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巴胺D1受体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倩倩 李炳 +2 位作者 佘曼 李涛 周晓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77,共7页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D1DR)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flickering light-induced myopia,FLM)发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FLM的发病机制。方法36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4组(n=9):对照组、频闪光(FLM)组、频闪光+溶剂(FLM+Vehicle)组、频闪光+D1DR... 目的研究多巴胺D1类受体(D1DR)在频闪光诱导性近视(flickering light-induced myopia,FLM)发生中的作用,初步探讨FLM的发病机制。方法36只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4组(n=9):对照组、频闪光(FLM)组、频闪光+溶剂(FLM+Vehicle)组、频闪光+D1DR拮抗剂(FLM+SCH 23390)组。分别于造模前后测量各组豚鼠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造模6周后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视网膜中D1DR的表达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测定视网膜中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频闪光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呈显著的近视样改变(P<0.001,P<0.05),视网膜D1DR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DA含量显著上升以及DOPAC/DA比值显著下降(P<0.001);而玻璃体腔注射SCH 23390可显著改善FLM豚鼠屈光度和眼轴的变化(P<0.001,P<0.05),使FLM豚鼠视网膜DA含量下降(P<0.001)和DOPAC/DA比值增加(P<0.05)。结论D1DR参与了FLM的形成,D1DR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D1DR并影响DA及其代谢水平而改善FLM豚鼠的近视样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多巴胺D1类受体 频闪光诱导 SCH 23390
下载PDF
短波视蛋白在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眼模型中的表达差异 被引量:3
2
作者 吉顺梅 郑昌月 +2 位作者 李涛 李炳 周晓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1-206,共6页
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 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 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近视模型中短波视蛋白(S-opsin)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原因。方法 36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三组:频闪组(FLM组,n=13),形觉剥夺组(FDM组,n=12),对照组(n=11)。FLM组,饲养笼具安装有频闪仪(频率0.5 Hz),笼具内装有发光二极管;FDM组豚鼠右眼用半透明眼罩遮盖,并确保豚鼠眼睑能正常活动;对照组豚鼠不予特殊处理。在造模第1天(0周)和第6周测量豚鼠右眼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并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S-opsin表达。结果第0周,FLM、FDM组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造模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FLM组、FDM组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无显著性(P=0.358),提示成功建立近视模型。FLM组与FDM组相比,屈光度变化值、眼轴长度变化值、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LM组视蛋白灰度值>对照组视蛋白灰度值>FDM组视蛋白灰度值,任意两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频闪光和形觉剥夺均能建立近视模型,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S-opsin产生减少,说明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短波视蛋白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豚鼠
下载PDF
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外侧膝状体多巴胺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佘曼 李炳 +3 位作者 李涛 吉顺梅 郑昌月 周晓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 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 目的观察豚鼠频闪光诱导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外侧膝状体多巴胺(DA)含量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比较不同近视模型的中枢发病机制。方法 24只普通级2周龄豚鼠随机分成3组(n=8):频闪光照(FLM)组、形觉剥夺(FDM)组、对照组,各组均饲养8周。在造模前后分别测量各组豚鼠右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8周实验结束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对左脑外侧膝状体DA进行定量。结果造模前,各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第8周,与对照组相比,FLM组和FDM组右眼屈光度变化值(P<0.001)、眼轴长度变化值(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近视建模成功。HPLC-ECD结果显示:豚鼠左脑外侧膝状体DA含量FLM组>对照组>FDM组;对照组为(37.04±1.18)pg/μL;FDM组为(24.27±3.46)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21);FLM组为(45.58±1.98)pg/μ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频闪光诱导性近视模型外侧膝状体DA含量增加,而形觉剥夺性近视模型中DA含量减少,说明DA在两种实验性近视外侧膝状体中的表达不一致,两种近视模型的发生机制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多巴胺 频闪光诱导 形觉剥夺 外侧膝状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