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荒漠化的环境脆弱性机制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殿发 卞建民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 ,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 :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 在综合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 ,概括出导致该地带土地荒漠化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机制 :①脆弱的自然条件奠定了特殊的地貌格局和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 ,受东亚季风影响的气候条件是土地荒漠化的自然驱动力。②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推动力。③不利的社会因素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土地荒漠化 农牧交错带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军 李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99,共6页
通过分析中国在农牧交错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从中透视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系统、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 通过分析中国在农牧交错带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从中透视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关注的重点、研究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中国农牧交错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系统、产业经济与区域发展等领域;2)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系统和模型分析等逐渐成为农牧交错带研究的重要方法;3)基于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研究、多尺度研究和时空综合研究及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应用等是今后农牧交错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地理信息系统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北方农牧交错区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时空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常虹 杨武 +4 位作者 石磊 刘亚红 邱晓 伊风艳 孙海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4-493,共10页
为探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内蒙古达茂旗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度的计量,采用模型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功能的方法,分析2000—2015年该旗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演变特征。结果... 为探讨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内蒙古达茂旗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变化动态度的计量,采用模型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碳固定、土壤保持功能的方法,分析2000—2015年该旗碳固定和土壤保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6年间,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林地面积明显增加,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是从耕地向草地、从草地向建设用地转移。2000—2015年,全旗碳固定量从183.25万t减少到181.65万t,土壤保持量从170.58万t减少到107.32万t,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研究区草地质量的降低使得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各土地利用类型提供的碳固定和土壤保持均表现为草地>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灌木林>林地>盐碱地>水域>沙漠。综上,在今后的生态治理中,应考虑在扩大草地面积、保护农田的基础上,适度利用草地、农田等生产生活用地,提高草地质量,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生态系统良性演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碳固定 土壤保持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30年来东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估算及其空间特征分析——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
4
作者 蒋好忱 雷宝佳 +2 位作者 田怀启 姚镇海 张鹏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7期34-37,共4页
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86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1∶10 000基础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土壤数据,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近30年来不同类... 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域,采用1986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1∶10 000基础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土壤数据,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该区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分析了近30年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化特征的空间分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对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影响显著;从土壤类型上看,黑钙土、石灰性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钙土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明显升高;坡度在0-2°范围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降低;距离水系、居民地越远,生态服务价值呈逐步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系统 价值 变化 特征分析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植被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丹斓 李跃进 +3 位作者 张昊 王志军 陈喜梅 余雅婧 《北方农业学报》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采用样线法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域的4种不同土壤类型: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及草甸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主要探讨了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群落的α多样性及群落稳... 采用样线法对内蒙古四子王旗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域的4种不同土壤类型: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及草甸土的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主要探讨了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群落的α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后4种土壤类型,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其物种数量为由简到繁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栗钙土、棕钙土、灰褐土均以典型旱生植物为主,草甸土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栗钙土植物多样性略高于棕钙土、灰褐土和草甸土。棕钙土的植物群落稳定性较其他3种土壤类型高,且4种土壤类型的植物群落稳定性与α多样性之间并无显著的关联。因此保护农牧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对促进荒漠草原农牧交错带的发展以及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退耕还草 土壤类型 多样性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瑞 路战远 +6 位作者 程玉臣 张德健 王玉芬 郑海春 孟德 徐润邑 吕宏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9年第11期4-5,共2页
为验证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在山西省阳高县狮子屯乡进行综合治理小区试验。结果证明,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上实施以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机械深耕为主推技术模式的退化耕地综... 为验证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应用效果,于2019年在山西省阳高县狮子屯乡进行综合治理小区试验。结果证明,在山西省北方农牧交错区退化耕地上实施以秸秆还田+增施商品有机肥+机械深耕为主推技术模式的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对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单产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化耕地 综合治理 质量提升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与驱动因素——以盐池县为例 被引量:29
7
作者 黄越 程静 王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5-1185,共11页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44673.7 hm^(2)和73033.1 hm^(2),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年均变化率分别为2.86%、2.15%和4.80%;(2)景观斑块数量减少,破碎度趋于缓和,不同类型景观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性,景观格局趋向规则、连续的整体演变;研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逐年下降,高脆弱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高沙窝镇、花马池镇以及西部的惠安堡镇,低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麻黄山镇、大水坑镇以及青山乡等地区,且低脆弱区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延伸;空间自相关Moran’s I大于0.52,表明存在正相关,空间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和异质性,且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景观斑块数、破碎度、优势度以及香浓多样性指数是影响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历史时期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驱动因素的考察及反思 被引量:2
