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滴灌方式及定额对北疆冬灌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及次年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赵波 王振华 李文昊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9-148,共10页
为探寻解决干旱区棉田冬季灌水问题,明晰北疆棉田不同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以及翌年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未冬灌大田作为对照(CK),设置滴灌和漫灌2种灌水方式下4个梯度的灌水定额(1 800、2 40... 为探寻解决干旱区棉田冬季灌水问题,明晰北疆棉田不同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以及翌年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未冬灌大田作为对照(CK),设置滴灌和漫灌2种灌水方式下4个梯度的灌水定额(1 800、2 400、3 000、3 600、3600 m3/hm2)共9个处理进行冬灌试验,分析了冬灌灌水后到播种前0~300 cm土层的水分、盐分的动态变化以及翌年各处理棉花的出苗率、群体生理指标(群体光合势、群体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数据。结果表明,冬灌对次年播前土壤水盐分布及含量的大小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无论漫灌还是滴灌方式进行冬灌,随灌水定额增加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影响深度也随之加深,灌水定额达到3 000和3 600 m3/hm2时,冬灌对土壤水盐影响深度可达300 cm。冬灌可显著改变次年播前土壤盐分的自然分布状态,有效淋洗并降低上层土壤盐分含量;相对漫灌方式而言,滴灌冬灌方式土壤水分入渗更加均匀且规律明显。冬灌对次年滴灌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冬灌后次年棉花群体指标与未冬灌处理的差异随冬灌灌水定额的增加愈加显著,灌水定额3 000 m3/hm2滴灌冬灌处理的次年棉花群体光合势与叶面积指数较未冬灌处理分别提升34.30%和42.60%;冬灌有利于次年棉花产量的提高,滴灌冬灌灌水定额3 000、3 600 m3/hm2处理时的棉花产量相对未冬灌处理分别增产10.66%和12.36%。综合考虑冬灌方式及灌水定额对次年土壤水盐分布及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认为滴灌条件下灌水定额3 000 m3/hm2的冬灌在试验条件下比较适宜,既可淋洗盐分至耕层以下300 cm处,亦可获得6 107.75 kg/hm2的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灌溉 冬灌 滴灌 漫灌 棉花 水盐分布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李玉义 柳红东 +2 位作者 张凤华 陈阜 赖先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评价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区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程度。以石河子垦区为例,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根据土壤盐渍化与灌溉技术水平的关系,用类比法对灌区盐渍化耕地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在无... 评价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灌区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程度。以石河子垦区为例,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灌溉技术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根据土壤盐渍化与灌溉技术水平的关系,用类比法对灌区盐渍化耕地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在无排水条件下漫灌、畦灌等传统灌溉技术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土层出现严重积盐。井灌井排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土壤明显脱盐,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目前大力推广的膜下滴灌由于其良好的节水和压盐效果,土壤中盐分含量逐年下降,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土壤平均脱盐率逐渐提高;预计2010年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达到合理利用后。灌区次生盐渍化耕地比例将下降到35%~40%,2020年区域水资源实现高效利用后。盐渍化耕地将减少到30%以内。随着灌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类型土壤出现明显脱盐,灌区盐渍化耕地也将逐渐减少。但不会全部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 漫灌 井灌井排 膜下滴灌 玛纳斯河流
下载PDF
漫灌和喷灌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魏新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3-87,共5页
用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及其解析解,联系大田漫灌、喷灌的入渗实际,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漫灌、喷灌入渗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K+ ,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作用,流动性差,入渗结束后... 用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的对流扩散方程及其解析解,联系大田漫灌、喷灌的入渗实际,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漫灌、喷灌入渗条件下,土壤养分运移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K+ ,由于土壤颗粒的吸附作用,流动性差,入渗结束后,K+ 浓度集中分布在土表0~20 cm 土层内。阴离子NO-3 ,流动性强,入渗方式对NO-3 离子运移影响大。漫灌入渗条件下,孔隙水流速度大(是喷灌的3.5 倍),NO-3 运移快,机械弥散作用是喷灌的11.6 倍,入渗结束后,NO-3 浓度集中分布在土壤深层的作物主根区之外,不利于作物吸收利用,并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而在喷灌入渗条件下,供水强度低,孔隙水流速度小, NO-3 运移慢,弥散作用弱,入渗结束后, NO-3 浓度的峰值迁移浅, NO-3 浓度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作物主根区内,有利于作物吸收利用。这正是喷灌节水、保肥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运移 漫灌 喷灌 土壤养分 运移特征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郭学良 李卫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6-1090,共5页
通过监测不同灌溉方式灌溉后水分的运动变化规律,调查不同土层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水分主要集中于10~35 cm的土层,喷灌集中分布于10~40 cm的土层,漫灌水分可以渗透至60 cm以下。地下滴灌、... 通过监测不同灌溉方式灌溉后水分的运动变化规律,调查不同土层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水分主要集中于10~35 cm的土层,喷灌集中分布于10~40 cm的土层,漫灌水分可以渗透至60 cm以下。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的苜蓿干草产量依次为21030,19035和17295 kg·hm^(-2);在0~30 cm土层中的根量为总根量分别为87.86%,85.72%和80.96%。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33.0,23.3和13.3 kg·mm^(-1)·hm^(-2)。与漫灌相比,地下滴灌和喷灌的节水率分别达到了50.8%和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喷灌 漫灌 紫花苜蓿 灌溉水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 被引量:25
