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梁锐明 殷鹏 +6 位作者 王黎君 李镒冲 刘江美 刘韫宁 由金玲 齐金蕾 周脉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89,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 目的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半泊松分布连接的方法,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在分城市水平和多城市水平分析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日均浓度和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大气PM2.5和心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广州市效应最强。在7个城市平均水平上,PM2.5浓度每升高10μg/m^3能引起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0.315%(95%CI:0.133%~0.497%)。PM2.5的效应从lag0到lag2递减,lag01时最强。在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SO2或NO2之后,各城市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均有所降低,且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M2.5可能不具有独立的健康效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男性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效应值高于女性,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百分比分别为0.371%(95%CI:0.141%-0.600%)、0.199%(95%CI:0.077%~0.321%)。随着年龄的增长,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逐渐增强。PM2.5对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影响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的健康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暴露-反应关系非线性无阈值,高污染物浓度相对于低污染浓度时曲线更为平坦。结论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心血管疾病 死亡 时间序列研究
原文传递
相变凝聚器内蒸汽凝结与细颗粒团聚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述浩 李水清 +3 位作者 段璐 史文峥 薛建明 刘建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230-7236,共7页
湿法脱硫后增加相变凝聚器,是基于多场团聚机制控制PM_(2.5)的重要技术之一,同时可以促进蒸汽凝结,有效改善烟囱后"大白烟"现象。文中以燃煤湿法脱硫含尘烟气为研究对象,基于蒸汽成核和颗粒碰撞聚并理论,分析了相变凝聚器入... 湿法脱硫后增加相变凝聚器,是基于多场团聚机制控制PM_(2.5)的重要技术之一,同时可以促进蒸汽凝结,有效改善烟囱后"大白烟"现象。文中以燃煤湿法脱硫含尘烟气为研究对象,基于蒸汽成核和颗粒碰撞聚并理论,分析了相变凝聚器入口烟气状态。通过建立群平衡方程,研究了相变凝聚器内蒸汽凝结与细颗粒物团聚规律。结果表明,增设相变凝聚器后,烟气温度降低,水蒸气在烟尘颗粒物表面快速凝结,并伴随团聚长大,直径1.0?m以上的颗粒/液滴数浓度增加,穿透窗口区0.1~1.0?m颗粒/液滴数浓度减少。相变凝聚器表现出良好的蒸汽凝结与细颗粒团聚脱除作用,尤其烟气温度降低较大时效果明显。此外,由于硫酸细液滴团聚作用,有效改善颗粒/液滴特性,将有利于后续电除尘中的荷电、迁移和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凝聚器 蒸汽凝结 细颗粒 团聚
下载PDF
人群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下PM_(2.5)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龚天宜 孙兆彬 +1 位作者 张小玲 王式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89-1298,共10页
为了研究人群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下的效应修饰作用,利用2005~2011年北京市大气PM_(2.5)日均浓度、气象要素及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学历将人群分组,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评... 为了研究人群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分类下的效应修饰作用,利用2005~2011年北京市大气PM_(2.5)日均浓度、气象要素及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数据,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学历将人群分组,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评价大气PM_(2.5)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结果表明,PM_(2.5)为影响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的主要大气污染物.北京市空气中PM_(2.5)的浓度每增加10μg/m^3,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人数增加0.50%(95%CI:0.36,0.63).不同人群的易感程度不同,各人群死亡人数的增加范围为0.23~0.71%,女性、60~74岁人群、文盲人群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在文盲人群中,老年(60+)女性占比为66.2%,为了分离社会属性人群分类中可能存在的自然属性因素干扰,本文去除其中老年、女性这两个混杂因素的影响,文盲人群健康风险仍然大于较高学历的人群.年龄和性别因素叠加在学历因素上,可能加大低学历人群的健康风险,对于这部分叠加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敏感性的人群应给与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人群 细颗粒物 心血管疾病 时间序列 效应修饰作用
下载PDF
高碱煤燃烧过程细颗粒物排放特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阮仁晖 谭厚章 +4 位作者 王学斌 李艳 李帅帅 胡中发 魏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56-1062,共7页
