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论女性主义性别与体裁理论 被引量:53
1
作者 林斌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0-75,共6页
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当作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来研究,认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事实上,西方哥特研究在20世纪取得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开拓性进展正是在性别与体裁领域。“女性哥特”概念的提出... 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当作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来研究,认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事实上,西方哥特研究在20世纪取得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开拓性进展正是在性别与体裁领域。“女性哥特”概念的提出不仅标志着性别视角开始以一种明确的方式被引入哥特研究之中,而且还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的空间。笔者将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西方女性哥特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简要的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作家 文学体裁 独特 性别视角 现当代 自身 历史与现状 年代 梳理
原文传递
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 被引量:30
2
作者 吴保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6,共11页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等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木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地丰...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经历了民歌、诗词、小说、戏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等不同表现形式,其内容也由最初的几百字演变到上百万字。木兰形象不断地改变与刷新,关系人物不断地增加,故事情节不断地丰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故事谱系,最终成为国家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传统文化的精华。木兰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而木兰故事中最为吸引当代人的则是木兰故事在孝道、英雄、女性认同方面的精神价值。木兰故事的主题变迁,是从一个传统孝道典型,变成家国一致尽忠尽孝的典型,到成为爱父亲和自我成功的典型。木兰故事的传奇性形成了中国女英雄故事的叙述模式。在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和女性解放的大背景下,木兰故事中的女性自主意识被放大与发扬,而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同和肯定却被有意忽略。通过梳理木兰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分析木兰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以木兰故事在不同时代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以及诸多木兰作品中对不同价值的解读与取用,可以揭示出中国文化符号的形成变化过程及精神价值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传奇 孝道 英雄 易装 女性身份
下载PDF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少鹏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4,共7页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分析观念传播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分析男性和女性话语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近代女权主义者策略性地使用了男性主流话语和国家主义的女权逻辑,同时,女性通过构建“同为国民,同担责任”的话语和“同担责任”的行动确立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国民 个体身份 主体性 民族国家
下载PDF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人物透视“爵士时代”女性价值观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勤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80-84,共5页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出3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迥异却具有依附男人而生活、靠男人的追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特质的女性人物。这种特质表明了这些女性人物的生活模式以及意识领域中的腐朽寄生性...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塑造出3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教养、性格气质迥异却具有依附男人而生活、靠男人的追逐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共同特质的女性人物。这种特质表明了这些女性人物的生活模式以及意识领域中的腐朽寄生性,折射出"爵士时代"的女性心理结构及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女性人物 女性价值观 菲茨杰拉德 小说
下载PDF
论艾丽斯·沃克笔下女主人公形象的演变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83-86,共4页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 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先后刻画了 30多位黑人女性形象 ,充分显示了她对黑人妇女命运的关注。从小说角度对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进行梳理 ,其“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轨迹清晰可见 ,并可看出作者对女性主义文学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黑人女性 妇女解放 女性价值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 被引量:11
6
作者 乔以钢 刘堃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7,共8页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 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以及性别角色与国民身份的博弈,确立了独立的个体身份——"女国民"。尽管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系统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但她们通过别开生面的文学实践,一再言说和强化着这一主体身份,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女国民"话语;同时也因对"女权"、"民权"、"天赋人权"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相关话语场的内部形成了富有意义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国民 近代中国 女性主体身份 文学实践
下载PDF
当代中学女教师身份认同的发展趋向——基于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女教师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闫广芬 杨洋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76,72,共5页