5
作者 牛海生 李大平 +6 位作者 张娜 郝维维 徐文修 张娜 张洋 赵有来 胡春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49-755,共7页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强烈调节与控制的复合系统,其碳循环受各类农作措施的影响极大。新疆地处干旱区,水分条件是农田碳循环的最重要限制因子。为此,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l)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影响,从而提出有利于新疆冬小麦生产的固碳减排的灌溉方式。试验于2012—2013年在伊宁县科技示范园冬小麦试验田进行,选择伊农18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确定滴灌和漫灌为两个试验主因子并设置小区。试验自冬小麦返青开始至完全成熟结束,期间平均每7天采1次样,其中用典型样株法采集小麦植株,分根、茎、叶等不同器官单独烘干测定植株固碳量;用静态钠石灰吸收法测定冬小麦土壤呼吸;收集整理已发表国内外文献中的各类碳排放参数确定本研究中所需参数;采用王小彬的碳平衡计算方法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据此对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的冬麦农田作物生物量固碳、土壤碳排放量和作物生产过程中物质投入的间接碳排放量,以及两种灌溉方式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小麦的固碳量、土壤碳排放总量分别比漫灌小麦的高出15.38%和11.43%,冬小麦穗是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农业生产资料排碳总量比漫灌少排3.88%;但无论是滴灌还是漫灌,耗电碳排放量均占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总量的59%以上,是农业生产资料碳排放的第一大来源。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值均呈现出固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且滴灌冬麦农田生态系统净碳值比漫灌高25.39%。因此,新疆冬小麦生产中采用滴灌方式更有利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并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农田生态系统 碳平衡 滴灌 漫灌
下载PDF
渗灌与漫灌条件下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异质性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鹏 李增嘉 +2 位作者 杨慧玲 张光灿 刘作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58,共4页
探讨干旱缺水地区灌溉方式对果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果园节水灌溉措施、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鲁中南山地果园为研究区域,利用分形理论,对渗灌和漫灌条件下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探讨干旱缺水地区灌溉方式对果园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果园节水灌溉措施、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鲁中南山地果园为研究区域,利用分形理论,对渗灌和漫灌条件下果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渗灌和漫灌土壤物理性质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二者差异显著,土壤容重渗灌比漫灌降低6.71%;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渗灌比漫灌分别高11.62%,43.84%和8.72%。(2)渗灌和漫灌土壤粒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含量渗灌高于漫灌,而砂粒和细粗砾含量却是漫灌高于渗灌。(3)渗灌和漫灌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差异明显,分形维数分别为2.3183和2.7319,渗灌土壤的分形维数变化比较小,比漫灌的分形维数小15.14%;特别是漫灌在0~10cm土层内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达到2.8115。说明渗灌比漫灌具有较好的维持土壤物理性质的功能,漫灌对土壤结构尤其是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灌 漫灌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下载PDF
不同灌水方式下干旱区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郑晓辉 巴特尔.巴克 +2 位作者 李宏 贾伟华 赵海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5-99,I0004,I0005,共7页
采用滴灌、漫灌和沟灌的灌溉方式,分析了新疆干旱区典型盐碱地灌水前后土壤水分、盐分时间和空间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滴灌后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差异较沟灌、漫灌大;滴灌形成近倒圆锥型的土壤湿润区,沟灌则形成近似U型的土壤湿润区;滴灌... 采用滴灌、漫灌和沟灌的灌溉方式,分析了新疆干旱区典型盐碱地灌水前后土壤水分、盐分时间和空间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滴灌后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差异较沟灌、漫灌大;滴灌形成近倒圆锥型的土壤湿润区,沟灌则形成近似U型的土壤湿润区;滴灌在湿润层外围形成盐壳,沟灌的沟顶部分在返盐的作用下形成积盐,漫灌总体压盐效果较滴灌和沟灌好;与沟灌和漫灌相比,滴灌是最节水的,局部压盐效果较好的灌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运移 滴灌 沟灌 漫灌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宓文海 江荣风 +3 位作者 刘全清 王洪亮 黄文超 张宏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5-179,共5页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 为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并找到最适合的用水量,进行了充分滴灌、适量滴灌、漫灌3个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个处理中,0~20 cm土壤含水量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变化幅度逐渐减小,40~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最小;同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比较,滴灌处理要小于漫灌;冬小麦根系主要聚集在0~40 cm土壤层;滴灌处理的表层冬小麦根量要显著多于漫灌处理;随着深度的增加,根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滴灌处理的减少趋势更快;3个处理对冬小麦扬花期生物量、SPAD值、产量、穗粒数、千粒质量都无显著性差异;充分滴灌下的小麦穗数要显著高于适量滴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小麦 漫灌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玉米水分动态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英 赵福年 +2 位作者 丁文魁 任丽雯 王鹤龄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6期62-67,共6页
