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制约叙事内涵的重要因素——电影改编中意义增值现象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军英 曲春景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4-139,共6页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改编 意义
下载PDF
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理论的发展流变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建华 《巢湖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7-62,共6页
文学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互动,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七十年代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研究才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体系,而国内的文学电影改编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因此通过四个时期八大阶段来系统回顾和梳理西方文... 文学电影改编作为文学与电影两种艺术之间最典型和最直接的互动,有着重大的研究价值。七十年代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研究才正式进入学术研究体系,而国内的文学电影改编研究远远滞后于国外。因此通过四个时期八大阶段来系统回顾和梳理西方文学电影改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探索改编研究理论演变的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解构文学电影的二元对立,拓展我国改编研究的视野,以期对我国改编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忠实标准 互文性
下载PDF
《热辣滚烫》:现实和梦想的互文与身体文化的寓言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旭光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89,共4页
《热辣滚烫》在春节档收获较好的票房和口碑,虽然也有争议,叙事也有不足。影片创意制胜,符合电影文化产业运作之道,其指涉现实的本土化策略和普适性主题表达等改编基本成功。该片通过女主角在逆境中奋起的励志人生与主演贾玲真实瘦身经... 《热辣滚烫》在春节档收获较好的票房和口碑,虽然也有争议,叙事也有不足。影片创意制胜,符合电影文化产业运作之道,其指涉现实的本土化策略和普适性主题表达等改编基本成功。该片通过女主角在逆境中奋起的励志人生与主演贾玲真实瘦身经历的耦合互文,隐含了强烈的现实寓言性,其哲理表述不同于现代“寓言象征”模式,传达的身体文化具有明显的消费性。作为虚拟现实时代强化感性肉身的寓言,影片喻示了身体文化从实验性到消费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互文性 感性身体 身体文化 现实寓言
原文传递
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宜君 高涵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良性互动现象。电影改编应坚持对文学原著精神内核的尊重与借鉴,文学也应坚守以保有艺术独创性为前提的良性互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改编 影视与文学互动 原著精神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198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及其反思 被引量:8
5
作者 魏韶华 王雪媛 宋祖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29-33,共5页
在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渐成热势的当下,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名著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试图探寻电影与文学交互发展的历程,总结电影改编的得失成败,为今后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 文学名著 电影改编 理论 实践
下载PDF
跨文化电影改编——从《哈姆莱特》到《夜宴》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瑛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电影《夜宴》的出品在中国开创了《哈姆莱特》跨文化、跨媒体改编先河。在情节发展、人物设置和悲剧基调上,其都与源文化文本基本契合,但作为跨文化改编范例,影片在艺术框架、故事重心、戏剧主题和文化观念上进行了改变,产生了位移。影... 电影《夜宴》的出品在中国开创了《哈姆莱特》跨文化、跨媒体改编先河。在情节发展、人物设置和悲剧基调上,其都与源文化文本基本契合,但作为跨文化改编范例,影片在艺术框架、故事重心、戏剧主题和文化观念上进行了改变,产生了位移。影片的框架被本土化为中国式的武侠电影。在细节的本土化上,影片对中国傩戏面具及其变体的使用贯穿始末,具备高度象征意义。影片将重心移到了权力和欲望的本身,而在对角色改编的过程中,给予女性角色最多侧重。《夜宴》的成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的成功,在跨文化的语境中,以中国电影改编重写莎翁经典,不仅表现着文本与电影媒体的互动,还体现了东西文化符号的移植以及两种文化间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电影艺术 电影改编 本土化 移植 哈姆莱特 艺术创作
下载PDF
论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 被引量:8
7
作者 万永芳 《云梦学刊》 2010年第5期144-148,共5页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英美文学 教学手段
下载PDF
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 被引量:7
8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93-98,共6页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两位导演的改编诠释,呈现为具有强烈差异性的电影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作为改编者的导演,以其当代眼光对文学原著进行重新阐释与再创造,在对原著保持一定程度的忠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在对小说"文本接受"的改编过程中,两部电影作品表现出了基于个体与时代差异基础上的不同理解及相应的延续、遗失或增添等艺术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文本 电影改编 跨媒介
下载PDF
网络小说的视觉化与影视改编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小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8-152,共5页
