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以川东北地区典型叠加褶皱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继钧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78-185,共8页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岩石有限应变特征是所受历次变形的综合结果。远离叠加区应变型式的伸长方向与褶皱轴向一致而缩短方向与褶皱轴垂直,叠加区应变型式不规则,且应变椭球伸长量和缩短量之差值较小。
关键词 纵弯褶皱 褶皱叠加 岩石有限应变 应变椭球体
下载PDF
大别山南缘(团陂-马垅剖面)构造变形分析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泽超 宋传中 +2 位作者 黄文成 连芸 蔡志川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94-1398,共5页
大别造山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早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以及后造山伸展阶段的伸展滑脱,岩层中保留了多期的构造变形记录,导致俯冲碰撞期的构造变形难以识别。文章重点研究大别山南缘团陂至马垅这一剖面,通过野外的宏观构造... 大别造山带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早期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以及后造山伸展阶段的伸展滑脱,岩层中保留了多期的构造变形记录,导致俯冲碰撞期的构造变形难以识别。文章重点研究大别山南缘团陂至马垅这一剖面,通过野外的宏观构造及室内显微构造分析,得知该地区岩石的有限应变测量值为1.5-2.0,岩石形成温度为300-700℃,并探讨大别造山带南缘俯冲期的构造变形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造山带 俯冲构造 岩石有限应变 变形
下载PDF
有限应变测量的关键原理--摩尔圆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瑞珣 吕古贤 +2 位作者 刘德良 张臣 任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87-494,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在板块理论建立的同时,对变形岩石和矿田构造作定量分析以替代定性分析的有限应变测量方法也建立了起来。定量分析的主要标志是将摩尔圆方法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同时也引入矿田构造分析中,并且得到改进与发展。有限应变摩... 20世纪60年代,在板块理论建立的同时,对变形岩石和矿田构造作定量分析以替代定性分析的有限应变测量方法也建立了起来。定量分析的主要标志是将摩尔圆方法从力学引入到地质学,同时也引入矿田构造分析中,并且得到改进与发展。有限应变摩尔圆为分析岩石大变形而建立,极摩尔圆随后为分析广布于野外岩石中的一般剪切变形而建立。我国著名学者李四光在此之前将应力摩尔圆和库仑准则从力学领域介绍到构造地质学,尔后一些中国学者为改进和发展极摩尔圆方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以浅显的方式解释摩尔圆的基本概念和作图方法,附带做些练习和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 有限应变摩尔圆 极摩尔圆 一般剪切
下载PDF
宣汉双石庙地区纵弯褶皱叠加特征及应力场、应变场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继钧 《四川地质学报》 1992年第2期92-100,共9页
本文对川东北双石庙地区横跨褶皱特征作了详细论述,对其早晚两期褶皱形成时应变力场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对岩石有限应变进行了Fry法研究、分析,指出了单个褶曲为平面应变,且核部应变程度大于翼部,复合地区应变程度大于非复合地区... 本文对川东北双石庙地区横跨褶皱特征作了详细论述,对其早晚两期褶皱形成时应变力场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并对岩石有限应变进行了Fry法研究、分析,指出了单个褶曲为平面应变,且核部应变程度大于翼部,复合地区应变程度大于非复合地区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弯褶皱 横跨褶皱 应力场 岩石有限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