准东煤储量巨大,但由于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较高,准东煤燃烧时会生成更多的细颗粒物。在一维沉降炉上对新疆准东地区高碱煤、准南低碱煤及混煤燃烧过程细颗粒物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燃烧生成的颗粒物粒径分布、生成浓度、元素... 准东煤储量巨大,但由于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含量较高,准东煤燃烧时会生成更多的细颗粒物。在一维沉降炉上对新疆准东地区高碱煤、准南低碱煤及混煤燃烧过程细颗粒物的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燃烧生成的颗粒物粒径分布、生成浓度、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获得了高碱煤中Na,K,Mg,Ca,Fe在细颗粒物中的分布及对细颗粒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碱煤燃烧生成的细颗粒物主要由Na,K,Mg,Ca的硫酸盐和氧化物组成;低碱煤燃烧产生的细颗粒物量明显减少;同时发现了低碱煤的掺烧有明显降低细颗粒物生成量的协同效应,Ca,Fe在混烧降低PM_(10)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煤 碱金属 碱土金属 细颗粒物 混烧
下载PDF
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排放特性 被引量:6
5
作者 范红梅 张玉华 +2 位作者 束航 张亚平 杨林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1-329,共9页
为了减少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形成,针对商用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_(10)/PM_(2.5)采样器、X线衍射(XRD)、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联用技术(HRSEM/EDX)等对SCR脱硝反应器出... 为了减少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形成,针对商用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_(10)/PM_(2.5)采样器、X线衍射(XRD)、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联用技术(HRSEM/EDX)等对SCR脱硝反应器出口烟气中细颗粒粒径分布、形貌、元素及物相组成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R脱硝系统出口细颗粒物主要为亚微米级(dp<1μm)硫酸铵、硫酸氢铵,同时存在少量硅铝质颗粒;反应温度、NH_3与NO的摩尔比(n(NH_3)/n(NO))、SO_2质量浓度、水蒸气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主要因为SO_2氧化成SO_3后,继而与NH_3和H_2O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O_2体积分数增加促使硅铝质颗粒的形成,但这些硅铝质颗粒物的生成与SO_2氧化量无关,因此O_2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相关性略差。降低SO_2的氧化率有助于降低亚微米级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控制O_2体积分数有助于减少硅铝质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 细颗粒物 排放特性 硅铝质颗粒 硫酸氢铵(硫酸铵)
下载PDF
包头市东河区春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源解析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高申 潘小川 +2 位作者 丽娜.马达尼亚孜 谢娟 何雅晖 《环境卫生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包头市东河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为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4月27日—6月5日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中化学成分检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富集因子法... 目的研究包头市东河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为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6年4月27日—6月5日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中化学成分检测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富集因子法对颗粒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机动车尾气、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对PM10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44%、27.17%、20.36%。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2.5来源于建筑水泥尘/土壤风沙尘,工业粉尘/燃煤尘,对PM2.5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03%和29.98%。无论是沙尘天气还是非沙尘天气,PM2.5中As、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因子均高于PM10。结论包头市东河区大气PM10和PM2.5来源于自然源以及工业、燃煤尘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 细颗粒物 因子分析 富集因子 源解析
下载PDF
微纤包结细粒子结构化微燃烧器的催化燃烧性能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剑锋 王苗苗 +2 位作者 杨九龙 路勇 何鸣元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9-31,共3页
具有三维微米孔道的烧结Ni微纤包结Pt/Al2O3细粒子催化剂复合材料结构化于毫米尺度流道中的微催化燃烧器,可以作为微型吸热反应的热量来源。考察了操作条件及Pt负载量对微燃烧器中氢气/空气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具有三维微米孔道的烧结Ni微纤包结Pt/Al2O3细粒子催化剂复合材料结构化于毫米尺度流道中的微催化燃烧器,可以作为微型吸热反应的热量来源。考察了操作条件及Pt负载量对微燃烧器中氢气/空气催化燃烧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处于爆炸极限内的氢气催化燃烧反应可以在微燃烧器中安全进行,过高Pt负载量会降低催化燃烧性能。在反应温度83℃,体积空速2.0×105h-1,氢气入口摩尔分数28.5%,负载5%质量分数Pt的条件下,氢气转化率高达9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微纤 细粒子 微燃烧器 氢气 催化燃烧
下载PDF
沈阳市环境空气中PM_(2.5)扩散时空模拟研究
8
作者 侯乐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第4期85-87,91,共4页
利用2017年沈阳市的PM_(2.5)数据资料,分析颗粒物的月变化、小时变化特征,并利用HYSPLIT模型结合Google Earth对颗粒物立体扩散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月浓度表现为夏高冬低的特征,日浓度中出现2个浓度峰值,分别是08:00和23:00左右;1月3—... 利用2017年沈阳市的PM_(2.5)数据资料,分析颗粒物的月变化、小时变化特征,并利用HYSPLIT模型结合Google Earth对颗粒物立体扩散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月浓度表现为夏高冬低的特征,日浓度中出现2个浓度峰值,分别是08:00和23:00左右;1月3—9日期间沈阳市出现了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度污染及严重污染天气,在此期间污染物的浓度升高快速,并且有速消散的特征;三维模拟结果显示,PM_(2.5)扩散影响区域涉及渤海和东海海域、吉林省、黑龙江省、山东省、安徽省等地;四维模拟结果显示,在0~1500 m高度层的PM_(2.5)粒子扩散影响区域为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在1500~3000 m高度层由沈阳向南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细颗粒物 HYSPLIT模型 扩散