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代生活的重要变迁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自携用户属性,且其主流用户群体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深度浸染,因此必然会带上更强烈的视觉化特征。近年来,高度商... 视觉文化转向是当代生活的重要变迁之一,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这一特征。相较于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因为自携用户属性,且其主流用户群体在视觉文化生活中深度浸染,因此必然会带上更强烈的视觉化特征。近年来,高度商业化的网络文学全产业链运营,探索出通过网络小说IP的衍生到达用户群体的盈利路径。在IP衍生的诸种形态中,图像符号主导的文化体裁最具市场价值,因此会造就IP开发的视觉化导向。因为影视受众面最广,最易引发社会效应,所以网络小说作者普遍具有影视改编期待。这种期待内化在写作中,就表现为用"镜头眼"去叙事,小说的空间特征加强,影视由此较为普遍地实现了对网络小说的视觉化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图像 影视改编 媒介 视觉文化
下载PDF
电影《呼啸山庄》对经典的解构与重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永怀 窦云鹏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5期26-30,共5页
19世纪英国小说《呼啸山庄》深受电影界的青睐,被多次搬上银幕,每次都非同凡响。选取基于原著的三部英文电影:1939年版、1992年版和2011年版,从电影改编的角度和抚慰创伤心灵的"罗曼司"、女性主体身份的自我建构以及女性导演... 19世纪英国小说《呼啸山庄》深受电影界的青睐,被多次搬上银幕,每次都非同凡响。选取基于原著的三部英文电影:1939年版、1992年版和2011年版,从电影改编的角度和抚慰创伤心灵的"罗曼司"、女性主体身份的自我建构以及女性导演的个性化呈现三个方面,阐述这部世界文学经典在上述不同年代与电影的互动关系。正是这种互动解构与重构了《呼啸山庄》,使之完成从文学经典到电影经典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啸山庄 电影改编 解构与重构 文学经典 电影经典
下载PDF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瑞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2期77-80,共4页
电影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的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对影片中的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归化和异化,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有着心灵上的契... 电影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的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对影片中的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归化和异化,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有着心灵上的契合、又易于被译语观众接受的好译文,生动地再现影片丰富的文化意象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符际翻译视角下的《喜福会》电影改编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晨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5-330,共6页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符号转换过程,两种符号的差异性决定了小说与电影之间无法做到等值转换。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雅各布森符际翻译概念为基础,通过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来探究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过程...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符号转换过程,两种符号的差异性决定了小说与电影之间无法做到等值转换。以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雅各布森符际翻译概念为基础,通过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对比研究来探究电影改编的符际翻译过程。《喜福会》在符际翻译过程中,对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进行了从繁到简的转化,对情节有增有减,成功还原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与叙事风格。虽然《喜福会》的符际翻译无法将小说的全部信息进行充分转换,但视听符号的合理运用在人物影视化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改编 《喜福会》 符际翻译
下载PDF
“作者论”的源与流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丽平 《太原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97-101,共5页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品性。从法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最初在美学上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然后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虽然经历了诸多论...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品性。从法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最初在美学上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然后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虽然经历了诸多论争,作者论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依然占据着电影世界重要的席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论 新浪潮 电影改编 结构主义 作者电影
下载PDF
论人艺版话剧和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寓意的改写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丽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以林兆华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和陈凯歌导演的同名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时代精神、个体差异与经典重写的关系。本文认为,两个改编本都摒弃了传统故事中屠赵之争乃纯粹的忠奸斗争之说,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 本文以林兆华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和陈凯歌导演的同名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时代精神、个体差异与经典重写的关系。本文认为,两个改编本都摒弃了传统故事中屠赵之争乃纯粹的忠奸斗争之说,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价值超越。两剧的缺憾在于:话剧赵氏孤儿不复仇的结局是编导对传统的忠孝观念和人生价值反思的结果,但以赵孤的冷酷自私和懵懂无知作为不复仇的原因之一使编导未能获得其希冀的改编效果;电影成功演绎了枭雄屠岸贾的复杂人性,但过分渲染屠岸贾对赵孤的父爱无形中改写了赵孤复仇的"语境",导致编导意图与观众感受的错位。以现代观念诠释或颠覆经典是一项涉及不同时代社会价值取向、政治文化等要素的复杂工程,这两部剧的经验有益于探索出反映时代脉动的"适度改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赵氏孤儿 话剧创作 电影创作 传统寓意 改写
