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 被引量:77
1
作者 张平究 李恋卿 +1 位作者 潘根兴 张俊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818-2824,共7页
农业管理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农业土壤质量研究的前沿问题。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 PCR- DGGE技术从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角度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 -黄泥土的表土微生物活性与分子多样... 农业管理措施影响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是农业土壤质量研究的前沿问题。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 PCR- DGGE技术从土壤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角度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太湖地区代表性水稻土 -黄泥土的表土微生物活性与分子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施用化肥以及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同时 ,不仅提高了水稻土的微生物碳氮量 ,而且改变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 ,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碳氮量 ,而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 ;就土壤的微生物分子群落相似性来说 ,单施化肥下与未施肥下相近 ,而化肥配施秸秆下与化肥配施猪粪下接近 ,说明土壤的有机培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长期单施化肥下水稻产量的年际波动性显著大于化肥配施有机肥下 ,这进一步佐证了化肥配施有机肥显著促进了水稻土的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与较高的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应用PCR- DGGE技术所揭示的微生物分子群落结构特点可以指示水稻土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GGE 微生物基因多样性 施肥措施 微生物量 水稻土 土壤生物质量 生态系统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6
2
作者 董玉红 欧阳竹 +2 位作者 李运生 李鹏 张磊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9,共6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排放的季节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主要影...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以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CO2排放的季节模式无明显影响,但是影响了N2O排放的季节模式。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CO2排放通量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土壤N2O排放,整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分两次施肥的F2与分四次施肥的F1相比,土壤N2O排放量增加,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MF)的土壤N2O通量大于单纯的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降低了土壤N2O的排放。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与大气温度、地表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由于肥料施用的影响,土壤N2O排放和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分析并不显著。土壤N2O排放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土壤 CO2 N2O
下载PDF
长期施肥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罗璐 周萍 +3 位作者 童成立 石辉 吴金水 黄铁平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2-697,共6页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及其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有机-无机...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典型稻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及其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稻田表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高,其中高量有机肥(HOM)、低量有机肥(LOM)和秸秆还田(STW)处理较对照(CK)处理分别增加了18.5%、12.9%和18.4%.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与CK相比,施肥处理均增加了土壤中化学抗性化合物(脂族性、芳香族)、碳水化合物以及有机硅化合物的官能团吸收强度,其中HOM、LOM和STW处理最为明显.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例,HOM、LOM和STW处理下其吸收强度为0.30、0.25和0.29,较CK分别增加了87%、56%和81%.表层土壤有机质各官能团的吸收峰强度皆高于深层土壤,同样以HOM、LOM和STW处理的差异最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对亚热带稻田土壤有机质较丰富的化学抗性官能团结构的影响,贡献于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这也从一方面揭示了稻田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化学稳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稻田土壤 有机质 官能团 红外光谱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下浙江稻田不同颗粒组分有机碳的稳定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毛霞丽 陆扣萍 +3 位作者 孙涛 张小凯 何丽芝 王海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27-1835,共9页