为明确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播期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关系,通过设置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水处理和3期分期播种的对比试验,在浇底水前、播种、收获和每旬未每区用土钻法取1 m深土样,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对比分析的... 为明确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播期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关系,通过设置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水处理和3期分期播种的对比试验,在浇底水前、播种、收获和每旬未每区用土钻法取1 m深土样,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同一品种在滴灌、喷灌、漫溉条件下和不同播期玉米需水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变化对玉米生长最有利,喷灌次之,漫灌最差。滴灌实产最高,耗水量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次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玉米用水效率最高。滴灌在保证玉米需水的前提下储水能力最强,是干旱缺水地区的高效灌水方式。晚播、晚熟玉米品种有更好、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可推广性,就水热匹配来看晚播、晚熟玉米品种也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滴灌平均实产较喷灌增加1.69%,较漫灌增加6.53%,耗水量较喷灌减少2.9%,较漫灌减少16.1%,水分利用效率较喷灌增大4.7%,较漫灌增大26.9%,第三期平均实产较第一期增加2.76%,较第二期减少2.81%,耗水量较第一期减少18.2%,较第二期减少18.3%,水分利用效率较第一期增大25.6%,较第二期增大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喷灌 漫灌 土壤含水率 水分动态 玉米
下载PDF
膜下滴灌对土壤CO_2与CH_4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陶丽佳 王凤新 顾小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0-336,共7页
在温室进行了马铃薯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比较了滴灌(D)和漫灌(F)两种不同灌溉制度对土壤CO2与CH4浓度的影响。在每种灌溉制度下再分设覆膜(M)与不覆膜两种农艺措施处理。覆膜滴灌(MD)下按土壤湿润比(P)不同,再设... 在温室进行了马铃薯盆栽试验,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比较了滴灌(D)和漫灌(F)两种不同灌溉制度对土壤CO2与CH4浓度的影响。在每种灌溉制度下再分设覆膜(M)与不覆膜两种农艺措施处理。覆膜滴灌(MD)下按土壤湿润比(P)不同,再设3个处理,分别为P1(P=25%)、P2(P=33%)、P3(P=50%),共6个处理,即DP1、MDP1、MDP2、MDP3、FC(不覆膜漫灌)和MF(覆膜漫灌),裸土(BS)和覆膜裸土(MBS)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覆膜的增温保湿作用及薄膜对土壤与大气间气体传输的自然阻隔作用使土壤CO2浓度升高10.4%-94.5%,CH4浓度降低5.1%-47.4%。滴灌的干湿交替现象以及漫灌对土壤通气性的降低使漫灌处理土壤中CO2浓度高于滴灌7.4%-49.7%,CH4浓度降低6.6%-68.2%。而土壤湿度通过影响土壤通气性和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两方面来影响土壤温室气体排放,覆膜滴灌下湿润比越高,土壤中CO2浓度越低,其对CH4浓度的影响不确定。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驱动因子,也会影响CH4的氧化过程。观察DP1处理灌水后土壤中温室气体浓度发现,CO2浓度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H4浓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中CO2浓度与CH4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漫灌 CO2和CH4浓度 湿润比 土壤温湿度
下载PDF
暗管排水控制区土壤盐分淋洗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金龙 闻铁 +1 位作者 王鹏山 张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2-24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田间试验共3个小区,分别铺设间距3,6,9m,埋深1.2m的排水管;漫灌淋洗分3次进行,总淋洗水量105.5cm)研究暗管排水措施对滨海盐土漫灌淋洗脱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漫灌淋洗下,3个小区土壤脱盐规律基本一致;淋洗结束后,3个小... 通过田间试验(田间试验共3个小区,分别铺设间距3,6,9m,埋深1.2m的排水管;漫灌淋洗分3次进行,总淋洗水量105.5cm)研究暗管排水措施对滨海盐土漫灌淋洗脱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漫灌淋洗下,3个小区土壤脱盐规律基本一致;淋洗结束后,3个小区0-100cm土体土壤平均脱盐率相差不大,分别为72.17%,71.17%和67.73%。暗管间距越大,排水控制区不同地段土壤盐分淋洗效果空间差异越大;暗管间距3m小区不同地段土壤淋洗脱盐比较一致;暗管间距6,9m小区内,距暗管水平距离越近地段土壤盐分淋洗效率越高。3个小区不同地段土壤淋洗脱盐特征均能较好地用盐分淋洗曲线方程拟合;应用淋洗曲线方程计算3个小区不同地段0-100cm土体达到改良目标的淋洗用水量可知,暗管间距越大,土壤淋洗用水量空间差异越大,采用全区域漫灌使控制区土壤完全改良浪费的水资源量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分淋洗 漫灌 暗管间距 滨海盐土
下载PDF
坐果期不同灌溉条件下枣树光合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真真 李宏 +4 位作者 苗乾乾 张志刚 刘帮 武钰 程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63,69,共6页
通过测定井式灌溉(T1)、地表滴灌(T2)和对照漫灌(CK)条件下中龄灰枣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探索不同灌溉方式下枣树的光合特性。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灌溉方式下中龄灰枣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3种... 通过测定井式灌溉(T1)、地表滴灌(T2)和对照漫灌(CK)条件下中龄灰枣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探索不同灌溉方式下枣树的光合特性。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3种灌溉方式下中龄灰枣的光合特性日变化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3种灌溉方式下中龄灰枣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2)3种灌溉条件下中龄灰枣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上午8:00之后逐渐下降;(3)3种灌溉条件下中龄灰枣光能利用率(LUE)8:00后逐渐下降,18:00后又逐渐升高;(4)T1条件下中龄灰枣的Pn、WUE较T2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异,与CK条件下有极显著差异。LUE表现为在T1较T2和CK条件下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各灌溉条件下其他光合参数则无显著性差异。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井式灌溉有较高的Pn、WUE、LUE、Ci、胞间CO2浓度(Cond)和较低的Tr、气孔限制值(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树 灰枣 井式灌溉 地表滴灌 漫灌 光合特性