下载PDF
郑州市典型工业炉窑细颗粒物排放特征及清单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庆炎 韩士杰 +3 位作者 张轶舜 杨留明 张瑞芹 燕启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52-2061,共10页
利用稀释通道系统采集郑州市砖瓦、水泥和耐火材料行业典型工业炉窑废气中的细颗粒物样品,并分析其中Cr、Mn、Fe、Co、Na、Mg、Al、Si、P、S、Cl、K、Ca、Ti、V、Ni、Cu、Zn、Ga、As、Se、Sr、Cd、Sb、Sn、Ba和Pb等27种无机元素.计算了P... 利用稀释通道系统采集郑州市砖瓦、水泥和耐火材料行业典型工业炉窑废气中的细颗粒物样品,并分析其中Cr、Mn、Fe、Co、Na、Mg、Al、Si、P、S、Cl、K、Ca、Ti、V、Ni、Cu、Zn、Ga、As、Se、Sr、Cd、Sb、Sn、Ba和Pb等27种无机元素.计算了PM_(2. 5)中无机元素的排放因子及2016年郑州市3个行业工业炉窑排放的PM_(2. 5)中主要无机元素的排放量,并建立了1 km×1 km的网格化清单.结果表明,耐火砖窑排放的总无机元素浓度最高,为(609. 97±490. 97)μg·m^(-3),3种炉窑排放的无机元素浓度在PM_(2. 5)中占比范围分别为34%~54%、27%~42%和23%~53%.砖窑和水泥窑排放的无机元素主要以地壳元素为主,浓度最高的元素分别为Cl和Al,耐火砖窑排放的无机元素主要以重金属元素为主,浓度最高的元素为Pb.砖窑与水泥窑排放的无机元素成分分歧系数为0. 389,略有差异,而水泥窑与耐火砖窑的分歧系数为0. 732,差异性显著. 2016年郑州市主要工业炉窑排放PM_(2. 5)中Pb、S、Zn、Cl、K、As、Fe、Si、Cr、Al、Na和Ca的排放量分别为919. 0、793. 1、124. 7、378. 6、82. 6、12. 2、60. 4、145. 4、7. 4、86. 6、15. 8和111. 4 kg·a^(-1),其中新密地区重金属排放量最高,存在较高的重金属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炉窑 细颗粒物 无机元素 排放因子 排放清单 空间分布
原文传递
孕前及孕期细颗粒物PM2.5对早产效应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志祥 黄秀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暴露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以河源市全市范围内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分娩的单胎活产儿和2013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河源市的细颗粒物PM2.5逐日浓度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孕期的空气污染暴露是一个慢性的... 目的分析细颗粒物PM2.5暴露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以河源市全市范围内2014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分娩的单胎活产儿和2013年12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河源市的细颗粒物PM2.5逐日浓度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孕期的空气污染暴露是一个慢性的、累积的过程,并且每个产妇的孕程不同,首先以新生儿出生时的孕周为起点向后计算,将暴露时间分为4个阶段:孕前3个月,孕早期(1~13周末)、孕中期(14~27周末)和分娩前4周,分别计算PM2.5早产效应的组间差异。以某日为起点向后求和12个月的逐日暴露量作为该日分娩孕妇过去1年的PM2.5暴露总量,建立该日过去1年PM2.5累积暴露量在当日及滞后1~10d内早产例数的回归模型,并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河源市单胎活产儿的早产发生率为4.25%。逐日PM2.5浓度波动区间为7~108μg/m3,均值37.88μg·(m3)-1·d-1。研究对象孕前3个月、孕早期、孕中期的PM2.5合计暴露水平区间为12 470~14 960μg/m3,平均值为13 700μg/m3。孕前3个月、孕早期、孕中期的PM2.5暴露水平在早产组与足月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99、2.343、0.947,均P>0.05),早产组与足月组间的PM2.5暴露水平在孕晚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8,P<0.05)。以PM2.5累积暴露量下四分位数及其早产例数为参照(即RR=1),暴露于PM2.5累积量中位数,在滞后的10日内有意义的效应表现在滞后的第8、9、10日,RR值分别为1.49(1.01~2.21)、1.63(1.01~2.63)、1.06(1.01~1.11);暴露于PM2.5累积量中位数在滞后的10日内有意义的效应表现在滞后的第8、9、10日,RR值分别为2.05(1.02~4.15)、2.41(1.02~5.70)、1.11(1.03~1.21),累积暴露量的变化幅度与其对早产的效应呈正比,累积暴露量升高越大,在滞后期内对早产的影响也越大。结论河源市孕期PM2.5暴露与早产有关,PM2.5暴露对早产存在非线性的滞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PM2.5 早产 滞后效应 时间序列
下载PDF
西安市某地下停车场细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俊宁 王浩 +1 位作者 高敏 王珊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9-94,共6页
为了解地下停车场细颗粒物分布特征,通过连续监测西安市某地下停车场不同位置细颗粒物小时浓度并采集PM2.5和PM10样品,计算各测点PM2.5和PM10日均浓度。同时对停车场出入口每小时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分析细颗粒物浓度与车流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解地下停车场细颗粒物分布特征,通过连续监测西安市某地下停车场不同位置细颗粒物小时浓度并采集PM2.5和PM10样品,计算各测点PM2.5和PM10日均浓度。同时对停车场出入口每小时的车流量进行统计,分析细颗粒物浓度与车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停车场进出车辆具有明显的时间规律,工作日上班高峰期07:00—09:00出口车辆较多,17:00—21:00入口车辆较多,休息日出口峰值出现在09:00—12:00,入口高峰期出现在19:00—23:00,其余时段进出车辆较少。各测点PM2.5小时浓度值在0.004-0.477 mg/m^3,平均为0.082 mg/m^3,日平均浓度在0.043-0.090 mg/m^3,平均为0.057 mg/m^3,PM10日均值浓度为0.083-0.348 g/m^3,平均为0.189 mg/m^3。停车场出入口细颗粒物浓度与车流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颗粒物浓度在出入口和车流经过频繁的点位较高且细颗粒物所占比重较小(〈35%),车流量小的区域颗粒物浓度较低但细颗粒物比重较大(〉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停车场 细颗粒物 车流量 质量浓度 相关系数
