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疏水表面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齐隽楠 吴嘉峰 陈亚平 《制冷技术》 2015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了深入考察竖直表面上滴状冷凝强化蒸汽冷凝传热过程的作用机理,设计了滴状冷凝(DWC)、膜状冷凝(FWC)两种冷凝形态的疏水和亲水竖直圆柱形表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 k Pa压力和相同过冷度的情况下,滴状冷凝传热量是膜... 为了深入考察竖直表面上滴状冷凝强化蒸汽冷凝传热过程的作用机理,设计了滴状冷凝(DWC)、膜状冷凝(FWC)两种冷凝形态的疏水和亲水竖直圆柱形表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 k Pa压力和相同过冷度的情况下,滴状冷凝传热量是膜状冷凝传热量的2~4倍。其主要原因是滴状冷凝时冷凝表面呈疏水性,使经过合并后的大液滴在形成连续的液膜前就从表面上脱落下来,蒸汽能够持续不断地与冷表面直接接触,其换热强度远远大于膜状冷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表面 亲水表面 滴状冷凝 膜状冷凝 实验
下载PDF
固液界面接触角对膜状冷凝传热强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马学虎 陈晓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50-853,共4页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olid liquid interfacial energy on the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 correlation relating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ith contact angle was derived with respect to liquid film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t vapor liquid interface.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or steam filmwise condensation indicated that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tact angle when the contact angle was within a certain range. When contact angle was very small (approaching 0°), the predict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 of classic Nusselt the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角 膜状冷凝 强化传热 固液界面效应
下载PDF
基于VOF模型的膜状冷凝传热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振宇 吴慧英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建立垂直平行平板通道内膜状冷凝传热预测数值模型,膜状冷凝传热传质过程模拟通过在VOF模型守恒方程中施加基于界面能量平衡方法的源项实现。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发现,在壁面的顶部,冷凝液膜最薄,...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建立垂直平行平板通道内膜状冷凝传热预测数值模型,膜状冷凝传热传质过程模拟通过在VOF模型守恒方程中施加基于界面能量平衡方法的源项实现。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发现,在壁面的顶部,冷凝液膜最薄,存在层流区域;冷凝液向下流动,一系列不规则的波纹随之出现;影响冷凝传热的主要因素是蒸汽的流速、液膜厚度及流动状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膜状冷凝 VOF模型 传热
下载PDF
小管径水平圆管管外冷凝传热数值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贾利梅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4-88,共5页
设备小型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高热流密度换热的需要促使了具备更高换热性能的小管径冷凝换热的研究.基于Nusselt膜状冷凝传热理论,构建了水平圆管从管外冷凝换热直到管内对流换热的计算模型和程序,并借助已有文献的试验结果完成了计算模... 设备小型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高热流密度换热的需要促使了具备更高换热性能的小管径冷凝换热的研究.基于Nusselt膜状冷凝传热理论,构建了水平圆管从管外冷凝换热直到管内对流换热的计算模型和程序,并借助已有文献的试验结果完成了计算模型和程序的校验.随后,文章重点探讨了水平圆管管外冷凝换热的热阻分布,揭示当前管外冷凝换热热阻在单管整体换热热阻中所占比重较小的事实.通过进一步计算和比较本文认为,管外冷凝换热系数适度的退化对小管径水平圆管的整体换热影响较小,并不能改变小管径管外冷凝换热的优势.本数值分析可为小管径壳管换热器的研制以及微小管径冷凝换热试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状冷凝 小管径 水平圆管 换热 热阻
下载PDF
铜基超疏水表面改性强化冷凝传热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津萍 贾依丛 +2 位作者 季旭 范全海 张海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6-314,共9页