通过对某所国家重点中学女教师身份认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女教师身份认同感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传统女性身份开始消解,以往对女性认识的两大传统思维模式:双重角色、较低的成就动机面临着挑战。女性不再在家务、孩子与事业的冲... 通过对某所国家重点中学女教师身份认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女教师身份认同感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传统女性身份开始消解,以往对女性认识的两大传统思维模式:双重角色、较低的成就动机面临着挑战。女性不再在家务、孩子与事业的冲突与矛盾中顾此失彼,劳顿不堪。她们想的、做的更多的是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表现出比男教师更强的学习、进修意识、教育教学改革意识。她们累并快乐着。研究强调指出,我们应正视以上的发展变化,我们的基础教育应给广大女教师提供平等的施展抱负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 女教师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女性话语·国族寓言·华人文化英雄——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当代华语经典《桑青与桃红》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立立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6年第3期84-91,共8页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作品叙述了20世纪华人个体的流离创伤体验,同时拥有国族寓言的反思视域,以人物的历史... 本文从文化研究视角重读旅美台湾作家聂华苓的华语经典小说《桑青与桃红》。认为此作的离散书写和女性话语方式在华语文学史上占有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作品叙述了20世纪华人个体的流离创伤体验,同时拥有国族寓言的反思视域,以人物的历史遭际和人格分裂隐喻从抗战到冷战时期的华人离散境遇和文化政治。女性形象桑青/桃红具有华人文化英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书写 女性话语 国族寓言 华人文化英雄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 被引量:9
9
作者 张爱淑 袁迎菊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本文分析了高校女性管理者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在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下,高校女性管理者得到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文章最后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女性管理者如何通过寻求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适度均衡问题,最... 本文分析了高校女性管理者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在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建构下,高校女性管理者得到社会认同的主要障碍;文章最后从经济学视角探讨了女性管理者如何通过寻求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的适度均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女性管理者 自我认知 社会认同 适度均衡
下载PDF
女性哥特视野下的《蝴蝶梦》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叶超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1-244,248,共5页
运用女性哥特相关理论分析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通过对文本中显性的无名女叙述者、隐性的亡灵吕蓓卡及男主人公迈克西姆.德温特三个人物及其关系的审视,考察父权制下女性身份多元化的建构及其负性生存状态,认为女性破茧成... 运用女性哥特相关理论分析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通过对文本中显性的无名女叙述者、隐性的亡灵吕蓓卡及男主人公迈克西姆.德温特三个人物及其关系的审视,考察父权制下女性身份多元化的建构及其负性生存状态,认为女性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是以二位一体的身份建构和二元对立的性别抗争为核心事件的哥特式体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梦》 女性哥特 女性身份 女性负性生存状态
下载PDF
重构黑人女性身份 再现自我化过程——《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婷 石云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83-87,共5页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小说《宠儿》,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遭受性别歧视及种族歧视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悲惨命运,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对黑人女性的身份建构思想,即只有重新书写黑人历史、黑人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觉醒、自我得以回归、自我身份得到重构,才能摆脱种族主义及性别主义的双重压迫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后殖民女性主义 黑人女性 身份建构
下载PDF
从同一到差异——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的三重嬗变?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李萍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4,共7页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与伊利格蕾;苏珊.弗里德曼与后现代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上述梳理揭示了女性身份认同从同一到差异的演变及其不断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嬗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身份认同 理论话语 差异
原文传递
从女性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女书档案资源的价值流变与开发利用策略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洋洋 闫静 《档案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1,共8页
女书是主要流传于湘南、桂北瑶族聚集区的一种独特女性文字体系,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资源,但其存在“失活”“失散”“失真”“失语”四大典型问题。在女书档案中,女性以自身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并建构女性身份,表... 女书是主要流传于湘南、桂北瑶族聚集区的一种独特女性文字体系,也是一种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资源,但其存在“失活”“失散”“失真”“失语”四大典型问题。在女书档案中,女性以自身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并建构女性身份,表明女性立场。女书档案既是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起点,也是女性身份认同的承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保证女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应将女书文化及女书档案的女性身份认同价值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文化认同—立足全民族,放眼世界,对女书档案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利用,发挥女书档案身份认同价值,再现女性真实风采;保护女书档案独特的文化生态,构筑立体的女书文化空间;创新女书档案宣介方式,为民族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书档案 女性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 档案价值 档案开发利用
原文传递
样态转型、话语再塑与价值重构——“她综艺”节目中女性群体的现实书写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浩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3-79,共7页
“她综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女性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从节目的内容、主体、样态、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打破人们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女性的生理认知,瓦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且多维度折射出新时代女性的群体镜像,具有... “她综艺”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女性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形态,从节目的内容、主体、样态、叙事手法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打破人们从自然生物学角度对女性的生理认知,瓦解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且多维度折射出新时代女性的群体镜像,具有赋权女性话语重塑、扩展女性空间边界、推动女性身份转变以及重构女性价值等功能。然而,“她综艺”在表现女性的生活、情感、职业等方面的同时,陷入女性身体消费的误区,将女性作为男人凝视的对象,对其进行规训与物化。基于此“,她综艺”要注重整合内容生产、增强受众黏性,从而实现女性价值在当下社会的广泛传播,凝聚女性群体“她力量”,共创女性美好“她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她综艺” 样态转型 女性身份 女性话语 女性空间 女性价值