原文传递
National Prediction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s: 2000-2009
12
作者 David J. Shavlik Sam Soret +2 位作者 W. Lawrence Beeson Mark G. Ghamsary Synnove F. Knutsen 《Open Journal of Air Pollution》 2016年第3期95-108,共15页
A large body of evidence links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s (PM<sub>2.5</sub>) to chronic disease. Efforts continue to be made to improve large scale estimation of this pollutant for within-urban environments... A large body of evidence links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s (PM<sub>2.5</sub>) to chronic disease. Efforts continue to be made to improve large scale estimation of this pollutant for within-urban environments and sparsely monitored areas. Still questions remain about modeling choic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spatial only models in predicting national monthly exposure estimate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t different time aggregations during the time period 2000-2009 for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Additional goals were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prediction between federal reference monitors and non-reference monitors, asses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ompare with traditional methods. Using spatial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GAM), national models for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were developed, incorporat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derived covariates and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nearest monitor and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at different time aggregations and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Federal Reference Method and all monitors. Cross-validation was used for model evaluation. Using all monitors, the cross-validated R<sup>2</sup> was 0.76, 0.81, and 0.82 for monthly, 1 year, and 5-year aggregations, respectively. A small decrease in performance was observed when selecting Federal Reference monitors only (R<sup>2</sup> = 0.73, 0.78, and 0.80 respectively). For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 (IDW), there was a significantly larger decrease in R<sup>2</sup> (0.68, 0.71, and 0.73, respectively). The spatial GAM showed the weakest performance for the northwest region. In conclusion, National exposure estimates of fine particulates at different time aggregation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 traditional methods by using spatial GAMs that are relatively easy to produce. Furthermore, these models are comparable in performance to other national prediction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Term Air Pollution GAM PREDICTION fine particulates
下载PDF
煤燃烧过程颗粒物及其前驱体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福初 杨洋 徐杨华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8年第2期5-5,19,共2页
煤粉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是大气中PM的最为主要的来源。通过煤粉燃烧过程中煤粉成分、粒度组成和燃烧条件对PM2.5产生浓度、成分等特性进行必要的研究,找到了该煤种燃烧的前驱体,为后续除尘,降低PM排放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煤种 燃烧 细颗粒物
下载PDF
体育场馆内PM_(2.5)暴露对运动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无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通过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建立损伤模型,按照低、中、高3种剂量细颗粒物(PM_(2.5))进行染毒,以研究不同浓度PM_(2.5)对运动大鼠行为学及部分无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取32只雄性Wistar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大鼠随机分为... 通过非暴露式气管滴注法建立损伤模型,按照低、中、高3种剂量细颗粒物(PM_(2.5))进行染毒,以研究不同浓度PM_(2.5)对运动大鼠行为学及部分无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选取32只雄性Wistar 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大鼠随机分为运动对照组(EC)、高剂量运动组(30 mg·kg^(-1))(HPE)、中剂量运动组(15 mg·kg^(-1))(MPE)、低剂量运动组(7.5 mg·kg^(-1))(LPE),利用卒中指数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对大鼠的行为学进行评价,通过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股四头肌组织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磷酸果糖激酶(PFK-1)的活性。结果表明,与EC相比,3个剂量暴露组中,卒中指数和神经病学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PE、MPE、HPE组各组织中HK、PK、PFK-1活性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综上所述,急性PM_(2.5)暴露可对大鼠行为学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大鼠部分组织的无氧代谢酶酶活性降低,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行为学 代谢酶 体育馆