下载PDF
Effects of combined drip irrigation and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on water and salt transport of saline-alkali soil in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12
13
作者 HENG Tong LIAO Renkuan +3 位作者 WANG Zhenhua WU Wenyong LI Wenhao ZHANG Jinzh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6期932-945,共14页
Developing effectiv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aline-alkali soil is vital for enhan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how irrig... Developing effectiv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aline-alkali soil is vital for enhan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economic retur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how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modes (flood irrigation, drip irrigation, and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under drip irrigation) improve the saline-alkali soil in Xinjiang, China. We aimed to study the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water and salt under different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modes,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the combination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on soil salt leaching, as well as its impacts on the growth of oil sunflow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under drip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soil salt content and soil water content at the 0–200 cm soil depth. Under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combined with drip irrigation, the mean soil salt content was reduced to below 10 g/kg after the second irrigation, and the soil salt content decreased as sub-surface pipe distance decreased. The mean soil salt content of flood irrigation exceeded 25 g/kg, and the mean soil desalination efficiency was 3.28%,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drip irrigation. The mean soil desalination rate under drip irrigation and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under drip irrigation was 19.30% and 58.12%, respectively. After sub-surface drainage regulation under drip irrigation,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oil sunflower seedlings was increased to more than 50%, which further confirmed that combined drip irrigation and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is very effectiv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aline-alkali soil and increasing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al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ine-alkali soil drip irrigation flood irrigation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soil desalination salt leaching arid area
下载PDF
河套灌区西部土壤盐渍化分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苏春利 纪倩楠 +2 位作者 陶彦臻 谢先军 潘洪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6-923,共8页
由于长期引黄灌溉,河套灌区土壤广泛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生态良性发展。通过对河套灌区西部临河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 由于长期引黄灌溉,河套灌区土壤广泛次生盐渍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和生态良性发展。通过对河套灌区西部临河区土壤盐渍化现状进行系统调查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内土壤盐渍化程度、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讨论了区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成因。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50%以上的土壤发生了不同程度次生盐渍化,呈斑块状分布,北部及东南部土壤盐渍化较严重,尤其是总干渠和黄济渠两侧的洼地;土壤主要盐分类型为SO_(4)-Na和SO_(4)·Cl-Na型。(2)研究区浅层地下水的总溶解固体(TDS)含量平均值为2.13 g·L^(-1),属于微咸水,平均水位埋深为4.65 m,65%的调查点埋深小于3 m。(3)长期地表漫灌和冬季压盐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是形成高TDS地下水的直接原因,而较高的地下水盐度、浅层地下水位抬升和强烈的潜水蒸发引起的盐分上升是冲积平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渍化 地下水位 含盐量 成因机理 灌溉 河套灌区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及施肥量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肖娟 王永强 +3 位作者 赵双玲 李丽 苏天潮 刘小武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年第3期1-4,21,共5页
