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形理论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9
1
作者 王东升 汤鸿霄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2001年第7期16-19,44,共5页
近几十年来 ,混凝技术领域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发展趋势 ,并面临着突破性进展的前沿。尤其是分形理论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观念与手段来处理自然界中扑朔迷离的无序混乱现象和无规形态诸多难题。作者... 近几十年来 ,混凝技术领域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发展趋势 ,并面临着突破性进展的前沿。尤其是分形理论的研究给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观念与手段来处理自然界中扑朔迷离的无序混乱现象和无规形态诸多难题。作者对分形理论在混凝技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分形理论 絮凝剂 絮体结构 远景 水处理
下载PDF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研究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体粒径和絮体结构 被引量:18
2
作者 余剑锋 王东升 +3 位作者 叶长青 杨敏 葛小鹏 汤鸿霄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0-774,共5页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 利用小角度激光光散射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荷的高岭土颗粒体系的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对于高电荷密度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由于分子量低其初始絮凝反应速度较慢,最终形成的絮体也较小.絮凝过程中,其絮体结构发生重组和排列,分形维数从1.83升高到2.09,所形成的絮体密实.对于低电荷密度的2种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因其分子量大投药量高,絮凝反应速度较快;但其絮体的分形维数较小且在絮凝反应中基本保持不变,形成的絮体结构开放和松散.基于有机高分子对高岭土体系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合絮凝动力学和絮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PDADMAC絮凝机理是电中和作用,而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和电荷密度的降低,CPAM则主要通过吸附架桥作用产生絮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粒径 絮体结构 分形维数 阳离子有机高分子
下载PDF
絮体分形结构对沉淀速度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钟润生 张锡辉 +1 位作者 肖峰 李晓岩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353-2357,共5页
利用基于微天平的质量-粒径法和基于改进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自由沉淀法对高岭土、腐殖酸絮体的分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粒径法得到的铁盐絮体三维分形维数为2.14-2.28,明显大于铝盐絮体的1.75-1.83,铁盐絮体结构更为致密,而... 利用基于微天平的质量-粒径法和基于改进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的自由沉淀法对高岭土、腐殖酸絮体的分形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粒径法得到的铁盐絮体三维分形维数为2.14-2.28,明显大于铝盐絮体的1.75-1.83,铁盐絮体结构更为致密,而铝、铁-腐殖酸絮体比相应的高岭土絮体分形维数要小.絮体分形维数与沉淀速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分形维数越大,絮体沉淀速度越大.质量粒径法与自由沉淀法求出的絮体分形维数相吻合,分形絮体沉淀速度不再满足Stokes沉淀速度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体结构 沉淀速度 三维分形维数 腐殖酸 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原文传递
面向膏体充填尾砂浓密的絮团结构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翠平 陈格仲 +1 位作者 侯贺子 颜丙恒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23,共10页
膏体充填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如何在尾砂浓密环节制备出浓度稳定、适宜的底流,从而满足后续工艺环节的需要,以期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但实际工程中尾砂浓密的底流浓度常常不稳定,基于国内外尾砂浓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底... 膏体充填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如何在尾砂浓密环节制备出浓度稳定、适宜的底流,从而满足后续工艺环节的需要,以期为矿山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保障。但实际工程中尾砂浓密的底流浓度常常不稳定,基于国内外尾砂浓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底流浓度除了受浓密工艺的宏观因素影响外,根本原因取决于浓密脱水过程中的絮团微细观结构。