下载PDF
西部乡土史诗与地域文化的影像呈现——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艺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仲谋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 面对《白鹿原》这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思想厚重的"大书",电影采取浓缩式的改编方法,对人物、情节进行最大限度的精减,运用极富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影像语言,尽可能地呈现了原著的复杂主题,并有意识地展示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陕西地域文化。影片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和注重艺术追求的品质给人强烈的震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电影改编 浓缩 地域文化 史诗风格
下载PDF
边界、融合与文化再生产——科学主义视角下的电影跨媒介改编与叙事革命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安华 杨茹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9,共10页
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当下,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跨媒介叙事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不同媒介利用各自的叙事特色,讲述相互独立但具有紧密逻辑关联的故事,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叙事艺术。注重叙事表达与媒介表意形式的电... 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当下,艺术的跨媒介叙事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跨媒介叙事是多元媒介协同叙事的现象,不同媒介利用各自的叙事特色,讲述相互独立但具有紧密逻辑关联的故事,从而构建起多元多维的叙事艺术。注重叙事表达与媒介表意形式的电影,与跨媒介叙事紧密相关、相伴而生。跨媒介改编的出发点与症结、媒介的边界与融合、跨媒介生产中文本盗猎与意义增殖以及观众话语输出与叙事再生产,是决定电影跨媒介改编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数字人文、AIGC等新兴科技对电影跨媒介改编的赋能,亦以互动性开创了跨媒介改编电影的无限可能,并带来电影叙事革命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再生产 跨媒介 电影改编 叙事革命
下载PDF
试论鲁迅小说的电影改编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馨丙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8-22,共5页
经典名著改编更难。建国以来 ,鲁迅小说改编成电影的 ,仅《祝福》、《伤逝》、《药》、《阿Q正传》四部 ,电影工作者虽竭尽才智 ,仍不免陷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电影改编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 ,拓宽内涵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电影改编 审美阐释 创造性
下载PDF
“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之旅:动画电影、“民族性”和古典文学改编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星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239,共7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对外传播史上,中国动画电影曾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极具风格化的"民族性"追求不但指涉美学形式以及电影技术的创新,在内容上,更是借助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奇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电影对外传播史上,中国动画电影曾经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极具风格化的"民族性"追求不但指涉美学形式以及电影技术的创新,在内容上,更是借助对古典文学的改编,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奇幻的"中国故事"之中,从而引领了电影的跨文化之旅,率先在西方视域中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形象,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将为当下动画电影的提振,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一个历史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动画电影 民族性 古典文学 改编 跨文化
下载PDF
莎士比亚作品的后现代电影改编——以《哈姆雷特2000版》为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沈自爽 许克琪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26-29,共4页
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电影工作者在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时已对其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僭越与颠覆,《哈姆雷特2000版》便是其中的代表影片。这部电影带着深深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进入到观众视野。以弗... 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由来已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电影工作者在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搬上银幕时已对其作品进行了大胆的僭越与颠覆,《哈姆雷特2000版》便是其中的代表影片。这部电影带着深深的后现代主义烙印进入到观众视野。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为依据阐述这部电影当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可以探寻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作品电影改编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后现代主义 电影改编 《哈姆雷特2000版》
下载PDF
电影编剧视域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考察
20
作者 龚金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 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电影改编 电影编剧 叙述方式 结构方式 人物刻画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