2001年雨季不同时段的167场泥石流侵蚀产沙的特点。结果表明:在雨季中期(7-8月),无论是泥石流暴发频率、产沙量还是规模都是最高值,分别占总样... 根据雨季不同时段,降雨入渗后的土壤含水状况观测以及泉水季节性变化,详细分析了蒋家沟1987-2001年雨季不同时段的167场泥石流侵蚀产沙的特点。结果表明:在雨季中期(7-8月),无论是泥石流暴发频率、产沙量还是规模都是最高值,分别占总样本的70.65%和占总产沙量的78.88%。雨季初期(5-6月)和雨季后期(9-10月)的泥石流,分别占总产沙量的16.16%和4.97%。雨季初期5月的雨沙比(R/s,mm/万m3)高达82.26,6月为3.49;而雨季中期的7月R/s仅为1.32,8月为1.67。这一研究可提高雨季不同时段泥石流降水警戒值确定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季时段 泥石流 产沙规模 雨沙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