为此通过综述国内外浓密中尾砂絮凝、尾砂絮团结构改变、絮团水含量变化、床层孔隙通道发展演化以及压密区脱水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浓密中外界条件对絮团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絮团结构形态影响絮团水含量变化的致因,压密区絮团水与床层孔隙通道对底流浓度的影响,得出絮凝条件决定絮团结构的初始形态,沉降区流体剪切力、压密区尾砂床层压力以及耙架剪切作用改变絮团结构状态,絮团水含量伴随絮团结构状态改变而变化、并经床层孔隙通道排出,提高了浓密机底流浓度。进而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深入探讨了絮团结构改变对尾砂浓密脱水的微细观作用,提出了尾砂浓密脱水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尾砂浓密 絮团结构 絮团水 排水通道
下载PDF
絮体性能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武若冰 王东升 李涛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598,共6页
絮体结构和强度特征是絮凝过程的重要参数.在简要回顾絮体分形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絮体结构与强度的测定方法、絮体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结合部分实验研究,着重讨论了水力条件对于絮体性能的影响... 絮体结构和强度特征是絮凝过程的重要参数.在简要回顾絮体分形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絮体结构与强度的测定方法、絮体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工艺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性介绍.结合部分实验研究,着重讨论了水力条件对于絮体性能的影响和絮体重组、历史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逐步增强的水力剪切条件有助于改善絮体的结构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体结构 絮体强度 分形 工艺调控
下载PDF
利用FBRM研究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对高岭土的动态絮凝过程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方东 李国栋 +3 位作者 裴继诚 王长建 王海洋 王嵌嵌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20,共6页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研究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高岭土颗粒体系的动态絮凝过程,结合浊度仪、激光衍射粒度仪、显微摄像等表征手段,探讨了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性能和絮体结构的影响。同时基于分形理论对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 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研究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对高岭土颗粒体系的动态絮凝过程,结合浊度仪、激光衍射粒度仪、显微摄像等表征手段,探讨了絮凝剂用量对絮凝性能和絮体结构的影响。同时基于分形理论对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维数的变化进行了考察,基于Smoluchowski模型研究了CPAM作用下高岭土粒子的絮凝动力学。结果表明,随着药品用量的增加,体系中粒子的平均弦长和粒径逐渐增大,体系达到稳定的时间延长,浊度不断下降。在絮凝过程中,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絮体结构发生变化,分形维数增加,形成相对致密的絮体。增加絮凝剂的用量,絮凝作用增强,絮体尺寸变大,絮凝速率较快,需较长的絮凝反应时间才能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剂 FBRM 絮体结构 分形维数 絮凝动力学
下载PDF
尾砂浓密全过程的絮团结构动态演化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翠平 陈格仲 +1 位作者 阮竹恩 侯贺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8-1332,共15页
膏体充填中尾砂浓密环节絮团结构变化对沉降区固液分离以及压密区底流浓度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多聚焦部分过程,鲜有面向沉降至压密全过程的絮团结构动态连续变化的研究报道。为此,本文基于FBRM和PVM研究手段,对不同絮凝剂单耗... 膏体充填中尾砂浓密环节絮团结构变化对沉降区固液分离以及压密区底流浓度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但现有研究多聚焦部分过程,鲜有面向沉降至压密全过程的絮团结构动态连续变化的研究报道。为此,本文基于FBRM和PVM研究手段,对不同絮凝剂单耗、床层高度、耙架剪切转速等多种实验条件下的絮团结构进行实时原位监测,获取絮团弦长分布、絮团数量变化以及絮团平均弦长的动态演化规律,进而分析了絮团结构的破碎机理。结果表明:絮凝剂单耗、床层高度和耙架剪切转速对絮团尺寸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不同时刻的絮团弦长呈似正态分布,其分布区域随沉降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压密区达到动态平衡阶段时,絮团弦长均小于100μm。絮团平均弦长动态演化全过程表现为絮凝沉降、压密破碎和动态平衡三个阶段,且达到动态平衡时的絮团平均弦长与絮凝剂单耗、耙架转速呈正相关,与床层高度呈负相关。该结论可为膏体充填中全尾砂的深度脱水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体充填 絮团结构 沉降区 压密区 絮团破碎