下载PDF
太原市某办公室PM_(10)与PM_(2.5)的实测与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段琼 张渝 +1 位作者 李红格 房靖华 《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6年第1期12-17,共6页
使用新型便携式气悬颗粒物监测仪,测定了太原市某办公楼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室内外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PM10和PM2.5分别超过了我国国家二级标准和美国二级标准。吸烟室的颗粒物浓度高于无烟室,吸烟对PM... 使用新型便携式气悬颗粒物监测仪,测定了太原市某办公楼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室内外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PM10和PM2.5分别超过了我国国家二级标准和美国二级标准。吸烟室的颗粒物浓度高于无烟室,吸烟对PM2.5浓度增加有很大的贡献。室内颗粒物污染比室外严重,吸烟室和无烟室的颗粒物浓度I/O(室内/室外)值均大于1,室内污染源是造成室内颗粒物浓度高的主要因素。室内外的PM2.5在PM10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吸烟室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细颗粒物(PM2.5) 室内外
下载PDF
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的大气重金属在线分析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方哲 陈吉文 +2 位作者 胡少成 王雷 王超刚 《冶金分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实验自行搭建了一套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建立了大气颗粒物中多种重金属同时在线分析的方法,并通过测定标准膜片评估了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重复性以及检出限等。通过与国家标准方法采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实验自行搭建了一套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大气重金属分析仪,建立了大气颗粒物中多种重金属同时在线分析的方法,并通过测定标准膜片评估了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重复性以及检出限等。通过与国家标准方法采用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实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测定大气颗粒物中多种重金属的含量,相对误差在15%以内。采用实验仪器在线测定了一段时期室内外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并结合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AQI)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重金属与细颗粒物(PM2.5)含量具有一定正相关性;通过在广东某大气超级监测站一个月内的监测数据,证明了仪器实际应用的可靠性。通过上述方法的开发、参数评估以及简单应用,结合多种数据的交叉分析,表明实验方法能够满足日常的重金属监测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在线分析 细颗粒物(PM2.5) X射线荧光光谱(XRF)
下载PDF
济南地区春季大气中细颗粒物分布状况及形态的透射电镜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晓凯 周玉静 +3 位作者 王彤彤 霍宏斐 梁静霞 王超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15年第5期44-46,共3页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济南地区春季大气中细颗粒物显微形态及粒径分布状况,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绘制了细颗粒物粒径与数量分布状况关系曲线及相应的柱状图。每例样品的采样时间为24小时,连续十天采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细颗粒...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济南地区春季大气中细颗粒物显微形态及粒径分布状况,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绘制了细颗粒物粒径与数量分布状况关系曲线及相应的柱状图。每例样品的采样时间为24小时,连续十天采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细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0μm^1μm范围之间,其次为1μm^2μm之间,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大气中PM2.5及大气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 显微形态 透射电镜 PM2.5
下载PDF
基于UFORE模型的上海城市森林对大气PM_(2.5)的削减量估算 被引量:7
18
作者 曹宏亮 殷杉 +3 位作者 章旭毅 熊峰 朱鹏华 刘春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76-83,共8页
细颗粒物(PM_(2.5))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城市森林可以通过削减大气中的PM_(2.5)来提升空气质量,为城市环境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UFORE(Urban Forest Effect)模型的核心方法,估算了... 细颗粒物(PM_(2.5))是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居民健康。城市森林可以通过削减大气中的PM_(2.5)来提升空气质量,为城市环境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文采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UFORE(Urban Forest Effect)模型的核心方法,估算了上海城市森林对大气中PM_(2.5)的削减量。结果显示,2013年上海城市森林对大气PM_(2.5)削减总量为442.4t,小时浓度削减量为0.44μg/m^3,大气中PM_(2.5)浓度的改善率为0.07%。2013年上海不同类型林分PM_(2.5)削减量排序为常绿针叶林(290.6t)>落叶林(76.1t)>混交林(56.6t)>常绿阔叶林(18.9t)。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控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细颗粒物(PM2.5) 城市森林效益模型(UFORE)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Effects of Lianhua Qingwen on Pulmonary Oxidative Lesions Induced by Fine Particulates(PM2.5) in Rats 被引量:4