依托浙江水网地区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96~2013年),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各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 依托浙江水网地区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1996~2013年),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各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栏肥(OM)处理均显著(P<0.05)增加了砂粒(2~0.02 mm)、粉粒(0.02~0.002mm)和黏粒(<0.002 mm)组分中有机碳含量;而单施秸秆(RS)处理仅显著增加砂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此外,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肥和化肥配施促进了新增有机碳在粉粒和黏粒组分的分配,更有利于新增有机碳的稳定.应用13C-NMR波谱技术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粉粒组分烷氧碳、芳香碳的相对含量高于黏粒,而烷基碳、羰基碳的相对含量低于黏粒.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下粉粒和黏粒烷基碳相对含量较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降低9.1%~11.9%和13.7%~19.9%,烷氧碳的相对含量则分别增加2.9%~6.3%和13.4%~22.1%,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降低了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的分解程度.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下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质的芳化度和疏水性低于单施有机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有机质的矿化稳定性较低.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尤其是NPKOM处理,通过增加化学抗性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并且减缓活性组分的分解提高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是促进稻田土壤有机碳可持续积累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稻田土壤 施肥 颗粒分组 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化学结构
原文传递
黄土旱塬垄膜沟播小麦产量及土壤微生物量对施肥的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廷亮 孟丽霞 +5 位作者 谢英荷 高志强 洪坚平 马红梅 贾俊香 孟会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5-812,共8页
垄膜沟播是黄土旱塬麦田一种典型种植方式,覆膜条件下不同肥料肥效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同.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传统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MF)、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MFM)和监控施肥... 垄膜沟播是黄土旱塬麦田一种典型种植方式,覆膜条件下不同肥料肥效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均不同.在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通过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传统农户施肥(FF)、监控施肥(MF)、监控施肥配施有机肥(MFM)和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MFB)4种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优化平衡施肥可显著提高黄土旱塬冬小麦产量,其中MFB处理籽粒产量最高,达4 107-5 400 kg/hm^2,较FF处理高14.5%-23.2%(P〈0.05).不同施肥措施主要通过影响成穗数来影响冬小麦的产量形成,对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均不显著.土壤微生物量受冬小麦生育期进程和施肥措施共同影响,其中微生物量碳在拔节期至扬花期最高,微生物量氮、磷均在拔节期达最高值.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率总体在50%以下,而优化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平均贡献率则可达90%.配施生物有机肥或配施有机肥较单施化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但MFM和MFB处理间的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差异不显著,而MFB处理由于混合磷细菌的作用,其土壤微生物量磷较MFM处理高19.8%-47.1%(P〈0.05).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分别在6.9-9.8和14.4-41.0,且均在冬小麦扬花期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黄土旱塬垄膜沟播种植条件下,通过监控施肥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施肥 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
原文传递
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细菌群落特征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方海瑞 刘俊杰 +5 位作者 陈雪丽 姜宇 刘株秀 顾海东 万书明 肖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4-815,共12页
有机物料还田是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但目前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关键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及其与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尚未充分明确。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4年长期黑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与土壤理化性质、细... 有机物料还田是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但目前有机物料还田对黑土关键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及其与大豆产量间的关系尚未充分明确。