下载PDF
剩余污泥机械破碎碳源快速释放与回收技术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先宝 亓雪菲 +1 位作者 费骄 张安龙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2-16,22,共6页
基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低影响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现状,针对传统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污泥机械破碎碳源快速释放与回收技术研究,考察了机械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对污泥絮体结构与碳源释放... 基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氮比低影响生物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现状,针对传统污泥厌氧发酵产酸工艺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污泥机械破碎碳源快速释放与回收技术研究,考察了机械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对污泥絮体结构与碳源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械破碎强度的增加,溶解性COD的产量逐渐升高;而随着机械破碎作用时间的延长,溶解性COD的产量呈现先升高再缓慢降低的趋势,作用时间为8 min时,溶解性COD的产量达到最大,约910mg/L。激光粒度仪与环境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破碎强度与作用时间的增加,污泥絮体粒径逐渐变小,结构松散直至破碎,达到污泥破碎碳源释放的效果。当以产生的溶解性COD为碳源时活性污泥反硝化速率为2. 553 mgNO_3^--N/(gMLSS·h),略高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的脱氮速率。而经过机械作用后剩余污泥絮体破碎,脱氮性能基本丧失,其反硝化速率仅为0. 680 mgNO_3^--N/(gMLSS·h)。机械破碎作用可实现剩余污泥碳源的快速释放,为解决污水处理厂碳源不足与剩余污泥处置困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污泥 机械破碎 碳源回收 絮体结构
原文传递
膏体充填中絮凝条件对絮团结构及固液分离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格仲 李翠平 +1 位作者 阮竹恩 侯贺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69-3182,共14页
尾砂浓密中絮团结构与絮凝效果随絮凝条件变化发生改变,对浓密机内沉降区固液分离效率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少有基于尾砂絮团结构分析絮凝条件产生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管道絮凝方式,对不同絮凝条件下形成的尾砂絮团结构高清获取,分析... 尾砂浓密中絮团结构与絮凝效果随絮凝条件变化发生改变,对浓密机内沉降区固液分离效率产生影响,但现有研究少有基于尾砂絮团结构分析絮凝条件产生的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管道絮凝方式,对不同絮凝条件下形成的尾砂絮团结构高清获取,分析絮团等效直径以及絮团分形维数随之变化的规律,并对絮凝后的上清液浊度以及絮团沉降速度开展研究。结果发现,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与尾砂颗粒形成的絮团结构最大,絮凝剂单耗、尾砂进料浓度、絮凝剂浓度和流体剪切梯度G对絮团等效直径、絮团分形维数、上清液浊度以及絮团沉降速度产生重要影响。絮凝剂单耗在90~105 g/t、尾砂进料浓度在25%~30%、絮凝剂浓度小于1/10000、流体剪切梯度30~50 s^(−1)时形成的絮团等效直径超过1000μm、絮团分形维数在1.64~1.68之间、絮团沉降速度均超过9 m/min、浓密机模型内上清液浊度低于50 mg/L,絮团沉降速度加快能够提升浓密机内沉降区固液分离效率,该结论为膏体充填实际生产中控制絮凝条件参数提供了价值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团结构 分形维数 沉降速度 上清液浊度 固液分离
下载PDF
泥沙絮团结构的试验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乃予 周晶晶 王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0,共5页
承接《泥沙研究》2015(5)黏性泥沙絮团强度的试验综述,絮团结构与絮团强度密切相关,是动水条件下表现出的絮团强度的微观解释。絮团结构,即絮团内部链接键的数量、强度和链接方式。总结了以往絮凝试验研究中对于絮团结构的量化描述以及... 承接《泥沙研究》2015(5)黏性泥沙絮团强度的试验综述,絮团结构与絮团强度密切相关,是动水条件下表现出的絮团强度的微观解释。絮团结构,即絮团内部链接键的数量、强度和链接方式。总结了以往絮凝试验研究中对于絮团结构的量化描述以及相应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 絮团强度 试验研究
下载PDF
离体悬浮生物膜特性的演变规律
11
作者 胡小兵 宋维维 +4 位作者 王振振 沈翼军 刘浩宇 李晶晶 汪坤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5-102,共8页
