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Ⅰ.从絮凝体分形构造谈起 被引量:85
1
作者 王晓昌 丹保宪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常规混凝操作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的特征 ,其分形维数Df 和絮凝体密度函数 ρe∝dp-Kp的指数Kp之间具有Df=3-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布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 常规混凝操作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的特征 ,其分形维数Df 和絮凝体密度函数 ρe∝dp-Kp的指数Kp之间具有Df=3-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布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模型参数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分布成长的絮凝体是一个典型的分形 ,其分形维数取决于颗粒间空隙比ε和颗粒结合个数m .降低ε或提高m均有利于提高Df,使絮凝体由松散型向致密型过渡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操作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絮凝体密度 脱水收缩 逐上附着 废水处理
下载PDF
絮凝体形态学和密度的探讨(Ⅱ)——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模式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晓昌 丹保宪仁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85-390,共6页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 ,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 ,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型的致密化团粒 ,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体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 ,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 ,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 ,两种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型的致密化团粒 ,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其分形维数为 2 40— 2 47.而逐一附着条件下生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 ,可认为其分形维数接近于 3.通过讨论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 ,并将实验得到的致密型絮凝体密度和常规絮凝体密度进行比较 ,说明用该方法实现逐一附着型絮凝操作是促使絮凝体致密化的有效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 密度 致密型 形态学 操作模式 絮凝剂
下载PDF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冬梅 谭万春 +1 位作者 黄明珠 金同轨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0,共6页
试验现象及电镜照片研究表明,絮凝体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絮凝体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从絮凝体的密度、孔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的强度、沉速,絮凝条件与分数维的关系并结合黄河泥沙试验,概述了絮凝体的分形... 试验现象及电镜照片研究表明,絮凝体表面和内部具有高度不规则性,絮凝体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具有分形特征。从絮凝体的密度、孔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的强度、沉速,絮凝条件与分数维的关系并结合黄河泥沙试验,概述了絮凝体的分形特性及结构特征,同时对影响絮凝体分形特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维 粒径分布 絮凝体沉速 絮团密度 絮团强度
下载PDF
絮凝体的物理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金鹏康 曹宇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1年第4期316-320,共5页
从絮凝体的密度、空隙率、絮凝体的粒径分布、絮凝体的强度以及絮凝体的分形维数五个方面综述了絮凝体的物理特性及结构特性 ,分析了影响絮凝体物理特性的因素 .
关键词 絮凝体 密度 空隙率 分形维数 水处理
下载PDF
粒径对煤泥絮团特性及沉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云霞 董宪姝 +2 位作者 樊玉萍 马晓敏 常明 《中国粉体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3,共5页
为研究添加絮凝剂后不同粒径原煤形成的絮团微观特性和沉降效果,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煤泥絮团结构,使用Image J软件提取面积与周长数值,计算絮团大小、分形维数值、密度和强度值;添加不同剂量的絮凝剂,以沉降速度与上清液透射比为因素考... 为研究添加絮凝剂后不同粒径原煤形成的絮团微观特性和沉降效果,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煤泥絮团结构,使用Image J软件提取面积与周长数值,计算絮团大小、分形维数值、密度和强度值;添加不同剂量的絮凝剂,以沉降速度与上清液透射比为因素考查絮团的絮凝沉降效果。结果表明:每吨干煤泥絮凝剂用量为200 g时,粒径为0.250~0.125 mm煤粒沉降速度和上清液透射比达最大值,分别为78.40 cm/min和83.6%,絮团粒径最大值为1.380 mm,强度最大值为280.01×10-19 N,密度最小值为1 033.95 kg/m3,分形维数最小值为1.3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团粒径 分形维数 絮团强度 絮团密度 沉降效果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河段洪季中水期悬浮泥沙沉降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邵宇阳 严以新 +1 位作者 马平亚 张志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6,共8页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 2007年9月27日至10月5日长江口洪季中水期间,在徐六泾2号水文平台处,结合OBS3A、LISST100(B)和ADCP对该地区的悬浮泥沙在大中小三种不同潮型下进行观测。详细分析了洪季中水期该处悬浮絮凝体沉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潮差会对絮凝体的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相同絮凝体粒径下,大潮差时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降速度都是小潮差时絮凝体的1.5倍,整个测量期间沉降速度约为0.5~3.0mm/s。针对目前利用分形学研究泥沙沉降特性的成果结合本文结果可知徐六泾处絮凝体质量分形维数约为2.5,并且由于泥沙形状及分布不均的影响泥沙沉降特性的系数约为0.43~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体粒径 絮凝体密度 沉降速度 长江口 现场测量
下载PDF
絮凝体的分形特征和致密型絮凝体形成(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昌 金鹏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4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传统混凝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特征 ,其分形维数 Df 与其密度函数ρ3∝ dp- Kp的指数Kp 之间具有 Df=3- 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步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模... 传统混凝条件下形成的随机型絮凝体具有分形特征 ,其分形维数 Df 与其密度函数ρ3∝ dp- Kp的指数Kp 之间具有 Df=3- Kp 的关系 .通过建立分步成长絮凝体模型 ,讨论了在絮凝过程中逐次导入颗粒间的空隙率对絮凝体密度和构造的影响 .模型参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分步成长的絮凝体是一个典型的分形 ,其分形维数取决于空隙率 ε和颗粒结合个数 m.降低 ε或提高 m均有利于提高 Df,使絮凝体由松散型向致密型过渡 .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模式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操作模式 ,前者可以通过延长机械搅拌时间来实现 ,而后者通过造粒流化床实现 .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式均能提高形成的球状颗粒的密度 ,但是前者所形成的团粒依然具有颗粒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 ,其分形维数为 2 .4 0~ 2 .4 7;而逐一附着模式所形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 ,其分形维数接近于 3.通过讨论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 ,并将试验得到的致密型絮凝体密度和常规絮凝体密度进行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分形 絮凝体密度 脱水收缩 逐一附着 造粒流化床
下载PDF
利用PIV测量铜尾矿絮团密度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亚红 郭亚兵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78-82,共5页
为了测量铜尾矿絮团的粒径及速度,建立了2D-PIV.将少量絮团投入测量系统,利用PIV采集图像。通过对采集的图像分析,得到颗粒粒径及速度,由修正的斯托克斯方程计算得到絮团密度。结果表明,PIV测量系统减少了测量沉降速度和推断絮团密度的... 为了测量铜尾矿絮团的粒径及速度,建立了2D-PIV.将少量絮团投入测量系统,利用PIV采集图像。通过对采集的图像分析,得到颗粒粒径及速度,由修正的斯托克斯方程计算得到絮团密度。结果表明,PIV测量系统减少了测量沉降速度和推断絮团密度的不确定性,可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团 2D-PIV测量系统 絮团密度
下载PDF
紊动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超 何青 +1 位作者 郭磊城 王宪业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5,共8页
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 利用室内环形水槽及高倍摄像设备,定量研究了不同悬沙浓度及紊动剪切对黏性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特性的影响。试验中观测到的絮团粒径为分散颗粒的几倍到几十倍,絮团中值粒径随着水体紊动剪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的中值粒径约为150μm,出现在紊动剪切为30 1/s条件下。悬沙浓度的增大促进絮团的发育,在350 mg/L条件下形成的絮团整体粒径比150 mg/L条件下的更大。絮团中值沉降速度在0.7~3.4 mm/s之间,絮团最大的中值沉速出现在紊动强度最大时65 1/s,此时所形成的絮团结构密实,有效密度较大。絮团有效密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研究表明,采用变分形维数方法,对有效密度随粒径变化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絮凝 紊动剪切 沉速 有效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