本研究基于东北地区44年长期黑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与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和大豆产能间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与无肥(NoF)对比,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化肥配施秸秆(CFS)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单施秸秆(S),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的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单施有机肥处理(M)。相比于NoF,施肥导致富营养型细菌类群(r策略)与寡营养型细菌类群(K策略)的比值增加。长期秸秆还田(S和CFS)和施用化肥(CF)增加了细菌网络复杂性,而长期添加有机肥(M和CFM)降低了网络复杂性。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铵态氮、碳氮比、细菌网络结构复杂性和关键类群[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与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丰度与大豆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肥配施化肥(CFM)有利于提高关键功能微生物类群丰度、群落多样性和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施肥措施 土壤理化性状 细菌关键类群 大豆产量
下载PDF
洞庭湖区典型稻田玉米水稻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施氮措施的响应
7
作者 房康睿 龙世平 +7 位作者 彭斯文 陈山 廖育林 徐新朋 赵士诚 仇少君 何萍 周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79-1994,共16页
【目的】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能够提高作物产能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水旱轮作后化肥氮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报道较少。【方法】以玉米水稻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在洞庭湖区紫潮泥和红... 【目的】双季稻田水旱轮作后能够提高作物产能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水旱轮作后化肥氮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的报道较少。【方法】以玉米水稻轮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在洞庭湖区紫潮泥和红黄泥两种双季稻田上设置不施氮肥(CK)、单施化肥(NPK)、NPK+秸秆还田(NPKS)、NPK+有机肥(NPKM)、NPK+生物炭(NPKB)5种处理,探讨在两种土壤上不同施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养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碳氮含量及平衡的变化。【结果】紫潮泥和红黄泥6年试验的平均玉米产量、水稻产量和年总产量分别为5.7、7.3和12.9 t·hm^(-2),三者在紫潮泥中的产量都略高于红黄泥,但差异都不显著。与NPK处理相比,NPKM处理使两种土壤的玉米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10.6%、4.20%。在所有处理中,NPK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为6.0 t·hm^(-2);NPKB处理水稻产量最高,为7.5 t·hm^(-2)。NPKM和NPKB处理的6年平均年总产量分别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但NPKM和NPKB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NPKM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玉米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66.3%、39.5 kg·kg^(-1)、56.0 kg·kg^(-1),水稻季6年平均值分别为53.8%,21.9 kg·kg^(-1)、68.6 kg·kg^(-1)。NPKB处理较NPK、NPKS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水稻的化肥氮素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NPK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玉米化肥氮素回收率。两种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从第4年(2019年)开始显著下降。与试验开始前(2015年)相比,2021年紫潮泥和红黄泥施氮处理年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8、0.7 g·kg^(-1),全氮含量分别下降0.4、0.1 g·kg^(-1);两种土壤NPKM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下降幅度最小、NPKB处理次之。NPKM处理的碳、氮投入量最高,平均土壤有机碳、全氮损失量最小,分别为0.48 t C·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水稻轮作 产量 施肥措施 土壤类型 氮肥利用效率 土壤碳氮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聂胜委 张巧萍 +4 位作者 张玉亭 段俊枝 韩伟锋 宝德俊 黄绍敏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1期54-59,共6页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2)、氮钾配施(N2K)、氮磷配施(N2P)、氮磷钾配施(N1PK,N2PK,N3PK,N4PK)对夏玉米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缺素施肥(CK,N2,N2K,N2P)措施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群体内地面温度... 以长期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单施氮肥(N2)、氮钾配施(N2K)、氮磷配施(N2P)、氮磷钾配施(N1PK,N2PK,N3PK,N4PK)对夏玉米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或缺素施肥(CK,N2,N2K,N2P)措施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群体内地面温度改变较少,温度较高,氮磷钾肥配施(N1PK,N2PK,N3PK,N4PK)措施对群体内地面温度改变较大,温度较低,二者温度相差0.2~12.0℃,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施肥或缺素施肥(CK,N2,N2K)处理对玉米大喇叭口期的群体冠层温度影响较小,温度较高,氮磷钾肥配施(N2PK,N3PK,N4PK)处理的群体冠层温度较低,二者温度相差0.2~7.0℃;不同施肥措施对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群体内相对湿度,大喇叭口期群体内CO_2含量影响较小。通过合理施肥可以改善田间群体微环境,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玉米季 群体 微环境 影响
下载PDF