为探索生物膜演变规律,将载体表面成熟生物膜剥离置于反应器中培养35 d,分别从絮体微观形态结构(当量直径D_(eq)、孔隙率P_(o)、规则度Re、长径比AR)、生物膜理化特征(生物量MLSS、胞外聚合物EPS、SVI)和污水处理性能三个方面考察纯培... 为探索生物膜演变规律,将载体表面成熟生物膜剥离置于反应器中培养35 d,分别从絮体微观形态结构(当量直径D_(eq)、孔隙率P_(o)、规则度Re、长径比AR)、生物膜理化特征(生物量MLSS、胞外聚合物EPS、SVI)和污水处理性能三个方面考察纯培养离体悬浮生物膜的形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发生裂解变成较多的小絮体,其当量直径不断降低,孔隙率、规则度波动上升,长径比变化不明显。生物膜的生物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培养后期,MLSS、MLVSS及MLVSS/MLSS(f)分别达到最大值7.68 mg/mL、6.91 mg/mL和0.92。SVI呈波动上升趋势。EPS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培养后期总EPS(Tol-EPS)达到98.19 mg/g。运行后期,对COD、NH_(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1.98±2.51)%、(89.86±13.67)%和(85.81±9.57)%。总之,离体悬浮生物膜培养后期,其性能指标与活性污泥接近,生物膜演变为活性污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生物膜 演变 絮体结构 胞外聚合物(EPS)
原文传递
基于CT扫描的矿山充填材料深度脱水细观机理研究
12
作者 张力友 张伊辉 +2 位作者 焦华喆 王金星 杨涵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4年第2期22-31,共10页
针对全尾砂浓密脱水困难、底流质量浓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压缩床层不同高度处料浆絮团细观结构深度浓密脱水研究。通过对全尾砂进行动态浓密实验获取压缩床层料浆样品,借助SEM及高精度CT扫描设备,对获取的絮团结构进行扫描及三维重构... 针对全尾砂浓密脱水困难、底流质量浓度低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压缩床层不同高度处料浆絮团细观结构深度浓密脱水研究。通过对全尾砂进行动态浓密实验获取压缩床层料浆样品,借助SEM及高精度CT扫描设备,对获取的絮团结构进行扫描及三维重构处理分析沿压缩床层方向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着床层向下,五组料浆内部孔隙平均半径分别为9.58μm、9.23μm、8.76μm、8.63μm及8.31μm。床层顶部料浆质量浓度为59.4%,絮团呈现松散无规则状,底部料浆质量浓度为62.1%,絮团呈现致密规则状。对比顶部和底部料浆,孔隙率下降3.7个百分点,连通孔隙比下降了35.53%,孔隙平均配位数减小了22.73%,孔隙连通性大大降低。本文从细观角度定量表征了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为矿山充填材料进一步脱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尾砂 压缩床层 絮团结构 CT扫描 孔隙率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室外生物絮团养殖池水体理化因子和细菌的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廖栩峥 陈金荣 +3 位作者 秦海鹏 王博 胡世康 孙成波 《水产养殖》 CAS 2020年第1期22-27,33,共7页
在室外凡纳滨对虾池塘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池,研究生物絮团池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和对对虾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中选取在池塘取3个定点作为平行组。经过122 d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可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维持硝酸盐浓度在合理的范围... 在室外凡纳滨对虾池塘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池,研究生物絮团池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和对对虾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中选取在池塘取3个定点作为平行组。经过122 d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可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维持硝酸盐浓度在合理的范围。试验期间,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2±0.01)^(8.53±0.60)mg/L;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5.18±0.03)mg/L;硝酸盐的浓度范围是0^(11.11±0.39)mg/L。pH的变化范围是(6.61±0.03)^(8.31±0.02)。从微生物物种分类上分析,在门的水平中分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62.43%+1.26%;从优势科水平来看,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所占比例最高为22.01%+2.25%;从优势属水平来看,Candidatus Aquilun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8.10%+0.39%,其次是聚球蓝细菌属3.32%+0.31%。此研究发现,室外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生物絮团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凡纳滨对虾 室外 三氮转化 菌群结构
下载PDF
低温下投加臭氧控制丝状菌膨胀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振超 李凤 李倩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35-39,共5页