8
作者 崔思朋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1-79,共9页
历史学中农牧交错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概念的转用,但农牧交错带却精当的反映出历史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两类不同性质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自农牧交错带被引入历... 历史学中农牧交错带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概念的转用,但农牧交错带却精当的反映出历史时期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同时也反映出两类不同性质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碰撞、交流与融合。自农牧交错带被引入历史学研究领域后,气候与人口因素始终是左右农牧交错带范围波动及相关问题研究的两条基本线索。考察发现,气候因素在人类社会早期是影响农牧交错带出现及范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人对农牧交错带范围分布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历史上农牧交错带范围出现多次逆气候波动规律的变化,是受到人口因素几近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时期 北方农牧交错带 范围波动 气候因素 人口因素
下载PDF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娄烦县鼠类的分布和区系组成 被引量:1
9
作者 邹波 张永丽 +2 位作者 王振华 侯玉 王庭林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第5期158-160,共3页
文章以捕获实物标本为依据,对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南端的太原市水源地-娄烦地区鼠类的分布和区系组成进行了调查。查明娄烦县12种鼠类,隶属四科九属,区系从属关系为古北界的种类9种,占75.00%;东洋界的种类1种,占8.33%;广布种的种类2种,... 文章以捕获实物标本为依据,对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南端的太原市水源地-娄烦地区鼠类的分布和区系组成进行了调查。查明娄烦县12种鼠类,隶属四科九属,区系从属关系为古北界的种类9种,占75.00%;东洋界的种类1种,占8.33%;广布种的种类2种,占16.67%。该区鼠的种类占全国鼠的种类的5.56%,占整个黄土高原鼠种类的24.49%,占山西省鼠种类的52.17%,海拔高度1200~1500 m的黄土丘陵地带为鼠类的集中分布区,共有11种鼠类分布,海拔高度1200m以下的河谷地带分布的鼠种较少,只有4种鼠类分布。丘陵地带和河谷地带秋季捕鼠平均夹捕率为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分布 区系 数量构成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45
10
作者 赵艳霞 何磊 +3 位作者 刘寿东 刘文泉 何勇 张建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4-758,共5页
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减缓气候、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环节。虽然近10年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展了一些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方法。本文以典型的农业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 开展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是减缓气候、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环节。虽然近10年对不同的生态系统已经开展了一些脆弱性的评估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和公认的方法。本文以典型的农业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其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主要因素基础上,选取了4类共17项指标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气候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采用模糊评判原理,得出农业生态系统的气候脆弱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判 农业生态系统 脆弱性
下载PDF
典型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谢花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6-62,共7页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生态环境演化内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角度,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 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研究是生态环境演化内在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科学指导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角度,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使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结果表明模型中耕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农业气候区;草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和到乡镇中心的距离;林地变化的主要解释变量是到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和海拔;空间异质性和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时间变量共同影响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推断的能力;通过对草地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的检验,验证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以用空间统计模型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OGISTIC回归模型 农牧交错区
下载PDF
基于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和InVEST模型的内蒙古巴林右旗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王燕 高吉喜 +4 位作者 金宇 曹秉帅 王玥 张小华 周佳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54-662,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的关联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境质量变化研究为生态保护及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GIS技术和InVEST模型,基于2005—2015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巴林右旗生境质量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效应的关联研究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境质量变化研究为生态保护及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运用GIS技术和InVEST模型,基于2005—2015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巴林右旗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巴林右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3者面积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85%以上。2005—2015年,湿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335.01、298.29和258.67 km 2,增长率分别为91.80%、301.85%和12.07%,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分别减少533.98、279.28和78.71 km 2,减少率分别为28.34%、5.63%和15.40%。10 a间,草地、林地、旱地和沙地转换面积较大,其中,旱地和沙地转换为重要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湿地)的面积为948.70和303.53 km 2。巴林右旗生境质量指数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2005年较低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占比最大,而2010、2015年则均以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占比为最大。10 a间,高、较高和低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均有所增加,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长和较低等级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显著,变化率分别为39.65%和37.55%。10 a间,研究区平均生境质量指数由0.457提高到0.528,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表明该区域生境质量总体趋于好转,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生态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境质量 农牧交错带 生态恢复 InVEST模型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被引量:36
13
作者 蒋卫国 陈云浩 +2 位作者 李京 李加洪 武永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1-878,共8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在205个旗县中,宁夏盐池县、内蒙古翁牛特旗、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青海尖扎县、山西汾西县等12个旗县的生态环境变化最为严重,60%以上的面积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空间格局 农牧交错带
下载PDF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以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 被引量:36
14
