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相微萃取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8
1
作者 刘源 周光宏 徐幸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3-87,共5页
固相微萃取 (SPME)是在固相萃取 (SP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萃取分离技术。该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 ,简便、快速、经济安全、无溶剂、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文中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装置、原理、操作 ,论述了其工作条件... 固相微萃取 (SPME)是在固相萃取 (SPE)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萃取分离技术。该技术集采样、萃取、浓缩、进样于一体 ,简便、快速、经济安全、无溶剂、选择性好且灵敏度高。文中介绍了固相微萃取的装置、原理、操作 ,论述了其工作条件选择及优化以及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食品分析 萃取装置 原理 操作
下载PDF
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变化 被引量:66
2
作者 王华夫 李名君 +2 位作者 刘仲华 王增盛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1年第S1期81-86,共6页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 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茯砖茶在发花过程中的香气组成和不同的诱发剂对茯砖茶香气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醛酮类化合物和2,5-二甲基吡嗪、2,6-二甲基吡嗪等杂环化合物的含量都随茯砖茶发花进程而增加,其中(反、顺)-2,4-庚二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以及(反、反)-2,4-壬二烯醛等化合物尤为显著。这些化合物的增加对茯砖茶典型的“菌花香”有重要贡献。添加诱发剂后,茯砖成茶中各类香气成分的含量几乎都较对照高。通过不同处理样品香型相似率计算表明,添加诱发剂后,能比传统发花时间缩短3天,而且香型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香气成分 发花 诱发剂
下载PDF
食醋风味成分比较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刘杨岷 张家骊 +1 位作者 王利平 袁身淑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2,59,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对市售四个不同品种食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鉴定了其中的105种成分,其中有48种共有成分,主要为醇、酯、酸、呋喃类、吡嗪类等化合物,不同醋样所含的芳香性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对市售四个不同品种食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鉴定了其中的105种成分,其中有48种共有成分,主要为醇、酯、酸、呋喃类、吡嗪类等化合物,不同醋样所含的芳香性成分的种类及其含量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可据此区分评价不同醋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联用 固相微萃取 食醋 风味成分 比较研究 顶空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成分 呋喃类 化合物 差异性
下载PDF
烤烟营养状况与香吃味关系的研究及施肥建议 被引量:42
4
作者 胡国松 彭传新 +3 位作者 杨林波 魏巍 张光辉 陈明辉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1997年第4期23-29,共7页
本文利用植物化学分析、评吸和数学统计分析对利川烤烟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利川目前生产条件下,烟叶总氮含量偏低,磷含量过高,利川烤烟大部分烟样不缺镁,21%的烟样铜含量低于10×10-6,部分烟样硼不足。... 本文利用植物化学分析、评吸和数学统计分析对利川烤烟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利川目前生产条件下,烟叶总氮含量偏低,磷含量过高,利川烤烟大部分烟样不缺镁,21%的烟样铜含量低于10×10-6,部分烟样硼不足。烟叶还原糖含量较适宜,但烟碱含量太低,导致氮碱比和糖碱比严重失调,其主要原因与氮和铜含量过低,磷和铁含量过高有关。评吸总分与烟碱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氮和钾呈正相关,与磷含量呈负相关。评吸总分还与铜、镁、硫和锰含量呈正相关,与铁、硼和锌呈负相关,其中与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营养元素对香吃味影响的相对大小分别为磷>铁>氮>硼>钙>锌>钾>铜>镁>锰>硫,其中氮、钙、锌、钾、铜和锰对香吃味的影响为正效应,磷、铁、硼、镁和硫为负效应。建议利川适当增施氮和铜,减少磷的施用,稍许增加或保持钾的用量不变,采取措施(例如适量施用石灰等)降低烤烟对铁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营养 香吃味 施肥
下载PDF
脂类物质在火腿风味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9
5
作者 郇延军 周光宏 徐幸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6-190,共5页