某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单元采用MSBR工艺,该厂在低温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繁殖,菌丝向外延伸使得菌胶团之间交织缠绕,导致污泥絮体松散、沉降性能变差,泥水分离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出水跑泥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向系统投加低剂量臭氧,使其... 某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单元采用MSBR工艺,该厂在低温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繁殖,菌丝向外延伸使得菌胶团之间交织缠绕,导致污泥絮体松散、沉降性能变差,泥水分离效率降低甚至出现出水跑泥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向系统投加低剂量臭氧,使其与回流污泥反应。对系统DSVI、MLSS、MLVSS等值进行监测,并定期镜检观察污泥絮体形态。投加臭氧后系统DSVI值整体呈下降趋势,污泥絮体也更加密实。结果表明,低剂量的臭氧与活性污泥反应能够抑制丝状菌的生长和改善污泥絮体结构,改善沉降性能,控制了污泥膨胀的发生。同时臭氧反应并没有破坏其他微生物的代谢功能,保证了出水水质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状菌膨胀 臭氧 低温 沉降性能 污泥絮体结构
原文传递
磁加载石灰混凝预处理市政中水的研究
15
作者 寇建国 刘慧强 杨声远 《化学工程师》 CAS 2023年第8期53-59,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磁加载石灰混凝在中水预处理中的可行性与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石灰和磁种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50、375、0.75和375 mg·L^(-1)时,可以实现水中悬浮物100%去除,溶解性有机物... 本文主要研究了磁加载石灰混凝在中水预处理中的可行性与效能。研究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PAC)、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石灰和磁种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250、375、0.75和375 mg·L^(-1)时,可以实现水中悬浮物100%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高达26.7%,显著降低了水的硬度。进一步研究了磁种的投加顺序对絮体形态的影响,讨论了磁加载石灰混凝的机理。研究发现,磁种先于混凝剂投加,可以有效改善絮体结构,在增强絮体沉降性能的同时实现污泥减量。该技术可以强化溶解性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实现在线控制与装备集成,在中水回用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水回用 磁加载石灰 混凝机理 絮体结构
下载PDF
改善气液传质效率实现丝状菌膨胀污泥控制的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志华 张云姣 +1 位作者 贺春博 朱珂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67-1071,共5页
为了研究活性污泥系统中丝状菌的存在与污泥气液传质的关系,实验测量了不同絮体结构丝状菌污泥对体积溶氧传质系数(kLa)的影响,并考察了改善气液传质效率对控制丝状菌膨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丝状菌对气液传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丝状菌... 为了研究活性污泥系统中丝状菌的存在与污泥气液传质的关系,实验测量了不同絮体结构丝状菌污泥对体积溶氧传质系数(kLa)的影响,并考察了改善气液传质效率对控制丝状菌膨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丝状菌对气液传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丝状菌的沉淀性能而不是丝状菌的数量。在由于溶氧不足导致丝状菌膨胀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善丝状菌絮体结构提高系统的气液传质效率,即通过絮体结构调控消除溶氧不足的外在条件,从而实现了控制丝状菌膨胀的目的。研究成果以改善丝状菌结构为手段,从微生物本身出发提高系统曝气效果,为控制丝状菌膨胀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溶氧传递系数 絮体结构 污水处理 丝状菌污泥膨胀
原文传递
复合混凝剂的强化混凝效果及絮体分形结构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龙国庆 梁咏梅 +2 位作者 叶挺进 张再利 刘超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95-98,共4页
将聚合氯化铝(PAC)分别与高锰酸钾、水合二氧化锰进行复配而得到复合混凝剂,研究了两种复合混凝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并考察了投药量、投药方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复... 将聚合氯化铝(PAC)分别与高锰酸钾、水合二氧化锰进行复配而得到复合混凝剂,研究了两种复合混凝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并考察了投药量、投药方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复合混凝剂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当PAC投量为15 mg/L时,两种复合混凝剂分别在KMnO4投量为0.1 mg/L、水合MnO2投量为0.15 mg/L时达到最佳混凝效果。絮体分维值能很好地描述絮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在混凝过程中,两种复合混凝剂的絮体分维值均表现出先增(均在360 s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可见絮体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松散到密实再到松散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混凝剂 强化混凝 絮体 分形结构 分维值