设置滴灌、淹灌2种灌溉方式及5种施肥量的小区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土壤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滴灌和淹灌处理的N_2O的排放总量差异显著,滴灌处理土壤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淹灌处理(P<0.05);滴灌、淹灌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 设置滴灌、淹灌2种灌溉方式及5种施肥量的小区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水稻土壤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滴灌和淹灌处理的N_2O的排放总量差异显著,滴灌处理土壤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淹灌处理(P<0.05);滴灌、淹灌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灌溉方式下N_2O排放量从大到小顺序均为N480、N390、N300、N210、N0。滴灌、淹灌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为0.17~0.3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 淹灌 水稻 N2O
下载PDF
干旱区盐碱地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麦麦提尼亚孜.努尔 郑晓辉 +3 位作者 巴特尔.巴克 李宏 茹鲜.木沙 何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1-554,596,共5页
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特性是寻求开发利用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化防治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通过对试验区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表现为随水移动,各土层含盐量都有所不同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0~... 滴灌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特性是寻求开发利用盐碱地和次生盐碱化防治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大量研究。通过对试验区滴灌灌水后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研究表明:土壤含盐量表现为随水移动,各土层含盐量都有所不同垂直方向盐分的积累,在0~80 cm土层逐渐增加,80~120 cm土层盐分积累受滴灌灌水影响较小;水平方向背行中央土层处盐分积累最多,滴头处盐分积累最少。土壤电导与土壤总盐含量呈正相关,土壤pH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土壤含水量高的地方,土壤pH也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运移 滴灌 沟灌 漫灌
下载PDF
浅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媛媛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瑞富 范秀艳 李金琴 柳宝林 德力格尔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4-1242,共9页
为探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共设置6个灌水量水平,即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分别为0、13、26、39、52 mm,传统漫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80 mm... 为探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共设置6个灌水量水平,即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分别为0、13、26、39、52 mm,传统漫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80 mm。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吐丝后先升后降;从完熟期物质积累构成来看,茎、叶、茎+叶+籽粒以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52 mm处理最大,而籽粒则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比当地传统漫灌每次灌水量80 mm处理增产6.03%,灌水量节约26.56%,经济效益增长6.78%。在试验地区,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既增产又节水、节膜,是春玉米高产栽培中适宜的灌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灌水量 春玉米 干物质 传统漫灌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枣树根区土壤速效养分赋存及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侯晓华 朱耀辉 +3 位作者 李发永 夏梓洋 孟宪刚 贾宏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5-135,共11页
土壤速效养分赋存状况直接影响到枣树的生长和水肥的合理利用,研究了滴灌和地面灌下枣树根区土壤速效养分田间尺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性。对滴灌和地面灌应用年限5年不同深度的枣树根区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根区土壤硝态... 土壤速效养分赋存状况直接影响到枣树的生长和水肥的合理利用,研究了滴灌和地面灌下枣树根区土壤速效养分田间尺度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性。对滴灌和地面灌应用年限5年不同深度的枣树根区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根区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随水平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生育期初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新梢期土壤硝态氮逐渐增加,滴灌和地面灌土壤硝态氮变异系数均随着土壤深度和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减少幅度滴灌大于地面灌;生育期初始阶段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碱解氮随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平方向上碱解氮含量差异不明显,新梢期土壤碱解氮呈现增加的趋势,灌溉方式对土壤碱解氮的空间异质性影响较小;枣树生育初期,滴灌和地面灌枣树根区各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较高,进入新梢期后其含量迅速下降。滴灌和地面灌下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异系数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水平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效磷枣树生育期开始阶段含量较高,新梢期迅速降低。滴灌和地面灌在水平方向的变异系数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滴灌处理变异性大于地面灌。综上,灌溉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和变异性的影响最大,对碱解氮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 地面灌 硝态氮 碱解氮 速效钾 有效磷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drip and flood irrigation on soi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and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maize croplan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被引量:5
19