脂类物质在火腿风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形成风味物质的前体,也是风味化合物蓄积的溶剂。火腿中的脂类物质主要是甘油脂和磷脂,磷脂对风味物质形成的贡献更突出。腌制过程中,脂类物质主要发生了水解、氧化,氧化产物还可以通过美... 脂类物质在火腿风味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他们既是形成风味物质的前体,也是风味化合物蓄积的溶剂。火腿中的脂类物质主要是甘油脂和磷脂,磷脂对风味物质形成的贡献更突出。腌制过程中,脂类物质主要发生了水解、氧化,氧化产物还可以通过美拉德反应与其它化合物进一步作用形成风味物质。本文综合论述了脂类物质在火腿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变化机制,讨论了这些变化在火腿风味形成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类物质 火腿 风味物质 风味形成 变化机制
下载PDF
The Role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Milk Fermentation 被引量:36
6
作者 Yantyati Widyastuti Rohmatussolihat   Andi Febrisiantosa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4年第4期435-442,共8页
Spec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represent as potential microorganisms and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food fermentation worldwide. Milk fermentation process has been relied on the activity of LAB, where transfor... Speci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represent as potential microorganisms and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food fermentation worldwide. Milk fermentation process has been relied on the activity of LAB, where transformation of milk to good quality of fermented milk products made possible. The presence of LAB in milk fermentation can be either as spontaneous or inoculated starter cultures. Both of them are promising cultures to be explored in fermented milk manufacture. LAB have a role in milk fermentation to produce acid which is important as preservative agents and generating flavour of the products. They also produce exopolysaccharides which are essential as texture formation.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reports on several health-promoting properties as well as their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 status of LAB, they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developing of new fermented milk produ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TIC Acid BACTERIA MILK FERMENTATION PRESERVATIVE flavour Health
下载PDF
鱼肉风味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0
7
作者 任仙娥 张水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7-21,共5页
综述了有关新鲜鱼肉风味形成的前驱物质及其产生风味的机理,加工引起的鱼肉风味、变质鱼的不良气味及产生的原因。着重论述了多种鱼香挥发性化合物的作用。
关键词 鱼肉风味 前驱物质 加工 变质 鱼香挥发性化合物 风味添加剂
下载PDF
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哈密瓜汁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马永昆 周日兴 胡小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4-19,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超高压处理的哈密瓜汁的香气进行富集 ,并经GC MS联机检索分析 ,发现超高压处理对哈密瓜汁中的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都有影响 ,其中超高压处理哈密瓜汁的酯类减少了 5种且峰面积减少了约 10 % ,而醛类和酮类...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超高压处理的哈密瓜汁的香气进行富集 ,并经GC MS联机检索分析 ,发现超高压处理对哈密瓜汁中的酯类、醇类、醛类和酮类都有影响 ,其中超高压处理哈密瓜汁的酯类减少了 5种且峰面积减少了约 10 % ,而醛类和酮类增加。 5 0 0MPa/2 0min处理的哈密瓜汁与 40 0MPa/2 0min处理的哈密瓜汁相比 ,酯的种类和峰面积变化不大 ,酮的种类没有变化 ,但增加了 3种不饱和醛。 2种超高压条件处理的哈密瓜汁酯类的特征香气成分未变 ,但醇类和醛类的特征香气成分变化较大。感官评定表明 :超高压处理的哈密瓜汁的香气减弱 ,青鲜气增强 ,这与哈密瓜汁香气成分检测的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方法 超高压处理 哈密瓜汁 香气成分 检测
下载PDF
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芳香物质含量和醇酰基转移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30
9
作者 隋静 姜远茂 +4 位作者 彭福田 国颖 刘丙花 赵凤霞 王海云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11-1417,共7页
