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酿酒酵母和异常毕赤酵母混菌发酵对白酒液态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90
1
作者 唐洁 王海燕 徐岩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1-930,共10页
【目的】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在麸皮汁培养基中的混菌发酵,以增加发酵液的风味酯含量并保证发酵效率。【方法】采用两种酵母混合接种、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以酵母单独接种发酵作对... 【目的】通过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在麸皮汁培养基中的混菌发酵,以增加发酵液的风味酯含量并保证发酵效率。【方法】采用两种酵母混合接种、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以酵母单独接种发酵作对照,测定酵母的发酵性能和发酵液中乙酸乙酯含量,并对发酵结束时风味物质进行半定量;利用无细胞系统,分析两种酵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采用顺序接种混菌发酵方式,避免S.cerevisiae对P.anomala的生长竞争性抑制,使两种酵母均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发酵结束时,乙醇浓度为20.17 g/L,比酿酒酵母单菌种发酵时降低了9.14%;但乙酸乙酯含量达到0.74 g/L,比异常毕赤酵母单菌种发酵时提高了80%;发酵液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酿酒酵母与异常毕赤酵母的混合发酵能够形成更多的酯类物质,总酸和高级醇含量却相对较低,有效改善了发酵液的风味特性;在混菌发酵时,碳源是影响酿酒酵母繁殖的重要因素,但酵母的代谢物对异常毕赤酵母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混菌发酵,为丰富发酵产物的风味复杂性和增强风格的独特性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混菌发酵 白酒 乙酸乙酯 风味物质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肉味香精中单体香料的香味类型 被引量:46
2
作者 孙宝国 刘玉平 +1 位作者 郑福平 谢建春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对肉类挥发性香成分香味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肉香味主要是由基本肉香味、特征肉香味、焦糖香味、烤香味、烟熏香味、葱蒜香味、辛香香味等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组成肉味香精配方的单体香料类型。
关键词 肉味香精 香味 香料
下载PDF
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3
作者 冯涛 水梦竹 +3 位作者 李雪 宋诗清 庄海宁 张劲松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7-104,共8页
综述了影响食用菌风味的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的组成、不同加工方式对食用菌风味的影响、食用菌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以及食用菌调味品的开发现状,并对未来食用菌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品开发趋势进行展望,有助于引领食用菌产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食用菌 风味 挥发性化合物 非挥发性化合物 调味品
下载PDF
肉的风味物质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肖智超 葛长荣 +2 位作者 周光宏 张万刚 廖国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5-330,共6页
肉品的风味特佂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肉的风味物质主要是由肉中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和脂肪酸经热诱导后形成非挥发性的滋味物质和挥发性的气味物质构成,具有微量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风味好坏直接影响肉品质及消费选择。本... 肉品的风味特佂是决定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肉的风味物质主要是由肉中水溶性小分子化合物和脂肪酸经热诱导后形成非挥发性的滋味物质和挥发性的气味物质构成,具有微量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风味好坏直接影响肉品质及消费选择。本文主要介绍肉品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影响因素及其检测分析技术,展望肉品风味研究趋势,为肉品风味物质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物质 检测技术
下载PDF
香兰素的热解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钟洪祥 王素方 +4 位作者 蔡继宝 杨达辉 范坚强 谢卫 苏庆德 《烟草科技》 EI CAS 2004年第7期22-26,共5页
为了研究香兰素在卷烟中的热解情况,采用离线裂解仪在400、500、600、700和800℃下对香兰素进行了裂解试验,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裂解产物进行了简单定性定量,共鉴定出42种裂解产物,并根据香兰素的键能对简单酚类的形成机理进... 为了研究香兰素在卷烟中的热解情况,采用离线裂解仪在400、500、600、700和800℃下对香兰素进行了裂解试验,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裂解产物进行了简单定性定量,共鉴定出42种裂解产物,并根据香兰素的键能对简单酚类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测。结果表明:①在400℃下香兰素几乎不裂解,而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香兰素的裂解率逐渐提高,裂解产物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700℃和800℃下,裂解产物显著增加,但仍有部分未裂解;②在香兰素裂解产物中,既有重要的香味成分,也有分子量比香兰素大的环氧化合物和稠环芳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兰素 卷烟 热解 香味成分 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 裂解
下载PDF
花生油风味物质解析及风味增强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云花 杨颖 +5 位作者 胡晖 刘红芝 石爱民 刘丽 李军 王强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34,共5页
花生油风味是其感官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温压榨花生油因其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高温处理导致花生油品质较差,花生饼中蛋白质严重变性和破坏;低温压榨工艺虽然使花生饼的蛋白质变性较小,花生油保留了花生中的营养成分,但低温压... 花生油风味是其感官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温压榨花生油因其独特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高温处理导致花生油品质较差,花生饼中蛋白质严重变性和破坏;低温压榨工艺虽然使花生饼的蛋白质变性较小,花生油保留了花生中的营养成分,但低温压榨花生油风味清淡,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花生油的风味物质分析、风味物质的制备与提取技术研究和风味增强工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开发风味浓郁的低温压榨花生油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风味物质 风味增强技术