下载PDF
女性传承人的身份再造与认同——以王树花口述史研究为出发点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54-360,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女性传承人的身份经历了再造与重新认同的过程。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赋予使女性拥有了特殊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女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身份重新得到形塑。通过分析年画传承人王树花口述史调查中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女性传承人的身份经历了再造与重新认同的过程。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赋予使女性拥有了特殊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女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身份重新得到形塑。通过分析年画传承人王树花口述史调查中关于个人生活、文化传承、日常交际、亲属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女性传承人对新身份的适应,以及亲属、家族与社会的认同实现,是一个充满了互动与博弈的复杂过程,社会性别的差异也于角色规范再生产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女性传承人如何在历史记忆形成即文化传承过程中保持自洽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传承人 口述史 身份再造 记忆
下载PDF
从形象审美到身份认同: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主题及其视觉反思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若明 《艺术探索》 2023年第4期14-19,共6页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女性主题的研究在性别学影响下,不仅关注女性形象,而且从女性生活空间、人物身份、观看方式等角度展开综合探讨。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简单再现了当时的仕女人物,而且是从特指到泛指的一种象征形象,在艺术...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女性主题的研究在性别学影响下,不仅关注女性形象,而且从女性生活空间、人物身份、观看方式等角度展开综合探讨。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简单再现了当时的仕女人物,而且是从特指到泛指的一种象征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共性表达和程式化元素,体现时代风尚和社会审美,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女性主题中女性被他者凝视和自我观看的多重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学 女性形象 审美 身份
下载PDF
女性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的身份演变
17
作者 王思彦 《陶瓷研究》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中国女性作为整个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陶瓷艺术相互影响。本文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方式对女性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的身份演变进行研究。笔者将中国... 中国女性作为整个中国艺术史中的重要主体,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陶瓷艺术相互影响。本文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方式对女性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的身份演变进行研究。笔者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分为新石器时期、封建王朝时期、现代陶艺时期三个阶段进行论述,在此三个阶段中女性以不同身份参与到陶瓷艺术中,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女性身份 女性艺术
下载PDF
“出走”的女性——论19世纪外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女性意识
18
作者 徐春鸿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中外文学作品中,“出走”的女性不在少数。女性“出走”的原因多样化,因精神囹圄或身体桎梏,或因社会之教俗。“女性出走”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母题,是对社会历史及现实的一个观照和映射。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 中外文学作品中,“出走”的女性不在少数。女性“出走”的原因多样化,因精神囹圄或身体桎梏,或因社会之教俗。“女性出走”作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母题,是对社会历史及现实的一个观照和映射。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以及《红字》中的海斯特等“出走”的女性形象的剖析,结合对作品整体思想的把握、艺术形式的呈现及作家思想倾向的探究,从“个人对理想爱情与生活‘堂吉诃德式’的热烈追求”“社会制度压制下身份错位的‘囚中鸟’”,以及“无法逾越的传统禁锢”三个方面探讨特定历史时期女性意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个性追求 身份错位 文化符咒
下载PDF
中国革命中妇女解放的多重变奏——兼论妇女/性别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19
作者 邸晓星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革命中妇女解放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方法、价值取向不同,先后有“解放论”“工具论”“主体论”“互动论”等观点,展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和思想脉络。丛小平新近的研究,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国家权力与政策机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中国革命中妇女解放的研究,由于研究视角、方法、价值取向不同,先后有“解放论”“工具论”“主体论”“互动论”等观点,展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和思想脉络。丛小平新近的研究,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国家权力与政策机制、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文化流变与性别观念等视角,重新解读甘肃陇东地区华池县的一桩有关妇女解放的历史事件,在对妇女解放历史的回溯中认识中国和世界,这既为我们了解中国20世纪社会革命和妇女解放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从研究方法上提供了跨学科的历史解读范本和历史书写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革命 妇女解放 丛小平 女性身份 中国故事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家、空间与女性身份认同辨析——对法兰克福厨房的设计人类学考察
20
作者 赵诗嘉 李敏敏 《当代美术家》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家庭空间是性别身份建构与认同的重要语境,设计则充当了建构的媒介。以法兰克福厨房为起点的现代厨房一方面成就了科学高效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并未真正减轻女性的劳动负担,使她们陷入更加固化的身份困境。本文在设计人类学视角下,针对... 家庭空间是性别身份建构与认同的重要语境,设计则充当了建构的媒介。以法兰克福厨房为起点的现代厨房一方面成就了科学高效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并未真正减轻女性的劳动负担,使她们陷入更加固化的身份困境。本文在设计人类学视角下,针对玛格丽特·舒特-里奥茨基设计的法兰克福厨房进行批判性考察,通过分析背景、空间安排、物品布置、风格等要素,探讨空间设计及“家”概念的表达对女性主体性身份建构所具有的双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兰克福厨房 设计 空间 女性身份认同 设计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