以‘丰香’和‘罗莎’两个风味品质差异显著的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气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实中芳香物质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同时采用DTNB比色法测定果实中醇酰基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丰香’成熟果实中的芳香物质以酯类(32.18%)、醛类... 以‘丰香’和‘罗莎’两个风味品质差异显著的草莓品种为试材,采用气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实中芳香物质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同时采用DTNB比色法测定果实中醇酰基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丰香’成熟果实中的芳香物质以酯类(32.18%)、醛类(19.55%)和酮类(16.82%)化合物为主;‘罗莎’成熟果实中的芳香物质以醛类(41.51%)和酯类(23.25%)化合物为主。随果实发育,‘丰香’和‘罗莎’果实中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而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则呈下降趋势。‘丰香’果实红熟期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是粉熟期的4倍,醇类化合物则由粉熟期的54.35%降至5.17%。随着果实发育,‘丰香’和‘罗莎’中AAT酶活性显著升高,‘丰香’果实各发育期的AAT酶活性显著高于‘罗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果实 发育阶段 风味 芳香物质 醇酰基转移酶
下载PDF
电子鼻评价甜瓜成熟度及风味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唐晓伟 张万清 +1 位作者 耿利华 何洪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75-80,共6页
通过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品种资源和成熟度的甜瓜进行分析测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准确判别甜瓜的成熟度和区分不同品种甜瓜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表明,采用电子鼻可以很好区分半熟期和完熟期的甜瓜。当采用PC... 通过采用电子鼻系统对不同品种资源和成熟度的甜瓜进行分析测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准确判别甜瓜的成熟度和区分不同品种甜瓜的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表明,采用电子鼻可以很好区分半熟期和完熟期的甜瓜。当采用PCA方法分析时,电子鼻可以100%地区分和判定不同成熟度的甜瓜。对不同品种甜瓜进行电子鼻检测的研究表明,电子鼻可以区分不同品种的甜瓜,区分力值很高。样品在切开和不切开状态下气味有所变化,导致各品种之间的区分力有所改变。对于某些在不切开状态下香气非常接近,难以区分的样品,可以考虑通过切开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此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判读不同品种甜瓜的成熟度,改变以往仅通过人为的主观判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成熟度 风味 电子鼻
下载PDF
福建香菇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1
11
作者 郑建仙 《中国食用菌》 1995年第6期3-6,共4页
应用SDE抽提装置结合GC-MS联机分析,对福建产香菇伞部与柄部的风味物质作了分析,分别从伞部与柄部中鉴定出64与42种风味化合物。分析在明,香菇伞部与柄部的风味组成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在主要呈味物质(含硫化合物与含... 应用SDE抽提装置结合GC-MS联机分析,对福建产香菇伞部与柄部的风味物质作了分析,分别从伞部与柄部中鉴定出64与42种风味化合物。分析在明,香菇伞部与柄部的风味组成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在主要呈味物质(含硫化合物与含八碳化合物)上差异并不大。在所检出的含硫化合物中,有2种组分系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风味物质 分离 鉴定 伞部 柄部 呈味化学物质
下载PDF
烟熏腊猪肉香气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余爱农 吴绍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35-138,共4页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收集烟熏腊猪肉的香味成分,在蒸馏过程中,接受瓶加入200ml无水乙醚并用冰浴冷却。用无水乙醚萃取馏出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高纯氮吹去溶剂浓缩至10ml。所得到的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收集烟熏腊猪肉的香味成分,在蒸馏过程中,接受瓶加入200ml无水乙醚并用冰浴冷却。用无水乙醚萃取馏出物,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用高纯氮吹去溶剂浓缩至10ml。所得到的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共鉴定出43个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98.89%,烟熏腊猪肉的关键香味成分是:愈创木酚、苯酚、5-甲基-2-甲氧基苯酚、2-甲基苯酚、4-乙基愈创木酚、2,4-二甲基苯酚、丁子香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熏腊猪肉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分离 鉴定 愈创木酚 香料
下载PDF
中草药、酸化剂和抗生素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和肉质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夏中生 钟炜 +2 位作者 封伟贤 谢建华 梁冲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18,共6页