下载PDF
酱香型大曲中挥发性成分与微生物代谢关系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小龙 邱树毅 +4 位作者 王晓丹 何宗杰 李玉德 曾超 班世栋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1-57,共7页
为研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对大曲风味形成的贡献,该研究从5个酱香型白酒厂取酿酒用大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大曲的挥发性成分,并将通过感官评定筛选的5株产香酵母和11株产酱香细菌进行固态发酵,利用GC-MS分析固态发酵物的挥发... 为研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对大曲风味形成的贡献,该研究从5个酱香型白酒厂取酿酒用大曲,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大曲的挥发性成分,并将通过感官评定筛选的5株产香酵母和11株产酱香细菌进行固态发酵,利用GC-MS分析固态发酵物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酱香型大曲中有醇、醛、酸、酯、吡嗪、酮、酚类等51种挥发性成分,高沸点酯是酱香型大曲的主要挥发性成分。酵母固态发酵后发现只有25.49%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酵母主要为大曲提供果香味成分和高沸点酯。细菌固态发酵后只有11.76%的成分在大曲中检测到,且细菌主要为大曲提供吡嗪类成分,且芽孢杆菌能代谢产生大量具有酱味的吡嗪类物质和酸味的物质。说明细菌和酵母能为大曲提供大部分风味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大曲 细菌 酵母 风味成分
下载PDF
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6
8
作者 高献礼 赵谋明 +2 位作者 崔春 曹鸣凯 李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7-123,共7页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类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类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类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有16种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风味物质 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不同类群薄皮甜瓜感官检验与主要风味物质的关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刘勇 齐红岩 +2 位作者 王博 张多娇 衣宁宁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5-358,共4页
对‘玉美人’,‘龙甜三号’,‘高甜黄金道’,‘日本甜宝’,‘香沙蜜’等五大类群薄皮甜瓜代表品种进行感官检验和主要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的特征性芳香物质乙酸乙酯分别与香气、苦味、综合口味、整体水平、感官总分等感... 对‘玉美人’,‘龙甜三号’,‘高甜黄金道’,‘日本甜宝’,‘香沙蜜’等五大类群薄皮甜瓜代表品种进行感官检验和主要风味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的特征性芳香物质乙酸乙酯分别与香气、苦味、综合口味、整体水平、感官总分等感官检验项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乙酸-2-甲基-1-丁酯与香气、质地、水分、整体水平等相关性显著;乙酸己酯与甜度和质地呈显著正相关;乙酸苯甲酯与感官检验值无明显相关性。可溶性糖含量与感官检验的甜度、酸度、质地和感官检验项目总分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有机酸与感官检验值无明显相关性。甜瓜感官检验结果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甜瓜 感官检验 风味物质 相关关系
下载PDF
超高压处理对干红枣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文叶 张峻松 +2 位作者 赵光远 毛多斌 杨公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7年第5期120-124,共5页
研究了在常温条件下,超高压处理对干红枣酒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超高压处理前后干红枣酒中的香气进行富集,并经GC/MS联机检索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干红枣酒中高级醇类、有机酸类、酯类和醛酮类物质的含量均有影响。实验结... 研究了在常温条件下,超高压处理对干红枣酒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超高压处理前后干红枣酒中的香气进行富集,并经GC/MS联机检索分析,超高压处理对干红枣酒中高级醇类、有机酸类、酯类和醛酮类物质的含量均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经过超高压处理后,高级醇类含量随压力的升高增加。(2)经300MPa以下超高压处理后,有机酸类含量增加;经500MPa以上超高压处理后,有机酸类含量减少。(3)酯类物质经500MPa以下超高压处理后,含量减少;700MPa超高压处理后,含量增加。(4)醛酮类物质经过超高压处理后,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红枣酒 超高压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广式腊肠、腊肉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白卫东 陈耀 刘丽微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广式腊味是我国传统的风味食品,其口味独特,外形美观,肉嫩香醇,营养丰富,食用简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腊肠和腊肉是两种传统的广式腊味,其独特的风味更形成地方特色,文章综述了广式腊肠特征风味物质的来源、种类及检测方法,概括了广式... 广式腊味是我国传统的风味食品,其口味独特,外形美观,肉嫩香醇,营养丰富,食用简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腊肠和腊肉是两种传统的广式腊味,其独特的风味更形成地方特色,文章综述了广式腊肠特征风味物质的来源、种类及检测方法,概括了广式腊肉与四川、湖南腊肉特征风味物质的区别,并对广式肉制品风味物质保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得出:脂肪氧化是广式腊味的一个重要风味来源;醇类、酯类是腊肠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采用GC-MS法分析香气成分简便快捷;抗氧化技术的发展对于腊味风味保持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式腊肠 广式腊肉 风味物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3种不同发酵剂馒头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晨 孙庆申 +1 位作者 吴桐 韩德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0-153,共4页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复合发酵剂馒头、活性干酵母馒头及老面馒头进行风味物质的测定。