目的提高超疏水铜管的传热系数,产生并长久维持珠状凝结,在冷凝过程中实现从膜状冷凝到珠状冷凝的转变。方法首先以硬脂酸铜和环氧树脂为原料,设计并制备超疏水材料,通过静电喷涂法在铜基换热器表面制备超疏水涂层,通过喷枪将配制好的... 目的提高超疏水铜管的传热系数,产生并长久维持珠状凝结,在冷凝过程中实现从膜状冷凝到珠状冷凝的转变。方法首先以硬脂酸铜和环氧树脂为原料,设计并制备超疏水材料,通过静电喷涂法在铜基换热器表面制备超疏水涂层,通过喷枪将配制好的硬脂酸铜悬浮液加压,将所制备的硬脂酸铜悬浮液通过喷枪的作用分散为微米级以及纳米级的小颗粒,然后将这些小颗粒叠加涂覆到铜基底上,最终会形成具有微纳米级复合阶层粗糙结构的均匀涂层。在此基础上,搭建冷凝传热试验系统,探究水蒸气在超疏水表面冷凝传热性能。结果试验发现,在静电压90k V的条件下,所制备的超疏水材料和热固性粉末比例为1∶5时性能最好,接触角达到154.3°,涂层机械稳定性最佳。经喷涂处理后的换热器在高温水蒸气气流下仍保持超疏水性,且在冷凝传热试验中,超疏水铜基换热器放热量以及传热系数大大增加,放热量比常规盘管提高23.6%,而传热系数也比常规盘管提高38%。结论通过静电喷涂法可制备出超疏水材料,且其机械稳定性较好。超疏水膜层能够有效实现液滴跳跃和自去除,在高温气流中保持超疏水性。在稳定的蒸汽流下,超疏水换热器的放热量以及传热系数比常规换热器有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涂层 接触角 膜状凝结 珠状凝结 传热系数
下载PDF
膜状冷凝初期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孙杰 何雅玲 +1 位作者 李印实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87-1091,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氩蒸气在铂金属表面发生的膜状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保证冷凝过程在相对较长时间范围内持续稳定进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态分子补充方法.通过逐时对系统内局部温度及密度进行统计,获得了不同时刻的参数分布....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氩蒸气在铂金属表面发生的膜状冷凝过程进行了研究.为保证冷凝过程在相对较长时间范围内持续稳定进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气态分子补充方法.通过逐时对系统内局部温度及密度进行统计,获得了不同时刻的参数分布.结果显示:在模拟时间范围内,液膜厚度近似线性增加,壁面附近液相分子受固壁势能作用而呈现出密度振荡的"液体层状化"分布;液膜内产生温度梯度,固液界面处温度跳跃现象明显.考察了气体温度以及壁面润湿性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体温度的升高,温度梯度以及温度跳跃均增大;液相密度略有下降,液体内层状区域的密度振荡范围略有减小,气液界面厚度增加;质量流率以及液膜厚度增长速率也都增大,反映出更大的气固温差加快了冷凝过程的进行,这一点与宏观规律一致.随着润湿性增强,液膜厚度增长加快,液体层状区内的密度振荡范围增加,液膜内温度梯度增大,温度跳跃大幅减小,冷凝过程得到显著强化.显然,近壁面区内的热传导对整个冷凝过程进行的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膜状冷凝 液膜 界面
下载PDF
冷凝器分液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华峰 诸凯 +2 位作者 张密 杨洋 李连涛 《低温与超导》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
结合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加工出一个冷凝器,冷凝器管箱两端的隔板上开有分液小孔,并通过设计搭建的凝结换热实验台,对冷凝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结果表明凝结液封稳定的情况下,凝结换热系数随开启漏液... 结合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设计加工出一个冷凝器,冷凝器管箱两端的隔板上开有分液小孔,并通过设计搭建的凝结换热实验台,对冷凝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结果表明凝结液封稳定的情况下,凝结换热系数随开启漏液管数增加而变大。这是对以后设计高效换热器进行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器 凝结换热系数 分液 膜状凝结
原文传递
二元非共沸混合蒸气竖板表面的凝结换热 被引量:1
8
作者 郭新川 魏杰 魏保太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18-621,共4页
1 引言 化工工艺中经常遇到多元混合蒸气凝结的问题,自1937年Colburn等开创研究以来,这方面研究最普遍的做法是将动量、能量方程转换为Prandtl边界层方程,使问题简化.对大多数蒸气凝结问题,可对边界层方程进行相似变换,使描述规律的偏... 1 引言 化工工艺中经常遇到多元混合蒸气凝结的问题,自1937年Colburn等开创研究以来,这方面研究最普遍的做法是将动量、能量方程转换为Prandtl边界层方程,使问题简化.对大多数蒸气凝结问题,可对边界层方程进行相似变换,使描述规律的偏微分方程化为常微分方程,求得相似解.这无疑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 膜状凝结 扩散层 凝结换热 换热
下载PDF
水平管束外凝结换热数值计算
9
作者 李慧君 王琳凯 《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6年第12期26-31,共6页
应用FLUENT商业软件,模拟水蒸气在水平管束外遇冷凝结的流动情况,数值模型基于多相流混合物模型,模型中加入自定义函数以实现蒸汽向水的转换,利用有限体积法及SIMPLE算法和标准的k-ε双方程求解控制方程组,得出换热器的表面传热系数,内... 应用FLUENT商业软件,模拟水蒸气在水平管束外遇冷凝结的流动情况,数值模型基于多相流混合物模型,模型中加入自定义函数以实现蒸汽向水的转换,利用有限体积法及SIMPLE算法和标准的k-ε双方程求解控制方程组,得出换热器的表面传热系数,内部混合相压力、速度、温度的变化分布。模拟了管外径d=20 mm、排列方式分别为顺排和错排,在不同的横向间距S1以及不同的纵向间距S2下的换热情况。结果表明不论是顺排还是错排均在S1/d=1.4,S2/d=1.2下结果最优,在最优情况下错排构成的换热器表面传热系数比顺排高1.7倍,为设计高效冷凝换热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束 膜状凝结 k—ε方程 横向间距 纵向间距
下载PDF
水平管外TFE/NMP部分膜状冷凝热、质耦合传递过程研究
10
作者 周甫 陈石 +1 位作者 徐士鸣 葛玉林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1-225,共5页