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1 位作者 江恒 杨春葆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35-1341,共7页
东北黑土区属"雨养农业",水分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施肥管理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调控土壤水分。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水分平衡观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研... 东北黑土区属"雨养农业",水分是该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施肥管理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调控土壤水分。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的水分平衡观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长期的施肥管理对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管理方式显著影响了0~9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与无肥(CK)相比,化肥(NP)和有机肥+化肥(NPM)处理的0~9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了1.53%和3.45%。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剖面土壤含水量的季节性变化为土壤含水量差异的最大时期出现在8月5日,表现为CK〉NP〉NP。根据土壤储水量的季节性变化,将作物生长季内土壤水分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相对稳定期(4月30日~5月30日),水分消耗期(5月30日~6月30日)和水分恢复期(6月30日~10月5日),其中NP和NPM处理土壤储水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水分被消耗的最大时期出现在6月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管理 农田黑土 土壤储水量 季节性变化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雨养条件下陇东旱塬土壤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婷 李利利 +2 位作者 周海燕 丁宁平 车宗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基于1978年开始的陇东旱塬定位试验,分析雨养条件下麦田0~100 cm剖面土壤氮素状况。设计6种试验处理:不施肥、氮肥、氮磷肥、氮磷配施秸秆、有机肥、氮磷配施有机肥。结果表明:有机肥、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改善土壤氮素肥力效果优于其... 基于1978年开始的陇东旱塬定位试验,分析雨养条件下麦田0~100 cm剖面土壤氮素状况。设计6种试验处理:不施肥、氮肥、氮磷肥、氮磷配施秸秆、有机肥、氮磷配施有机肥。结果表明:有机肥、氮磷配施有机肥处理改善土壤氮素肥力效果优于其他施肥措施,0~40 cm土层全氮、碱解氮、无机氮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0~20 cm土壤全氮较36年前平均提高了26.2%;氮磷配施秸秆处理土壤全氮及碱解氮显著高于对照,全氮与试验前持平或略有提升;氮肥、氮磷肥处理的耕层土壤全氮较试验前分别降低了13.1%和6.4%。氮肥处理深层土壤硝态氮明显较高,其他各施肥处理均能减少硝态氮下移。不同施肥处理改变了土壤的无机氮构成,有机肥与秸秆的作用有较大差异。结果说明不同施肥显著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状况,施用有机肥是培育土壤氮库、而无机氮磷肥配合及有机无机配施是减少NO3--N下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不同施肥制度 土壤氮素特征 陇东旱塬
下载PDF
2006-2022年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农田长期观测样地土壤养分数据集
11
作者 凌秋梅 傅伟 +5 位作者 刘坤平 林海飞 苏以荣 王克林 张伟 唐新斋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60-172,共13页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本文中简称“环江站”)是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长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是依照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简称CERN)联网监测规范布置的试验样地。自2005年以来,环江站依照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National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of China,简称CNERN)和CERN农田生态系统观测指标要求,逐一开展针对喀斯特峰丛洼地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土壤、生物、气象等环境要素的监测活动。本数据集收集、整理了环江站2006–2022年8个长期联网监测样地的土壤养分数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pH值等9项指标,均进行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并附有完整的样地背景信息和分析方法记录。本数据集反映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区传统代表性作物早晚稻、玉米、大豆、桑叶、柑橘等农作地土壤常规养分含量动态变化,对指导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业生产、培育土壤地力具有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养分 长期定位监测 农田生态系统 不同施肥措施
下载PDF
毛竹林高产施肥技术探讨 被引量:29
12
作者 陈金林 张献义 +3 位作者 叶长青 梁文焰 张碧松 李启鹏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23-327,共5页