作者 GUO Shufang QI Yuchun +4 位作者 PENG Qin DONG Yunshe HE Yunlong YAN Zhongqing WANG Liq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The need is pressing to investigate soil CO2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unde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actices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o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s of soil carbon se... The need is pressing to investigate soil CO2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under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actices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for exploring the potentials of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influences of drip irrigation (DI) and flood irrigation (FI)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CO2 emissions during the summer maize growing seaso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using the static closed chamber method. The mean CO2 efflux over the growing season was larger under DI than that under FI. The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 at the field scale were 1959.10 and 1759.12 g/m2 under DI and FI, respectively. The cumulative CO2 emission on plant rows (OR) was larger than that between plant rows (BR) under FI, and the cumulative CO2 emission on the irrigation pipes (OP) was larger than that between irrigation pipes (BP) under DI. The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 of OP, BP and bare area (BA) under DI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f OR, BR and BA under FI,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DI promoted root respiration more effectively than FI did. The average proportion of root respir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soil CO2 emissions of OP under DI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OR under FI. A general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is study is that soil CO2 emission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temperature and air temperature under both DI and FI. Larger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ere observed under FI than those under DI. The observed high concentrations (DOC, MBC, and TOC) under FI might be resulted from the irrigation-associated soil saturation that in turn inhibited microbial activity and lowered decomposition rat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However, DI increase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quality (the ratio of MBC to TOC) at the depth of 10-20 cm compared with FI. Our results sug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flood irrigation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arbon dioxide soil organic carbon North China Plain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菜地N2O排放的影响及其年际差异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海宽 李贵春 +4 位作者 徐驰 丁武汉 江雨倩 王立刚 李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25-832,共8页
通过田间原位试验,利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黄瓜季土壤N_2O排放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测,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传统漫灌和滴灌)对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年际差异,以期为设施菜地N_2O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 通过田间原位试验,利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设施黄瓜季土壤N_2O排放进行了连续两年的观测,探讨了不同灌溉方式(传统漫灌和滴灌)对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年际差异,以期为设施菜地N_2O减排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基础。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漫灌施肥处理(FP)、滴灌施肥处理(FPD)。CK处理不施氮肥,FP、FPD处理氮肥施用量为有机肥500 kg N·hm^(-2)、化肥700 kg N·hm^(-2),其中化肥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多次施入。研究结果表明:设施菜地N_2O排放峰主要集中于施肥和灌溉后,基肥持续7 d左右,追肥N_2O排放峰持续3~5 d。土壤温度、水分和气温等因子都能显著影响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但不同年际之间对N_2O排放的影响不同,2015年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和气温影响,而2016年主要受土壤湿度和温度影响;改变灌溉方式,对土壤温湿度变化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相同氮肥施用量下,滴灌相比常规漫灌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能减少N_2O排放总量29.4%~35.1%,并且没有显著年际差异;滴灌相比常规漫灌能减少N_2O排放强度(即单位经济产量N_2O排放量)34.5%~37.5%、排放系数47.2%~47.7%,两年的观测没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可见,滴灌相比漫灌在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能显著减少N_2O排放,而且年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是设施菜地值得推荐的一种减排技术,并可为N_2O长期减排效果的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灌 滴灌 设施蔬菜 N2O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