原文传递
pH对混凝超滤组合工艺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童少磊 孙昕 +1 位作者 陈益清 尹娟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13-1718,共6页
在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4 mg/L条件下,通过调节原水的初始p H值,考察p H条件对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净水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 H为7.5时,组合工艺对COD_(Mn)、UV_(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5.4%和36.1%;当p H降至... 在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4 mg/L条件下,通过调节原水的初始p H值,考察p H条件对混凝超滤组合工艺的净水性能及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 H为7.5时,组合工艺对COD_(Mn)、UV_(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40.2%、35.4%和36.1%;当p H降至4.5时,对应的去除率分别增加至52.9%、52.1%和42.0%。酸性条件下,膜池内絮体的分形维数大,絮体结构密实,膜污染速率较快;当p H等于4.5时,絮体分形维数为1.75±0.15,尺寸大于500μm的絮体数占总絮体数的9%。中性及偏碱性条件下,絮体分形维数小,絮体结构松散多枝,膜污染速率缓慢;当p H等于7.5时,絮体分形维数为1.37±0.05,尺寸大于500μm的絮体占65%。针对该水库的水质状况,控制原水p H为7.5有利于混凝超滤膜组合装置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PH 分形维数 絮体结构 膜污染
原文传递
体积溶氧传递系数在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的变化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志华 范长青 王晓昌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14-2318,共5页
取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在同一测试装置中采用相同的曝气条件进行体积溶氧传递系数(kLa)的测试,当传统活性污泥和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浓度MLSS为2 000、4 000、6 000、8 000 mg·L-1时,其kLa(min-1)值分别为0.586 1±0.009 5、0.586... 取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在同一测试装置中采用相同的曝气条件进行体积溶氧传递系数(kLa)的测试,当传统活性污泥和成熟好氧颗粒污泥浓度MLSS为2 000、4 000、6 000、8 000 mg·L-1时,其kLa(min-1)值分别为0.586 1±0.009 5、0.586 1±0.027 2、0.555 6±0.016 8、0.533 8±0.026 8和0.645 5±0.027 6、0.632 0±0.075 5、0.618 5±0.062 5、0.640 6±0.055 5,表明颗粒污泥kLa值高于同浓度条件下的絮体污泥,且随浓度增加,絮体污泥氧传递效率下降而颗粒污泥无明显变化.对好氧颗粒污泥进行筛分后,大颗粒和小颗粒在污泥浓度相同、体积相同、表面积相同以及个数相同的情况下二者的kLa值均无明显差别,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kLa的影响可以忽略.研究结果对于污水处理厂节能运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溶氧传递系数 好氧颗粒污泥 污水处理 絮体结构
原文传递
典型pH条件下水中离子对腐殖酸絮凝体构造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永宁 金鹏康 王晓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8-1093,共6页
分析评价了几种典型化学条件对腐殖酸絮凝体构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H=5.0低投药量下以共聚络合为主要混凝机理所形成的絮凝体结构密实,粒径分布均匀,强度大.而pH=5高投药量以及pH=7.0两种情况下的混凝机理都是以吸附和网扫絮凝为主... 分析评价了几种典型化学条件对腐殖酸絮凝体构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H=5.0低投药量下以共聚络合为主要混凝机理所形成的絮凝体结构密实,粒径分布均匀,强度大.而pH=5高投药量以及pH=7.0两种情况下的混凝机理都是以吸附和网扫絮凝为主,此时形成的絮凝体构造特征相似,尽管尺寸较大,但是结构松散,强度较小.针对水中常见的主量阴阳离子,分析探讨了典型离子对絮凝体构造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Cl-在腐殖酸水样中的存在对絮凝体构造基本没有影响,而SO24-和SiO23-在水样中的存在可使腐殖酸絮凝体尺寸增加0.05—0.13 mm左右,但结构比较开放松散,同时絮凝体的黏结力(即抗剪切力)大大削弱,降低了约0.018—0.047 N·m-2,并且SO24-对腐殖酸絮体构造的影响大于SiO23-对其的影响.然而,引入阳离子会对絮凝体的构造起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以Ca2+、Mg2+为代表的高价阳离子对絮凝体构造影响较大,形成的絮凝体结构密实,尺寸较大,抗剪切能力强.高价阳离子的存在会使絮凝体的粒径增加0.08—0.15 mm,抗剪切力增加0.002—0.013 N·m-2,而以K+、Na+为代表的低价阳离子对絮凝体构造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化学条件 离子环境 絮凝体构造 絮凝体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