19
作者 Fen Ping Zhen-sheng Li +2 位作者 Feng-rui Zhang De-xin Li Shu-zhi Han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33-238,共6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Lianhua Qingwen on pulmonary injury induced by fine particulates PM2.5 in rats. Methods Fine particulates suspended in the environment were coll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Lianhua Qingwen on pulmonary injury induced by fine particulates PM2.5 in rats. Methods Fine particulates suspended in the environment were collected. Forty-eight healthy adult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6 groups with 8 rats in each group. Four groups of rats were exposed to PM2.5 by intratracheally dripping suspensions of fine particulates PM2.5(7.5 mg/kg) as dust-exposed model rats. Among them 24 rats in three groups received Lianhua Qingwen treatment(crude drug) at a dose of 2 g/kg, 4 g/kg, 8 g/kg per day for 3 days before dust exposure and were defined as low-dose, middle-dose and high-dose Lianhua Qingwen treatment groups respectively. The other dust-exposed model rats without treatment were assigned as PM2.5 control group. The un-exposed rats were set as saline control group(1.5 ml/kg saline) and blank control group. All rats were killed after 24 hours of the exposure. Lung tissue, serum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 were collected. The levels of malonaldehyde(MDA), lactate dehydrogenase(LDH),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 in blood serum and BALF,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 in blood surum were measured using fluorescent quantitation PCR; Expression of NF-E2-related factor 2(NRF-2), heme oxygenase 1(HO-1) and 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 in lung tissues were measured using Western blo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lung tissues in each group were also examined. Results Pathology revealed thickened alveolar septum, congestion of capillary, interstitial edema and infiltration of lymphocyte and neutrophil surrounding bronchiole in the PM2.5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significantly relieved in the Lianhua Qingwen treatment groups. Compared to the blank and saline control groups, the PM2.5 contro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LDH and MDA(p<0.01) and lower level of GSH-PS(p<0.01) in BALF,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LDH and MDA(p<0.05) and lower level of GSH-PS(p<0.05) in rat serum. The levels of MDA in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particulates (PM2.5) PULMONARY lesion OXIDATIVE stress Lianhua QINGWEN RATS
下载PDF
福建四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禹辉 杨夏捷 +1 位作者 彭徐剑 郭福涛 《森林工程》 2018年第3期26-31,共6页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四种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叶和枝)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分析不同树种及不同器官之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在燃烧时释放各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CO为102.88~116.10 g/kg;CO_2为814.50~1 212.57 g/kg;NO_x为0.52~3.47 g/kg;C_xH_y为20.84~61.87 g/kg;PM2.5为5.34~14.61g/kg。此外,不同树种枝的排放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桉树枝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其它树种,而马尾松枝燃烧时释放的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因子最高。阔叶树的枝和叶燃烧时释放的CO显著高于针叶树,而PM2.5的排放则显著低于针叶树。研究揭示了福建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的燃烧释放污染物特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小颗粒物 排放特性 杉木 燃烧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