作者 周德成 赵淑清 朱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2-449,共8页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 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198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信息,通过统计模型重建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过程,综合评价二者动态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的影响。研究区土地整体处于准平衡态势,各地类双向转换较频繁;耕地与草地的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及景观格局变化起支配作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工程逆转了天然植被(包括草地与林地)整体减少及耕地与未利用地增加的局面,使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这可能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退耕还林还草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格局 科尔沁左翼后旗
下载PDF
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董满宇 江源 +1 位作者 任斐鹏 吴正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26-932,共7页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的共46个气象站点1957—2007年的气温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R/S分析法,对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气温普遍升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上... 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的共46个气象站点1957—2007年的气温数据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R/S分析法,对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气温普遍升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达到了99%的信度水平,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约为0.32℃/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其中冬季增温尤为明显,对全年增温贡献率最大;Hurst指数分析表明,整个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气温在未来仍表现出上升趋势,冬季的增温持续性最强;北方农牧交错带年、季升温幅度在空间上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其年平均气温在90年代初发生了升温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变化趋势 突变 农牧交错带
原文传递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发展类型 被引量:30
16
作者 马力阳 李同昇 +2 位作者 李婷 龙冬平 陈云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133,共8页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1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明显,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2012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指数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乡村性指数空间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乡村性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发展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发达均衡型、欠发达均衡型和非农主导型四种类型,各类型分别占总数的31.3%、3.7%、48.6%和16.4%。最后,针对不同乡村发展类型,提出了未来发展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性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乡村发展类型 北方农牧交错带 中国
原文传递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灾害及其对暖干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25
17
作者 杜华明 延军平 王鹏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利用1961-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 利用1961-2012年气象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对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降水气候要素的时间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Is指数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研究该区域的干旱状况。结果显示:近52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增温速率为0.32℃/10a,降水量减少速率为7.35mm/10a,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气候暖干化导致该区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加剧;干旱灾害主要存在7a和8a的年际变化周期,1989年以前气候偏湿润,1989年以后干旱严重;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是西北段部分,西北段和东北段偏旱与大旱严重,而华北段重旱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指数 气候暖干化 干旱灾害 MORLET小波 农牧交错带
原文传递
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的变迁及其驱动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石晓丽 史文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11,共11页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不断变迁。定量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的贡献程度,是当今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了不同视角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定义方法,分析... 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不断变迁。定量辨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的贡献程度,是当今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该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概括了不同视角下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定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界线变迁的驱动作用,总结了定量分析驱动力贡献程度的方法及主要结果。同时指出目前研究还存在定义、数据、方法和解释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多要素综合定义、驱动力定量分析、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收集以及深层次因果关系的解释等解决方法。该文可为敏感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农业 北方农牧交错带 界线变迁 人类活动 定量分析
下载PDF
近40 a榆林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亚丽 杨粉莉 +3 位作者 杨联安 尚小清 胡贵贵 贾鲁净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1-1021,共11页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反映土地利用合理性和生态环境情况。以位于农牧业交错带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陕北榆林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分析法表达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转...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反映土地利用合理性和生态环境情况。以位于农牧业交错带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陕北榆林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分析法表达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指数分析榆林市近40 a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强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市近40 a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和未利用地减少为主。东南部耕地密度等级降低,西南部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林地呈“多核心增长”;草地高密度核心位于北部,等级升高;建设用地高密度核心位于西北部6个县区,增长幅度大。未利用地高密度核心为西北部毛乌素沙漠,斑块破碎化,沙地治理效果显著。政策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口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影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使得人地矛盾得到改善,减缓了水土流失;毛乌素沙地治理成效显著。未来发展需注重生态格局安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实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格局 核密度分析法 农牧交错带 榆林市
下载PDF
旱作条件下苜蓿与冰草不同混播方式的产草量及种间竞争关系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丹 王俊杰 +2 位作者 李凌浩 白文明 张文浩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7-31,共5页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cv.Mengnong No.1)为材料,按四种混播方式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并对不同混播组分的高度、产...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cv.Caoyuan No.3)和蒙农1号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cv.Mengnong No.1)为材料,按四种混播方式在内蒙古多伦县农牧交错区旱作条件下建立混播人工草地,并对不同混播组分的高度、产量和种间竞争关系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建植第二年,2行苜蓿+1行冰草、1行苜蓿+2行冰草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苜蓿单播,但低于冰草单播;(2)建植第三年各混播处理均表现为苜蓿株高显著高于单播,而冰草株高显著低于单播;(3)建植第三年,各种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且1行苜蓿+2行冰草混播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4)各混播处理随建植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种间互作关系,其中2行苜蓿+1行冰草、2行苜蓿+2行冰草的混播处理更有利于维持混播草地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旱作 豆禾混播 产量 种间竞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