通过对福建省邵武市龙湖采育场毛竹林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a的施肥试验,主要结果经数理统计分析,获得毛竹林土壤养分(水解N、速效P、速效K)对毛竹林总产值(毛竹+竹笋)的多元回归方程,作为毛竹林丰产施肥的基本理论依据;... 通过对福建省邵武市龙湖采育场毛竹林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a的施肥试验,主要结果经数理统计分析,获得毛竹林土壤养分(水解N、速效P、速效K)对毛竹林总产值(毛竹+竹笋)的多元回归方程,作为毛竹林丰产施肥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保证高产高效的条件下,求得回归方程的最优解,作为高产毛竹林土壤养分的标准状态,其它毛竹林经测定其土壤养分后与之相比,便知土壤养分缺乏的种类和程度,由此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则可成本低、效益好、产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施肥 土壤 养分含量 回归方程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三季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鲁彩艳 马建 +4 位作者 陈欣 张旭东 史奕 赵牧秋 迟光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00-406,共7页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3个生长季作物生长状况、标记15N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第1生长季表现为抑制,第2、第3生长季则相反。作...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3个生长季作物生长状况、标记15N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第1生长季表现为抑制,第2、第3生长季则相反。作物体内来自标记氮肥的含量和比例随生长季的增加显著下降,高量氮肥和玉米秸秆的施用能显著提高其含量和比例(P<0.05)。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随作物生长季的增加而降低,而标记氮肥的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随着生长季的增加而增加,经过连续3季作物的吸收利用,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分别平均为15.82%、61.11%和23.07%。标记氮肥的作物利用率和损失率主要发生在第1生长季内,高量氮肥的施用降低了标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增加了氮素损失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玉米秸秆能明显增加标记肥料氮在土壤和作物中的回收率,降低氮素损失率,提高比例为21.74%,从而说明在施肥当季,通过施入高C/N比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合理调节土壤中C源和N素营养的施用比例,可以达到增加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15N利用率 标记氮肥的分配与去向
下载PDF
宁紫薯1号的选育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谢一芝 郭小丁 +1 位作者 贾赵东 尹晴红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4期115-117,共3页
宁紫薯1号在2003-2005年国家和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1901.8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2.6%,薯块平均干物率27.5%,薯块花青素含量22.41 mg/100 g,总可溶性糖含量5.6%,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研究表明:生... 宁紫薯1号在2003-2005年国家和江苏省甘薯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鲜薯产量为1901.8 kg/667 m2,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2.6%,薯块平均干物率27.5%,薯块花青素含量22.41 mg/100 g,总可溶性糖含量5.6%,抗茎线虫病和根腐病。研究表明:生物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商品薯产量以施肥量50 kg/667 m2复合肥+10 kg/667 m2钾肥时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心甘薯 高产 施肥技术
下载PDF
施肥和秸秆还田对黑土农田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宋佳丽 王鸿雁 +4 位作者 张淑香 彭畅 鲁彩艳 迟光宇 陈欣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以东北黑土区玉米田为对象,利用田间原位小区试验,结合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不施肥(CK)、常量化肥(T_(1))、化肥减施秸秆还田(T_(2))、化肥减施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T_(3))条件下,土壤剖面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对施肥措施和秸秆还田的响... 以东北黑土区玉米田为对象,利用田间原位小区试验,结合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不施肥(CK)、常量化肥(T_(1))、化肥减施秸秆还田(T_(2))、化肥减施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T_(3))条件下,土壤剖面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对施肥措施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但不同处理之间耕层土壤全量养分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常量化肥处理可提高40~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结合秸秆还田则可提高0~10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及0~40 cm和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不同处理间土壤基质流无显著差异,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会影响土壤优先流,但3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用有机肥会促进土壤孔隙度增加和优先流的形成,增加养分的垂直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秸秆还田 养分分布 亮蓝染色示踪
原文传递
双季杂交稻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陶其骧 罗奇祥 +3 位作者 范业成 李祖章 刘光荣 徐招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3年第1期29-35,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肥水平与杂交水稻产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养分吸收量,据此,提出了夺取杂交水稻高产的施肥技术。 杂交早稻亩产540公斤,需吸收氮10.9公斤、五氧化二磷4.9公斤、氧化钾15.9公斤、二氧化硅43.8公斤;杂交晚稻亩产560公斤,需吸收氮15.9公斤、五氧化二磷5公斤、氧化钾19公斤、二氧化硅63.8公斤.同一施肥水平,杂交晚稻比杂交早稻多吸收氮20%~27.5%,钾7%~24.1%,磷相似。杂交晚稻秧苗期、分蘖盛期吸钾量高于杂交早稻,齐穗后低于杂交早稻;杂交稻要获高产在氮磷水平中上稻田,施钾是第一位因素,杂交早稻应重视中后期施钾,杂交晚稻应重视苗期及早施钾肥;早晚杂交稻要获超500公斤产量其氮磷钾最佳拖肥量分别为12、4、10.7公斤/亩和12、4、12公斤/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吸养量 养分利用 施肥技术 水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莲莲 尚妍萌 +5 位作者 张杰 李廷亮 谢英荷 谢钧宇 李丽娜 洪坚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71-678,共8页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为旱地小麦减肥增产和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托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田,设置秸秆炭(SF)、菌肥(BF)、有机肥(OF)、腐...