比较3种不同发酵剂对于馒头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对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老面馒头中测出28种可挥发性物质,从活性干酵母馒...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复合发酵剂馒头、活性干酵母馒头及老面馒头进行风味物质的测定。比较3种不同发酵剂对于馒头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对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老面馒头中测出28种可挥发性物质,从活性干酵母馒头中测出12种可挥发性物质,从复合发酵剂馒头中测出20种可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复合发酵剂馒头主要风味物质类似老面馒头,未检出有害成分,而且检出的风味物质在数值上高于老面馒头,例如:在老面馒头中测得乙酸乙酯含量为0.350μg/g,而在复合发酵剂馒头中测得含量为0.452μg/g,在老面馒头中测得辛酮含量为0.425μg/g而在复合发酵剂馒头中测得含量为0.806μg/g。综合实验结果,复合发酵剂馒头,产生的有益风味物质的含量可能较高、风味物质种类丰富且使用方便,理论上更适合家庭和工业化馒头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味物质 复合发酵剂 固相微萃取 老面
下载PDF
异常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混菌发酵对苹果白兰地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曾朝珍 康三江 +3 位作者 张霁红 张芳 张海燕 李明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0-255,共6页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和不同发酵方式分别进行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接种... 比较不同菌种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液液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苹果白兰地中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就风味物质和不同发酵方式分别进行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式发酵的苹果白兰地共检测到69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19种,醇类31种,酸类10种,醛酮类3种,酚类4种,烯烃类2种;而顺序混合发酵Ⅰ(先接种异常汉逊酵母24 h后接种酿酒酵母)在异常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的协同作用下有效促进了更多酯类、醇类物质的合成,降低了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了香气成分的种类,发酵的苹果白兰地风味物质最复杂,改善了苹果白兰地的品质及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苹果白兰地 混菌发酵 香气成分 对应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温度对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汪冬冬 鲍永碧 +6 位作者 管锐 唐垚 明建英 李嘉仪 黄润秋 陈功 张其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为研究温度对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风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10、15、25、35℃发酵泡菜液的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泡菜液重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10~35℃,提高... 为研究温度对甘蓝泡菜发酵过程中风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10、15、25、35℃发酵泡菜液的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泡菜液重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10~35℃,提高温度有利于泡菜快速产酸,缩短成熟期。温度与乳酸和乙酸呈正相关,与柠檬酸、苹果酸和游离氨基酸呈负相关。10℃发酵泡菜液以甘氨酸、苏氨酸和脯氨酸为主,其余温度组以丙氨酸和精氨酸为主。高温发酵泡菜液挥发性成分更多,10、15、25、35℃发酵泡菜液重要挥发性成分分别为1-戊醇、1-己醛;异硫氰酸烯丙酯、柏木醇、2,4-二叔丁基苯酚;柏木醇、3,5-辛二烯-2-酮、2,4-庚二烯醛、1-己醛;异硫氰酸苯乙酯和柏木醇。低温有利于防止泡菜酸败,高温长时间发酵容易出现腐败,产生大量乙酸。研究结果为泡菜生产加工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菜 温度 甘蓝 风味化合物
下载PDF
酱油的风味物质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葛金鑫 李永凯 曾斌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6-20,共5页
酱油是一种大众调味品,传统的酱油酿造工艺是复合微生物菌群共生、多种生物酶共发酵的复杂过程,由此产生酱油特有的颜色、香气、味道,同时,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理活性物质。酱油的滋味由鲜、酸、甜、苦、咸等组成,酱油的香味主要... 酱油是一种大众调味品,传统的酱油酿造工艺是复合微生物菌群共生、多种生物酶共发酵的复杂过程,由此产生酱油特有的颜色、香气、味道,同时,在酿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生理活性物质。酱油的滋味由鲜、酸、甜、苦、咸等组成,酱油的香味主要来源于酮类、醇类、酯类、酚类、醛类等物质。该综述从分子层面阐述了酱油的呈味物质及风味物质,探讨了这些呈味物质的来源,并对这些香味物质的鉴定检测及它们所产生的生理活性进行简略阐述,旨在深入了解酱油酿造的生化反应过程和工艺机理,对于改善酱油的风味和提高酱油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油 呈味物质 风味物质 发酵工艺
下载PDF
不同乳酸菌发酵对酸菜的风味物质形成及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栩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37,共5页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对于酸菜发酵效果的影响,以白菜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作为发酵剂进行酸菜发酵,并分析不同乳酸菌发酵体系中的...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对于酸菜发酵效果的影响,以白菜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作为发酵剂进行酸菜发酵,并分析不同乳酸菌发酵体系中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发酵30 d时,肠膜明串珠菌(L.mesenteroides)发酵酸菜中pH值(3.28)和还原糖含量(2.14 g/L)最低,总酸含量(8.69 g/L)最高,但亚硝酸盐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肠膜明串珠菌(L.mesenteroides)发酵酸菜中乳酸(7.59 g/L)和柠檬酸(1.84 g/L)含量最高,且乳酸占总有机酸的65%。3种乳酸菌发酵酸菜中共检出挥发性风味物质65种,主要包括醛类13种、酯类12种、酸类12种、醇类7种、异硫氰酸酯类5种和酮类4种。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不同乳酸菌发酵酸菜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酸菜 人工接种 风味物质 品质指标