选用60日龄的雌性黄羽肉鸡21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研究中草药、速酸肥和黄霉素对其中、后期生长性能及肉质风味的影响。对照组饲以基础日粮,另外6组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35%中草药、0.70%中草药、0.15... 选用60日龄的雌性黄羽肉鸡21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研究中草药、速酸肥和黄霉素对其中、后期生长性能及肉质风味的影响。对照组饲以基础日粮,另外6组日粮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35%中草药、0.70%中草药、0.15%速酸肥、0.30%速酸肥、0.30%速酸肥+0.70%中草药、5mg/kg黄霉素。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观测黄羽肉鸡的生长性能,肉质物理性状,肌肉化学组成、氨基酸和肌苷酸的含量等。结果表明:添加中草药、速酸肥或黄霉素对黄羽肉鸡中、后期的增重无显著影响,但0.35%中草药组、0.30%速酸肥组、0.30%速酸肥+0.70%中草药组黄羽肉鸡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添加中草药、速酸肥或黄霉素对黄羽肉鸡的屠宰性能、肉质物理性状及肌肉常规养分组成均无显著影响。黄霉素和速酸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肌肉的失水率提高,熟肉率下降,贮存损失增加;而中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使肌肉的失水率下降,熟肉率提高,贮存损失减少,从而对肉质物理性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添加中草药、速酸肥或黄霉素可使肌肉中与鲜味和甜味有关的谷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的含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中草药还有使肌肉中肌苷酸的含量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酸化剂 抗生素 地方肉鸡 生长性能 肉质 风味
下载PDF
采用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9
14
作者 滑金杰 王华杰 +4 位作者 王近近 李佳 江用文 王岳梁 袁海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60-270,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 为探究不同毛火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明确新型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的毛火效果,该研究以一芽一二叶初展嫩度的"福鼎大白"品种为原料进行工夫红茶加工,设定电磁滚筒-热风耦合(Rotary pot-Hot air coupling First-Drying with electromagnetic heat,RHFD)、链板热风(Chain plate Hot air First-Drying,CHFD)、箱式热风(Box Hot air First-Drying,BHFD)、滚筒式滚炒(Rotary pot First-Drying,RFD)等4种毛火方式,比较所制茶样的茶多酚、儿茶素、茶色素、可溶性糖、咖啡碱、氨基酸等29个非挥发性指标,114个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的挥发性香气指标,10个外形和汤色色泽客观评价指标,同时进行了毛火方式的热效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性能指标的分析比较,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统计(PartialLeastSquaresDiscriminationAnalysis,PLS-DA)分析毛火方式对优质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并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处理下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显著最低(P<0.05),简单儿茶素含量较高,茶红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茶黄素综合指标TDE和茶色素综合指标10TFRB最高(P<0.05),毛火方式对茶黄素总量影响不显著(P>0.05);挥发性化合物总量以RHFD方式最高,RFD方式次之,CHFD方式最低;RHFD毛火方式芳香类、萜烯类等化合物含量最高。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毛火升温快、温度分布均匀且稳定性好,热效率和生产效率高(分别为50.0%、220 kg/h),生产成本较低(仅0.32元/kg),预热时间仅14min;所制红茶在汤色透亮度、香气甜久度、滋味甜醇度等方面均得到提升,感官总分最高(P<0.05),达88.1。PLS-DA分析从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角度均可将工夫红茶4种毛火方式显著区分,并分别获得了43种和18种差异化合物,结合差异性分析获得标志性差异化合物,2,4,6-三(1,1-二甲基乙基)-4-甲基环己-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控制 香气 工夫红茶 电磁内热式滚筒-热风耦合技术 毛火 多元统计 茶色素 香叶醇 性能参数
下载PDF