通过对水平管外双组分 ( TFE/NMP为三氟乙醇 /氮甲基吡咯烷酮 )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特点的分析 ,建立起部分膜状冷凝过程中热质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以双膜理论为基础 ,利用部分膜状冷凝的特点 ,通过对界面传质、液膜内质量平衡、界面相平... 通过对水平管外双组分 ( TFE/NMP为三氟乙醇 /氮甲基吡咯烷酮 )部分膜状冷凝过程特点的分析 ,建立起部分膜状冷凝过程中热质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以双膜理论为基础 ,利用部分膜状冷凝的特点 ,通过对界面传质、液膜内质量平衡、界面相平衡、界面能量平衡和汽膜截面能量平衡的分析计算 ,得到汽相温度和界面温度分布、汽相及液相 NMP质量分数分布 ,由此进一步计算出冷凝膜厚分布、液膜传热系数分布和热流密度的分布。计算的热流密度与相关实验作了比较 ,发现与实验能较好的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 部分膜状冷凝 相平衡 TFE/NMP 三氟乙醇/氮甲基吡咯烷酮 热质传递 传热系数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马学虎 李香琴 +1 位作者 周兴东 陈嘉宾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95-98,共4页
为了研究影响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因素,如滴膜区间面积比、滴膜相对位置、表面分割方式,表面过冷度等对冷凝传热的特性共同作用,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表面分割数、滴膜区面积比、凝液环数、表面过冷度与强化传热比之间的综... 为了研究影响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因素,如滴膜区间面积比、滴膜相对位置、表面分割方式,表面过冷度等对冷凝传热的特性共同作用,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表面分割数、滴膜区面积比、凝液环数、表面过冷度与强化传热比之间的综合评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Matlab语言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及泛化能力,能够很好的评价和预测不同条件下的冷凝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传热速率 冷凝传热特性 人工神经网络
下载PDF
Film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ith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existing Condensation Surfaces 被引量:4
12
作者 马学虎 王补宣 +1 位作者 徐敦颀 林纪方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5-12,共8页
Six surfaces were prepared with defferent surface division patterns for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of steam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existing(DFC)condensationsurfaces u... Six surfaces were prepared with defferent surface division patterns for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of steam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existing(DFC)condensationsurfaces under atmospheric pressure Dropwise condensation(DWC)was promoted with an ultrathin 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film,which was prepared by the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DIMI)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phenomena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dropwise andfilmwise condensation regios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dropwise and filmwisecondensation reg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erehighly influenced by the surface division number and the relative area ratio of the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nden-sation regions.The impact of thesc findings 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mechanism for condensation heattransfer is discuss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and filmwise coexisting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polymer film
下载PDF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马学虎 宋天一 +1 位作者 兰忠 周兴东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2-475,共4页
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涂层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处理表面上... 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涂层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处理表面上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从固液界面效应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膜共存冷凝 界面效应 分割表面 强化传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