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可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角度为旱地小麦减肥增产和肥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依托晋南黄土旱塬冬小麦种植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田,设置秸秆炭(SF)、菌肥(BF)、有机肥(OF)、腐殖酸(HF)、测控施肥(MF)、农户施肥(FF)和不施肥(CK)7种处理,基于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黄土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但不同处理的增效不同,SF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最强,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总体利用能力和不同类型碳源的利用能力;SF处理下基于碳源利用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均显著高于其他5个施肥处理,而其均匀度仅高于BF处理。主成分分析和双向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产生显著影响,SF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上。综上,秸秆炭化还田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活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旱塬 施肥处理 Biolog生态微平板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秸秆炭
原文传递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利民 黄东风 +5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张辉 刘彩玲 栗方亮 黄毅斌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 mm)>(<0.5~0.25 mm)>(<1~0.5 mm)>(<2~1 mm)>(<0.25~0.106 mm),而在CK中为(≥2 mm)>(<1~0.5 mm)>(<0.5~0.25 mm)>(<2~1 mm)>(<0.25~0.106 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下载PDF
基于营养诊断方法对集安山葡萄叶片“黄化”原因的探讨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滢 范书田 +4 位作者 刘迎雪 王春伟 艾军 杨义明 吕海艳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2-686,693,共6页
集安市是我国的山葡萄主产区,2012—2014年连续3年集安山葡萄在生长初期,新梢节间常常变短,幼叶上出现淡黄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而逐渐表现为脉间黄化。同时,植株果穗变细,结果不良,即使结果也常常是无核小粒,严重影响山葡萄产量及品质... 集安市是我国的山葡萄主产区,2012—2014年连续3年集安山葡萄在生长初期,新梢节间常常变短,幼叶上出现淡黄色斑点,随着叶片生长而逐渐表现为脉间黄化。同时,植株果穗变细,结果不良,即使结果也常常是无核小粒,严重影响山葡萄产量及品质。采集正常和症状叶片及其树冠下土壤样品进行营养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症状叶柄内硼、铁、铜含量均低于葡萄叶柄营养元素含量标准值,与正常叶相比,其中硼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仅为正常叶柄的80.70%,因此推测植株症状原因与缺硼有关。但症状树体下土壤硼含量却显著高于正常土壤样品。通过灰色关联与相关性分析发现,叶柄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关联度最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植株对土壤硼的吸收。相反,由于症状树体土壤有机质相对缺乏,影响了植株对土壤硼的吸收,所以与正常土壤相比,症状树体土壤中剩余的硼含量相对较高,而被植株吸收的硼较少,不能满足植株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导致树体缺硼症状的发生。因此,需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叶面喷施硼肥来促进树体对硼的吸收,最终有效矫正集安山葡萄缺素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葡萄 营养诊断 土壤养分 施肥措施
原文传递
施肥管理对东北黑土区玉米耗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邹文秀 韩晓增 +2 位作者 王守宇 江恒 杨春葆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1-686,共6页
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2000、2003、2005和200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不施肥(CK)以及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施用对玉米耗水量和土壤供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抽雄期和抽雄—成熟期,这2个阶段... 以东北黑土区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选取2000、2003、2005和200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不施肥(CK)以及化肥(NP)和化肥+有机肥(NPM)施用对玉米耗水量和土壤供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的耗水高峰出现在拔节—抽雄期和抽雄—成熟期,这2个阶段的耗水模数分别为24.41%和47.07%,全生育期的平均耗水强度为3.64mm.d-1。降水量和降水的分配显著影响玉米的耗水特征。肥料的施用可明显增加玉米在干旱年份和生长季某干旱时期的耗水量,并显著增加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NPM处理的效果较好。各处理土壤供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M、NP和CK处理。因此在东北黑土区,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是提高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以缓解季节性干旱胁迫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施肥管理 玉米耗水量 土壤供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