SPME-GC/MS分析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杨春英 刘学铭 +1 位作者 王思远 陈智毅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7-134,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9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占总检出物的83.97%以上,可归纳为吡嗪、呋喃、吡咯、嘧啶、噻唑等杂环类、酯、醛、醇、酸、酮、烷烃、烯烃以及酚等10类化合物。醛、...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9种食用植物油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总共鉴定出171种化合物,占总检出物的83.97%以上,可归纳为吡嗪、呋喃、吡咯、嘧啶、噻唑等杂环类、酯、醛、醇、酸、酮、烷烃、烯烃以及酚等10类化合物。醛、酮、醇、饱和烃及杂环类物质是植物油的主体风味化合物,除橄榄油中酯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外,其余8种植物油主要以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两者占总检出物的46.81%以上。植物油挥发性风味物质各具特点,研究结果为建立食用油挥发性风味指纹图谱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 植物油 固相微萃取 挥发性 气质联用
下载PDF
乳酸菌及其发酵乳制品的发展趋势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成涛 吕嘉枥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共3页
综述了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用于乳制品发酵生产的乳酸菌种类。概述了发酵乳制品的种类、生产流程、特点、功能及其发展趋势,以及乳酸菌发酵乳制品保健功能、风味物质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乳酸菌 乳制品 发展趋势 风味 功能
下载PDF
腊肉加工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傅樱花 马长伟 +2 位作者 彭建华 肖永强 郭锡铎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6-59,共4页
分别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肥肉和瘦肉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肉中主要的FFA为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且总FFA不断积累,81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肥肉中的释放速率为亚油酸>... 分别对腊肉加工过程中肥肉和瘦肉的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肥肉中主要的FFA为油酸(C18∶1)、硬脂酸(C18∶0)、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且总FFA不断积累,81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肥肉中的释放速率为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油酸>棕榈酸。瘦肉中主要的FFA为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C18∶2)和油酸,总FFA也不断积累,43h达到最大值;脂肪酸在瘦肉中的释放速率为硬脂酸>亚油酸>棕榈酸>油酸。腊肉加工过程中,脂质发生的降解和氧化对形成腊肉特有的风味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肉 脂解 游离脂肪酸 风味
原文传递
焙炒条件对咖啡风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蔡瑞玲 韩英素 +1 位作者 赵晋府 刘慧坤 《饮料工业》 2003年第6期32-37,共6页
以云南产的两种咖啡豆为分析对象 ,研究了焙烤过程中咖啡抽提液一些成分的变化以及对咖啡香气的影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在焙烤过程中葫芦巴碱、绿原酸、烟酸、咖啡因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 ,并对绿原酸
关键词 咖啡 风味 高效液相色谱 葫芦巴碱 绿原酸 烟酸 咖啡因 色度值
下载PDF
福建香菇风味的检测 被引量:17
19
作者 郑建仙 丁霄霖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02-108,共7页
应用SDE抽提装置结合GC-MS联机分析,对福建产香菇伞部与柄部的风味物质作了检测,分别从伞部与柄部中鉴定出64与42种风味化合物。在所检出的含硫化合物中,有2种组分系首次发现。
关键词 香菇 风味 蒸馏-萃取 检测
下载PDF
5个地方鹅品种肉品质测定与分析比较 被引量:18
20
作者 汤青萍 章双杰 +3 位作者 郭军 邹剑敏 徐国银 谈为忠 《家畜生态学报》 2010年第6期61-66,共6页
选取太湖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五龙鹅、三花鹅进行肉品质研究,测定了鹅胸肌肉主要成分、常规肌肉品质、肌肉物理组织学特性、风味物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鹅种的肉品质情况。太湖鹅与四川白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皖西白鹅与太... 选取太湖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五龙鹅、三花鹅进行肉品质研究,测定了鹅胸肌肉主要成分、常规肌肉品质、肌肉物理组织学特性、风味物质含量,分析比较不同鹅种的肉品质情况。太湖鹅与四川白鹅水分含量差异显著,脂肪含量皖西白鹅与太湖鹅、四川白鹅差异显著。剪切力、肉色、系水力、pH值、蛋白含量各品种间差异都不显著。肌纤维密度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肌纤维直径皖西白鹅与太湖鹅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25),皖西白鹅与四川白鹅差异不显著(P=0.399),其余各品种间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5个鹅种中必须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皖西白鹅最高(17.15%、18.23%),太湖鹅较低(7.77%、7.88%),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246~0.372 g/100 g,肌苷酸含量为2.09~4.81 mg/g。总体来看皖西白鹅肉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品质 风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