下载PDF
两种酒曲制备米酒品质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母应春 姜丽 苏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19,共6页
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酒曲制作米酒,并对两种酒曲的糖化液化、能力及其发酵米酒的pH、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酒曲发酵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 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酒曲制作米酒,并对两种酒曲的糖化液化、能力及其发酵米酒的pH、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总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酒曲发酵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酒曲2发酵米酒的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都明显优于酒曲1。酒曲1发酵米酒中检测出24种物质。酒曲2发酵酒中共检测出23种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两种酒曲发酵米酒主要风味成分组成种类基本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成分相对含量上。酒曲1发酵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41.85%)、乙酸(31.48%)、糠醛(9.99%)、乙醛(6.90%),酒曲2发酵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65.86%)、乙酸(17.68%)、戊酸乙酯(4.06%)、乙醛(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曲 米酒 品质分析 风味物质
下载PDF
食用酚类香料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洁雯 韩帅 +1 位作者 刘玉平 孙宝国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3-250,共8页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的23种食用酚类香料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4种受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大多数食用酚类香料具有抑菌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它们的最小抑... 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的23种食用酚类香料对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4种受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显示:大多数食用酚类香料具有抑菌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与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相比,绝大数食用酚类香料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2-丙基苯酚、2-异丙基苯酚、4-丙基苯酚、香芹酚和百里香酚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香料 抑菌活性 最小抑菌浓度
原文传递
混菌发酵对白酒液态发酵效率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9
作者 邱并生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77-1478,共2页
我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多种不同微生物共同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白酒。因此,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白酒发酵属于典型的自然发酵过程,其特点是在开放的生产环境中,多种不同微生物共同发酵,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白酒。因此,认识微生物群体发酵机制的关键之一是认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白酒酿造机制的认识,以及酿造技术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酵体系中微生物相互作用关系是白酒功能微生物研究的关键,以往研究多集中于白酒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单菌种功能。而选择不同的微生物组合进行发酵,不仅是阐明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常用研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混菌发酵 白酒 风味物质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不同品种香榧种子油脂肪酸及香味物质组成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衍彬 刘本同 +4 位作者 秦玉川 王丽玲 童晓青 童品璋 钱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采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香榧种子油脂肪酸组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香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11种香榧种子油主要含有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占脂肪酸总量的88.15%,其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32.03%... 采用气质联用(GC-MS)分析香榧种子油脂肪酸组成,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分析其香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11种香榧种子油主要含有13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占脂肪酸总量的88.15%,其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32.03%~51.61%和19.84%~39.58%;大圆榧、蛋榧、旋纹榧、中圆榧、芝麻榧、茄榧、象牙榧种子油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高于细榧种子油的;除旋纹榧外,上述6种香榧种子油的顺-5,11,14-二十碳三烯酸的含量高于细榧种子油的;细榧种子油中鉴定出71种香味物质,其组成主要是萜烯类、烯醇类、醇类、酯类、菲类和苯类衍生物等挥发性成分,其中萜烯类组分有21种;大圆榧种子油中鉴定出39种香味物质,其组成主要是萜烯类、酯类和烷类,其中萜烯类组分有6种,其香味略差于细榧种子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香榧种子油 脂肪酸 香味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